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测评体系与促进机制
李耀锋 张余慧
[提 要] 社会工作是以专业价值观为引领的现代职业,职业价值观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成效可从认知、情感与行为三个层面进行综合测评。认知层面关注对职业价值要素的认知与评价,情感层面关注对职业的情感偏好与认同,行为层面关注职业价值的践行与职业忠诚。为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成效,可通过全面精准传递职业信息增强职业认知,提升职业评价;通过深度参与社会服务强化情感偏好,提高情感认同;通过正向专业实践反馈引导行为倾向,增进职业忠诚。
[关键词]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1][2],对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关注和研究日渐增多。培养一支有着稳定明确职业价值取向、综合职业素质过硬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对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及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意义重大。学界对社会工作职业化已有一定研究。高校培养体制[3]与社会制度[4]等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职业道德建设[5]与伦理价值体系[6]等是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重要构成。近年来,由于职业认同度偏低带来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低和社会工作职业人才流失[7]等现实问题日益显现,诸多研究从不同侧重点对社会工作职业价值观进行关注,如:中国首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的专业认同[8]、社会工作职业认同困境[9]、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契合及困境[10]、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1]。也有相关研究关注高校在校生的职业价值观问题,比如:硕士研究生的职业价值观[12]、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13]、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建构[14]。
(1)可以通过测土配方,施用有机肥,土壤深翻进行初步的土壤改良,逐步减少当地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影响,同时由于土质的改良,可以吸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资,利用当地优质廉价的原材料,提供多类就业岗位,提高居民的家庭收入。
社会工作是以专业价值观为导向和引领的现代职业,职业价值观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总体来看,学界对社会工作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很缺乏,难以适应我国社会工作快速推进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需求。既有研究侧重职业价值观的内涵、构成、成因与演变,目标群体偏重大学生、高校教师等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价值观关注较少,特别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及其成效鲜有关注。因此,本文致力于探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成效问题,重点关注其测评体系与促进机制,试图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与实践教学提供方向和指引,使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能更精准地契合社会发展需求,更好地体现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及专业化、职业化导向。
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测评体系
学界对价值观及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有较为深厚的基础,特别是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价值观(values)被认为是个人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充满情感,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15]。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工作的职业价值观与社会工作的职业本性密切相关,体现出社会工作职业特点与个人内在需求的多元化契合。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是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集中体现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时代要求。综合来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价值观可认为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教育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自己个人需求密切关联的、针对社会工作职业相关元素的综合性价值评判系统。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测评是在此基础上的评估与测定,旨在了解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发展状况,揭示社会工作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与不足,更有针对性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职业价值观的内涵与社会工作的专业特征,同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周期和特点,本文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成效可主要从以下三个基本层面进行综合测评,每个测评层面可设立若干核心测评点。
(一)认知层面
认知层面的测评主要关注对职业价值要素的认知与评价,即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对社会工作职业内涵、专业特征等主要方面的认知与评价,是基于信息获取基础上的理性判断。认知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基础和切入点,只有形成清晰、科学、全面的专业认知,才能培养浓厚的专业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对社会工作职业的认知与评价高度依赖社会工作职业信息的全方位传递,所谓的职业信息包括职业的历史脉络、职业特性、行业动态、政策支持、生涯规划、发展前景等。就现实情况来看,许多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职业的认知和评价偏低,主要是由于有效信息的缺乏及职业不良认知的扩散,整个培养体系的设计过于注重具体知识和技巧的传授,不够注重职业角色的形塑与职业信息的传递,导致很多研究生对职业的认知处于碎片化状态,有较大随意性,这往往成为职业认知模糊不定的重要影响因素,使一些不够准确的负面职业信息占据其注意,影响其判断。
(二)情感层面
