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及其趋势_金融风暴论文

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及其趋势_金融风暴论文

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及其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世界经济论文,金融危机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在持续、扩展和深化,并已演化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动荡。它对世界经济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多数亚洲国家和俄罗斯出现了经济衰退和政治危机,拉美地区经济增长放慢,而且近几年增势强劲的美国和西欧也再不是“繁荣的绿洲”了。世界经济有滑向衰退的危险。国际社会对此极为关注,许多国家领导人及专家学者发出呼吁,要求主要发达国家立即采取措施,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从而促使世界经济复苏,并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国际金融体制。1999年,亚洲经济形势可能有一定转机,但世界金融和经济前景仍不容乐观。

亚洲金融危机是1998年世界经济中最突出的事件。它不仅导致亚洲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而且已演化为全球性金融动荡,并使世界经济增长大大减速。国际社会对危机的深化和扩展极为关注,担心发生全球性经济衰退,呼吁西方大国立即协调行动以阻止全球金融危机和衰退的发生,并要求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国际金融体制。展望1999年,亚洲金融形势可能有所缓和,但该地区仍难以摆脱经济低速增长的局面,加之全球经济特别是美欧经济增长缓慢,我国经济发展和出口仍将面临较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

一、亚洲金融危机延续并扩展为全球危机及其原因

自1997年7月以来,亚洲金融危机经历了五个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危机向区内、外以至全球金融市场扩展,危机不断深化。第一阶段:1997年7月起,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发生货币贬值、股市暴跌。第二阶段:1997年10月下旬,危机直接冲击中国三地,香港和深圳、上海股市暴跌,台湾新台币贬值,并引起全球股市一阵跌风。第三阶段:金融危机向东北亚蔓延,1997年11月韩国放弃保护韩元措施,韩元大幅度贬值,接着韩向IMF求援以缓解债务危机。第四阶段:1998年5月起日元开始出现持续贬值,到6月中,日元对美元比价跌至近8年来最低点,同时,日本宣告进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从而使亚洲金融市场再起波澜,有的国家的股市甚至再创新低。第五阶段:8月初以来,俄罗斯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及政治危机,引发了以美欧股市暴跌(在一个半月中美国和西欧股价跌幅在20%上下)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市场严重动荡,亚洲汇市和股市也出现新的跌风。危机还波及巴西等拉美国家。可以说,全球近百个已有一定规模金融市场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卷入这场金融危机的漩涡之中。亚洲金融危机的持续性、严重性和扩展性都大大超过人们的预期。日本经济企划厅在去9月发表的报告中对日本经济现状的描述从8月的“非常严重”改为“极其严重”。美国克林顿总统最近称目前全球金融形势是近50年来最严峻的。

为什么亚洲金融危机持续时间、波及范围及动荡程度都超出人们的普遍预料?第一,亚洲金融危机是个综合性危机,是多年来国内经济、社会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近年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发展的产物,要化解危机的影响,防止危机的再度发生,就要进行涉及经济、金融、社会及政治等全面性的调整和改革。这需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完成。即使执行IMF稳定计划的韩国和泰国经过半年努力仅在增加外汇储备等有一定的进展,但攸关金融稳定的银行体系改革也刚起步,而涉及政治、社会等改革更是困难重重。80年代拉美国家为解决债务危机和恢复经济发展花了约七年的时间。而目前亚洲危机比过去债务危机更加复杂,涉及的面更广,这不是近期内可解决的。其次,亚洲国家普遍存在的不良贷款和通货紧缩现象,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消化。日本银行不良债权超过1万亿美元,占其债权总额的30%以上,韩国、泰国不良贷款的比重为40%,印尼、马来西亚这一比重为30%;同时,通货紧缩严重,即商品价格和股价的低迷使消费不振,并导致企业产品价格、收入及生产下降,这些都明显不利于国内融资渠道的畅通和企业投资的增长。再次,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金融环境恶化,反过来又不利于亚洲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复苏。特别是1998年6月以来,国际金融市场频频告急,其中突出的是6月的日元大幅度贬值、8月俄罗斯金融危机以及美国西欧股市持续暴跌,全球金融持续动荡的局势无疑给亚洲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另外,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市场的无序性有增无减,而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采取有力措施以抑制投机性金融活动,尤其是短期资金的大进大出不仅使新兴市场金融动荡加剧,而且对这些国家经济产生严重冲击。投机基金也会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带来较大冲击。9月底,美国金融界享有很高信誉的一家对冲基金管理机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因从事高风险的金融投机而濒临破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紧急组织十几家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出资35亿美元拯救,以防止其破产带来金融恐慌。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贸易、金融等领域的一体化程度提高,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或金融领域出现危机,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总要影响其它国家乃至全球。此次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遭受危机的国家经济严重受挫,而且使近几年增长强劲的美国和西欧也难以维持其“繁荣的绿洲”的地位。

