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设计分析张健方论文_张健方

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设计分析张健方论文_张健方

张健方

深圳市联想空间艺术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我国地铁建设的规模在日益扩大,在地铁空间设计中存在着缺乏特色,识别性低的问题,在地铁设计中加入公共艺术设计,将会满足大众对城市人文历史和特色的需求,具有积极的城市功能。

关键词:公共艺术;地铁空间;设计

引言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全面发展,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得到的关注也在逐渐增加,人们对交互性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分析交互性公共艺术的介入和应用,可以让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创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也能够让交互性公共艺术的介入更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

1交互性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产生的影响

地铁空间大多位于地下,四周封闭,没有阳光,而且地铁的人流量较大,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空间环境会产生一种压抑感。地铁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公共交通枢纽,不仅承担着交通功能,同时也承担着城市文化展示的任务,在地铁空间中融入交互性公共艺术,营造出别样的艺术空间环境,可以有效改善人们的搭乘体验。比如,莫斯科的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采用一种独特的艺术设计方式,让地铁轨道空间充满了舒适和愉悦感。由此可知,交互性公共艺术介入到地铁轨道空间中,可以对乘客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艺术设计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如地铁周边环境颜色可以对乘客的心情形成一种缓解,转移乘客的注意力,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减少地下环境对乘客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次,色彩和光线可以改变乘客的感觉,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如在出口处、通道、过道等位置布置的灯光,亮度、色彩各不相同,从而让人群产生不同的感受,也能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最后,导向指引可以帮助乘客辨别方位、确定方向,地铁空间中的导向指引尤为重要,如清晰完整的地图是每个地铁中都要具备的,可以让乘客借助地图提高自身的方位感。

2地铁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

从国际范围来看,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具有多元化的表性形式,大致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永久性公共艺术、阶段性公共艺术和公共艺术创意产业。第一种永久性地铁公共艺术,是地铁在建设时期一次完成并永久存在于地铁车站公共空间中。目前中国地铁中最常见的是壁画,在国际城市地铁中也有雕塑、绘画、装置、景观等艺术表现形式,或者有与车站其他要素相结合的艺术导向、艺术设施、艺术广告,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空间车站。壁画占据了中国地铁车站公共艺术形式的约九成比例,这与地铁的大人流和高运能有关,在不宽敞的地下空间里,公共艺术首先不能阻挡人流,要安全耐用,因此壁画成了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从早期壁画采用的马赛克、陶瓷、铸铜、石雕等材料,到现在基于数码互动、灯光影像等科技手段的壁画,壁画在表现技术上不断突破,在空间位置和尺度上也逐步丰富起来。

在艺术全面走进车站空间的趋势下,中国越来越多的艺术车站空间出现了,在车站建筑和装修策划阶段,就大胆将艺术整体策划融入空间设计,可以创作出极为完整、系统的车站视觉效果。第二种阶段性地铁公共艺术,主要是公共艺术展览及活动,贯穿于地铁整个百年运营时期。展览及活动所需的空间,一般因地制宜,寻找车站中的宽敞空间或观看效果好的区域,或者在新建地铁车站时期进行策划预留。第三种地铁公共艺术创意产业,是根据地铁视觉形象所开发的文化延伸产品及其周边产业。伦敦地铁创意产业是世界上运作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典范,与城市文化形象紧密结合,有效地传递了伦敦城市形象和精神,也带动了城市旅游业的繁荣。

公共艺术要运用地铁空间的平台优势,朝着地域性和文化性的方向明确前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阶段,各个城市的地铁站愈发重视合理地利用地铁空间,以深入挖掘公共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地铁空间要像博物馆一般为社会大众普及知识,或像美术馆一般引领社会形成发现美、感受美的艺术情操。作为城市人员密集的一大区域,地铁空间与公共艺术的兼容并蓄,地域文化与艺术表达融合,让乘客从获取风俗、历史以及任务等多方面信息的过程中,对城市有更强的归属感以及对家乡的认同感,进而更加积极主动为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关于地铁公共艺术创作的思考

希望市民们能够从视觉到心灵,享受到公共艺术的魅力和美感传递出来的城市精神;希望以公共艺术的力量彰显春城的城市肌理与文化自信,打造与公众共享的"地铁艺术博物馆";希望从文化、审美、观念、科技维度打造中国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新高地,做中国的经典,世界的经典!面对城市建设对于地域文化形象塑造的需求,面对普通公众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需求,越是在多元文化混融的今天,越是应当以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更深切的社会关怀,思考全球性与在地性、公共艺术与大众文化、社会生态与社区身份、文化诠释与城市美学、创作的共享性与个人性之间的关系。

地铁公共艺术具有特殊性,在空间、尺寸、材质、功能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随着中国地铁建设的蓬勃发展,很多新的问题也应运而生,我们面前的挑战越来越超越了艺术自身的边界,延展到社会、文化、生活等诸多层面,也越来越需要以智性的思考支撑、引导艺术的直觉与感性。比如,如何避免公共艺术设计领域曾有过的模式化和趋同化倾向;如何顺应城市文化的生长、生息,创作出不会迅速"过时"的经典佳作;如何充分挖掘地铁公共艺术场域的社会价值,更好地服务城市和社区,激发持续的活力;如何打造兼具艺术品质与科技含量的新型地铁公共艺术空间;如何加强各相关领域间的合作和各专业之间的有效互动;如何促进地铁公共艺术实践的成果理论化,加强地铁公共艺术创作方法论和美学的建构,充分发挥地铁公共艺术研究丰富的社会学、美学、人类学意义;如何建设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研究、宣传机制等等。这是一个广阔而有意义的学术空间,我们希望以地铁公共艺术为载体,继续关注公共艺术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同仁们一道致力于中国本土化公共艺术体系的建构。

互性公共艺术中,可以充分调动自身想象力,设计出丰富的动态化的交互性公共艺术。比如,某地铁就采用了动态感应设计,在地铁驶入前和驶入后呈现不一样的状态,从而营造出一种动态效果,也能够让广告牌更加生动,可以吸引更多乘客的目光。或者可以结合国家的节日、节气等,在电子屏中加入中国的动态化元素,提高艺术感染力。此外,还可以在地铁设置触摸屏地图,乘客可以通过触摸屏查看地图,并且提供实时列车情况和天气情况,让人们真正地感受到城市的变化。总的来说,在设计交互性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某个平面,要融入情感,跳脱出传统设计模式的束缚,提高设计整体性,同时保证公共艺术的功能性、社会性、艺术性、情感性等,只有满足多方面的因素,公共艺术的交互性才能够体现出来,从而从艺术层面提高人们的精神感受和感官冲击。

结语

综上所述,交互性公共艺术属于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媒介,将其应用在地铁空间会对乘客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对交互性公共艺术进行科学的设计,不能够盲目使用,充分考虑不同设计对环境和乘客的影响作用,然后进行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旭洲,冷举良.地铁枢纽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4).

[2] 吴洋.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7.

[3]李忠.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发展探究[J].艺术评鉴,2018(4):168-169.

论文作者:张健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  ;  ;  ;  ;  ;  ;  ;  

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设计分析张健方论文_张健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