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发展战略论文,区域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选择怎样的区域发展战略,既是理论问题,也具有现实意义,务必深入研究,以选择最佳发展战略模式。
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的选择上,发展经济学家们长期存在两种不同的争论:其一是均衡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为代表。其二是非均衡增长战略。这一战略的倡导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区域经济建设中一直实行的是均衡发展战略。该战略主张生产力空间布局应以“均衡”为主,提高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平衡推进和收入平均分配的选择是低效率的,必须集中有限的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地区,以此为动力逐步推进其它地区的发展。于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选择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一、梯度发展理论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在研究中国区域问题时,逐步转向梯度发展理论。国家“七五”正式提出一个“梯度发展理论”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区域发展战略。梯度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在我国通常表述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技术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处于二级梯度、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在我国,经济分布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三大地带,中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技术力量薄弱,资金不足,大多数地区处于中间技术地带,有的甚至处在传统技术地带;而沿海和部分中部地区则具有先进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力量。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应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使先进技术地带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转移的加速,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梯度发展战略”是一种以“效率优先”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在理论上有两点突破。其一,它打破了片面强调“均衡布局”的传统布局模式,承认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强调遵从由不均衡到均衡的客观发展规律,从而使客观规律与实事求是成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出发点。其二,它强调集中资金和资源实行重点发展,同时在地区间形成产业结构转换的连续关系,从而使产业空间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相联系,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相结合,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相适应,较好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要求。以后的经济发展证明,这一战略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和积累能力,比分散投入平衡增长要大得多,从而导致了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有了增长。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3624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450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64倍。在1994 年国内生产总值中沿海地区的贡献为58%。
梯度战略的提出曾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尤其是让中、西部地区的学者和地方政府难以接受。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梯度理论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为弥补均衡战略之不足,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优势提出的,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运行中,该战略发挥了积极作用。它的实施很大程度依赖于国家的计划性体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梯度发展理论”实际遭到了严重的挑战,这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能源与原材料供应的严重不足迫切要求加快中西部资源的开发;二是外部环境变化和对外开放发展过程中,内陆与周边国家接壤的地区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区域差距拉大陷入“马太效应”恶性循环中,地区间矛盾日益尖锐化。这表明,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订中,既要注重效率优先,同时也应兼顾公平。效率与公平是经济政策的两大目标,是矛盾统一体,不可只追求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二、点轴发展理论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的基本指导方针。江泽民总书记就此作了重要讲话,着重强调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的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党和政府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是兼顾平衡与不平衡发展战略的中间发展思路,是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经过40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生产分布偏集沿海的状况已有很大改观,东部地区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仍很大,但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区域意义甚至全国意义的经济发展轴线和经济增长极。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应采用点轴发展理论。
点轴理论是80年代中期在我国兴起的一种区域发展理论。它从经济增长与平衡间的倒“U”型相关律出发, 认为我国目前仍处于不平衡发展阶段,而点轴开发是现阶段最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所指点轴开发,即点轴渐进式扩散开发。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全国范围内规定若干联结主要城镇、工矿区并且附近具有较好的资源、农业条件的交通干线所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二是在各个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规定各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吸引区。同时要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三是较高级的中心城市和发展轴线影响较大的区域,应当以国家和地方较大的力量去集中开发;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开发的注意力愈来愈多地放在较低的发展轴和发展中心上。与此同时,发展轴线逐渐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包括发达地区的距发展轴和中心城市较远的地区,将以往不作为中心城市的点确定为较低级别的发展中心。
点轴开发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因为社会经济客体大都产生和集聚于一些具有特殊优势的点上,形成大小不同,职能相异的城镇,而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线状基础设施(各类交通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来进行的。而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集聚后,会向周围地区发射它的影响力,这就是扩散,扩散一般情况下是渐进的,而不是平推的,也不是大跨度跳跃的,且随着范围的扩大和距离的增加,程度递减。但随着距离的延伸,都会形成较大较多中心点的主轴。对于大范围来说,最终导致从点——轴——面的全面扩散和空间推移,使各地的国土资源和空间获得充分的相对均衡的开发利用。
从目前我国的经济情况来看,点轴开发理论的内容包括:
首先,重点开发沿海、沿江、沿河三大轴线地带,使之逐渐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增长轴。
沿海地区,区位条件优越,本身经济基础良好,实力雄厚,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这个轴线的开发,目前虽已取得很大的成就,今后仍将是我国经济开发的主轴线。国家应重点开发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进一步发挥其在全国宏观经济布局中的龙头地位。
沿江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而且也是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可供开发,更重要的是,它将沿海的经济优势与中西部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它的发展起着沟通东中西三大地带,牵动大半个中国的作用。世纪之交,浦东的开发及三峡工程的上马,长江沿岸已基本形成以上海、武汉、重庆为中心的三大经济圈为主的多中心滚动式发展格局。这将更有利于东中西的协调发展。
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上游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且矿种齐全,相互配合好,许多矿种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黑色金属等在全国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因此,沿黄轴线的开发,特别是通过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以及高耗能加工业,不仅能有效地克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可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形成各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密集带,这对我国区域经济布局格局的优化有重要作用。
其次,在目前国家财政投资有限的情况下,中西部应积极选取和培育有较大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中心,以此为突破口,振兴中西部经济。中部地区的区位条件优越,且矿藏丰富,城市相对密集,发展潜力大。而西部的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资源。西部应充分发挥水资源、环境资源、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等优势,从地区特色出发,迅速建立经济增长极,对于那些可以成为增长极的“点”,我们不妨借鉴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实行特殊的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国、港澳台、东部的资本来投资,再现特区效应。
最后,对沿边地区实行全方位开放,使之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热点,开发开放边疆地带,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具有深远意义。因此,需要重点建设边疆经济特区,使其成为沿江开放地带经济发展的生长点,通过高层次的出口加工,使之成为边境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通过多种经济合作形式,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促进边疆经济的发展。
点轴发展理论基本上符合生产力空间运动的客观规律。首先,它通过重点轴线的开发和渐进扩散形式,弥补梯度推移的平面板块式的递进方式的不足,真正发挥主体优势,有利于转化区域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周围乡村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协调城市与区域及区域间的经济发展。
其次,通过“点”、“轴”两要素的结合,在空间结构上,出现由点而轴,由轴而面的格局,呈现出一种立体结构和网格态势,对于信息的横向流动和经济的横向联系有莫大的优越性。
此外,它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资源的不合理流动,同时,它将有助于消除区域市场壁垒,促进全国统一的市场的形成。
标签:区域发展战略论文; 梯度转移理论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