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镜子:“我”,是,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镜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佳佳1岁半,有一次吃完饭后跑到镜子前面玩,忽然叫了起来,把妈妈吓了一大跳。妈妈问道:“佳佳,你怎么了?”佳佳指着自己的鼻子,惊奇她说:“妈妈,鼻红了。”妈妈一看笑了出来,原来佳佳吃饭时不小心将果酱蹭到了鼻子上。
佳佳的表现说明她已经能够从镜子中认出自己了。认识自我是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小测验:什么时候能够认识自己?
自我认识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刚出生的小婴儿并不能认识自己,也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分开,所以会把自己的小手或小脚当成玩具。
孩子什么样的表现说明他能够认识自己了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测验来了解孩子的自我认识水平:
第一步,妈妈和宝宝在镜子前一起玩一会儿游戏。
第二步,妈妈带宝宝离开镜子,假装给宝宝擦脸,趁宝宝不注意,在他的鼻子上点一个红点,也可以贴一个小贴画。然后和宝宝玩一会儿(确保孩子不会对鼻子上的东西敏感)。
第三步,把宝宝带到镜子前,看宝宝对于镜中自己的形象有什么反应。如果宝宝不看镜子,妈妈可以轻轻敲打镜子,说“看这儿、看这儿”,吸引宝宝对镜像的注意。
小提示
妈妈要注意两点:
●要站在镜子旁边,尽量不要使自己的形象出现在镜子里。
●不要提到宝宝的名字或者鼻子。
结果
宝宝对于镜中形象的反应,可以说明他是否认识自己:
●如果他摸自己的鼻子,或者口头说出一些关于自己形象改变的话,说明宝宝认出了镜子中的自己,如佳佳的表现。
●如果他盯着镜子看,或者擦镜子中的红点,说明他还没有清晰的自我认识,刚刚出现一些模糊的自我认识萌芽,还处于不确定时期。
●如果他没有什么反应,说明他还没有认识自己。
3岁前是儿童自我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儿童的自我认识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场所,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婴儿的自我认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让宝宝成长为一个对自身的变化敏感,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人,父母应该抓住这一重要阶段,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认识自己。
从身体开始“认识我自己”
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在与这个世界进行相互作用,接受环境对他们的刺激。儿童对自己的了解是从身体开始的。比如:
带孩子到镜子前,对着镜子给孩子“化妆”:在孩子的鼻子上点一个红点,然后给孩子柔软的纸巾,对孩子说:“宝宝把红点擦掉。”开始孩子很可能去擦镜子里“宝宝”的红点,不要去纠正他。当宝宝发现擦不掉的时候,再示意孩子擦自己的脸。反复这样做,孩子逐渐会区分真实的自己和镜子里的自己。这项活动会让孩子情绪愉快,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兴趣,并发展孩子的感知运动能力。
妈妈还可以抱着孩子在镜子前,让孩子照一会儿,然后把镜子拿走;再照一会儿,再拿走,如此反复。每次照镜子时都对孩子说:“宝宝,你看,谁在镜子里呀?是宝宝在里面。”
小提示
妈妈可以问孩子一些与自我有关的小问题,引导孩子回答。如,指着孩子脚上穿的鞋问“这是谁的鞋子”,这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所有物;“你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孩子逐渐认识自己的性别。
通过假装游戏,发现自己和别人不同
游戏是婴儿活动的重要内容。在玩耍中,孩子逐渐学习运用和发展各种技能,不断探索外部世界,逐渐意识到自我与外界物体的关系,加深对自己行为引起的结果的认识。
妈妈可以假装拿空杯子喝水,然后对孩子说:“你也可以这样做。你能用这个杯子喂自己喝水吗?”或者说:“你能用这个杯子喂妈妈(或小熊)吗?”第一个假装游戏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第二个游戏则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和他人、无生命物体的不同。
通过这些假装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自我知识。让孩子意识到,除了自我之外,还有其他人和物的存在。
小提示
需要注意的是,婴儿在认知复杂性、动作协调性方面的能力是逐渐发展的,不要因为孩子做得不好而斥责,更不要因此失去耐性;请用激励性、肯定性、尊重性的语气和孩子对话,让孩子喜欢游戏;乐于探究,认识自己。
通过同伙伴交往,正确评价自己
孩子在出生后的头三年里,虽然主要与父母交往,但慢慢也开始了同伴间的相互交往。现代社会的居住环境使孩子的交往范围缩小,加上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经常会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妈妈们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些同伴交往的机会,如与邻居的同龄孩子、与亲戚的同龄孩子定期活动。
小提示
同伴带给孩子的影响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婴儿在同伴交往中的地位及其早期友谊的建立,都会影响自我的形成。在与同伴的友好相处中,孩子会学习体验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想法,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这会帮助孩子学会考虑自己的举动对别人的影响,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实现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