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资源的创新转化模式研究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资源的创新转化模式研究

吴一方

(湖北科技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摘 要: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基于乡村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现阶段旅游人群强大的乡村文化生活体验需求,乡村所拥有的潜能远超过目前的发展状态。结合中国乡村资源保护和转化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乡村资源“挖掘整理——特色提炼与创新——价值转换”这一乡村资源创新转化机制,并基于机制提出保护绿水青山、传承乡村文化、彰显主题特色、主抓特色产品、引领新型业态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资源;特色提炼;资本转化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开篇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1],农业、农村、农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描绘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蓝图。近年来,乡村特色产业、美丽乡村建设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资源为依托且多产业融合的乡村旅游正在成为扶贫和富民新渠道。基于乡村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旅游人群强大的需求,乡村旅游目的地所拥有的潜能远超过目前的发展状态。如何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为乡村制造丰富的联想和认同感,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扩张,人们所生活的物理空间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种迅速变化造成人们精神上的无所适从,安全感和空间存在感随之降低。乡村与城市相异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乡村生活方式可以使倍感压力和焦虑的个体得到浸润,是提升乡村吸引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挖掘自身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发展潜能,并基于自然文化基础创新、提炼个性特色,实现自然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地自我开发和价值转化,在保护乡村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引领传统的乡村商品消费向乡村服务消费、乡村情感消费、乡村生活消费等领域拓展,实现乡村产业从粗放型到集约化的转型与质效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动力。

一、乡村资源的挖掘与整理

乡村资源分为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是指由在乡村范围内,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吸引功能的自然旅游资源所构成的乡村自然风光景象[2],以乡村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体、植物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乡村自然山水为表现形式;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人文景观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生活方式。乡村人文景观是在乡村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人为的构造出的,体现乡村文化特质的景观[3],以聚落,包含民居、宗祠、寺庙、牌坊、桥梁的乡村建筑,街巷,市场,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五千年农业文明的影响下形成的,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4]。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乡村生活方式包含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等。

毫无疑问,乔-彼得·威特金是他那个年代最具争议性的、最具原创性与深刻性的当代艺术家。因此,他的那些印刷不超过十二幅的限定版本作品,价格是后现代摄影作品中最高的。

二、乡村资源的特色提炼与创新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文化需求增长,和比较狭窄的城市空间与快节奏的城市文化相比,城市居民越来越认识到开阔的乡村空间与乡土文化的重要价值。实现乡村文化资源内生价值向新业态与新产品的转化应以提炼特色文化主题为基础,以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创新融入为核心。

自然资源和地域环境决定了当地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当地村民从自然界中获取自身所需的各种材料应采用何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乡村的特色景观。正是地域根基的差异,使得乡村间的乡村景观、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形成差异,在文化上的体现就是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原真性。在提炼在地特色的时候,应该在严格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生态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收集整理这些资源后,应选取区域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意义积极美好,契合时代和市场发展需求的生态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意向提炼,凝练文化品牌价值。[5]这一提炼中,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差异、组合、升级等转化。

基于现代人的需求,乡村旅游的体验性、创意性、个性化都在不断增强。 一方面,现代乡村旅游集观光、采摘、饮食、科普、农事、养生、娱乐、休闲、购物等多种体验项目于一身,以让游客产生贴近大自然的感受、产生心灵的归属感为终极目标,并通过乡村旅游体验产品的开发实现乡村旅游全面和深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基于地方资源,赋予乡村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创意,针对性地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做精做细,可以彰显乡村特色[9]

从供应方面来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都是高度渗透和高度互联的产业。它们与许多行业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并且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广泛的空间,可以与其他行业进行整合。当产业界限被突破,产业因素被重组,文化和旅游从山脚出发,在山顶相遇,形成的基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新商业模式和业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需求方面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强,在关注产品的功能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的文化价值。促进文化旅游一体化,使文化符号,文化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渗透到相关产业,嵌入相关产业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价值链环节,有效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乡村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开发,实现资源向价值以至进一步向资本的转化,进而激发乡村活力,形成产业支撑,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 产业是重点, 文化是引领, 美丽乡村是必须, 脱贫攻坚是前提, 文化产业在这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6]。以乡村资源的价值转化并以此实现价值追求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通过乡村旅游业的提档升级,采用特色化、差异化以及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不断丰富产品结构与配套服务,挖掘和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可以有效实现地方资源的价值转化,从而有力驱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转型、长效化发展[10]

表 1文化资源提炼创新案例

三、乡村资源的价值转换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文化、旅游及其它服务体验类等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当自然文化资源在成为生产要素进入经济生产链条或社会权利体系,帮助部分人获取利益时,资源也就成为了资本。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将资本分为嵌入状态、客观化、体制化三种形式[5]。其中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具有实物资本的特性,可以交易、买卖。换句话说资源可以通过产业运转,转化成文化资本。结合乡村资源的提炼和创新,可以通过乡村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各产业融合的发展来实现乡村资源的资本转化。

