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与干预策略探析论文_黎雅安

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与干预策略探析论文_黎雅安

黎雅安

省委机关新湘幼儿院 湖南长沙 410011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及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却不受欢迎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攻击性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试图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入手,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策略,以期对家长和幼儿工作者有所指导。

关键词: 幼儿 攻击性行为 影响因素 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的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以及侵犯别人权利等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幼儿的领导气质,以及勇敢、坚强的特质,但如果控制得不恰当,甚至纵容幼儿这种行为,就会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活动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对幼儿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及他人和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及类型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而且也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孩子会对其避而远之,不愿意与他成为朋友。而且,由于攻击性幼儿惹事生非,不懂如何与同伴交往,从而影响幼儿园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使得老师需花很多时间、精力来解决因此产生的矛盾,故而很多老师对这样的孩子也感到头疼。

本人通过在工作中对幼儿的观察,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生频率还是较高的,特别是中班和小班这个年龄的幼儿。他们经常因为抢夺玩具或其他物品而发生语言上或者身体上的攻击。在幼儿园里,时不时会有幼儿跑来“告状”:“老师,某某小朋友抢了我的玩具”;“老师,某某小朋友又打我了”……甚至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小甲和小乙因为某件事而起了冲突,扭打到一起,其他的幼儿都聚拢过来,他们没有向老师报告,也没有制止这场纠纷,而是在旁边呐喊助威:“小甲加油!小乙加油!”有的甚至还帮助一方开始打架……对于幼儿的这种行为,很多幼儿工作者并没有深究其原因,而是简单采取一些不恰当的策略。比如:他们要么采取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的态度,要么采用各种惩罚措施,例如罚站、隔离、剥夺幼儿参加集体活动的权利、训斥等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

心理学家对攻击的分类主要有四种。劳伦茨和雷斯把攻击分为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哈吐普把攻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艾沃雷尔把攻击氛围可接受的攻击和不被接受的攻击;此外,还有人把攻击分为个人驱动的攻击和社会驱动的攻击。在这些分类中,哈吐普的观点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1、工具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是以物为指向,指儿童为了获得某物品、领土或权力而实施的抢夺、推搡等侵犯动作且使他人在此过程中受伤的行为。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被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而是被当作一种手段或途径,来达到伤害以外的其他目的。在这类攻击行为中,儿童只是努力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或者是保护那些他们认为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的目的不是伤害别人,但结果却如此。工具性攻击经常由于争夺物品而发生,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经常发生,特别是在游戏区域,这种争抢材料、玩具的行为更是多见。幼儿这种行为的目的就是获得物品的使用权,争夺是由于物体而产生的。工具性攻击也经常由于争夺“领土”而发生,也会由于争夺“权力”而发生。

2、敌意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的,其根本目的是有意地打击、伤害他人。儿童表现出敌意性攻击时会体验到满足,因为看到别人身体或心理受到了伤害。幼儿的敌意性攻击行为是有预谋有目的的攻击,可能是为了报复自己先前受到的侮辱或伤害,也可能是幼儿只是纯粹地想通过一些攻击行为而使别人受到伤害。更多情况下幼儿表现出敌意性攻击行为是因为幼儿觉得自己“丢面子”或没有安全感以及幼儿认为其他小朋友可能试图破坏他正在进行的活动,这样幼儿能够通过攻击来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有自信。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部分是为了争夺物品、空间、权利等,很少会故意针对他人,因而就类型来说,主要属于工具性攻击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归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具体从生物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认知、情感因素和强化几个方面着手来分析其与幼儿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生物原因

一些科学家认为攻击性是人类天性中的一种本能,儿童天生就具有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在他们的安全或其他基本需要受到威胁时。气质在儿童攻击性倾向中有重要作用。婴儿如果是易怒的、适应力差的,那么在童年早期会比那些放松的、灵活的儿童更具攻击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有年龄差异。单纯的年龄增长并不能保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减少。然而,一般来说,随年龄的增长,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能力是逐渐增加的。此外,幼儿攻击性行为也有性别差异。有资料显示高水平的男性激素同攻击性冲动存在高度相关,这可能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男孩通常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

