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心理资本开发:E-PCI-S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模型论文,资本论文,心理论文,PC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自从Luthans et al.(2004)将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概念引入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以来,围绕着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①主要集中于三大主题:心理资本的理论建构、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和心理资本的开发研究。作为一个实践导向的研究分支,心理资本的开发是心理资本研究的落脚点。如果说心理资本的理论构建回答的是“开发什么”,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回答的是“为什么开发”,那么,心理资本的开发研究则回答的是“如何开发”。相对于另外两大研究主题的快速推进,心理资本开发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①从文献的数量看,心理资本开发的规范研究还较少。以国外的研究为例,我们检索了EBSCOhost、Elsevier SDL、John Wiley三个文献数据库中题名包含“Psychological Capital”的研究文献(截至2012年11月15日),发现以“心理资本开发”为研究主题的文献仅仅只有7篇②。②从研究模型看,现有的心理资本开发研究还基本上囿于Luthans et al.(2006)的心理资本干预(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PCI)模型。③从心理资本开发的对象设定看,现有的心理资本开发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学生、企业员工、管理人员、内创业团队(intrapreneurial team)等这些比较易于集中的群体,缺少专门针对那些不易集中或不愿意接受外部干预式心理资本开发的群体(如本文中的企业家)的开发方法。④从心理资本开发的层次看,现有的心理资本开发研究关注于微观层面因素,忽视了宏观层面因素在心理资本开发中的作用。这些不足固然与心理资本研究兴起不久有关,但可能更多的是学科背景与空间视野的局限,如大多数研究者是组织行为学或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他们的视界主要集中于人际或组织层面。正因于此,本文拟在Luthans et al.(2006)提出和反复实验检验的PCI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家”这一特殊群体提出一个兼具宏观开发与微观开发、直接开发与间接开发、主动开发与被动开发的多层面、多途径的拓展模型——E-PCI-S模型,以弥补PCI模型的不足。这是本文的理论背景。
本文将拓展模型的对象设定为企业家还有着强烈的现实关照。相较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家,中国企业家从创业之初就不得不扮演起双重角色:作为传统企业家,他们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主要缔造者;作为制度企业家(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③,他们又是中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重要推动力量。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双重使命及创业企业成长的主要承担者角色,让中国企业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让中国企业家走出压力困境构成了本文的实践背景。
二、PCI模型及其特点
心理资本开发是心理资本研究中实践性、应用性最为突出的研究分支。2002年,在为积极组织行为学奠基时,Luthans(2002)就已经明确地将开发和管理人的心理力量作为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目标之一。2004年,Luthans F、Luthans K W和Luthans B C正式将积极心理资本概念引入积极组织行为学,提出了开发积极心理资本的主张。2006年,Luthans、Vogelgesang和Lester又提出了开发韧性心理资本的方法——主动型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和被动型人力资源开发战略。Luthans et al.(2006)提出了著名的PCI模型,并详述了PCI模型的主要内容。Luthans et al.(2008)又将文字描述型的PCI模型精致化为图形呈现型的PCI模型(参见图1):以目标和途径设计与执行障碍计划开发希望,以树立自我效能与开发积极的期望开发现实的乐观,以体验成功/模仿他人与说服和觉醒开发自我效能/信心,以构建资源/回避危害与改变影响过程开发韧性;最近的结果是开发心理资本,获取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而最终的结果则是工作绩效和组织绩效持续、真正的提高。
Luthans等的PCI模型是分维度进行的,每一维度都有若干具体的开发方法,而这些具体的开发方法主要是借鉴和整合了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如自我效能开发借鉴了Bandura(1977)关于自我效能来源的理论,而希望、乐观、韧性开发则分别借鉴了Snyder et al.(2002)、Seligman(1998)及Masten and Reed(2002)的相关研究。
