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大众化的辩证逻辑_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谁”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大众化的辩证逻辑_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谁”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大众化理路的辩证逻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逻辑论文,理路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创始人论文,话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开启了大众化视野,形成了以“大众”为指向的“谁”的话语体系。“谁”的问题既是理论是否科学的重要因素,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①。

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看,“谁”的主体性非常明确,表现在“谁”在说话、为“谁”说话、为“谁”思考、和“谁”对话等几个方面。“谁”在说话,不是指索然无味、干瘪无物的单纯理论构造,而是指在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上形神兼备的智慧表达;为“谁”说话,不是指站在狭隘利益的立场上一味辩护,而是指运用绝大多数人的语言来为他们的利益说话;为“谁”思考,不是指随意臆造出思想批判的对象和坐而论道的自圆其说,而是指主动深入地回应社会问题催生出来的各种思潮和困惑;和“谁”对话,不是指理论上自我封闭的自说自话,而是指通过艰辛而严肃的理论创造达到深入浅出地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对话。

一、“谁”在说话:思想的深刻性与语言的艺术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除了理论的真理性、劳苦大众的需要等原因之外,还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笔功夫特别好以及他们的大众化艺术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立志用人类的一切知识武装头脑,他们博览众书,学富五车,纵横自如地驾驭语言。这就不仅使马克思、恩格斯能够充分、准确、生动地阐明其思想,而且能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最迅速、最广泛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理论极其深刻。站在唯物辩证法的高度,秉承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与群众结合的重要理念,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理论为何必须大众化的基本思想:“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②“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③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反映了他对理论大众化问题的深刻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语言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善”的启迪、“真”的震撼。人们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时,不仅为他们的理论,同时也为他们的文采而赞叹不已。那气势恢宏、风格壮美、富于联想的语言,那博大自由、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那坚强的意志和愤怒的激情,都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在他们的著作中,思想的深刻性与语言的艺术性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他们总是能选择最典型的形象、最确切的语言把要表达的内容入木三分地传递给读者,让人永远无法忘怀。

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曾经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接着又造成经济危机大量地毁灭生产力时,他们这样写道:“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④这里魔幻般的形象比喻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二重性有了形象的深刻认识。在揭露“封建的社会主义”的虚伪时,他们写道:“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⑤这里以幽默的笔调把封建贵族的丑态和下场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看穿其反动阶级的真面目。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鲜明表达了对德国旧制度的毫不妥协:“问题在于不让德国人有一时片刻去自欺欺人和俯首听命。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应当把德国社会的每个领域作为德国社会的羞耻部分加以描述,应当对这些僵化了的关系唱一唱它们自己的曲调,迫使它们跳起舞来!”⑥本来枯燥的哲学叙述,在马克思的笔下由此变得活泼而有趣。

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后果》一文中,马克思在论述完资产阶级历史时期的两面性后,最后总结道:“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⑦这里马克思采用对比无比鲜明的方式,来激发读者发自内心深处最真切的震撼,激起人们对未来美好制度的无限向往。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们是用生命的激情、用超越时空的睿智、用对人类历史的无限关切、用“深刻到骨髓里”的洞察力,来创作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理论。他们的创作成果新意迭出,他们的智慧如钻井般喷发,带给人们阻挡不住的震撼。马克思、恩格斯采用多种形象化的理论叙述方式,不仅把各种人物和事件勾勒得惟妙惟肖,而且加深了读者对叙述的理解,“使朦胧的变成鲜明,深奥的变成浅显,抽象的化为具体,平淡的显得生动”⑧。这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巨大魅力。

二、为“谁”说话:开展国际工人运动与面向全球大众传播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向的对象始终是绝大多数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⑨从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绝大多数人(主体是工人阶级)的运动出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恩格斯在1880年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这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⑩“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11)

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国际工人运动水平较低,处在自发阶段,也就是单纯以经济斗争为目的,而斗争手段不外乎捣毁机器和罢工示威等。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把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了工人的经济、政治地位。

马克思认为:“如果一个有学问的人不愿意自己堕落,就决不应该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应该整年整月地把自己关在书斋或实验室里,像一条藏在乳酪里的蛆虫一样,逃避生活,逃避同时代人的社会斗争和政治斗争。”(12)为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自觉地把创立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比、英、法、德等国的工人组织、社会主义团体建立了广泛联系,向人们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克服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着重对正义者同盟进行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改造。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提议,“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了“人人皆兄弟”这个阶级观点模糊的旧口号。1847年,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马克思、恩格斯又公布了他们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其中提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13)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系列举措为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大众化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告诫工人阶级:“工人们所具备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人数众多;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14)自从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以后,马克思的社会活动更加繁重,要参加各种会议、起草宣言、了解各国工人运动情况,与各国社会主义者通讯联系,接待与安排巴黎公社流亡者,千方百计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多数人发生联系。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接过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创立第二国际,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继续向前发展,如国际工人阶级的盛大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诞生,就与第二国际的努力有关。