(一)金融危机已明显对亚洲经济、社会及政治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亚洲国家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货币大幅度贬值和股市暴跌,造成这些国家帐面财富瞬间遭到巨大的损失。据估计,一年多来,亚洲出现危机的国家的货币贬值平均超过40%,股价暴跌超过50%。另据《华尔街日报》引用新加坡一金融专家的估计:15个月的亚洲金融危机使这一地区损失惨重,1万亿美元的贷款变为呆帐,2万亿美元的股票化为乌有,3万亿美元的GDP消失。那些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已经陷入严重的衰退之中。据IMF最近预测:1998年印尼、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印尼为-15%),而它们1996年和1997年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2%和4.1%;日本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5%,为战后最严重的衰退。其次,亚洲国家的贫困现象加剧。经济衰退使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工人收入大幅度减少,近20多年来已有所缓和的贫困问题近来已重新恶化。其中最典型的是印尼,据《华盛顿邮报》报导,印尼工人的年平均工资从1997年6月的1000美元降到1998年中的260美元,相当于1965年的工资水平。另据世界银行估计,亚洲金融危机使这一地区1亿多的中产阶级又重新沦为贫困阶层。此外,危机国家还付出了社会动乱甚至政治危机的沉重代价。1997年底泰国和韩国发生政府更迭事件,1998年5月和8月印尼总统苏哈托和日本首相桥本被迫辞职,都与这些国家的金融危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二)世界多数国家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

除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俄罗斯等国家已陷入严重的衰退外,其它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大多低于前一两年。亚洲金融危机在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1998年下半年拉美国家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明显,尤以巴西和哥伦比亚为最严重。巴西货币受到严重冲击,财政赤字达GDP的70%,加上债务负担沉重,1998年经济增长率从1997年的3.5%降到1%。拉美地区增长率将比去年降1.6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前些年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美欧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亚洲金融危机对美国和欧洲的影响日益增大,主要是通过贸易和金融等渠道影响美国和西欧的经济增长。其一,亚洲地区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对外需求疲弱,必然导致其它国家,特别是与该区贸易关系较密切的美国的出口减少,在该区投资的公司利润下降,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其它国家的经济增长。1998年上半年,美国出口贸易出现90年代以来第一次负增长,其中对亚洲地区出口减少14%。据估计,今年出口下降导致贸易逆差剧增,将使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75个百分点。另据标准普尔公司估计,亚洲金融危机将使美国所有部门在1998-2000年损失4180亿美元,其中汽车业损失110亿美元。其二,亚洲金融危机旷日持久,使本已出现泡沫的西方股市更加脆弱,美欧股市在8、9月间的持续暴跌,将导致西方国家内需减弱,最终使美欧经济增长放慢。特别是8月份美国股市暴跌使股票面值损失巨大(约3.2万亿美元),会使今后一两年消费者开支和企业投资减少,从而导致经济增长下降。据IMF1998年10月初报告估计:199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低于1997年,而1999年增长率进一步放慢至2%。欧盟委员会最近将欧盟1999年预测的经济增长率从原来的3.2%下调到2.6%。另据IMF预计,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1997年的4%降到1998年的2%,为1991年以来最低的增长率。在美国,悲观情绪在增大,尽管主流派仍称1999年美国不会出现经济衰退,但认为该年发生经济衰退的人不断增加。

