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标到课堂——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反思与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课堂论文,中学英语论文,课标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中的先行军,在教学设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导学、导教和导评价的作用(孙鸣,2004)。我国在教学目标研究和实践方面受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和加涅的目标模式影响,历来以行为目标为主(戴军,2008)。在行为目标体系下,教学目标主要指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行为变化程度,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和先导。正如加涅(2004)指出,任何教学设计必须能回答的问题是“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或者“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结合三维目标框架来设计教学目标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设计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学完本单元或本节课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发生的行为变化。
二、教学目标确定和表述方面的积极变化
1.目标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
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表述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表述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描述,如:By the end of the class,the students can/will be able to...这样的转变体现了教师教学重心的转移,即从关注自己教的效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的效果。
2.目标维度由“双基”转为三维
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重视“双基”,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只围绕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入新课程以来,三维目标框架以及英语课程目标结构进入英语教师的视野,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师生互动更有意义,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重视和发展。
3.行为动词由笼统转为具体
传统的教学目标表述常使用“掌握”“了解”等笼统而抽象的词语,教师很难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新课程目标体系下,教师用具体的、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来表述目标,如“学生能够运用下列句型描述他人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等。在这些具体的行为动词的指引下,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监控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制定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教学目标设计依据三维还是五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慨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英语学科课程专家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将三维目标细化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项,以饼图形式呈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两种目标体系的并存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是依据三维目标还是依据五个板块?各学校依据自己的理解为教师们规定了教学目标的表述维度:有的学校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有的学校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德育三个维度来设计;有的学校则更为简单地要求从知识、能力、其他(对“其他”所包含的内容,学校的解释是有就写,没有就不写)来设计。
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书提供的目标设计建议也是多种多样。就初中英语教材而言,北京版教材教师参考书的教学目标表述是从topic,functions,grammar,target language,vocabulary这几个方面入手的;北师大版教材教师参考书的教学目标表述是从语言能力、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实际应用、学习策略五个方面入手的;外研版教材教师参考书的教学目标表述是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任务这几个方面入手的。在这些纷繁多样的教学目标维度框架面前,教师们失去了深入分析和把握目标的动力和方向,因而人云亦云,学校让怎么写就怎么写。比如,有些教师这样表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掌握BE动词的用法及人称代词的三种格的使用,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问候。
过程与方法:按知识点的递进程度,按照词、句和语法的顺序分别进行总结和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最初、最简单、最基本的打招呼用语开始,培养对英语的兴趣.认识不同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交流对我们的重要性。
上述教学目标简单套用三维框架,并不适合英语学科,过程与方法目标被误解为教学过程,同时该教学目标遗漏了英语学科中重要的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
笔者认为,应遵循英语学科的特点,统一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维度框架,即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进行确定和表述,这与三维目标框架并不矛盾。英语学科教学目标的五个板块是根据我国英语学科的特色对三维目标的细化,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细化为学习策略目标,将文化意识从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分化出来加以凸显和强调,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提供了更为具体和符合学科特色的操作框架。根据这一框架,笔者为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6 Unit 16 Lesson 3 Life Stories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语言技能目标:Students can find out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story through reading and retell the story with the help of the key structures and key words.
语言知识目标:Students can use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to introduce a person' s memories of life:superb,severe,restriction,unbearable,stubborn,former,troublesome,straightforward,precise,precious,now that,eager,gradual,expand,complex,apparent,warmth,breakthrough,uncertain.
学习策略目标:Studernts can use the title,pictures and prior knowledge to predict the story.
文化意识目标:Students can learn what a/an biography/autobiography is like.
情感态度目标:Students can relate the story to their own lives and descri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their lives.
2.如何把握教学目标中的具体内容?