根据以上结论,针对以湖北为代表的内陆中部城市,更要积极践行供给侧改革政策,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不是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增大环境治理和科技创新投入,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来发展绿色经济。
通过概念隐喻,人们不断挖掘事物间的各种新联系,为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基本方式。人体词之所以具有除指示人体部位以外的含义,是因为人们在认知思维中把人体部位作为始源域,将其部分特征或功能映射到目标域,将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域联系起来,如此形成了人体词的隐喻意义,从而使人体词的语义发生了转移。
具体来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效的情感层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衡量:一是对职业的情感倾向性,即是否发自内心对社会工作职业有正面的情感倾向,越能够无附加条件地、发自内心地肯定乃至喜欢社会工作职业,而不是简单地功利化考虑,说明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在这一指标上的分值越高;二是对职业的情感关联度,即对社会工作职业的情感偏好多大程度上和社会工作的职业特性相关联,对社会工作职业的情感偏好越能与社会工作职业特性相关联,而不仅仅受制于物质报酬、人际关系等外在因素影响,说明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在这一指标上分值越高;三是对职业的情感深入度,即对社会工作职业的偏爱程度有多深,自我主观评价中对社会工作职业的喜欢程度越深,说明情感深入度越高,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在这一维度的分值也越高。上述三个方面相互影响,构成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情感测评层面,对社会工作职业价值相关方面的情感倾向与认同越深刻,说明职业价值观的情感教育成效越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越有可能形成带有深入持久情感体验与感悟的职业取向。
情感层面的测评主要关注对职业的情感偏好与认同,即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对社会工作职业在情感上的倾向性与认同度,是职业价值观中体现的情感性因素。情感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形成与巩固的关键点,是职业价值在认知基础上的内化与深化,只有形成明确的情感偏好与认同,才能构建有深度和持久影响力的职业价值观。
(三)行为层面
(4)二诊治疗情况。患者服药一个疗程后,关节腰酸背痛症状明显减轻,但仍有乏力汗出症状。原方去桂枝、怀牛膝,加黄芪、党参,继续服用一个疗程。原有症状全部消失,临床全愈。
因此,要在深刻理解社会工作职业在整体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中定位基础上,树立具有全局性的立体式信息传递观念,明确社会工作职业信息的尺度与标准,充分利用各类专业课程、导师指导、就业辅导、社会服务等方式精准传递社会工作职业信息,打破研究生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足状况,让他们充分了解国家与社会发展大形势下社会工作的职业内涵、职业定位、社会价值、素质要求与职业前景,从而树立端正的职业认知,提升职业评价,增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上述三个方面各有侧重、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尽管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不同个体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且容易受到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及社会政策环境的影响,但三个层面的基本特点有相对稳定性,体现出社会工作职业的内在本质属性,上述三个方面共同构成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测评体系,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表1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测评层面及主要测评点
情感偏好与认同是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比职业认知与评价有更直接更深入的影响力。就现实情况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点或者说难点是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良好的情感偏好与认同。现实的培养过程中,很多研究生尽管对社会工作职业有一定的认知度,但是情感上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偏好与倾向性,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并没有形成 “这个专业挺有趣”“我挺喜欢这个专业”甚至“我很热爱这个专业”等明确的情感偏好,这导致他们的职业选择行为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很容易因为偶然因素而选择其他职业,导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过程的中断。
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促进机制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课程、媒体等多个方面,渗透于课堂教学、课程见习、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学位论文等整个培养过程,涉及到授课教师、硕士生导师、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研究生本人及其家人等不同行动主体,是一个不断辩驳、逐渐澄清、渐进巩固的过程。要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成效,培养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和良好职业价值认同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需要在明确职业价值观内涵与要点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总体而言,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促进机制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通过全面精准传递职业信息增强职业认知,提升职业评价
具体来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效的认知层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衡量:一是对职业价值观内涵及特性的认知,即对社会工作的职业价值到底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认知,越能够结合自身特征及社会发展需要对这一问题形成清晰判定,说明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在这一指标的分值越高;二是对职业发展与自我需要之间关系的认知,即对从事社会工作职业到底跟自我需求与发展有多大关系这一问题的认知,越能够明确认识到从事社会工作职业与自我需求的内在关联性,说明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在这一指标的分值越高;三是对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认知,即对社会工作职业未来到底有何发展前景的预期判断,越能够结合不同层面的环境因素及实践需要对社会工作职业发展前景进行全面分析,形成清晰明确的判断,而不是停留在简单地道听途说和职业偏见,说明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在这一指标的分值越高。上述三个方面相互影响,构成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认知测评层面,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认识越清晰越全面,说明职业价值观的认知教育成效越好,越有可能形成坚定的职业取向。