(三)中国经济在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的情况下仍保持高速增长。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总体来看,由于我国出口55%以上是面向亚洲市场,引进外资约70%来自亚洲地区,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出口有一定直接影响,对境外融资和外国直接投资则具有潜在影响,因而对我国实现1998年经济增长目标(8%)形成较大的压力。但我国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1998年1月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明显放慢,第3季度出口还比1997年同期下降。由于政府采取了适当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扩大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出口市场多元化等措施,使外贸出口仍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据统计,1998年头9个月出口为1341.3亿美元,比1997年同期增长3.9%,但与1997年24%的增长率相比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贸易顺差为353亿美元,比1997年同期增长15%。在利用外资方面,国家对外资企业进口设备实行新的优惠政策,努力吸引欧美大跨国公司的投资,进一步改善了外商投资环境,在亚洲地区外资流入因金融危机而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基本保持一定的增长,1-9月吸引外资协议金额达3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扭转了前两年的下降局面。来自亚洲地区投资的大幅度减少基本被来自欧美地区投资的大幅度增加所抵消。头9个月美国对华投资协议金额达4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6%;欧盟国家对华投资协议金额为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4%。

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使出口增长速度放慢,加上受历史罕见的大洪灾影响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采取了扩大国内需求以带动经济增长的政策。中央银行两次下调贷款利率,降低了存款准备金要求和准备金率,增加了对中小企业出口和出口企业的贷款支持。同时实行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债发行1000亿元,增加对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的贷放;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用于补充国有独资银行资本金。目前,中国政府采取的宏观政策已经和正在产生积极的效果。可以预计,1998年中国经济增长是可以达到或接近8%的目标的。

众所周知,中国在此次亚洲金融危机中为了地区经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政府在出口增长率下降、国内需求不振、失业增多的情况下,仍坚决维护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这一政策缓解了危机国家的出口压力,避免了本地区货币的轮番恶性贬值。此外,中国自危机以来已通过参加IMF的操作预算和双边渠道,共向危机国家承诺提供了45.2亿美元的援助。中国相信,一个有利于本地区经济稳定的政策,符合中国和邻国的共同利益。

当然,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长远发展也有其积极影响的一面。特别是危机促进亚洲国家对自己的经济政策、发展模式、金融体制及产业结构等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调整;同时,也促使国际社会对现行的世界经济、金融体制进行反思与改革,以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说,坏事可变为好事,有助于国际社会认真探索21世纪维持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途径。

三、国际社会就如何解决全球金融危机的争论与建议

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和建立合理的世界金融新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和议题。无论是各国的政要还是专家学者都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一)争论

全球金融动荡的频繁发生,既向自由市场正统观念提出严峻挑战,又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重大冲击。最近,国际社会就如何防范和控制国际金融危机展开了一场大争论。

争论的第一个焦点是要“干预”还是要“自由”。主张干预者认为:资本自由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容易使新兴市场出现金融动荡,应对资本流动进行管理。不少西方学者和有识之士也赞成对资本实行控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保罗·克鲁格曼建议亚洲考虑采取外汇管制措施以拯救其经济,并称:如果它们不实行货币控制,就得准备迎接更艰难的过程,吸引外国新投资的机会就会消失,金融市场大概将再次走向低迷。(《财富》杂志,1998年9月7日)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应考虑对资本市场的控制,这是为了阻止短期投资(如银行贷款或短期货币市场交易),而不妨碍外国直接投资。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主张,受投机威胁的国家应设法保护自己,以免受来自外国短期资本的损害。另一方面,自由市场“卫士”,特别是华尔街的金融专家指出:市场力量能自动调节金融市场上的失衡现象,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于事无补;控制资本的做法会把资本赶跑,因为外资最怕受到限制。美国胡佛研究所的戴维·亨德森认为,政府实行资本控制将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大大减少对外商投资该国的刺激;资本控制的范围往往会扩大从而产生新的问题;实行资本控制的国家政府有可能会避开国际市场的约束,从而隐瞒他们政策造成的损失(《华尔街日报》1998年9月10日)美国一些报刊对马来西亚外汇管制措施进行抨击,称这等于将马来西亚与全球金融体系绝缘,是走回头路。美国一些金融机构也指责香港政府干预股市的做法违背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穆迪金融服务公司还降低了香港的国际信用等级。

