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枣庄市第二十六中学数学组 277100
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了新课程改革,在这一背景下,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被引入课堂,为提升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鉴于此,本文首先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探讨了影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最后总结了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模式,以供参考。
传统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中学数学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学生只能够被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不仅无法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培养,这同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目标严重不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极大地弥补了传统中学数学教学模式中的缺陷,要求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入手,有针对性地设定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为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一、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概述
1.以数学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为基础。利用数学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育价值观的核心。近年来,我国在积极深入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意识到,中学数学教师应努力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知识、实践能力、思想品质甚至是价值观的全面培养。同传统的只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中学数学课堂相比,这一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有效性。要想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要求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美育价值、认知价值、实践价值等产生深刻的认知,并能够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构建更加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逐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从而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数学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为基础。
2.由教师行为的有效性和学生行为有效性共同组成。我国传统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体,一味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处于客体地位,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为了应付考试对数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下,尽管教师在课堂中需要费心费力地进行知识讲解,但是学生所能够吸收的内容较少。再加上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因此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都相对较低。
而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在积极展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为教学目标,合理采取教学措施,综合应用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独立思考等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在这一数学课堂当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都呈现出了良好的有效性,对于提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1.缺乏对知识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标准的准确把握。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被引入中学数学课堂,但是部分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只是形式上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按照全新的教学模式流程展开教学,但是并没有对新理念和模式的本质产生深刻的认知,事实上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无法展开有效学习,更无法高效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标。这主要是由于中学数学教师无法准确把握知识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标准造成的,因此实际教学中无法结合学情、根据学生具体特点整合教学内容和方法,最终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思维以及数学素养进行全面培养。
2.没有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参与度,对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具有直接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数学教师在展开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部分教师会通过设定启发式问题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实践中。但是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师生互动也是建立在被动学习基础之上的,因此始终没有成为中学数学知识学习的主体,严重影响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模式
1.情境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更无法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再加上数学知识由抽象性较强的各种符号组成,数学计算又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数学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中学数学教师在积极展开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结合数学知识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生活的场景引入课堂,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数学知识应用情境当中。这样生动、神秘的课堂学习情境,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从真实的场景出发对抽象性的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对于提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习题“关于不等式 > (a、b、m都是正数,且a小于b)的证明”中,为了吸引学生的解题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展开数学知识应用训练,教师可以构建这一场景,即:“假设b千克的糖溶液是由a千克的白糖制成的,那么会产生 的浓度。如果将m千克的白糖添加到上述溶液中,那么会增加溶液的浓度,变成 。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应用中学生生活中实际能够接触到的物品构建数学知识教学场景,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对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理解,并认为上述不等式具有较强的“合理性”。这样一来,学生在接触全新的数学知识时就不会感到难度过高,在课堂教学中构建的生活情境下,会自然而然地展开数学知识的探索,对于有效培养学生的代数基本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2.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师在展开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给予了高度重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应用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的,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合理应用小组合作模式的背景下,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探索,在积极主动进行数学知识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加高效的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中学数学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主题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确保讨论的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且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中学生较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分期付款”有关习题练习过程中,由于商品售价较高,多数人群负担不起,因此商家采用了分期付款的营销策略。在这一主题背景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设定付款方案以及分期付款的次数。学生在方案设计中,对每个人应付款数、月利率等进行计算。在多次反复尝试计算中,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转换思维,为学生确定最佳付款方式以后,探讨商家和顾客在这次买卖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以及消费总金额。此时教师适当提出问题,如“商品在售出时一直到全部付清款项后会产生多少增值”,能够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合作交流,对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3.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合理进行疑问设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热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知识的探索,从而得到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这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必须合理地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一,有目的性的提问。中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仅仅进行表面意义上的课堂提问,事实上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目的性,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
例如,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水平设定以下问题:(1)平行四边形有没有一组邻边是可以处于垂直状态的;(2)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可以发生几种变化,各种变化情况是怎样的;(3)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什么;(4)比较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异同。这一组问题具有层层递进的特点,学生可以逐渐深入掌握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同时能够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因此对于提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设定有层次性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提升教学合理性,从而实现对学生整体的全面培养。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把握问题难度。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畏难心理,而难度较低的问题也不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数学知识的探究。因此教师应结合学情,根根学生不同的数学基础知识能力,设定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为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中,并从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最终为高效完成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中学数学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从新课程改革相关要求入手,通过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等模式,提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将学生变为数学知识的学习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数学知识的探索,并在学习中得到数学思维、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中学数学教师应继续从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努力创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为提升教学有效性、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彬超 浅谈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学学法指导的意义及方法[J].东方教育,2015,(12),150。
[2]杨勇志 新课改下如何开展好中学数学的兴趣教学[J].速读(中旬),2016,(4),326。
[3]史辉娥 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3),185。
[4]丁文虎 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思考[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2015,(6),81-82。
[5]陈彬超 浅谈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学学法指导的意义及方法[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28),89。
[6]陈隽 构建合作式数学课堂——对《合作教学: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的评介[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6,(5),64-65。
[7]蔡可 发挥“分组学习法”的学习优势——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学效果探析[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6,(8),84。
[8]张羽华 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1),211。
[9]彭仕清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建构路径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9),138-140。
论文作者:杜晓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中学数学论文; 数学论文; 有效性论文; 中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