大庆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问题及有效的风险管理,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方法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CCU接受治疗的8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CCU实施风险管理后接受治疗的8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风险事件概况及发生率,同时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探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结果 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8例,发生率10%;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2例,发生率2.5%;研究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中存在多种风险问题,对存在的风险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可有效的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问题;风险管理
近年来,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已成为高风险的内科之一,患者多数病情严重,其部分原因是由于护理工作中存在不安全因素所导致。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有存在不确定的有害因素,有可能直接或间接致患者伤残或死亡[1]。有效的风险管理可减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防止医疗差错及纠纷,为了尽可能避免护理风险因素对患者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分析现有护理风险,制定良好的防范措施。本文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对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研究,现将所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CCU接受治疗的8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56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为33~87岁,平均年龄为(50.6±1.2)岁;将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CCU实施风险管理后接受治疗的8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组,男性5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为34~86岁,平均年龄为(49.7±1.3)岁。我院的心血管内科共有44个床位,有25名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的年龄为23~45岁,工龄为2~26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管理,实验组同时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健全管理制度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及确保医疗安全,必需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充分考虑心血管病房特点以建立安全管理措施,制定突发抢救对策,加强风险预防。对患者的心理情况、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输液外渗、坠床等危险事故进行准确的评估;院方加强对护理人员应急措施的教育指导,保证护理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能够独立处理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对于已经出现的护理事件,科室必须给予充分的说明,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以及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并且总结分析并且制定应对对策[2]。建立管理组院方建立护理质量组,护士长任职组长,其他护理人员担任成员。组长制定每周和每月的工作方案,并且检查各项目和将结果反馈,通过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分析总结,制定针对性的完善措施。临床用药患者在实施硝酸甘油护理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家属与患者讲述其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如头晕、心悸等表现,主要是由于药物引起头部血管的扩张。因为,为避免患者用药后发生低血压,建议患者用药后需卧床休息;在静注硝酸甘油过程中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避免意外事故出现;患者在服用洋地黄类药物之前需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与心率,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做好病情的记录与交接工作。输液外渗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巡视,如果发现患者存在液体外渗的情况,需要立即拔针,升压药物外渗时,要及时应用25%的硫酸镁湿敷,用保鲜膜覆盖效果比较好[3]。完善安全管理病床边缘要安装护栏,走廊要设防护栏杆,洗手间安装扶手,地面保持干燥,同时要在醒目的地方挂警示标识起警示作用,预防患者坠床或跌倒意外事件。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照组有8例护理风险事件(有5例为注射输液不当,有1例为护理人员的原因,有1例为设备原因,有1例为患者滑倒),研究组有2例护理风险事件(有1例为注射输液不当,有1例为患者滑倒),研究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讨论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医疗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近年来,因就诊人数增加、护理人员态度不端正等原因导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上升。护理风险事件除了可引发护患纠纷,阻碍正常的护理工作外,甚至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需引起护患人员的重视[4]。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更好的提高护理服务,院方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在本文中,笔者以心血管外科重症患者为例,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对降低该科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作用。
心血管外科就诊人数多,且大多重症患者具有病症危急、病情发展较快及行动不便等特点,是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高危科室。本研究显示,对心血管内科的重症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措施的研究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2.5%)明显低于未进行风险管理的对照组(10%),研究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98.75%)明显高于对照组(91.25%),且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说明通过对所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针对的风险管理后,使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强,降低例出现护理危险的情况,提高例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使护理工作可安全和高效的进行,并提高了护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房恒青.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2):3-4.
[2]常芸,茅文辉,季梅丽,等.风险管理在CCU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8):2900-2903.
[3]王幸.探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5):155-155,157.
[4]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03-1204.
论文作者:刘晓敏,于大利,王海英,郭玉红, 刘璐璐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9
标签:患者论文; 风险论文; 心血管论文; 内科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事件论文; 重症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