马克思、恩格斯的大众化实践指向全人类的最终解放,而全人类是说着不同语言的多样性的大众。为了能被操着不同语言的世界大众所掌握,马克思主义冲破语言坚硬的外壳,将科学真理以各种语言形式展现在世界思想宝库里。马克思、恩格斯主动学习并精通多种外国语。马克思的女婿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马克思能够阅读欧洲一切国家的文字,能用德、法、英三种文字写作,而且写得非常好,使精通这几种文字的人都称赞不已。他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15)恩格斯能用十二种语言流畅地说和写,差不多能用20种语言阅读。外语知识和能力在马克思、恩格斯所从事的大众化事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正是借助语言这种人类进行思维交流的伟大工具,马克思、恩格斯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据统计,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用德文写的占60%,用英文写的占30%,用法文写的占5%,其余为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还有极小量拉丁文等。这也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除了用母语德语创作以外,40%的创作是非德语内容,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德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大众化传播,意义非凡。他们还亲自或由别人把他们的经典作品翻译成各种语言,满足各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迫切需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和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统计,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写了1700余篇(部)文章(著作),其中政论、通讯和消息约750篇,占总数的45%,论战性文章262篇,占总数的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收入他们写的信件4000余件。这些都是马克思、恩格斯为进行马克思主义全球大众化传播而积极努力的生动体现,满足了全球大众多样化的需要。

三、为“谁”思考:严厉批判错误思想与为大众释疑解惑相统一

以“怀疑一切”作为座右铭的马克思,从不把任何思想家的成果作为不可动摇的圣物。最典型的是他和恩格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批判,创立了新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名著就是在批判对大众有重大影响的错误思想的过程中诞生的。

如《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针对法国著名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而写的。蒲鲁东不主张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是主张取消大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保留小私有制。他的这一观点在当时的欧洲一些国家具有较大的影响,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有利于无产阶级在思想上同小资产阶级划清界限。

如恩格斯的名著《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又名《反杜林论》)讽刺地套用了杜林的著作《凯里在国民经济学说和社会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书名。19世纪70年代中期,杜林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中间的影响颇大,许多领导人也一度受杜林思想体系的影响。自命为社会主义信徒的杜林,在其著作《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和《哲学教程》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极其猛烈的攻击。正是为了针锋相对地批判杜林,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相应的把马克思主义也分成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全力反击了杜林的观点,捍卫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政党唯一正确的世界观。

仅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用对答的方式,系统地回击对共产主义的各种指责,如“共产主义就是共产共妻”;对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流派,如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进行了深刻地剖析,揭露了它们的理论错误和阶级实质,从而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所有这些流派之间的界限。这些批驳和剖析,即便是今天看来,仍然给人深刻的启迪。

总之,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错误思想观点的例子,在他们的著作中随处可见。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同各式各样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同国际工人运动中各种错误思潮的反复斗争、尖锐比较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在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等进行了毫不妥协的原则性斗争。通过这些斗争,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确立了主导地位。

如果说,批判错误思想是以反面形式出现的大众化,那么释疑解惑则是以正面形式出现的大众化。这一正一反中凝聚了马克思、恩格斯无比强烈的问题意识,正是这种始终浸润在他们著作中的问题意识,使马克思主义得以持续展开并深深植根于大众心理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6)马克思、恩格斯除了亲自参与一些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以外,还通过大量的书信、谈话、导言、宣言、序言等形式,坚持不懈地解答、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与时俱进,释疑解惑,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对于经典原著与现实发展不一致的地方,他们勇于承认不足,给予实事求是的改进。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的。他们依据变化了的情况随时补充、修正、深化自己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7)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18)从1876年至1879年,马克思在通信中曾四次谈到要和恩格斯共同审定和修改《共产党宣言》的问题。

这里还有很多例子,如对《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的理论创新,恩格斯说:“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19);“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20)

马克思、恩格斯还通过和各界人士大量通信解答理论大众化过程中的困惑。如马克思给俄国社会主义者查苏利奇回信谈关于俄国公社发展趋向的问题。尽管马克思打了多次草稿,但本着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他十分慎重,最终的回信相当简洁和严谨。另外,对于理论在实践中产生的误解,马克思、恩格斯给予适时澄清,如深刻阐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批驳歪曲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论。以上例子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尊重实践、尊重辩证法、以发展的观点对待自己理论的科学态度。

四、和“谁”对话:为大众艰辛著述与努力通俗宣传相统一

为了增加理论的真理性和彻底说服力,马克思、恩格斯十分注重资料的收集、整理,他们为此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就拿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来说,他在大英博物馆埋头苦读长达12年。他每天从上午9点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左右,回到家里还要整理阅读材料和所记录的笔记。一般情况下,他都是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他曾对别人说,我为了给工人争得每日8小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据统计,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大英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00余本。他每天固定坐在一个位置上,以致座位下面的地板都被他磨出了脚印。