Luthans et al.(2006)不仅提出了一个整合多位学者的PCI模型,而且还利用实验方法检验了PCI模型对心理资本提升和工作绩效的影响。Luthans et al.(2006)以管理专业学生(1小时)、开业经理(practicing managers)(2小时)和工程经理(engineering managers)(2.5小时)为实验对象,以自行开发的心理资本量表(PCQ-24)为测量工具,检验了PCI模型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实施了心理资本干预的实验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大约提高了2%,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没有提高。随后,Luthans et al.(2008)又以来自于多行业、多地区的工作人群364人(实验组被试187人,对照组被试177人)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一项“基于网络的2小时高聚焦的培训干预”(A Highly Focused,2-Hour Web-Based Training Intervention)实验。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显示,“基于网络的培训干预”实验能有效提高实验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
基于PCI模型的心理资本干预不仅能提高被干预者的心理资本水平和竞争优势,而且对组织的财务绩效有着显著影响。Luthans et al.(2008)以《福布斯》公布的“全球2000强”顶级公司的前10强、“中型公司100强”中的前10强和“最佳小型公司200强”的前10强为例,使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效用分析模型估算了心理资本干预的财务回报。结果显示,短期的心理资本微干预(micro-intervention)能让组织获得可观的财务回报。
在Luthans等人的大力呼吁下,一些学者也加入到了心理资本开发研究之中。如温磊和七十三(2009)以PCI模型为基础,对中国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进行了开发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存在着显著差异。高娜(2011)在创业心理资本7维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团体心理训练、户外素质拓展训练、企业经营模拟大赛构成的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开发方法,并以48名在校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对24名被试实施了为期6周的心理资本干预培训。实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开发方法对大学生整体创业心理资本水平以及各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此外,也有一些学者探讨了团队心理资本和企业农民工心理资本的开发方法,如,魏荣和黄志斌(2008)、邵建平和张建平(2008),Zhao and Hou(2009),以及鲁银梭等(2011)。
从PCI模型的应用和实验看,基于PCI模型开发心理资本具有如下特点:①从开发主体看,PCI模型需要外部专家的引导才能完成。②从开发对象看,PCI模型要求开发对象时间上聚焦、空间上集中。③在开发维度上,PCI模型是分维度进行的,每一维度的开发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特定开发方法。④从开发方式看,PCI模型既可以采用面对面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但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求专家的外部干预和开发对象的配合与反应。⑤从开发效果看,PCI模型直接指向心理资本本身,在提升开发对象的心理资本和组织绩效方面效果显著。
三、PCI模型的局限性与拓展模型——E-PCI-S模型
PCI模型虽然越来越得到广泛地应用,在特定群体中也证明行之有效,但存在的不足也显而易见:①PCI模型注重微观层面,未能将宏观层面的外部环境变量纳入模型之中,导致这种面对面或基于网络的微观干预类似于真空中的实验,开发效果在面对外部环境冲击时能否持续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②PCI模型涉及的维度有限。从图1可以看出,PCI模型仅限于四个维度(希望、乐观、自我效能和韧性),开发方法也采用了一一对应的方式,既未能提出针对其他潜在或未来的心理资本维度(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等)的开发方法(4),更未能整合出一个针对心理资本整体的开发方法。(3)PCI模型注重通过直接途径开发心理资本,而忽视了心理资本开发的间接或迂回方法,其外部治疗式的干预方法,也忽视了被开发对象的接受意愿和主观能动性。
PCI模型的特点和上述不足导致使用PCI模型开发企业家的心理资本存在着局限性:PCI模型并不适用于开发整个企业家群体的心理资本。
第一,企业家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大部分企业家选择创业而不是受雇于他人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曾经这样描述企业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企业家“存在有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常常也是(虽然不一定是)一个王朝”(熊彼特,1990)。Kuratko et al.(1997)以美国中西部234名企业家为样本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追求独立和自主(包括人身自由、个人保障、自我雇佣、做自己的老板和控制自己的职业命运)是企业家创业的重要动机。独立性和自主性强意味着,要说服所有企业家都被动地接受基于PCI模型的心理资本开发,即使不是不可能,成本可能也非常之高。
第二,企业家的高自我效能(或自信)也会阻碍一部分企业家接受基于PCI模型的外部治疗式的心理资本开发。基于PCI模型的心理资本开发的一个首要环节是,说服企业家认可自己在心理资本方面(如自我效能)还不足,或自己还存在着类似心理疾病式的心理问题。关于企业家的高自我效能,奈特早在90多年前研究利润来源和归属时就已经洞察到了这一点。在论述企业家与员工之间心理上的差异时,奈特认为是自信让企业家勇于承担“为疑虑重重和胆怯的人提供保险”、“以换取最终实际结果的权利”(奈特,2005)。奈特的观察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如Chen et al.(1998)以不同专业的学生和小企业的经理为样本,检验了创业自我效能(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ESE)是否能将企业家与管理者区分开来。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创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ESE的得分上高于管理学和组织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企业创始人在创新效能和风险承担方面的自我效能水平高于非创始人。企业家不仅在自我效能水平上高于非企业家,而且企业家之间的自我效能水平也存在差异。Forbes(2005)以纽约市硅巷(silicon alley)社区的108家网络公司和它们的管理者为样本检验了企业家在过度自信偏见(overconfidence bias)水平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新企业的创始人管理者(founder-manager)比非创始人管理者更过度自信。