教学目标的框架确定后,教师们面临的问题便是对教学目标中具体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合理确定。下面笔者结合课程标准,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如何把握课程目标结构中的五个方面逐一进行阐述,以帮助教师们进一步明确思路。
(1)要在深层次把握文本语料的基础上确定语言技能目标。
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的界定是“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并提出要以“能做什么”来制定和表述语言技能目标。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目标的表述是综合的和宽泛的,针对的是某一级别学生应做到的事情。比如,五级目标中的听力技能目标之一是“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七级目标中的阅读技能目标之一是“能从文章中获取主要信息并能摘录要点”。于是,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很多诸如“学生能够理解听力材料并在听时做笔记”,以及“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理清课文的大体情节和发展脉络”等似乎适用于所有听力课和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根据行为目标应具体、明确和可测量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能照搬上述教学目标,而必须深入分析和解读文本语料,制定具体细致、切合语料内容的技能目标。
例如,针对北师大版初中教材第13册Unit 5 Lesson 19第二课时的教学,笔者对本课时教材的文本语料分析如下:
本单元的整体话题是relationship,第17课和第18课的语料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对人内在性格的描述,而第19课的语料聚焦于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第19课第一课时通过一篇阅读文章描述宠物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重点操练because表原因的句型;第二课时通过一个听力语段呈现了一段广播节目,主持人分别采访3位行人,了解他们家里的宠物以及养宠物的原因,重点操练动词不定式和so表原因的句型。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该课的语言技能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够在听完语料后完成关于宠物的采访内容的信息图,能够向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的人们推荐合适的宠物,并说明原因。根据该技能目标设计了填充图表的听力活动,以及小组合作向他人推荐合适宠物的口语活动。
另外,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章往往篇幅长,难度大。为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在把握其题材、体裁以及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确定语言技能目标。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高中教材Module 5 Unit 14 Lesson 4 Job Trends时,笔者对本课时教材的文本语料分析如下:
在本单元“职业”话题的统摄之下,本课时阅读篇章Survival of the Fittest的题材是时事类文章,体裁是论说文: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首尾呼应说明文章要点——今日世界面临巨大变化;第二、三、四、五段说明在工作领域发生的变化;第六、七、八、九段说明工作领域的变化趋势对人们技能和品质提出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将本节课的语言技能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够在阅读后列出当前工作领域发生的变化,以及该变化对人们的技能和品质提出的要求;能够以小组形式设计公司人事招聘广告,并进行展示。根据这样的技能目标,设计了三遍阅读的任务和读后任务:第一遍阅读归纳出文中主要说明的两个问题,第二遍阅读完成课本上的填空练习,第三遍阅读完成关于工作变化趋势和各种工作对人们技能和品质要求的表格;读后任务是为某公司设计人事招聘广告。
教学实践证明,本节课以清晰的目标为学和教的导向,以层层递进的课堂活动为达成目标的手段,课堂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最后的语言输出环节学生很好地运用了本课学到的目标语言。
(2)要在全面考虑语言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整合制定语言知识目标。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阶段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五方面的内容。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习惯性地将语言知识等同于词汇、语法,忽略了语音、功能及话题目标,割裂了语言知识之间的联系,使词汇、语法的学习和运用缺乏情境和目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的功能为词汇和语法的运用提供了目的,而话题为词汇和语法的选择提供了范围”(Harmer,2003)。语音目标则可以为学生提高单词拼读能力及形成地道的语音语调打下基础,因此也不容忽视。那么,在制定语言知识目标时,是否必须从这五个方面入手呢?笔者认为,在熟练掌握目标整合技能之前,教师必须从上述五个方面分析语料的语言知识目标价值,这样才能深入把握教材目标,并从多个角度考虑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
例如,北师大版初中教材第十四册Unit 11 Lesson43 It's the Tallest Animal in the World一课中,话题目标是了解有特色的野生动物,涉及的语言功能是能够描述野生动物的特征,语法目标是形容词的最高级,词汇目标是野生动物的名称及描述其特征的形容词,语音目标是-est作为后缀在词尾的发音。在对各目标独立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语言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需要将这些目标整合起来,避免目标表述显得繁杂。比如,语言知识目标可以设定为: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下列单词和含有形容词最高级的句型描述野生动物的特征:
cheetah,whale,giraffe,stick insects,spot,Africa,foot,weigh,up to,planet,measure,inch,Indian,sheep
It is the..,est animal in the world.