(二)环境原因

1.家庭环境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因素主要是家庭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教养模式。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监督等家庭因素都可能造成儿童的高攻击性。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家长与儿童的交往而作用于儿童。如果父母婚姻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就会很少表达感情, 常常争吵不休,家里缺乏温暖。这就直接强化着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 在这种家庭中, 成员之间用来解决冲突的方式往往是哭叫、打闹和谩骂,这其实在不经意间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榜样。

已有的研究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高攻击性儿童的父母一般限制其子女在家庭内部的攻击行为,但却往往宽容甚至支持子女在家庭以外对他人的攻击。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由于父母对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的内容不加选择和干预而增加的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几率。

2.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作为一个集体活动场所,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是很频繁的。其中教师及其行为是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幼儿来说,每天有近10个小时的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在这期间,教师始终与幼儿共处。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及教师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都影响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若教师在没有充分考虑幼儿身心特点和个性特点的情况下,随便安排游戏活动,会激发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例如在体育游戏中,教师让孩子练习踩高跷,高跷数量没有准备足够多、没有说清楚活动的规则,而立马组织孩子进行此活动,这必然会引发幼儿之间争夺玩具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对幼儿的不正确态度和消极评价,会间接地助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些教师在对待攻击性强的幼儿时,往往采取惩罚的方式,比如要求幼儿站着听课、放到别的班级或者在其他小朋友的面前严厉批评,甚至故意隔离、打手心等等体罚。虽然当时孩子变得明显“顺从”“乖巧”但这样并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因为这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的榜样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其他人。这样恶性循环,教师当然看不到效果,因而会认为“这孩子就这样, 没法改变了”,对其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很多教师还会为这样的幼儿贴上“攻击性强”的标签,当教师经常批评指责这名幼儿时,其他幼儿很快就会与老师达成一致,认为他是个爱打人的孩子,我们不要和他一起游戏。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那么,当其他幼儿带着偏见与这样的幼儿交往时,会引发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其次,同伴在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同伴经常通过沟通,协调,妥协等和平方式来解决冲突,那么这名幼儿也会渐渐内化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表现出更少的攻击行为。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居住环境、电视、电影、广告等大众传播媒介。在家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因而过度溺爱。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小孩子不小心摔跤,大哭,老人便赶忙跑来说:“宝宝别哭,都怪它(石头)把我乖孙孙绊倒了,别哭,看奶奶用锤子敲它,看它还敢不敢摔我宝宝”。当长辈采用这种方法后,当时还真能奏效,因为孩子的注意力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因此,家人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陶冶幼儿情操。

大众传播媒介是一个社会传递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和具体形式都有重要影响。现在的很多影视片,打来打去的很多,孩子觉得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一些不好的榜样。还有现在孩子非常喜欢看像《光头强和熊大熊二》、《奥特曼与怪兽大战》等带打斗的动画片,也喜欢看一些武侠、枪战的电视剧。孩子经常看,自然而然也就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电视中人物打打闹闹,什么“神龙十八掌”,“吃我一金箍棒”,“我是奥特曼”……他们也喜欢使用以电视人物为原型制作的玩具进行模仿游戏。由此可见,成人在儿童看电视时对节目的选择及适当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三)认知原因

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幼儿对利他行为及观念的认识以及幼儿对攻击意图的归因。所谓幼儿对攻击意图的归因,即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对他人意图、动机的认知与理解。对他人意图的归因制约着儿童攻击的攻击反应。如果幼儿把自己所受到的伤害归因为实施伤害者的人格因素,即恶意伤害,而不是归因为情境性的、无意的伤害,那么幼儿愤怒的程度和选择用攻击性行为方式进行报复的几率要大于后一种情况。

