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知识经济时代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张高臣[1]2000年在《知识经济时代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德国的伟大诗人和思想家海涅曾经说过,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在世纪之交之际,一个新的课题——“知识经济”展现在世人面前,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将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如何认识知识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它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何影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如何?这都是在新的时代亟需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宏观角度,通过对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分析,着重探讨了知识经济发展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并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文章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及对其把握需注意的几个维度。从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大,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未来学家纷纷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人类将进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它替代了资源、能源和运输,取代了时间、空间和距离,成为一切有形资源的“最终替代”。由于知识的巨大辐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显现出自身的特征。但在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的有关问题时,必须注意从时间、空间、主体、现实、理想等维度进行全而深入的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知识经济发展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它也不可避免地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重大影响。知识经济的知识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要求社会打破常规,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交往,重视竞争。但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基本上照搬了前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具有高 的中央计划性,具有封闭性和温床型的特点,与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背离。因此,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传统社会主义进行创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我国在总结经验教训和研究世界大抑的基础上,对传统社会主义进行的一种制度创新。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的出台,就是我国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回应。 第三部分主蛮分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的情况下,我国在发展知识经济上,既存在着有利的条件,也有明显的不足。有利的是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不利的足教汽文化相刘‘落后,巾场机制尚不亢衫,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等,义成为发展的一种阻W。幸运的是我国已认识到这些,并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我们坚信,在知识经济时代,只要我国发扬优点,弥补不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会焕发出其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上义的基本价值观——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人的自山而全面的发展一定会在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身上得到实现。 本文写作的目的在于弥补当前我国在研究知识经济上的一个空白。自我国研究知识经济的热潮兴起以来,绝大多数的文章、专著把着眼点放在我国如何采驭措施回应知识经济的挑战上,对知识经济发展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知识经济发展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促进、规约和影响却涉及甚少。而这正是深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埋论 h)f究所必需的。

陈平其[2]2004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对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在知识分子政策上的拨乱反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渐来临,我国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加强对知识分子社会作用的研究,无疑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都很关注的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且争议颇多的问题。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多种各具特色的知识分子的理论,包括卡尔·曼海姆创立的“自由漂游的知识分子”理论、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有机的知识分子”理论、艾尔文·古德纳提出的“知识分子新阶级”理论、爱德华·萨依德提出的“业余的知识分子”理论等等,他们往往更多地关注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重视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社会革命与社会关怀的角色。因此,他们也普遍认为,知识分子首先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但知识分子除献身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必须是超越个人的私利之上。两方的这种知识分子观点对我国学术界的影响很大。我国对知识分子的定义也多种多样,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各有利弊。总体而言,知识分子应该是文化程度比同时代社会劳动者平均水平超出许多的,主要以创造、传播、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谋生手段的脑力劳动者。我国当前的知识分子主要包括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主要在我国的科学研究、教育、文化艺术、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单位从事精神文化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 知识分子问题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这一问题无不予以高度的关注,他们就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以及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社会作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它同时告诉我们,要考察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必须结合知识分子生存的社会环境来进行。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他们也获得了发挥作用的最佳生存环境和历史舞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由此也推动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工业经济正在日益向更高级的知识经济转变,知识经济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这又加剧了世界各国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世界各国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和高科技产品市场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更加具有创新品格,更加弘扬创新精神。无论发展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还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多层面地推进社会主义创新,都需要知识分子在其中发挥主要的社会作用,它们因此也成为了发挥知识分子社会作用的动力源泉。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的党和国家及时转变了工作重心,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博士学位论文DOCTOR乃L DISSER‘TAI’ION肇政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并及时调整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确认了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还不断深化改革了干部人事制度,一大批知识分子陆续进入社会的领导层,使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既要求广大知识分子承担起重要的历史使命,也为他们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 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主力军。知识分子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应用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知识分子的管理科学知识的应用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在现代化大生产的管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来看,知识分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教育工作者通过他们的科学研究与知识传播,不断地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知识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大大地推动了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知识分子,通过研究并揭示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意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他们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 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生力军。知识分子历来具有要求民主、参与政治的传统,这种传统对广大人民群众发生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知识分子通过民主思想的宣传教育,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觉悟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知识分子具有更为宏观和深刻地认识社会政治问题的能力,具有天然的协助政府科学决策的种种优势,他们在推动各级政府重大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进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知识分子在制定、实施法律

