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_刘红娟

阐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_刘红娟

刘红娟 陕西省岐山县第二初级中学 722400

【摘要】随着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要角色,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配合成为课堂上的新风景。“引导”,是这道风景中的主色调。实现有效引导,转变教学方式,对于实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主要阐述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引导”的方法,以期为初中语文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引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8-113-01

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压力,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以提高中考成绩、进入优秀高中为己任,教师只将知识和盘托出,学生则将知识囫囵吞下,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成为常态。但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渗透,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符合当前形势。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理念则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主要位置中,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性,以引导代替满堂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热情。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明确高中生的主体位置

前文已经提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决定课堂内容的传授,学生要做的就是认真记下教师的教学内容、记好笔记,然后消化所学到的内容,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被动而又单调的过程,枯燥的学习方式难以使学生有想法真正探究文章的思想和内涵,也难以有热情领略语文课本中的独特魅力。而“有效引导”正可以弥足这种不足,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转换角色。学生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则成为引导者和配合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再单纯接收知识,教师也不再单纯解决问题,而是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进行探究讨论,教师只需把空间留给学生[1]。第二,改变传统师生关系。语文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加具有主导心态。第三,因地制宜。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不同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习惯、学习成果、理解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在“有效引导”的理念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个性化引导,即针对不同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2]。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主选择预习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进行交流探究: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命运更是有戏剧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时代有关、有自身有关。为学生提供思路,了解《儒林外史》的同学还可以和同学交流新的,把范进放在时代背景中,了解为何仅仅中举之事就可以使他发疯,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分享对自身的影响。这样的引导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师生关系也可以更加融洽,但同时也不会弱化学生的主导位置,也有教师适时引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创设教学情境,合理提出问题

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会直接从文章下手,对文章的背景、作者、内容、中心思想等等进行流程性的讲解,其中,学生只是单纯就文章的知识点进行汲取,但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课堂气氛也不太活跃。这就是为什么在好多学生眼里,语文课的重要性低于理化类科目,成绩也很难有较大变化,而“有效引导”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欲望强烈、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语文学习也能有章可循。例如,在《三顾茅庐》的学习中,首先要学生课下了解《三国志》的大致内容,然后在课上让同学分享刘备和诸葛亮的相关故事,在对人物形象有了大致了解后,形成学习小组,讨论刘备为什么要三请诸葛亮,如此锲而不舍是什么原因?诸葛亮为什么刚开始不愿答应刘备?后来为什么又同意随刘备出山?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经过了怎样的思想斗争?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比如:中国古代作为文化人精神偶像很多,文天祥也是精神偶像,岳飞也是精神偶像,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惟独诸葛亮在中国读书人、文化人、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当中他地位那么崇高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在情境中贴近人物,感受人物的一举一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大有裨益。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它独特的优势:更高效的传输方式、更直观的信息传达、更便捷的沟通渠道……而融合到语文教学当中,信息技术的种种优势更加突出的展现: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的方式更加多变灵活,教学者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高度资源共享性的特性,利用多媒体教室将语文教学内容以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方式结合展示给学生,引领学生进入生动现象、丰富多彩的氛围之中去理解、品味和感悟文本的独特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引发其心灵的共鸣,从而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和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例如,在《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中,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贝多芬的巨幅画像,并配以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使学生充分感受交响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冲突尖锐的特点。此外,笔者还结合课文设计了相应的情境,并结合贝多芬故居博物馆的视频使学生得以与这个伟大的音乐人实现心灵碰撞。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文章,达到教学者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了涤荡心灵的音乐灵魂,这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文学细胞的塑造不可谓不重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生实施有效的引导,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突破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积极与初中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加强与初中生的交流与互动,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提高初中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初中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郎慧娣.初中语文动态生成课堂中教师的引导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 2015.

[2]尹萍.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求异思维引导教学[D].贵州师范大学, 2014.

论文作者:刘红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8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阐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_刘红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