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中国图书馆的处境和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中国论文,处境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中国图书馆的处境困难,但前景光明;其选择的出发点是读者至上,并在这一价值观的导引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图书馆、市场经济、信息资源
面对世纪之交,我思考了两个问题:自80年代中叶以来中国图书馆的困境及其原因和发展前景的问题;从90年代末直至下个世纪中国图书馆的选择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在这世纪之交和社会变革的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图书馆工作者如何以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继往开来地对其研究和总结:正视什么,改进什么,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1 处境
中国图书馆面临的处境困难:经费严重短缺、藏书增长缓慢、文献资源断裂、读者显著减少、设施需要改善、人员队伍不稳、整体功能下降[1]~[5]。其原因有三:
一是生产力发展程度方面的问题。“中国有12亿人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过几百美元,8000万人民还处于贫困线下”(《朱镕基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演讲》,《光明日报》1995年1月29日第4版)。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也是比较低的,人们的图书馆素养即人们对图书馆知识的理解,对图书馆工作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图书馆对社会作用的理解和需求尚须提高。同样,依靠低水平(从数量和质量看)的图书馆及其相应的人员素质去开展高层次的情报、知识、信息、科技等活动,也是不可想象的。不同水平的经济发展对于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相应方面的需求,在要求的层次上是有区别的。
二是宏观指导和理论导向方面的问题。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确实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数量的增加还是规模的扩大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但是,却在大规模、高速度发展中普遍伴随低质量、低效益的忧虑状况,功利主义的冲击致使图书馆运行规律受制,内驱力难以充分发挥。建国后,我国图书馆受功利主义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受政治功利主义干扰较大,用政治标尺来衡量图书馆活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那是一场破坏性的灾难,致使图书馆工作停顿、倒退,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洗劫。一是在中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催人奋发向上创造财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面,也有使人追求金钱、名利、自私庸俗的一面,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初建的不完善时期,由于经济功利主义盛行,导致现在不少地方只讲经济功利,对图书馆冲击很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政府财政开支中用于图书馆发展的经费配置不足,因而致使中国图书馆,尤其是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生存遇到困难,发展受到制约。
三是图书馆自身方面的问题。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不景气,从图书馆自身来看,与其工作和理论的贫乏或滞后相关。图书馆在本质上是再生产和再选择类的活动,是社会文明的生长点。然而从其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深度看,距社会、经济、读者的要求甚远。按理说,搞文献信息本来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强项”,但是没有干好,图书馆的一些读者和用户却被社会上新崛起的信息、咨询等中介业争取过去了。诚然,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公益事业,在其发展中社会和经济的全力扶持起着主导作用,但如果图书馆不能适应起主导作用主体的要求,就必然会削弱和失去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而出现危机。
总之,由于经济的、社会的、自身的或历史的、现实的或外在的、内因的种种原因,致使中国图书馆事业出现今天这种职业凝聚力差,社会竞争力弱,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难以适应新形势和任务要求的迟发展效应状态。但是,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从图书馆与政治、经济、文化(包括科技、教育)自然形成的适应关系来看,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命题在本世纪末提出,在21世纪则将成为贯穿世纪全程的主题。因此,中国图书馆的处境,将随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世界信息革命(如以美国为先导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及实施);特别是经济信息化的推动,促使中国图书馆迈开历史性的新步伐,其前途光明。
一是中国图书馆事业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奋发图强的传统,而且有优秀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实力雄厚的教育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以来陈旧僵化的图书馆机制及观念,尤其惰性心理阻碍着图书馆工作走向新生,但现在这个格局已经打破,中国已经开放,有了中外的碰撞交流,为图书馆工作开创了发展机遇。
二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正在发展,据专家预测:中国(包括港台)经济实力至2010年,最迟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冠军,超过美国[6]。国家统计局的一项预测报告显示:本世纪末为我国经济增长黄金期,即1994至200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度增长的势头,其中“八五”末期(1994-1995)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4%,“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7%(《中国信息报》1994年11月14日)。“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已成为公认的奇迹。由此判断,中国的科技在21世纪将突飞猛进。”[7]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经济信息化程度的加快,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对图书馆的困境,及其工作者的地位,不必把困难和失落感看得太重。还是专心致意,考虑图书馆工作的规律和自身的修养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规模效益,应该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2 选择