(3)要结合教材文本语料制定贴切、具体的情感态度目标,并在教学中进行显性或隐性渗透。
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包括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但这样的情感态度目标宏大而宽泛,无法直接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2002)指出,把情感态度的发展自然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是在英语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教师必须结合教材语料设计适当的情感态度目标,并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实践中,情感态度目标的确定和达成存在以下三种误区:
一是照搬课程标准,制定宏大的情感态度目标,无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比如,“学生能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学生能够具有合作精神”等目标表述,由于缺乏具体内容作为载体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实现。教师必须结合语料话题和内容制定具体而贴切的情感态度目标。
二是情感态度目标与语料话题脱节,无法自然渗透。笔者听过一节阅读课,授课内容为北京版初中教材第十二册第13单元的课文The Dead Rabbit Came Back,授课教师设定的情感态度目标是爱护环境,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篇文章是围绕一只死兔子发生的幽默故事,与爱护环境、保护动物毫无关系。情感目标牵强附会对学生来说只是说教,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分析了语料内容后笔者认为这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应设定为“学生能够欣赏生活中的幽默,感受人生快乐”。
三是目标达成方式不适宜。许多教师用课堂最后5分钟进行情感升华,让学生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笔者在一次听课中观察到,授课教师在完成北京版初中教材第十四册Unit 11课文No Smoking的教学后,用了10分钟与学生讨论吸烟的害处,并组织学生集体宣誓远离香烟。在课后访谈中授课教师提到,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达成“学生了解吸烟的危害并远离香烟”的情感态度目标。然而,这样的达成方式值得商榷,这种单纯为情感态度目标服务的活动不应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情感态度目标更多是依靠隐性的方式来渗透和实现,即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自始至终地结合语料自然渗透情感态度,让学生通过体验、换位思考等方式感受某种情感态度,提升学生在这种情感态度方面的感悟。
比如,在No Smoking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在Pre-reading环节问学生这样的问题:How would you feel when your parents smoked? What would you do to make him/her stop smoking?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在while-reading环节,可以结合语料提出诸如“why did the girl stop her Dad smoking in such a special way? If you were the Dad,how would you feel?”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和感受文中女孩帮助父亲戒烟的良苦用心,以及她对父亲的深爱之情。
(4)要重视挖掘教材语料中隐性的学习策略目标,并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
学习策略在外语学习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将学习策略目标列入课程目标,并从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四个方面制定了二级、五级和八级目标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同时,新课程教材也通过Learning to Learn部分或者带有培养策略意图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比如,各版本教材听力练习中的填图表活动,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图表收集和归纳语料中重要信息的学习策略。高中英语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技能策略的培养。比如,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模块6第17单元What's So Funny?一课中,课文内容是三个幽默故事,教材同时提供了三个标题和将标题与故事相对应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根据标题预测文章大意的阅读策略。但这些活动中的学习策略目标在教材中是隐性存在的,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将这些活动当作普通的听力或阅读活动处理,而不去渗透其中的学习策略。没有阅读技能策略的培养,读大意(Skimming)和读细节(Scanning)的技能也就无法落实(Farrell,2007)。
教师们回避分析教材中的学习策略目标价值,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近十年来才在我国兴起,许多教师在自己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或在接受师范教育时,并没有接触相应的课程,或缺少系统地学习和运用学习策略的体会,因而缺乏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和分析教材中隐性的学习策略价值的能力。二是并非每一节英语课都具备五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价值,教师们往往会关注较为明显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而不去深入挖掘教材语料中的隐性学习策略价值。长此以往,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策略目标就无法落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在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中开设介绍外语学习策略的课程,并组织教师研究和分析教材中具体的学习策略,重视设计学习策略目标和实施与学习策略培养相关的活动。
(5)要从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两方面制定文化意识目标。
由于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也列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育部,2002)。同时,新课程中学英语教材在编写上兼顾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主要以话题为主线编写单元内容,在教材中呈现了该话题下丰富的中外文化知识,为教师制定文化意识目标提供了素材。文化意识目标本质上是知识目标,学生首先要能够了解中外共有及特有的文化知识,其次才能了解和理解中外文化差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将文化意识目标等同于文化差异知识,在制定文化意识目标时着重在教材语料中寻找类似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而西方人用刀叉吃饭的浅层文化差异知识,且往往因为找不到而放弃文化意识目标。
在制定文化意识目标时,教师首先需要关注的是普遍的文化知识。比如,北师大版初中教材第十三册Unit 5 Lesson 19 Are Pets Better Than Doctors?中的文化意识目标并不是牵强地让学生比较中西方对宠物的不同态度,而是列出宠物在儿童心理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人教版高中教材Module 3 Unit 4中第一篇阅读文章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中的文化意识目标可以设为画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图。在文化对比差异明显的教材语料中,可以根据中西方文化差异制定文化意识目标。比如,人教版高中教材Module 3 Unit 1中第二篇阅读文章A Sad Love Story中的文化意识目标就可以设为比较中西方情人节的异同。
综上所述,国家关于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并不能直接和完全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存在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教学研究者必须深入一线,走进课堂,与教师一起分析和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提高对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指导能力。而广大教师也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思考和研究教学目标设计,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