此外,强化也是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攻击性行为的结果对于儿童的行为起到强化作用。特别是由攻击行为而获得的外部奖酬在儿童的攻击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当幼儿为维护自己意志或达到某个目标而打骂、威胁别人时,其他儿童就会从冲突中退去或者屈服于他们的愿望,获胜的经历会直接强化他们的攻击行为。强化的另一种形式是幼儿通过攻击行为来提高自信或者引起别人注意。很多具有攻击性的孩子自尊心很强,他们如果感到无法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积极反应或者充分的尊重,于是就采用错误的攻击性行为来引起别人注意,提高自尊心。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策略

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幼儿攻击性行为,都会影响到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一)营造氛围

营造一个互助合作,友爱和谐以及宽敞的环境对于减少幼儿攻击行为有重要作用。家庭要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和包容的环境,家长不能老是吵闹,甚至相互大打出手。要减少对幼儿的消极评价,不能忽视、威胁、强迫幼儿。经常用一些正面的词语和行为来评价幼儿的良好表现,用微笑、拥抱、表扬、赞美来激励强化他们的利他性行为,尤其要注意不能用体罚的方式来惩罚幼儿。

幼儿园应该减少环境中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例如,教师要给幼儿提供整洁、宽敞的活动空间,提供丰富且多样化的玩具材料,并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活动室可以建立专门的活动区域比如水果屋、娃娃家、音乐区、发泄区等等。幼儿在这些区域可以毫无压力地活动,幼儿相互交流,甚至可以利用飞盘、软垫、沙包等作为出气筒,让幼儿将不好的情绪发泄出来。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的几率。

社会也应对传媒等文化部门加强管理。一方面,对于一些暴力场面,应禁止它们出现在儿童节目中,对即将播出的幼儿节目应严格审查后再允许播出。涉及到打斗或暴力的电视节目,应在播出之前或是宣传时讲明白适合什么年龄阶段的观众收看,让家长们可以及时地制止幼儿收看这些节目,以减少大众传媒的攻击信息对幼儿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幼儿的读物、玩具等方面也应该加强监管,在幼儿的读物当中避免出现一些暴力、血腥的场面,在幼儿玩具方面也要尽量杜绝比如仿真手枪、刀具等危险玩具的出现和买卖。

(二)改变教育观念

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平时培养他们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对幼儿的一些细微表现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当身体或语言攻击发生时,成人必须告诉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不允许的,让幼儿意识到不能通过攻击性行为来获得自己期望的结果。成人要帮助幼儿学会识别好坏的能力,知道什么行为是受欢迎的,什么行为是令人讨厌的,进而在此基础上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

(三)榜样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正处在以模仿为主要学习手段的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树立一定榜样,使儿童有意无意间进行模仿,可以有效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幼儿学习的榜样可以是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成人或同伴。因此,成人在平时要通过讨论,推理或协商等和平方式来解决问题。除了成人自己要提供一个合适的榜样外,还要去掉一些儿童可能接触到的攻击性例子和材料,如电视,电影,攻击性玩具等等。

(四)移情训练

移情训练法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采用移情训练法可以引导儿童对他人观点的注意,并给需要者帮助。我们要针对幼儿特点,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给他们观看录相、表演、和孩子交谈以及让幼儿回忆自己受伤害时的感受等,设法让他们明确攻击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和痛苦,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

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感换位等途径,引导幼儿将自己置身于被攻击者的角色,设身处地地想象被攻击者的痛苦,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受伤害幼儿的同情。这样有助于幼儿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幼儿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儿童一起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幼儿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攻击性强的幼儿不会有什么损失,但如果长期放纵而不加以干预就会阻碍其社会性的发展以及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对于幼儿,我们成人要特别强调爱的教育、温和的教育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对于一些具有攻击性倾向的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从多方面深入了解其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幼儿个性特征,营造宽松、关爱、宽容的环境,采用个别辅导与集体协作等多种方式对幼儿的行为加以干预和矫正,引导幼儿调整自己的行为,掌握良好的行为准则,逐渐学会适应他人,形成关心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从而在源头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促进其社会性及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黎雅安(1986.08——),女,汉族,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

论文作者:黎雅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与干预策略探析论文_黎雅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