(一)乡村文化产业

在推动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建立、完善调解组织网络同时,诸暨市充分发挥司法行政部门的归口管理职能和人民法院的业务指导作用,不断促进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一方面,基于乡村资源的有效开发,使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融入科学的设计规划理念以及科技、创意的作用,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产品化转化。将丰富的乡村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成文化产品及其相关服务, 可以提高非农产业在乡村经济中的比重, 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助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培育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7]。另一方面,乡村资源是乡村文化记忆的最佳体现。以乡村资源产品化为载体,乡村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也得到转化与传播,传统文化艺术的文化记忆得到重塑,继而可以满足人们审美怀旧、文化教育、休闲娱乐、避世逃遁、社交生活、情感升华等多层次的文化体验需求,缓解个体和社会的文化空间错位的焦虑,提升乡村吸引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正面导向功能, 提高乡村社会文明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8]

(二)乡村旅游产业

因为早期产品往往是比较粗放的,升级完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深化产业链,形成品牌效应。德国的卡尔斯农庄以当地优质农产品草莓为基础,到草莓肥皂、草莓爆米花、草莓礼物等深化第二条产业链的各类草莓成品,再到整个农庄无处不见的草莓色彩、草莓设施、草莓建筑,使草莓的利润上扬的同时形成草莓主题IP,引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5.动态发展原则。和谐不是稳定不动,而是有序、协调运动。和谐的本质不仅要求在静态上的和谐,而且还要企业在发展动态上的和谐。达到一个和谐的局面之后,因内部变革和外部环境变化,旧的和谐就会遭受到破坏,这是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和谐。这样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差异化是由消费者驱动的转化模式。比如关于修路,几乎所有旅游地都非常注重交通的优化,以让旅游者更便捷地到达旅游目的地,但日本就有一个坚决不修路的伊根町。伊根町的发展思路是以传统的鸬鹚捕鱼方式和传统渔业形成的舟屋为特色,把小渔村变成城里人体验特色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世外桃源,也正是由于不便捷的交通和物理距离,才让小渔村变成人们逃离城市的心中的诗与远方。

但是,有的地域并没有显著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意向可以提炼,或者说,其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并不能迎合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这时,创新融入就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化价值转化手段,可以针对生态文化资源特色不明显的乡村。美国费城附近的樱桃冠冒险农场(CherryCrestAdventureFarm)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农场因乳品行业不景气,为寻找新的盈利,遂邀请美国迷宫公司,设计打造了农场第一座玉米迷宫。迷宫开放仅31天,就吸引超过2.7万的游客前来。之后农场不断增添新的娱乐设施,变成一座真正的“冒险农场”。上阿莫高是德国巴伐利亚坐落于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小村镇,是一个面积仅30平方公里,居民5 300人的小镇。虽然这里面积很小,但是有三样特别之处,让世界记住了它的存在,即当地人自己创作的墙壁壁画、十年等一回的精彩大戏——《耶稣受难记》戏剧表演以及精美的木雕艺术品。还有日本以星空为特色的阿智村,以创新创业为活力的“绿谷”神山,都是在没有特色的现状下创造特色,从而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振兴乡村的案例。

(三)融合性产业

组合资源形成特色依赖的不是技术进步,而是对于需求的敏锐洞察。袁家村发展旅游,只字不提村旁唐昭陵,而是另辟蹊径,找准消费者对于消费者“一日吃遍关中美食”的体验需求,将关中百种美食以极小份的形式排列组合成一条窄窄绕绕的美食街,收获美食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成功。

二是引领物业服务。根据农村新型社区实际,多元引进物业管理主体,灵活搞好物业服务,形成兼具现代化、公益型、低收费等特征的物业管理模式。有条件的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引进市场化物业公司,条件暂不成熟的通过村居代管模式,承担新型社区的物业服务、治安管理、设施维护等职能。目前全区已有18个新型农村社区成立或引进专业物业公司,43个社区暂由村居代为管理,基本解决社区物业服务问题。

四、乡村资源创新转化的发展建议

资源是提升乡村吸引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清新的空气、环绕的山水、一望无垠的田野、漫步的牛羊、传统的民居、宗祠、寺庙、牌坊、小桥流水、窄小的街巷、热闹的集市、朴素生活用品,都能勾起人们对于田园慢生活的回首或向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也使在拥挤喧嚣的城市中且倍感压力和焦虑的城市人身心得到浸润。基于乡村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可以形成“挖掘整理—特色提炼与创新—价值转化”的模式,实现自然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地自我开发,并借助产业的力量使资源顺利向资产价值转化。在这个模式的运行过程中,我们应在坚持保护绿水青山和传承、创新文化的基础上彰显每个乡村的不一样主题特色,根据不同乡村的实际情况主抓特色产品,最后引领新型业态,为乡村振兴助力。

(一)保护绿水青山

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问题发生历史性转换之后解决乡村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11]。历史经验证明,尽管以付出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可以带来短期的快速经济发展,但它是不可持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必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处理环境污染的成本远远超过牺牲环境的经济效益,一些生态环境破坏后无法修复,所以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也是行不通的。总之,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是保护生产力。乡村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乡村清新纯净的空气、田野的稻香都是乡村宝贵的资源,也正是乡村提升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

