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负性情绪和对生活质量价值的影响。方法:抽选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采取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的实验组,统计评估患者在护理前后呼吸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结果: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采用心理干预的实验组在患者症状自评与生活质量评价上高于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的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有助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改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使人体通气工程出现障碍。血流比例失调造成二氧化碳滞留缺氧,发病率极高且死亡率也高,根据调查发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中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治疗的成效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本文的研究对100例患者进行分类,分别进行常规护理与心理干预,观察分析心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负性情绪与生活质量上的影响,帮助患者在治疗中改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100例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主要年龄为45-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54±8.13)岁,;实验组采用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干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43到90岁,平均年龄(67.85±7.94),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常规护理,如每日进行止咳祛痰,抗感染,平喘氧疗等基础护理,实验组在进行以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例如建立专业的医护小组分析每个患者的病情,在患者入院治疗后,护理人员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基本知识,以及医疗中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消除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护理人员多与患者家属家属进行沟通,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精神支柱,使患者家属也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与身体状况,指导训练患者家属能够掌握基本陪护要领,帮助患者的康复更显成效,尽可能的寻找最佳医治方案,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独处时间,防止其产生不良情绪,组织患者利于个人空闲时间多进行放松心情的活动,根据各患者的个人情况与兴趣爱好,组织文娱活动,如看电影,绘画手工、听广播、欣赏音乐等,或组织患者间进行交流谈心,邀请治疗心态好、状态积极、治疗效果明显的病友为其他患者进行讲解和心态分享,鼓舞其他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调节自身不良情绪,充满与病魔斗抗争的劲头[1]。
1.3系统学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资料均以c2±s表示,利用t检验,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症状自评量表分析
心理干预手段在改善强迫、抑郁、焦虑等因素较对照组明显有所成绩,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症状自评(x2±s)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人体的伤害以及极高的病发率、死亡率都加剧了患者在治疗中的负性情绪,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影响,阻碍了患者有效地进行康复治疗。
本文通过对是实验组的患者进行心理开导,组织娱乐活动、病友间的互相鼓励打气以及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关于病情的耐心指导讲解等这些心理干预手段使得医治效果与对负性情绪的改善皆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帮组患者有效医治的进行,心理干预的开展有助于帮助患者及患者家属充分了解病情及手术相关操作,解决患者及家属对病情的疑惑,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促进了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解决患者对病情的疑惑一定程度上解决的医治过程中产生的误解与不必要的纠纷,帮助医护人员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改变了以往紧张的医患关系,为医疗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积极健康的心理和心态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病情的康复与痊愈,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护理水平与质量,为医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多资料,推动了我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医治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使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中所产生的负性情绪得到改善,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的价值,在临床医学中,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20.
[2]李辉湘,朱姝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抑郁情况调查及心理干预评估.西部医学,2009:1605-1606.
论文作者:罗勇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6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疾病论文; 实验组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阻塞性肺论文; 性情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