具体来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效的行为层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衡量:一是践行职业价值的自觉性。即在社会工作相关实务活动中,对社会工作职业价值有明确认知,能够自觉践行,以此获得内在的精神回报,而不受限于外在物质酬赏或他人一般化评价,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越能够做到这一点,说明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在这一维度上分值越高;二是初次职业选择的倾向性与排他性,即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可能性,毕业后初次职业选择越倾向于选择社会工作及相关职业,说明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在这一指标上分值越高;三是长期的职业忠诚,即把社会工作职业与自己的内在需求和人生目标相互关联,有准备长期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决心,并非把社会工作职业作为一个临时跳板或权宜之计,自我主观评价中越希望把社会工作职业作为自己的长期职业目标,甚至不管困难与阻碍都矢志不渝,说明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在这一指标上分值越高。上述三个方面相互影响,构成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行为测评层面,职业行为的显现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落脚点和主要的衡量标准,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对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回应。
(二)通过深度参与社会服务强化情感偏好,提高情感认同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价值观是一个具有多个层次的有机系统,其教育成效在实际测评时也需要坚持整体与系统观点,采用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多维度同时着手的综合测评原则,才能全面而有效反映出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短板和问题及影响因素,从而有的放矢,系统而有针对性地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成效。定性方法的使用主要以行动研究、深度访谈和案例研究三种方法为主,行动研究注重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动态地开展研究,把行动与研究有机结合,研究者与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形成良好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主要依托社会服务、课程见习、毕业实习等载体,通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观察、记录和测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对社会工作职业价值的认知表现、情感认同及行为倾向,比照社会工作职业价值观的内涵与特性,对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成效进行细致深入观测。深度访谈法侧重于挖掘受访者的生活事件及其对专业的内在领悟,辨明受访者对职业价值观的主观评价、叙事话语及行动逻辑,从而形成对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现实状态和影响因素的深度判定。案例研究法侧重于对代表性的教育培养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辨明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现实表现、影响因素和形成过程。定量方法的使用可以考虑使用五点量表法或七点量表法,按照程度差异对不同测评层面的主要观测点进行赋值,采集数据后进行加权计算,形成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量化结果,可以对不同年级、不同培养方向的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面上反映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与不足。总之,多个层面整合测评,多种方法协同使用,才能更加细致准确把握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短板和着力点。
情感偏好的建立与情感认同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既需要有一定认知基础,也需要有切身的实际参与和内心体验。提供社会服务是现代社会工作职业的重要特色,是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路径,是给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直接专业体验的实践场域,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导向,鼓励研究生参与专业性较强的高水平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逐渐体验、领会、接纳和认同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价值,形成较强的情感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专业反思环节很重要,指导教师要善于在专业反思环节发现学生的内在需求及存在的疑问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困扰,帮助他们实现专业成长。
行为层面主要关注践行职业价值的自觉性与职业忠诚,即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践行社会工作职业价值的行为自觉性与职业忠诚度,体现了职业认知和情感教育的综合效果。职业行为显现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和衡量标准,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行为倾向与职业忠诚度是社会工作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归宿。
(三)通过正向专业实践反馈巩固行为倾向,增进职业忠诚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合格职业素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通过研究生期间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使研究生形成较为明确的职业行为倾向并最终走向职业化之路非常重要。就现实情况看,很多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学到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并未形成明确的职业行为倾向,走向社会的时候选择社会工作职业的比例偏低,相当一部分即使在毕业时选择了从事社会工作职业,也是作为权宜之计和中间过渡的跳板,缺乏沉下心来从事社会工作的定力和耐力,一旦时机成熟,就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或去企业工作,没有持续的社会工作职业发展动力与设想,长期来看,这对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及行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也降低了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可度与信任度,不利于社会工作这一现代专业力量在现代民生改善及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