第三,大部分企业家难以满足PCI模型所要求的时间上聚焦、空间上集中的要求。创业是不顾当前资源约束条件的对机会的追寻(Stevenson,Gumpert,1985),是一个包含了创业动机的形成、创业过程的展开及创业收益获取的复杂过程。由于存在着“新进入缺陷”(liability of newness)(Stinchcombe,1965),企业家必须集中全部精力和时间面对新创企业的高死亡率。因此,在时间上,大部分企业家可能根本无暇参与基于PCI模型的心理资本开发。在空间上,企业家分散于自己创办的企业或开创的事业之中,也不可能像学生、员工和管理者那样集中于某一学校或企业或实验室等特定空间,接受自上而下的基于PCI模型的心理资本开发。
正是由于PCI模型的局限性和企业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特殊性,本文提出一个兼具宏观开发与微观开发、直接开发与间接开发、主动开发与被动开发的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企业家心理资本的拓展模型——E-PCI-S模型(参见图2)。所谓宏观开发,指的是通过优化企业家所处的外部环境来开发企业家的心理资本,而微观开发则指的是使用被Luthans等人证明行之有效的PCI模型和本文提出的替代模型——PCI-S模型来开发企业家的心理资本。所谓直接开发,指的是心理资本开发方法的设计直接指向企业家的心理资本本身,而间接开发则指的是通过与心理资本相关的企业家资本中其他资本的投资来间接或迂回地开发企业家的心理资本。所谓主动开发,指的是企业家主动地通过心理资本干预替代开发自身的心理资本,而被动开发则指的是,企业家被动地感知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外部治疗式的心理资本干预开发心理资本。
1.E-PCI-S模型的含义与内在结构
本文提出的E-PCI-S模型是由三个子模型构成:PCI模型是E-PCI-S模型的基础,表示可以通过Luthans等人的外部治疗式的心理资本干预开发企业家的心理资本;E代表外部环境,E-PCI模型表示可以通过外部环境的优化来开发企业家的心理资本;PCI-S模型表示心理资本干预替代(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substitution),意指通过企业家资本中其他资本(心理资本除外)的投资间接或迂回地开发企业家的心理资本。三个子模型中,E-PCI模型属于宏观层面,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企业家;PCI模型属于微观层面,开发过程具有被动性和直接性,适用于那部分易于集中且愿意接受外部治疗式开发方法的企业家;PCI-S模型也属于微观层面,适用于那部分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自我效能水平高、不易集中且不愿意接受外部治疗式开发方法的企业家,开发过程具有主动性和间接性。微观层面的PCI模型与PCI-S模型是替代关系:当企业家易于集中且愿意接受外部治疗式的心理资本开发时,可以选择基于PCI模型的心理资本开发;当企业家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自我效能水平高、不易集中且不愿意接受外部治疗式开发方法时,则选择基于PCI-S模型的间接、自主心理资本开发。PCI模型和PCI-S模型与E-PCI模型是互补关系:E-PCI模型从宏观层面覆盖了所有企业家,PCI模型和PCI-S模型则从微观层面兼顾了所有企业家,并强化E-PCI模型宏观层面的开发效果。三大子模型的比较,详见表1。
2.E-PCI-S模型与PCI模型比较
本文提出的E-PCI-S模型与PCI模型的差异(参见表2)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在开发主体上,E-PCI-S模型既包括外部专家,也包括了企业家自己和环境承载者;在开发对象上,E-PCI-S模型既适用于那部分易于集中且愿意接受外部治疗式开发的企业家,也适用于那部分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自我效能水平高、不易集中且不愿意接受外部治疗式开发方法的企业家;在开发层次上看,E-PCI-S模型既注重微观层次的心理资本开发,也注重宏观层次的心理资本开发;在开发维度上看,E-PCI-S模型不仅包括PCI模型中的四个维度,而且还可以涵盖其他潜在的或未来的心理资本维度(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等);在开发方法上,E-PCI-S模型既注重短期、高聚焦的面对面开发或基于网络的开发及心理资本干预替代(如人力资本投资等),也重视外部环境优化这种更为宏观、更为渐进的开发方法;在开发效果上,E-PCI-S模型虽然暂未得到检验,但由于E-PCI-S模型是基于PCI模型的拓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E-PCI-S模型效果经得起实证检验。
四、E-PCI-S模型的理论基础
本文提出的E-PCI-S模型是从PCI模型在开发企业家心理资本上的局限性和企业家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特殊性推导出来的。严格意义上说,新模型是否优于旧模型需要实证研究来检验。而在实证检验之前,新模型本身必须具有逻辑自洽性,否则,新模型就只能是一系列没有理论根基的假设。相较于PCI模型,E-PCI-S模型最大的不同就是将外部环境纳入了模型之中,并且提出了PCI-S的新方法。本部分主要从外部环境对心理资本的影响和企业家资本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两方面阐述E-PCI-S模型的理论基础。
1.外部环境对心理资本的影响
在心理资本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将主要兴趣和精力放在了心理资本的维度探索、量表开发,以及对结果变量的实证研究上,将心理资本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外部环境“是否”、“多大程度上”以及“如何”影响心理资本的研究还较为少见。尽管存在着先期的研究不足,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心理学关于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外部环境影响自我效能和主观幸福感等的理论研究中找到外部环境影响心理资本的证据。