秦剑军[3]2008年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跨入21世纪,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这场无声的革命孕育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伟大进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世界各国对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更为紧迫,高素质和高技术人才短缺严重。由于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经济迅速增长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不少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都选择了人才资源先导模式,即在人才资源积累与经济追赶的相互关系中,人才资源的追赶先于经济的追赶。这是现代化建设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实行人才资源开发先行策略。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所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本文以知识经济的兴起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性,进一步论证科学发展观对我国人才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人才状况和发展特点的理性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经验,提出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思路,并着重探索如何实现我国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对策研究。具体而言,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展开探讨: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产生的深厚理论基础。我国历史上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工作实践经验,形成了较系统的用人思想体系,为科学人才观的创立提供了历史来源。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是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特别强调人力投资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现实出发,从新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为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的创立提供了可能的借鉴。第二部分阐述了知识经济的特点及其对我国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挑战。由于知识概念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不断延伸,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人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宠儿,对我们的人才观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知识经济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我们适应其发展需求,抓紧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合作型人才。第三部分论述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美国、日本、德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它们成功实现经济腾飞的奥秘在于实施了正确的人才战略。以色列、韩国和新加坡虽然自然资源贫乏,基础薄弱,却注重发展教育和人才开发,从而积累了较高的人才资本存量,迅速加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它们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只有重视教育和人才的民族,才是把握自己未来的民族,才能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四部分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践进行历史透视,强调必须认真总结我国人才工作的宝贵经验,纠正人才工作的过失,吸取其深刻教训。通过战略、人才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概念的阐释,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重点、基本要求、主要任务和现实意义。第五部分提出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组织保障。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认真领会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关于人才工作的科学论述,论证新时期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必要性。强调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调动海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第六部分通过对当前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即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成才的人才观。顺应知识经济发展潮流,树立人才投入优先、人才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人才资源管理法治化和人才竞争国际化的新理念,进而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思路。第七部分对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机制变革与创新进行探讨。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在于完善和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提出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安全保障机制,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引导人才合理流动,积极吸引和使用海外人才和留学人才,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肖柯[4]2016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之所以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凝聚、方略制定、路径选择等日益面临新的现实要求并呈现新的具体特点。当前,无论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抑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均涉及如何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问题。尤其是要在世界各国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和复杂多变的当代,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多维考察和系统阐发,消除重物轻人的发展思路和模式的消极影响,正确看待精神生产对于物质生产的引领作用,为精神生产方式创新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是包含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再生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再生产等在内的全面生产。精神生产在全面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亘古如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精神生产在全面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动因。精神生产既赋予全面生产以目的,又以新科技应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彰显其作用,促进着人的价值实现和自由解放。中国传统精神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传统精神生产方式及其数量庞大、异彩纷呈的物化形态,构成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文化渊源和坚实基础。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是一项博采众长的开放性工程,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各种域外文化思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拓展了理论视野,提供了宝贵养分。在中西智慧交融与贯通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彰显出开放性特点,特别是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等日益成为自觉的战略选择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兼收并蓄,不断得以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是在一定的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物质生产长期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勃兴、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精神生产方式创新速度加快、精神生产方式变化的新形态和新趋势层出不穷以及精神文化多样竞存日益成为社会发展重要动力等鲜明特点。精神生产方式创新与经济、政治、科技互动及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渐强化,大众传媒、大众精神文化消费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加凸显。特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任务的提出,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其历史发展大体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入探索等若干历史阶段,形成了意识形态创新与社会思潮变迁的互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契合、精神产品生产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的统一等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是由各有侧重又有机统一的内在逻辑层次构成的系统工程,涵盖由消除体脑差别到多样化的精神生产共同体劳动、由提供精神产品到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的生存方式、由精神生产方式创新到社会整体变迁等逻辑层次。这种创新,不但是精神生产方式的创新,而且也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这一宏大事业的有机组成、具体体现和基本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涉及头绪纷繁的诸多具体措施,既包括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又包括微观层面具体精神产品的创新,还包括人的素质提升以及精神产品分配、消费等环节的规范与治理等。概而言之,这些措施主要体现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善消费需求结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加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全球化时代精神生产的本土化建设,以及解决精神生产领域的消极因素等现实路径之中。加快上述建设,能纲举目张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进而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相关制度以及加强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张远新[5]2004年在《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不仅重视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而且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论断。这些论断不仅有鲜明的时代性、创造性、前瞻性和实践性,而且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力图比较系统地研究江泽民的文化思想,构建其理论体系,分析其历史地位,以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术研究。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而且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是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80年来的历史,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走在时代的前列,必须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伟大旗帜,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文化越来越成为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这不仅体现在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文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对综合国力的增强起着关键作用,还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体现在文化产业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和表现。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要努力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领导科技工作逐步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岗位的江泽民,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敏锐地关注着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并根据新形势和新实践对科技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1)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2) 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3)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4)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5)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梁春鸿[6]2003年在《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战略的竞争。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开启富民强国兴党大门之急需。执政党领导人才是人才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是统率其他各类人才的人才,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未来,是最可宝贵的人才资源。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是指未来我国领导人才如何发展、如何壮大的总体构想和谋划。概括起来说,构筑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必须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出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加强领导人才执政为民的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执政党领导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执政党领导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的局面。这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一招。本论文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把人才战略作为经济与政治发展的统一命题来考察;二是把人才战略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命题统一起来加以考察;三是把过去、现在、未来的人才战略作历史、辨证的统一考察;四是把我国人才战略与国外相关问题作比较研究考察;五是把人才战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作为统一体加以考察。通过探索性的系统研究和开拓性的理论阐述,初步形成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理论框架。论文主体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基础理论和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第一、二章中。第一章着重进行理论分析。主要是概括地论述了领导人才的特征、本质、地位和功能,通过对人才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关系的论述,提出人才战略是诸多战略的制高点。同时,阐述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第二章主要作现实分析。论述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执政环境的巨大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执政党领导人才的现状,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认清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形成正确有效的战略指导。我们党为加强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应该成为实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优势。而我们的劣势是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是在未来发展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并使之达到扬长克短的根本变化。因此,对症下药,提出新的战略,对执政党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长远意义。第二部分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三章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第四章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重点和步骤。着重研究领导人才战略指导思想的形成和特点,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调动海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阐述确定领导人才战略目标需要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要紧紧围绕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保证这个目标,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环境优良的领导人才队伍,努<WP=3>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为此,必须实行科学的富于实效的决策,突出重点、兼顾其他,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实施。论述选择战略重点和确定战略步骤,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部署和对策。着重阐述我们应当突出以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高中级领导人才队伍为重点。围绕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前途的全局性的重点问题,加强领导人才执政能力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选拔优秀年轻领导人才,深化领导人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领导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同时,阐明事物不但在空间上表现为整体和部分,而且在时间上表现为过程和阶段。21世纪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目标,是一个大的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只有通过完成一系列相衔接的阶段性战略任务,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因此,划分战略步骤也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部署和对策,并且提出部署21世纪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三部分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最生动和具体的部分,包括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提出确立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强调观念变革是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的先导。第六章把“三个代表”与“三大规律”的认识贯通起来,论述了着力提高执政党领导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全面实施领导人才战略的核心内容。第七章提出并阐述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战略的“六大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辈出局面的形成,是实施人才战略的根本保证。第八章论述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与时俱进,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总体发展思路,总结中国共产党实施人才战略的宝贵经验,比较其他国家实施人才战略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战略,把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可