要巩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行为倾向,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让他们在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中获得来自专业实践的正向反馈,使他们的行为倾向及职业行为在实践中获得正面酬赏与强化,感受到社会工作职业的内生价值,从而激发其职业行为的重复发生。具体来讲,就是一方面让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参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正面反馈,这种正面反馈可能是物质的回报,也可能是各种类型的关系性、精神性、文化性回报;另一方面要让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通过间接学习,通过观察同行专业实践的正向反馈及社会价值,建立更为牢固的“从事社会工作职业是有价值、是值得的”等行为信念,从而激发其职业行为的内生动力。总之,要善于立足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内在需求与外在社会环境,通过正向的专业实践反馈升华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认知与情感,巩固他们的职业倾向,培养和增进其职业忠诚。
基于二阶锥规划的交直流主动配电网日前调度模型//马鑫,郭瑞鹏,王蕾,黄晶晶,柳劲松,方陈//(22):144
四、结束语
社会工作是以专业价值观为引领的现代职业,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核心点,在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起步阶段,如果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成效不能保障,就无法培养具有完整胜任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势必受阻。因此,构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测评体系,并以此反观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和短板,不断提升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是现代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及社会治理创新的应有之义。
本工程中要求的路面混凝土坍落度比较小,可以采用自卸汽车运输混凝土。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混合料水分的蒸发,在运输中需要对车厢进行覆盖。需注意车辆行驶速度不能过快,以免造成混凝土的离析。若运输距离比较远,则应把适当的缓凝剂添加到混合料中。本次工程主要采用挖掘机和人工结合的摊铺方式进行摊铺。在摊铺过程中,会受到机械振捣、提浆及整平等因素的影响,摊铺机需要预先抬高5cm。另外,还需要安排专人全过程监督和指导混凝土摊铺施工过程。混凝土在平推时,应该采用大块的板材进行,为了防止出现离析情况,禁止使用铁锹进行撒铺。
本文初步探讨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测评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促进机制,希望能抛砖引玉。后续的相关研究可基于实证研究进一步细化社会工作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测评体系,使之更准确地反映出社会工作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在特点与现实要求,同时,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中,思考如何把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更加细致精准地贯穿于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水平,满足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对高素质社会工作职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迎生.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3).
[2]王思斌.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社会工作,2014,(1).
[3]方月娥.培养体制对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林卡.论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及其面临的问题[J].社会科学,2009,(4).
[5]罗肖泉.关于中国社会工作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9,(2).
[6]易钢.社会工作职业与伦理价值重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6).
[7]赵猛.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8]李朋杰.中国首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专业认同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9]纪海军.社会工作职业认同困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10]常立.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契合及伦理困境[D].西安:西北大学,2013.
[11]孙婷.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4.
[12]贾莲.当代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3]薛利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14]胡诗琪.他为什么频繁换工作[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5]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李耀锋(1981—),男,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社会工作师,硕导,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农村社会学;张余慧(1991—),女,井冈山大学科研处副科长,硕士,社会工作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实务。(江西吉安 343009)
[基金项目]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测评体系与促进机制研究”(JXYJG-2015-144)
[责任编辑:上官涛]
标签:社会工作论文; 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 教育成效论文;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论文; 井冈山大学科研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