从学科归属上看,环境影响个体心理的研究贡献主要来自于心理学家们的努力。鉴于学科背景差异和本文的主要议题,我们不打算(也无力)对环境是否和如何影响个体心理这一心理学家的传统主题进行跨学科式的研究。我们采用了一种拿来主义的哲学,借鉴与本文研究主题极为相关的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来支持我们的论述。
在心理学界,关于环境影响个体心理的观点主要有四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单向地决定个体的心理,个体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塑造。第二种观点认为,个体心理是遗传的结果,环境在个体心理的形成中不起作用。第三种观点认为,环境与个体心理存在着相互作用,但环境和个体都是独立的实体(班杜拉,2011)。第四种观点是由班杜拉(2011)提出的,个体心理、行为和环境存在着互惠式的决定关系。除了第二种观点否定了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外,另外三种观点都认同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虽然它们在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强度和个体与环境是否是独立实体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分歧。环境影响个体心理的观点也得到了积极心理学家们相关研究的支持。如Hmieleski,Carr(2008)研究了个体积极情绪的形成,他们认为个体的积极情绪虽然主要是遗传而来(遗传相关系数为0.5左右),但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由此,本文将外部环境纳入E-PCI-S模型具有心理学上的依据。
如果说从心理学中寻找支援意识与本文的主题还有些远的话,那我们不妨再看看外部环境对心理资本显在维度之一的自我效能、潜在维度之一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相关证据。
自我效能是心理资本理论中研究得最多、理论发展最为成熟的维度。如果我们将外部环境划分为人际环境、组织环境和宏观环境,那么,我们可以从自我效能的来源和发展研究中找到外部环境影响自我效能的充分证据。班杜拉(2003)认为,自我效能主要有四个信息来源,即动作性经验掌握、替代经验、言语说服与社会影响及身体与情绪状态。撇开动作性经验和身体与情绪状态,替代经验和言语说服与社会影响作为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本身就证明了自我效能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外部环境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也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唐靖和姜彦福(2007)研究了初生型创业者的职业选择。他们认为,个体是否选择创业取决于环境和自我效能的互动;在环境与自我效能的互动中,环境既可以直接影响自我效能,也可以通过良好的绩效间接强化自我效能;当个体感知到环境比较友好时,个体的自我效能就会提高,并依据感知到的环境中的资源、机会和障碍来评估自己的创业能力;反之,当个体感知到的环境比较恶劣时,个体的创业自我效能会下降,并因此不会选择创业。钟卫东等(2007)以孵化器在孵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外部环境支持与初创科技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也表明,政府支持和其他外部环境的支持都与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外部环境不仅影响着自我效能,而且还会以文化等形式影响到潜在的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跨文化的实证研究表明,文化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Butler et al.,1994)。Diener et al.(2003)比较了北美人和东亚人的主观幸福感,他们的跨文化研究发现,北美人自我报告的主观幸福感高于东亚人。国内学者的类似研究也支持Diener等人的研究结论,如许淑莲等(2003)。Hmieleski,Carr(2008)总结了众多的跨文化研究后指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与民主社会之间存在着牢固的联系,公平的社会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条件下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更强。
上述例证还只是外部环境影响心理资本的相关性证据。我们也可以借鉴唐靖和姜彦福(2007)的研究,通过给出外部环境对心理资本的影响过程进一步强化本文的立论依据(参见图3)。
外部环境对心理资本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历时过程:当某种类型的环境出现时,个体对外部环境进行感知,此时个体的感知过程受到了T1时间所拥有的心理资本存量的调节;当个体感知外部环境友好时,T2时间的心理资本会增加,反之则反。
