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录强 金川总校 甘肃 金昌 737100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课基本价值取向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正常生活,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尤其是不让处于心理健康平均水平以下的边缘少数掉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边缘少数 理解共情
心理健康课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有效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的教育课程。它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人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与学校其他课程不同,心理健康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暖身、活动、分享、点评等环节,期待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获得体验和感悟,触动心灵的闸门,并能在行为和思想上做出改变。它更要求教师能在整个活动中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通过体验和情感上的感悟进而取得行为上的改善。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的话说,要“看得懂孩子的世界,找得到教育的钥匙,摒弃功利之心,满怀热爱之情,以匡世济民的情怀,去浸润一个个心灵,培育千万颗种子,展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情怀,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育的最大意义和价值,是提升每个学生的生命质量,要给校园里每一个生命带来希望,要让每一个学生,不管分数高低、家庭贫富,都能够乐观向上,感觉到生活有意义、有价值、有温暖、有希望。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按照心理健康水平,通常将学生分为常态学生、边缘学生和症状学生三大类。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要面向大多数常态学生,以发展性指标为基线,开展日常的发展性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基本价值取向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正常生活,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尤其是不让处于心理健康平均水平以下的边缘少数掉队。同时通过课堂观察,也是我们在筛查、档案跟踪基础上找出后续预防性干预和咨询对象的有效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学生如果在心理健康课上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很可能造成他们更严重的习得性无助,更加难以适应将来的学习和生活。
心理健康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在一些问题上不设置绝对的是非观,当学生愿意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观点时,教师首先要给予鼓励;同时当学生在表述中有一些意外观点存在争议时,教师不应该立即做出正确或错误的评价,可以课后找学生单独了解情况。心理课堂的最终 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在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要机智,在轻松的环节可以相对风趣,在情感起伏时要与学生共情共感。
那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课中因自己“落后”而造成的自卑情况和预想之外的突发情况,教师应该怎么进行有效的应对呢?首先,要有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尊重和关怀每一位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要善于沟通和理解,走入孩子心灵的深处,去探索和发现。不管孩子的外貌、性格、学习成绩如何,他都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把孩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看在眼里,尤其是常常呈现在大家眼前却又时常被主流学科忽视的那些表现更不能放过,要对其仔细思考、认真分析,及时拿起笔记录下来,这是我们心理老师发现重点工作对象的第一手资料。每一位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是自己一定的生活体验的积累,即使看似不合理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也有其在他生活背景下合理的成分。我们不妨从他的想法和做法入手,探索该生隐藏于“落后”之中的感受和情绪。其次,老师可以采用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参与性概括和非言语行为等,让学生把话说完,以便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表达的想法。再次,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同身受,使自己变成那个学生,用他的眼睛与头脑去思考、体验,还能够适时地回到现实世界,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从边缘生那里感受到的东西做一番整理,理解并解释他的情绪。教师共情的基础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遇到的问题,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倾听、澄清,同理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关怀、理解和尊重,鼓励其开放内心,为其进一步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改善打下基础。表达共情的首要条件就是老师要放下自己的参考标准,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将自己放到边缘生的处境中尝试感受他的喜怒哀乐,体会他所面对的压力,理解他表达的情绪和行为的原因,真正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接纳他的看法和立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感受到你的善意,才有可能建立起后续的咨询关系,进一步接受你的建议、指导和帮助。
教育的基本作用是让人活得更好,教育的使命是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采用各种适当方式,给学生以心理支持和精神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他更能够融入到班集体和以后的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麦贝吉 体验式教学在内地新疆班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8。
[2]马珍珍 建设基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3。
[3]余巧仪 浅谈高中心理辅导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3。
[4]杰拉尔德·柯瑞 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5]方慧科 共情,化解师生交流尴尬的一剂良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作者:欧录强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7
标签:学生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边缘论文; 中小学论文; 教师论文; 发展性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