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教材中的语文味论文_林日萍

品读教材中的语文味论文_林日萍

山东省威海市第七中学 264200

经常同研,经常培训,专家的批判如芒在背。譬如,有的老师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喋喋不休;上成政治课,大喊大叫;上成爱情课,意味深长;上成欣赏课,贻误终生。这些教育现象,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现在想想,的确需要批评指正。专家支持的是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脱离语文味道的课堂,我讲过的有,回想起来,误人子弟。如《邓稼先》一课,本文共六个标题,第一标题题目是——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我曾经讲成了历史课,感情充沛,图文并茂,一段段屈辱的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大有必须“站起来”的教育力量。殊不知,剖析得越深刻,渗透得越多,脱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越远;也有本节课目标都没有达成却迁移到其他课的这种情况,如执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自认为主人公的“说”和“做”作者无论从文章的结构还是文章内容都讲得清楚明白了,没有讲的价值了,那就自然地迁移到自己感兴趣能拓展的内容,因此开始了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的讲解,借助这篇文章,通过学生的演讲还原了闻一多先生革命者的形象。这种随心而欲、没有目标、没有语文味道的教学意识是没有责任感、没有语文素养的,真是所谓的关起门来教学,谁也不知你把学生引领到哪里去了。语文课堂要上出语文味道,就要思考语文的味道是什么。捕捉语言文字言简意赅的美感,整合语言文字穿透笔力的画面感,探究语言文字中作者意味深长的启迪,等等,都是语文课堂带给我们的精神营养。

语文的味道,弥漫在作品的四字词语中。四字词语或者固定成语,言简意丰,词语本身往往蕴含着一个典故,或者折射出一类人的品质,文字本身富有人性美。比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仅仅千余字,但是文中四字词语20多个(仰之弥高、锲而不舍、炯炯目光、望闻问切、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无暇及此、群蚁排衙、密密麻麻、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慷慨淋漓、凶多吉少、警报迭起、昂首挺胸等等),这些词语融入到精炼的句子中,塑造了闻一多先生的高大形象,无论是学者的闻一多还是革命家的闻一多,我们都对他肃然起敬。同时文字也彰显了作者的写作特色,臧克家是当代诗人,诗人的文字有简约凝炼的推敲美,有大胆跳跃的想象美,语文的味道蕴含在这种种的美中。

语文的味道,浓缩在文学作品的画面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文学作品的画面感,不需要更多的笔力,寥寥数字,或写意或白描手法,油然而生出或清秀或精致或浓烈的画面。富有个性特点的画面往往又令读者反复琢磨文字背后作者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十一个字,传达出大雪封湖,寒气逼人的威力。此时此景,即使老友相约,也不会贸然前往,凄清孤独、寒气袭人、毫无生机和温情的湖心亭会令人更加心生寒意。可是衣食无忧而又爱好广泛且有审美情趣的张岱却“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话我们足以揣摩出张岱的家境和心境。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用白描手法,在我们眼前勾勒出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令人心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丝丝感慨,同时仍令我们深思,张岱何许人也,有何情操,有何境界。语文的味道在于让我们不脱离语文而又回归到语文的思考中。魏学洢的《核舟记》中“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与“若啸呼状”、“其人视短容寂,若听茶声然”,同样以简练的语言赋予我们明晰的画面,画中有动有静,有人有物,有虚有实,让我们在畅想中捕捉文字背后的味道。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文章中大量的四字词语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学者和民主战士的优秀品质,单一地把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在闻一多身上,无非就是一段历史或者一个评价,把四字词语还原到句子中并指导学生朗读,一个富有斗争气息、富有正义感、一个铮铮铁骨的的血肉之躯的伟大形象、儒雅品格的学者和一个长虚飘飘大无畏的革命家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挥之不去。

语文的味道,在于语言文字中传达出的社会性。一篇好的文章总要发挥文章的社会性,反映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价值观,影响一代或者几代人的成长。文章的社会性有的深藏文本中,有的流露在字里行间,无论哪种形式,都有深刻的韵味,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反复琢磨,余味无穷,意义深远。杨绛的《老王》,让我们回到牛马蛇神的年代,也正是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老王的善良、朴实、高大的形象熠熠生辉。那个年代,即使杨绛的女儿都要与杨绛划清界限,可是老王却无畏无惧地接近杨绛,可见杨绛的人格魅力。杨绛的人格魅力在于她也是善良的,整篇文章中,杨绛的善良比比皆是,比如“我坐他的三轮,我不要他减半收冰费等”。如今作者远离那个年代,再回味,生发出对老王的愧怍。文章的社会性在于它从一个身边平凡的小人物中读懂了当时社会中更多的像老王一样善良的、被社会遗忘的一类群体。《老王》一文传达给我们的是,无论在哪个年代,我们不能或缺的是人性的光辉。文如其人,一篇文章的社会性也反映出一个作者的使命感,内心怀揣善良,她才捕捉善良,她才弘扬善良,她当之无愧为我们的先生。文以载道,文章的社会性也反映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她向社会传播善良、传播感恩、传播道义,用文字的力量征服徘徊在文字边缘的迷惘者。杨绛的《老王》,明里暗里都告诫我们做人的准绳,也是杨绛的做人之道。当然莫怀戚的《散步》也传达出他的思想主张,他的文化之道。

品读出教材中的语文味,才能上出有语文味的课,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好教材教会学生品读,教师才能放手学生,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体现,品读教材中的语文味的深层意义在于此。

论文作者:林日萍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  ;  ;  ;  ;  ;  ;  ;  

品读教材中的语文味论文_林日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