2.企业家资本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Morris et al.(1994)认为,创业可以重新概念化为一个投入产出过程。企业家投入各种资源,目的是为了获得各种形式的回报(如财务回报、更高的社会地位、成就感等)。因此,企业家的投入具有了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性质。根据现有的研究,企业家的投入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资本:经济资本(你有什么?)、人力资本(你知道什么?)、社会资本(你认识谁?)和心理资本(你是谁?)(Luthans et al.,2004)。所谓经济资本,指的是企业家(及家人)自有的各种个人储蓄、抵押贷款、人寿保险现金价值等,它是企业家资本中流动性最强的资本形式(Hmieleski,Carr,2008)。人力资本指的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罗森,1996),它通常可以由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先前经验等指标来衡量。社会资本是一个分歧较大的概念(Adler,Kwon,2002),本文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的大小则取决于网络中资源的数量和个体的动员能力。心理资本概念由经济学家Goldsmith et al.(1997)率先使用,指的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由自我效能/自信、乐观、希望、韧性四个构念所组成的一个高阶积极构念”(Luthans et al.,2008),并对个体的行为和绩效“能带来比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更大的影响”(Luthans et al.,2008)。
如果说经济资本是企业家资本中“物”的形态,人力资本是企业家资本中“智”的形态,社会资本是企业家资本中的“关系”形态,那么,心理资本则是企业家资本中“心”的形态,这些具有正相关关系⑤的资本形式构成了企业家创业时的资本投入。
企业家资本的不同形式不仅各司其职,而且存在着协同效应。Luthans et al.(2008)指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之间的协同集约是实现人的潜能的关键所在。张红芳和吴威(2009)的研究也支持Luthans等关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存在着协同关系的观点。企业家资本不同形式之间的协同会放大单个资本的作用,涌现出大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影响效果简单相加的协同效应。而诸种资本的协同效应则是以各种资本形式之间的相互促长关系为前提的。
本文的目的在于提出一个替代PCI模型的E-PCI-S模型,因此,我们不打算全面、详细地论述企业家资本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本身也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议题),而是将注意力聚焦于企业家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心理资本的影响上。
企业家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是以直接或间接两种方式影响其心理资本的。所谓直接影响,指的是企业家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的积累直接提升企业家心理资本的水平。如,企业家在设计合适目标和计划上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直接提升企业家希望(心理资本),企业家在体验成功/模仿他人上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直接提升企业家自我效能(心理资本),企业家在改变影响过程上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直接提升企业家韧性(心理资本)(Luthans et al.,2008)。所谓间接影响,是指企业家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对心理资本的影响是通过第三方变量实现的。如,企业家经济资本的增加有助于企业家以更为快捷的交易方式(而非渐进积累)获取创业各种知识、技能,有助于企业家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关系网络的构建,进而提高企业家发现有价值创业机会的可能性,增强企业家的创业自我效能和韧性资产。又如,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增加有助于企业家发现有价值的创业机会(Baron,Ensley,2006),发展社会关系网络(Davidsson,Honig,2003),进而增强企业家对创业前景的信心。再如,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增加有助于企业家便捷地找到所需要的资金来源,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到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和诀窍,并因此增强企业家的创业自我效能和勇气。
无论是直接路径还是间接路径,企业家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对心理资本的影响都是在动态的创业过程中实现的,具有历时性质,即企业家本期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投资只会对下一期的心理资本水平产生影响。
五、E-PCI-S模型开发企业家心理资本的启发性思路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外部环境相差较大,企业家资本不同形式的存量也各不相同,因此,应用E-PCI-S模型开发企业家心理资本切实可行的做法是,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外部环境现状,结合企业家资本不同形式的存量特点,设计出具体的开发方法。我们拟结合中国的创业环境现状和中国企业家资本不同形式的存量特点提出一个应用E-PCI-S模型开发企业家心理资本的启发性思路。
1.优化外部环境
在前文中,本文一直笼统地使用“外部环境”,未对其进行界定。“全球创业观察”(GEM)把创业环境要素划分为9个方面,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高建等,2006)。蔡莉等(2007)将对企业家创业活动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及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界定为创业环境。唐靖等(2007)则根据可能出现的结果和结果出现的概率两个维度将创业环境分为风险性环境、不确定性环境和模糊环境三类。