李冬俐[7]2006年在《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平等》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其形式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规定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内在属性;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内在属性或根本规定性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精神或核心价值是追求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不管其形式有什么变化,它的基本精神是一贯的,即实现人类平等。平等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核心理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承接着人类文明,是对人本主义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作为人类社会特定的平等观念体系,认为人类平等的实现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具有客观性、渐进性特征,即社会平等的到来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平等的期待包含着两个步骤:首先,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解决人们经济地位的平等问题;其次,通过生产力(大机器)与生产关系(公有制与按需分配)的高度一致,使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为人们自由与全面地发展个性化的能力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实现人们社会地位的平等。依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如果不能实现经济解放,是无法真正实现政治解放的。在上述两个环节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人类经济解放的外部条件或者说是客体条件;而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人类劳动力的普遍发展是人类经济解放的内部条件或者说是主体条件。 大体说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本文用上、中、下三篇分别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人类文明的承接——人类新平等理念的创立(上篇)。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依据,在十九世纪中叶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人类一种全新的平等理念诞生了。他们认为以蒸汽机技术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理想社会的建立具备了生产力物质条件,也就是说,以蒸汽机技术为标志的大机器生产方式的出现,使社会平等的实现具备了物质基础。他们还认为工业革命不但创造了实现理想社会的客观条件,还创造了主观条件——无产阶级。他们设想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社会生产有计划有组织进行以及没有社会分工、阶级、国家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他们断