(二)传承与创新并重

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原有的自然山水风光,对开山填河之类破坏自然特征的开发行为应慎之又慎,并有效避免;保护古桥、古路、古庙等文化景观和历史建筑,修旧如旧的同时在新修建筑上也应充分体现传统地方特色,使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其次,要增强农村文化的活力,充分发挥传统手工业制造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和制造技术的结合实现产品升级,通过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各种功能,利用亲子教育培训活动、移动展览等体验式参与,继续保持强大传统技艺的生命力。最后,我们必须创造一个农村文化品牌形象,将该地区的独特文化转化为品牌和地理标志,并将其融入不同的行业,使其不仅成为产品“溢价增值”的资本,而且成为吸引人们憧憬、了解、回顾乡村的有效途径。

恩施州内8县市旅游业发展不均衡,从历史发展状况来看,恩施市、利川市等各个方面发展较其他县市就处于领先地位,资金、基础设施、接待水平等较好、投入较大,且作为恩施州首府所在,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资源;从旅游资源来看,恩施州大多数景区的同质性较高,较早开发的景区通过加大广告投入等措施有较大的知名度,后来发展的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减弱;州内旅游业整体上还是较为粗放的模式,而这些问题与资金投入相关性很大,资金充足、投入大的恩施市、利川市在旅游业发展中遥遥领先,其他县市都偏弱,从而造成了恩施州旅游业的发展不均衡。

(三)彰显主题特色

主题定位是区域发展文旅农融合的核心动力,也是吸引投资、增强特色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确定主题首先应该先分析整合当地文化资源,从众多资源中选择一种或者一种为主多种为辅的资源作为主题基础。乡村有其在地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时也深受地区乃至省市文化资源的影响,因此主题的定位有多样性的选择。在众多资源中,应精准选取优势主题,提炼核心文化价值,凸显地区特点, 契合当今旅游市场开发的主旋律。做好资源整合提炼的同时,应针对辐射地域和群体做好市场分析,寻找在受众上有优势的文化主题。此外,确定主题应避免简单地照搬网红主题或复制成功案例。外来文化的过度介入反而会破坏当地现有的文化空间,同时也可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总之,乡村发展中的主题应在深入挖掘特色的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定位,并基于定位带动区域资源的转化,走特色明显且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四)主抓特色产品

为了促使主题文化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就必须应用现代的眼光, 培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更好地抓住群众的眼球。因此,在产品的规划过程中,针对城市居民在现代都市压力下愈发表现出的“乡愁”的情怀,打造以优美的乡村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依托设计的观光产品和能让游客亲身体验农事活动的体验产品;针对城市居民想逃离城市寻找短期放松和身体亚健康状态的健康养身产品;针对城市居民对文化的需求可以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打造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科教文化型产品。

(五)引领新型业态

以文化促进旅游,以旅游振兴农业,以艺术提高品质,文、旅、农、艺融合互惠,是重要的发展模式。集农业生产、农事体验、农产品消费为一体的主题农业公园,集养生度假、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农场,主打养生度假,田园生活体验的民宿、酒店、会所、度假村,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宿博物馆、艺术馆、艺术村落都是融合互惠的业态表现。在这类乡村业态的发展过程中,应以整合为基础,做好文化、旅游、农业、生态以及艺术的融合,从而构成促进发展的功能系统和相互渗透的产品系统,有效解决目前乡村旅游业业态单一,经营规模小,容纳能力有限,营销手段落后等问题。在多产业互通渗透的功能体系和产品体系上,以农耕文化为灵魂,以美丽田园为韵律,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创新理念为路径,进一步促进新的产业形态和消费模式的形成。通过业态创新不断提升乡村吸引力和价值,提升乡村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土地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4)与大数据集成分析平台相关的软件系统已经在临沂矿业集团部署上线并稳定运行,同时开始全面推广应用,证明了本文设计和技术方法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五、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所拥有的潜能远超过目前的发展状态。本文基于现阶段旅游人群强大的乡村文化生活体验需求,以乡村特色主题的创意提炼以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以文化为基础的融合产业为媒介,初步探索了乡村资源创新转化的模式,并提出了一些该模式运行过程中的建议,为乡村提升吸引力进而推进乡村振兴寻求思路。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在如何具体实现模式中产业这一块的转化功能,新型业态应采取什么样融合措施,未来农村产业到底应如何布局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2]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3] 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4]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 钟晟.旅游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研究——以武当山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7] 赵东.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概念[J].学术交流,2019,(2):130~137.

[8] 詹绍文,李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价值追求、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J].中州学刊,2019,(3):66~70.

[9] 钟晟.旅游策划:理论、案例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0] 王倩颖,孙晓,刘海英.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旅游的突围路径[J].农业经济,2019,(4):50~51.

[11] 陈占江.乡村振兴的生态之维:逻辑与路径——基于浙江经验的观察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6):55~62.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 OSID):

文章编号: 2095-4654( 2019) 05-0106-04

收稿日期: 2019-05-26

责任编辑:吴惠娟

标签:;  ;  ;  ;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资源的创新转化模式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