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德育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充分发挥论文,德育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课程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409(2006)10-0040-05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德育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新时期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完成这个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是主要的渠道,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多年来,经过几次改革和调整,我国高校正式确定了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方案,形成了包括本科生4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硕士生2门(“自然辩证法”、“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博士生1门(“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课,共8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这是高校德育工作中学生受益面最广,教育形式最正规、最系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最大的教书育人环节。
这些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第一,密切联系国际、国内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力求准确、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而使学生能够初步比较完整地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人格,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担负着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同时还起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展开、深化、呼应的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内容丰富、量大面广,这些课程中除了语言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等少数课程之外,绝大多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因此,这类课程中的绝大部分也起着直接或间接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培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全面的知识与能力、健全的心理人格和健康体魄的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所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所谓全面素质,可以大致划分为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方面,前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后者则指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与能力以及健全的心理人格和健康的体魄。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显然,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这类课程同时也发挥着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功能),那么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及理工科课程)则是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同时还起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展开、深化、呼应的重要作用。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由它的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决定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如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等,其内容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显然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起到展开、深化、呼应的作用。此外,历史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艺术学等类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同样起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是因为:
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支持、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以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也包括自然科学学科)为前提和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进行理论提炼、概括的知识材料,前者的发展成果又要通过后者来检验、印证才能被确认);另一方面,所有其他学科的发展都要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其二,在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各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都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该领域内容紧密相结合而形成的方法论问题,我们可以暂且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学科观”,它对该学科领域起着特殊的、贯穿始终的指导作用。这种“马克思主义学科观”是这些学科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它具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这些学科的指导作用。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法理学、政治哲学、新闻观、艺术观等等,就是这种“马克思主义学科观”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都是从特定的角度指导着这一学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去认识和解决该领域的问题的。因此,在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各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然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教育和理论教育,起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深化、展开和呼应作用。
其三,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通常都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原则,就能起到很好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目的地通过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培养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对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感、良好的道德意识、健康的审美观等价值观或价值意识,以及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心理等品格,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显然,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和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不能取代的,因此,自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的展开、深化、呼应的重要形式。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相互配合、促进方面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发挥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必须充分予以肯定和重视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一些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思想政治观点方面的错误。比如:
——“艺术家的最重要的品质是善于自我表现”,这是艺术欣赏课中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它使学生把艺术完全看作是自我情感和意志的表达或宣泄,而不懂得艺术除了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消遣的精神需要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反映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精神境界、升华人们情操的重要功能;它对学生在思想上的误导在于,使学生把艺术创作仅仅看作是一种狭隘的自我实现或个性张扬的形式,而不懂得进行艺术创造必须坚持艺术为社会进步、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为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服务的宏大宗旨。
——“‘人性恶’(或‘人性善’)是管理学的理论前提”,这是管理学教学中的抽象人性论和形而上学观点。它不仅会在哲学人性观方面给学生以误导,还会使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西方社会和西方资本主义企业和管理活动的性质。
——倡导纯粹从心理学角度设计的、脱离社会要求和人民需要的所谓“自我实现方案”,这是心理学教学中的一种抽象的人的发展观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错误观点的表现。这种错误不仅使学生对人的心理成长、人格成长和人的发展问题形成了错误的认知,而且更由于错误地引导学生完全从自我出发去规划人生和“实现自我”,从而使学生形成了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不搞全面的、彻底的私有化就不能实现市场经济”,这是一种经济学教学中的政治性的错误观点。这种观点会使学生对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从而妨碍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出路在于走西方式的民主政治道路”,这是一种政治学教学中的政治性的错误观点。这种观点会使学生误以为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是最公正、合理的政治制度;误以为在我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政治制度是不民主的,是产生种种社会问题的根源,从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
——“宗教产生于人们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宗教是提升国民道德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这是某些宗教学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观点。前者实际上是从精神现象出发去解释宗教产生原因的一种唯心史观的表现,其实并没有真正指出宗教的本质和宗教产生的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而后者则缺乏对宗教社会作用的辩证理解。这些观点不仅不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现象,而且会给大学生以思想政治上的误导。
在某些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有些教师有意无意地回避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问题,把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作为纯粹的学术、知识课程来对待,甚至以学术自由为理由在教学中不加批判地介绍、宣传西方的哲学社会学科的理论观点、政治思想以及价值观,从而对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危害。