钟楠[8]2007年在《执政党建设与青年知识分子素质教育》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这既是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新的理论课题。5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开创并大力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不仅经受住各种锻炼和考验,得到巩固、发展和壮大,而且对执政党建设理论做出了新探索、新贡献。进入21世纪,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考验,摆在执政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面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保持党的先进性,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全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战略课题。青年知识分子在本文中特指20世纪70年代出生、年龄在十八岁到三十五岁之间受过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并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集合体。他们有朝气、有理想、善学习、能创新,且分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个领域,数量众多,是完成党和国家建设事业急需的一支特殊社会力量。青年知识分子既是当今社会先进生产力的核心和最活跃的因素,又是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的未来。因此,要从事关党的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切实做好青年知识分子素质教育工作。论文是从青年知识分子素质教育对执政党建设的重要作用这一问题为选题视角,阐述了执政党建设对青年知识分子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概括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探索了完善青年知识分子综合素质的途径和对策。本文的研究对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巩固执政党的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蔡典维[9]2003年在《论知识经济时代政治发展走向与政府新作用》文中指出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仅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掀起了重重波澜,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革命,而且在政治领域引发了诸多嬗变。本文主要研究知识经济时代政治发展的走向及其崛起对政府作用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发展的既有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论述我国政府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努力方向和应予确定的战略策略。 本文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传统,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依据,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对知识经济时代政治发展走向及政府新作用进行全方位分析,为在实践中制定符合知识经济发展要求与中国国情的知识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政府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中如何转变作用模式和发挥职能作用作出理论探讨。 本文由导论、正文与结语组成,正文分四章。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主要针对知识经济怀疑论,着重论述知识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分析它作为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所独有的基本特征,以及它在制度、模式层面上所固有的新特点,分析美国经济近年的跌宕并没有逆转知识经济活力与前景的原由,进而提出知识经济发展同样是中国繁荣富强的历史机遇与神圣使命,这不仅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不仅是过去丧失发展机遇这一沉痛教训的现实呼唤,而且是我国政府面临的迫切课题。 第一章:知识经济时代政治发展走向与政府作用新要求。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分析知识经济“创造了新的政治学”的依据与体现,同时根据知识经济的内生规律,提出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新型作用,进而阐述知识经济发展呼唤新型政府作用模式,即职能配置合理化的新型责任政府;能与社会各种力量良性互动的新型效能政府;严格依法行政的新型法治政府;杜绝“权力市场化”的新型硬性政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政府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我国政府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改革与战略策略。根据历史与现实状况,正视自身缺陷与不足,明确改革与发挥作用的原则,确定符合国情的战略策略,并找准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政府才能有效服务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本章首先分析了我国政府围绕有效作用于知识经济发展这一主题而进行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须坚持政府干

张巧云[10]2005年在《论先进企业文化的构建》文中指出构建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企业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企业学习、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构建新形势下的先进企业文化是时代对我国企业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本文分四个部分,旨在从以先进文化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构建。文章在开篇首先阐释了先进文化、先进企业文化的涵义,分析了先进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并在总结目前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企业与社会发展的视角阐述了构建先进企业文化的必然性与时代意义;然后,文章从目标体系、结构体系和内容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先进企业文化构建的基本体系,从宏观上把握了新形势下企业文化构建的目标、内容与结构,搭建了先进企业文化构建的框架体系;接着,文章就先进企业文化构建的措施进行了探讨,确立了先进企业文化构建的评判标准,分析了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所要坚持的原则,并在对比以往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下,提出了在先进企业文化构建的过程中要把握的新途径;最后,针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特殊性,文章提出了建立先进企业文化构建的保障机制的论点,并重点从政治保障、制度保障与素质保障方面进行了阐释。

参考文献:

[1]. 知识经济时代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 张高臣. 山东师范大学. 2000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研究[D]. 陈平其.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3].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研究[D]. 秦剑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研究[D]. 肖柯. 西南交通大学. 2016

[5]. 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D]. 张远新.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6]. 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研究[D]. 梁春鸿. 中共中央党校. 2003

[7]. 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平等[D]. 李冬俐. 天津师范大学. 2006

[8]. 执政党建设与青年知识分子素质教育[D]. 钟楠.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

[9]. 论知识经济时代政治发展走向与政府新作用[D]. 蔡典维. 山东大学. 2003

[10]. 论先进企业文化的构建[D]. 张巧云. 武汉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知识经济时代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