如果以企业家为圆心,我们认为可以将创业环境划分为三大层次,即宏观创业环境(如文化、政策、法律制度等)、中观创业环境(即组织环境)和微观创业环境(即人际环境)。不可否认,这三大环境的优化都有助于企业家心理资本水平的提升,如友好的中观创业环境和微观创业环境对企业家后续的心理资本提升存在着积极反馈作用。但由于企业家在新创企业中的主导地位和塑造者身份,良好的中观创业环境和微观创业环境更应该被视为企业家基于既定心理资本的创业活动的结果,而非原因。从企业家心理资本的初始来源看,对企业家的心理资本开发影响更大的是宏观创业环境。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可免去企业家创业过程中对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担忧,进而增强企业家的希望、自信和乐观心理资本;宽松的经济环境有助于企业家获得必要的经济资本,进而提升韧性心理资本。不仅如此,稳定、宽松的宏观创业环境还可以通过创业绩效的提高间接提升企业家的心理资本水平(唐靖,姜彦福,2007)。相反,恶劣的宏观创业环境可能会导致企业家的心理资本水平的下降,甚至导致企业家产生消极心理并选择消极行为,如抑郁、自杀、携款潜逃等。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0)的一项调查发现,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家的压力和幸福感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如2006—2009年企业外部经营环境较好,企业家感受到的压力较小、幸福感较高。
通过优化创业环境来提升中国企业家的心理资本也存在着较大的操作空间。《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高建等,2008)显示,中国2007年的创业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得分仅仅为3.03,在所有参加全球创业观察的国家中排名为16,并相对于2006年还有下降。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1)的调查也显示,2011年的企业经营环境相对于2010年还有所恶化,总体评价值仅为3.09,西部地区的评价值仅为2.95。在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已成共识的情况下,政府还应将“创业型经济”⑥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稳定宏观经济形势的前提下,应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如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减少政府管制,降低企业家进入特殊行业的门槛,减轻创业企业的税费负担,大力保护企业家的个人财产权和人身安全等。
2.心理资本干预和心理资本干预替代
由于Luthans等已经对PCI模型做了详细描述和实验检验,本文将结合中国企业家的具体情况,提出开发那些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自我效能水平高、不易集中且不愿意接受外部治疗式开发方法的企业家心理资本的可能性选择方案——心理资本干预替代(PCI-S)。
如前所述,企业家资本的不同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促长的关系,因此,通过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间接地开发企业家的心理资本都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但是,理论上的可行性不代表它们在开发成本或收益上的等同性。所以,选择何种资本投资来间接地开发企业家的心理资本需要因时、因地、因企业家资本不同形式的存量状况而定。根据Luthans et al.(2008)PCI模型中心理资本不同维度的开发方法,我们的观点是,应优先考虑人力资本投资来间接地开发中国企业家的心理资本。①人力资本投资直接有助于企业家增强设计目标和途径的能力以提升希望心理资本,直接有助于企业家准确观察和模仿他人以提升乐观心理资本,直接有助于企业家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构建资源/回避危害以提升韧性心理资本资产。②人力资本投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降低企业家开发心理资本的成本。③选择人力资本投资而非经济资本积累来间接开发企业家的心理资本,还可避免经济资本积累的固有缺陷。一方面,由于新创企业存在着高死亡率,经济资本能否积累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经济资本与心理资本(如主观幸福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不稳健。如Hmieleski,Carr(2008)的相关研究显示,企业家的心理资本与财务资本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8)。④选择人力资本投资而非社会资本投资替代心理资本干预,还可避免不公平竞争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谢琳等(2012)基于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的特殊形式之一的政治资本若与人力资本相结合,可能会产生权贵资本。
中国企业家通过人力资本投资间接地开发心理资本也具有可行性,这种可行性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企业家的人力资本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空间。《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的研究显示,中国企业家在受教育程度和创业技能两项指标上均不理想:①在受教育程度方面,中国企业家中高中和高中以下学历占到了调查样本的50%以上;②在创业技能方面上,中国企业家的自评得分低于所有GEM成员的平均水平(高建等,2008)。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1)的调查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创业企业家的,但由于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样本占比高达88.6%,因此,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家最新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大专及以下的比例达到了58.9%,而硕士及以上仅为8.7%。