毫无疑问,这样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不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成果被削弱甚至抵消,更会使学生受到错误观点的严重误导。因此,克服这些消极现象,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功能上相互配合、促进的德育机制,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任务。
三、关于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互配合、促进的德育机制的思路与措施
1.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的相互配合、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学生学习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接受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系统的、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由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之后,就可以尝试着运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学科观,这不仅是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水平有所提高的具体体现,而且更能起着指导学生学习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形成相关正确思想观点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文化基础或背景,而且还有助于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印证、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和思想观点,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接受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德育功能相互配合、促进的结合点。
第一,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当前世界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这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派生的认识方法和思维创新方法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的和重要的素质。
在世界观教育工作中,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显然起着主导作用。它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认识方法和思维创新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即立场)和方法论。然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也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同样的教育作用,如宗教学课程明显发挥着无神论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功能,逻辑学、科技史等课程具有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认识方法的功能。
第二,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成长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是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和形成正确人生态度的基本思想观点,还是大学生接受其他正确价值观教育如社会政治理想和道德观教育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人生观教育的各环节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内的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包含着直接、间接的人生观教育的内容。然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所具有的人生观教育功能也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如伦理学、历史学、艺术史、文学等课程也具备一定的人生观教育功能。
第三,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包括社会政治理想、爱国主义、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等内容。由于价值观是对人们社会实践活动起着驱动、制约和导向等重要作用的精神因素,因此价值观教育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并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正确价值观教育的主导课程。同样,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也不同程度地具有一定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比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类课程具有社会主义政治理想教育功能,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伦理学具有道德观教育功能,科技史、科学方法论具有科学观教育功能,各种艺术类课程则具有审美观教育功能,等等。这些都构成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育功能的深化、展开和呼应的重要环节。
以上各方面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教学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互配合、促进的主要结合点或着力点。全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只有在这些方面形成思想理论观点一致、理论层次相互衔接递进、内容相互配合呼应的局面,才能使各门课程之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或教书育人的合力,从而提高全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水平。
3.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互配合、促进的德育机制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第一,必须努力建设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课程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全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书育人功能,必须努力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必须努力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要求,即教学的内容、体系要努力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较好地容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努力体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求。
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建设则必须认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和立场为指导。尤其要努力搞好各门课的马克思主义学科观的建设,并把马克思主义学科观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与此同时,必须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之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配合、展开、呼应的关系,使其在整体上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努力防止在教学中出现思想政治观点方面的错误,克服教学中的所谓“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
第二,每一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都必须根据新时期高校教书育人的要求和规律,确立明确的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相统一的具体教学目标,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有关教师应建立常设的交流、研讨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问题的机制。
有关教师应该经常交流、研讨教学中涉及的重大现实思想政治理论问题和大学生思想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研究教书育人工作的方法和内容,提高对重大思想政治问题的认识水平和一致性,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相互配合、促进的方式和途径等,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在全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保证全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有关教师在面对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时能够做到思想政治认识统一,各门课程教学相互配合、促进,从而使所有教学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发挥最优化的作用。
第四,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必须不断提高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必须在全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工作中落实和贯彻“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在思想认识上坚持做到学术自由、学术责任和学术道德的统一。所谓学术自由,是指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要坚持科学研究无禁区、科学探索和创新无止境的认识,勇于进取、大胆创新,努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发展。
所谓学术责任,是指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必须树立起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坚决反对以学术自由为借口,在社会上和教学中散布、传播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想和观点。所有教师应该努力对思想政治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重要的学生思想实际问题形成基本一致的正确的思想认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引导学生去分析、认识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和途径。
所谓学术道德,是指有关学者和教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道德,反对学术上的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等不道德的行为,维护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神圣、纯洁的性质。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
第五,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制订具体的关于教书育人的监督检查制度,建立教学督导机构,对经常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错误观点和言论的教师,应该进行相应的教育、警示或处罚,长期不改正者应该取消其教师资格。
第六,学校有关部门应该以政策上的倾斜来鼓励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逐步形成一支思想政治方向正确、梯队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热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师资队伍。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能够真正在高校建立起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互配合、促进的德育机制,形成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那么,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标签: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课程论文; 政治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科学论文; 认识错误论文; 世界观论文; 人生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