在当前,认真把握图书馆规律,把握历史发展必由之路的共识,把握对社会大众意愿的了解和尊重,提高对现代图书馆社会作用的认识,全心全意为读者(用户)服务,是中国图书馆所能作出的最好的选择。图书馆工作者要在这一价值观的导引下,使这种选择变成自身传输、开发、转化、增殖信息资源的内驱力和凝聚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一,引入市场机制,改变办馆模式。中国传统的办馆模式是经费全包,统得过死,图书馆缺乏办馆自主意识,一切等、靠、要,图书馆不能满足迅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因此,当前图书馆改革的深层内容应该继续加深从改革图书馆运行机制上着手,“实行‘按需设岗,按岗定人,以岗定津贴,评聘分开’的人事政策,并在图书馆的部份工作中引进产业化经营”,运用信息供求关系的市场机制去调节办馆规模[8]。在政府财政开支中用于图书馆发展的经费配置的基础上,开发优质服务领域,即在开展以文献信息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以文补文”活动同时,去筹措图书馆经费的多种渠道,变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为社会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9]。这样,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图书馆经费不足的困境,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改变信息传输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状。
其二,强化竞争意识,提高服务效率。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竞争,同样,图书馆要生存发展,也应该有竞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将经济领域的某些口号简单地搬到图书馆中来或简单地服从服务于经济,但进一步强化办馆过程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却是应该的。国家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在办馆目的、办馆方针、办馆质量评价标准上把握方向,微观则可以放开,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使图书馆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依靠面向社会需要的自我调节、自我变革、自我完善的改革而发展自身。这种发展观,不仅包含有外延的发展,更多的是含有内涵的发展。内涵的发展是图书馆质的发展,比之外延的发展是更重要的发展,更能增加图书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加强图书馆在社会上的竞争地位,对图书馆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其三,注意人文导向,培养主体意识。图书馆价值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基础,它在民族文化的继承上、在对人的精神生活能力的培养上,具有永恒的价值。图书馆输入并贮存,开发并输出情报、知识、信息、科技等的活动,既要培养会生产的人,也要培养会生活的人,不仅把人培养成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劳动者,还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培养丰富的人性。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心理素质对于社会读者的生存本领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国际图联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研讨会(1975年,法国里昂)认定的现代图书馆的四项社会职能:①保存人类文化遗产,②开展社会教育,③传递科学情报,④开发智力资源(亦称开发信息资源或知识资源——笔者注)。这一总结性的概括,在20年后的今天,仍然保持着鲜活的准确性和广泛性的实际意义[10]。
其四,加强基础工作,提高服务层次。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已经由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转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地开发、利用我们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才资源,从而满足社会需求,得到自身发展[11]。图书馆信息资源物化的功能大小将在很大程度上由图书馆工作者主体及其用户(读者)主体的知识、智力、技能、道德等水准决定。因此,一是要搞好藏书建设和内部管理工作,加大借阅指导和优质服务的力度,积极推荐好书,指导读者用高品位、高格调占领阅读领域,提高图书馆的借阅质量,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要大力加强用户研究、参考咨询、情报服务等工作,主动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及时而高效地把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规模效益。其目的是通过培养健全的人为整个社会文明服务——对经济建设的推动力,对思想建设的感染力,对人才建设的铸造力,对环境改造的冲激力,等等。
其五,加强理论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一直是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今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发展,应继续以“清理学科现状,规划学科未来”为目标,加强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变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努力促使图书馆科研成果向图书馆实践转化,发挥基础成果对实践的作用[12][13]。当前图书馆问题的理论共识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于:必须抓住当前经济体制变革的社会转型的特殊机遇,大幅度、突破性的改革图书馆,从而改变图书馆滞后于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边缘地位,使图书馆尽快走出困境并转规变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制相适应、与世界文明接轨、与现代生活合拍的新的图书馆制度和图书馆文化;确立信息资源及其开发是图书馆工作及其理论的科学依据和研究对象这个基本理论观念[14]。因此,要更新研究方法,倡导开放性、多视角,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基础理论研究,突出积极、主动、充满活力的复合式思维方法,强调从现实问题中概括出新理论,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