六、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PCI模型的局限性和企业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特殊性,本文提出了一个开发企业家心理资本的拓展模型——E-PCI-S模型。E-PCI-S模型不仅具有逻辑自洽性,而且兼具宏观开发与微观开发、直接开发与间接开发、主动开发与被动开发双重层次和多种途径,具有开发主体和维度的多样性、开发对象面广的特点。当然,与PCI模型相比,E-PCI-S模型还处于概念阶段,既未能像PCI模型那样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开发流程,也未能经过实证研究或严格的培训干预实验来检验E-PCI-S模型的整体有效性。因此,应用E-PCI-S模型开发企业家心理资本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一,夯实E-PCI-S模型的理论基础。本文虽然从外部环境对心理资本的影响和企业家资本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两个方面论述了E-PCI-S模型的理论基础,但必须指出的是,本文的论述更多的是逻辑推演式的初步探讨(相当于提出了有待检验的假设)。外部环境是如何影响企业家心理资本的?企业家资本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这两大理论问题的研究进程将直接决定E-PCI-S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否坚实。
第二,实证检验E-PCI-S模型的有效性。相较于PCI模型,E-PCI-S模型涉及的空间更大、时间更长、主体更多,因而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将会更为复杂,但这并不意味E-PCI-S模型不可检验。如研究者可将企业家的心理资本技术处理为外部环境的函数,然后对某一特定外部环境变化前后的企业家心理资本水平进行追踪研究,实证检验子模型之一的E-PCI模型的有效性。再如,研究者可以通过特定的样本选择,研究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投资对企业家心理资本的影响,进而实证检验子模型之二的PCI-S模型的有效性。当选择人力资本投资作为心理资本干预替代的方式时,企业家应根据新创企业所处的创业阶段相机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在创业启动阶段,企业家应偏重创业技能上的投资,如通过观察模仿先进入者成功的创业经验提高创业技能;而在创业成长阶段,企业家则应主动地通过阅读、内省、网络课程等提高自身的受教育程度。
第三,探索应用E-PCI-S模型开发企业家心理资本的具体方法。E-PCI-S模型包含了宏观开发与微观开发、直接开发与间接开发、主动开发与被动开发双重层次和多种途径。相较于PCI模型已经拥有清楚、简洁的具体开发步骤而言,探索应用E-PCI-S模型开发企业家心理资本的具体方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外部环境中以哪种具体指标作为E-PCI模型的切入点更为合适?使用什么方法才能最有效地识别企业家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由谁及如何以最低的成本说服企业家主动地进行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投资?企业家应如何根据自身资本的存量特点最优地选择替代性资本?等等。
注释:
①关于心理资本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可参见仲理峰(2007)、王雁飞和朱瑜(2007)的综述。
②这7篇文献分别是Peterson and Luthans(2003); Luthans, Avey, Avolio, Norman and Combs(2006); Luthans,Vogelgesang and Lester(2006); Luthans,Avolio,Avey and Norman(2007);Luthans,Avey and Patera(2008);Zhao and Hou(2009); Luthans,Avey,Avolio and Peterson(2010)。
③“制度企业家”(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是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的新制度主义和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在研究制度变迁或组织变迁或“制度创业”(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那些为制度变迁指明方向并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承担领导角色的活动者(胡祖光,张铭,2010)。
④跨文化的心理资本研究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心理资本的维度存在差异。如柯江林等(2009)的研究显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资本是一个包括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的二阶双因素结构。其中,事务型心理资本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资本维度相似,由自信勇敢、乐观希望、奋发进取和坚韧顽强四个维度构成;而人际型心理资本则具有中国文化本土特色,包括谦虚诚稳、包容宽恕、尊敬礼让、感恩奉献四个维度。
⑤不同资本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要议题。已有的实证研究(Hmieleski,Carr,2008;柯江林等,2011)表明,个体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⑥所谓创业型经济(The Entrepreneurial Economy),指的是“以创新型创业活动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创业者及其创新与创业活动在经济社会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一种经济形态”(李政,2010),它在依托力量、外部环境、企业如何运营和政府政策四个方面迥异于管理型经济(The Managed Economy)(Audretsch,Thurik,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