马克思、恩格斯从事的革命活动和理论著述引起了欧洲各国反动政府的极度恐慌,他们因此遭到迫害、驱逐,并且被迫流亡。马克思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却债务缠身,大半生穷困潦倒;他出身于中产阶级上层,却热情捍卫工人的权益。他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驱逐、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尽管如此,马克思一生义无反顾地为了人类解放事业而追求真理。同样,恩格斯作为马克思志同道合的战友,为了共同的伟大事业,放弃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始终不渝地进行艰辛的理论创造和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艰辛严肃的“深入”,才有令大众怦然心跳的“浅出”。他们不但是创立伟大理论的天才,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的旗手。他们的理论从来就不是打算被供奉在书本上,而是唯有在生机勃勃的社会实践中才能显示其巨大的威力。他们与劳苦大众打成一片,十分重视理论的大众化宣传和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发展理论的智慧。

马克思认为,科学理论的大众化是让理论被大众所接受的重要条件。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曾经明确阐述过写作的基本原则即通俗化:“我们力求说得尽量简单和通俗,我们就当读者连最起码的政治经济学概念也没有。我们希望工人能明白我们的解说。”(21)在为《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撰写的序言中,马克思也专门表明:自己在著作中对价值实体与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22)。值得一提的是,全世界流传最广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共产党宣言》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为了使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大众化经得住历史的考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还特别注重书名的科学性。马克思在出版《福格特先生》之前,曾征求恩格斯关于书名的意见,恩格斯建议:“我认为书名愈简单朴素愈好”(23);“至于书名,我再重复一遍,那种只有在把书读了一半以后才能看懂的书名,无论如何是最不成功的。”“在书名上搞轻蔑嘲笑的做法,恐怕除把书名弄得离奇古怪或矫揉造作之外,不会有别的结果。朴素的书名无疑是最好的;蔑视嘲笑在书的正文中已经够多的了。”(24)最后,谦虚谨慎的马克思采纳了恩格斯关于书名的正确意见。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书名就体现了这一点。

恩格斯认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根据客观情况的需要,讲求实效,主张在群众中进行通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1880年,恩格斯把《反杜林论》中的三章(包括《引论》的第1章、第3编的第1章和第2章)改写成一篇独立的通俗的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本书被马克思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入门”。在恩格斯生前,这一著作就从德文译成欧洲各种文字,在工人阶级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巨大的作用。

当恩格斯看到《资本论》等经典著作在大众中产生巨大影响,便考虑如何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恩格斯不仅出色地利用资产阶级报刊,而且利用党内各种刊物和阵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887年3月10日,他在给弗·阿·左尔格的信中谈到:“但在这里应当记住,无论是《宣言》还是马克思和我的几乎所有小部头著作,现在对美国来说还是极其难以理解的。那里的工人刚刚投入运动,还完全没有成熟,他们由于一般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特别是美国人的性格和素养,在理论方面特别落后,——这就应当直接从实际出发,为此就需要完全新的著作。我早就建议威士涅威茨基夫人把《资本论》中最重要的地方改写成若干通俗小册子。只要人们多少走上正确的道路,《宣言》就会立即发生作用,现在它只能对少数人产生影响。”(25)正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全力以赴地进行大众化写作和大众化宣传工作,使《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精神武器,为人类优秀思想的大众化、全球化开启了新纪元。

正是遵循上述辩证逻辑,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并且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具魅力、最具大众化的思想体系和科学真理。160多年前,年轻的马克思、恩格斯横空出世,不到三十岁的他们在1848年便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个半世纪多的风雨兼程中,马克思主义从最初只是众多社会主义派别和思潮中的一种,已经发展成为对当今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最为深刻的科学理论。这恐怕是马克思在西方主流媒体的“千年伟人”评选中名列榜首的主要原因。正如西方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吕·费弗尔所指出的那样:“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即使他从来没有读过一行马克思的著作,或者他认为除了在科学领域之外自己在各方面都是狂热的‘反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避免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思考和了解事实和例证,马克思表达得那样完美的许多思想早已成为我们这一代精神宝库的共同储蓄的一部分。”(26)

注释:

①王振民:《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探析》,载《理论导刊》2009年第8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16、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27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5-29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3页。

⑧张克文:《论马克思的语言风格》,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0页。

(12)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恩格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6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6-607页。

(15)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恩格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6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8-249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0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2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9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7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03、103-104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10-611页。

(26)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第550页。

标签:;  ;  ;  ;  ;  ;  ;  ;  ;  ;  ;  ;  

“谁”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大众化的辩证逻辑_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