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个性生命价值论文_耿兆华

追求个性生命价值论文_耿兆华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导向

耿兆华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黄浦江路小学 266555

摘 要: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本文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即教育人文性的缺失,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即构建诗化课堂语言和升华教师生命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课堂 生命 价值

一、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局限性

一个课堂中,明明有四十甚至五十个生命的在场,却听不到任何人的声音,没有任何思想火花的碰撞;真实的、唯一存在的人,却感受不到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只是一味地机械重复文本中显而易见的话语,学生在这样的重复中得到教师的夸奖;教师在这样的重复中完成自己预先设计的教案,彼此和平共处、相安无事。然而仔细思考之后,我们不禁惊呼:“我们自己去哪里了?”为什么在我们自己亲身经历的教学环境中却找不到自己?为什么所有人的看法都出奇地一致?为什么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究其根源,是因为我们总是专注于外在的功利性的目的,而缺少了对本真的人的关注,缺乏对人类的长远的生存和发展价值的思考。

除去课堂的喧闹和热烈之后,这堂课给学生和教师留下了什么呢?表面看来,所有人都在参与课堂,都在发出自己的声响,课堂好像充满活力。但是这些声音真的是他们自己的声音吗?为了响应当前流行的教学改革,很多课堂被打造得热闹非凡,众声喧哗,授课的师生和听课的学生都是妆容完美、彩排无数次而粉墨登场的表演者,观摩者都是看客,表现出来的众声喧哗感染了所有人,直到每个人都满意地离开教室。但是喧哗背后的单调乏味却无人问津,人们的视线永远只能停留在生活之外,距离真实的生命越来越远,个体的人也逐渐活成了自己的影子。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虚假取代了真实,表演代替了生活,失真的声音意味着语文教育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淡漠。反思当下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有了生机与活力,学生也会“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很多时候,表面的热闹掩盖不了内在的浮浅,文本还是不能深入学生内心,语文课仍然缺少生命的体验与对话,很少让人怦然心动。就其根源是学生的生命不在场,见“利”不见人。公开课,高潮迭起、激情澎湃,甚至让学生记忆终生。遗憾的是,教学现场的一双双眼睛都盯着教师,教学行为一不留神就成了“做秀”。常态课,教学只是为了应试,看重眼前效益、忽视长远发展。本该“为人”的教学变成了“唯利”的教学。课堂遮蔽了人,无视人的生命,忽视对人心灵的关怀和灵魂的呵护。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1.构建诗化课堂语言。汉语家园是由对语言美的感悟和热爱构筑起来的。我们的语文教育,有责任让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本身的情、味、形、色、质,让汉语的魅力击中学生的灵魂,征服学生的心灵,诗人舒婷这样表达汉语对她的征服:“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一旦有了这样的体验,汉语就会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扎下根来,生命将会因汉语而更加灵动鲜活、更有诗性、更有魅力。语文生命课堂的价值就在于凭借语言,唤醒生命意识,提升人生能力,建构精神家园和母语家园,最终用文化润泽生命。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对文本的解读与创造性使用,还是对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的把握;无论是教学情境和心理情境的创设,还是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的沟通,都应该建立在语文的生命价值之上。在课堂上,让学生和文本语言亲密接触,在文字之间徜徉,深深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时时受到优秀语言的熏陶,让语言在孩子的嘴里活起来;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在他们的心中活起来,最终嵌入他们的生命历程。这才是具有语文味的课堂。

2.升华教师生命。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文化”,肯定不会有人服气。然而,不可否认,很多教师只会传授知识、培养应试能力,却缺乏文化的熏陶与传承,他们的学生只不过是知识的机器。《论语》中有句古话叫“君子不器”,意思是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从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积淀起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做一名有文化的人。试想,如果你是学生,面对一位老师,看他的板书如同欣赏书法作品;听他的言谈仿佛漫步历史的画卷、文学的丛林、艺术的长廊;读他的文章,感觉悠远而深邃,有一份生命发育的悸动。

当学生忘我投入、小手高举、小脸通红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呼喊,聆听到鲜活的生命律动。当一群懵懂的孩子,睁大雪亮的眼睛,顺着手指的方向,去触摸语言、对话生命、浏览小溪、发现海洋时,我们会像海上的航标,永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一起创造诗意的人生。当我们用熊熊燃烧的火炬引燃课堂,学生思维的火花变成跃动的火焰,整个课堂变成一片火红的海洋的时候,我会与学生一起燃烧。当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上争妍斗艳的时候,语文教师的生命也将一起绽放。

参考文献

[1]彭运石 走向生命的巅峰[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叶澜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论文作者:耿兆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月总第1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3

标签:;  ;  ;  ;  ;  ;  ;  ;  

追求个性生命价值论文_耿兆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