争论的第二个焦点是如何改革现行的国际金融体制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改革的争论可分为“立新”、“大改”和“小改”三派。“立新”者认为: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已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体制中的影响日益增强,而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现行国际金融秩序不能适应这一重要变化,因此,应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制。主张“大改”者指出:以IMF牵头制定的具有深厚自由市场色彩的紧缩方案无助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缓解,反而加剧了它们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乱,因此,IMF应进行重大改革,向发展中国家及时提供足够资金、有效预防金融危机的信息、咨询及技术援助,而不是把西方市场模式强加给它们。主张“小改”者认为:IMF应增资,同时对其“稳定”方案作修改,放弃那些难以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应主动检查和评估发展中国家的财政状况和风险因素,然后根据其信誉条件提供贷款。

为应付新的全球经济的挑战,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已在国际社会中达成共识。但是,由于利益的差别,很难达成南北双方都能接受的改革方案。发达国家的主流派还是要尽力维护其利益攸关的,以自由市场理论为基础的现行国际金融体系。

(二)建议

在最近的国际论坛上,无论是联合国大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还是第七届东亚经济峰会,各国首脑及财经高官都为缓解和防止全球金融危机献计献策。这些对策主要集中在如下两方面:

首先,抑制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深化并阻止全球经济衰退是当务之急,需要国际社会立即行动,采取得力措施。发达国家特别是"G7"应负起责任来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全球经济的复苏。发达国家应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选择上有利于保持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在利率和汇率政策的选择上应加强协调,以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增加对受危机国家的资金援助,支持西方商业银行重新安排到期债务,并适当减免部分债务;增加从受危机国家的进口,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此外,还应加强对本国巨额投资基金(如美国的对冲基金等)的管理和规范。具体来说:美国、加拿大、欧盟应大幅度降低利率,并准备采取减税等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美国还应尽快向IMF提交180亿美元基金份额;日本应采取必要措施重组银行业,使用必要的政府基金确保银行快速恢复业务,制定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还要兑现向东亚受危机国提供300亿美元新贷款的承诺。

其次,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已不适应目前的金融全球化的要求,需要进行改革。第一,应加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监控与管理,重点规范和约束短期投机资本,强化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引导国际资本的合理流动。由于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上无序流动的资金已高达数十万亿美元,外汇市场平均日交易量为1.5万亿美元,还有数千亿美元不受任何控制的对冲基金在金融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上大进大出,股票、债券及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更是飞速发展。这是现行国际金融制度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的,改革国际金融制度目前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第二,应建立国际金融风险的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对于金融危机何时浮现,浮现时的应急处置和相应的结构性调整等一系列问题,多数新兴市场显然经验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国际金融建立预警系统。该系统在收集和分析有关国家经济、金融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际资金流动趋向,向有关国家提供预警报告,并对风险的化解和爆发的处置做出预先安排。第三,作为国际金融体制的主体,IMF应及时增加对发生危机国家的紧急财政援助,对不同对象应提出不同的缓解方案,不应把紧缩性方案强加给衰退国家,以防止危机的加深。另外,IMF的决策也应增加透明度,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监督和成员国有关政策协调。第四,应当建立一个新的世界金融体制,加强国际合作,形成各国都能接受的、公平合理的全球金融监管机制和资本交易的国际规则。值得指出的是,在形成和制定新世界金融体制过程中,各国都应平等地参与决策,而不应由少数主要发达国家主导。今日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及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它们应当参与新的世界经济架构的设计和建立过程。

当然,改革国际金融体制不可能一蹴而就,新体制的形成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过程。

四、对亚洲金融危机近期走势的初步估计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已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动荡,亚洲金融形势的前景既取决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结构调整,也取决于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美国和西欧经济增长情况将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情况来看,亚洲金融波动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全球金融形势也不容乐观。首先,亚洲地区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金融危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后遗症非常严重,例如,企业和个人资金短缺(估计自1997年初以来,日本以外的东亚国家因股价暴跌就损失7260亿美元,相当于它们1996年GDP的70%),不利于投资与消费的扩大。另外,外资流出现象仍未缓解,据IMF估计,1997和1998年韩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5国银行资本净流出290亿美元和305亿美元,1999年上述5国的净流出资金将为178亿美元。其次,东亚国家的债务负担仍十分沉重。偿还外债本息占用了大部分出口收入;巨额不良债务又严重影响国内银行的正常借贷活动,对企业融资不利。再次,日本的不良债权近10000亿美元,又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是本地区乃至世界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之一。尽管最近日本国会已通过小渊政府关于拨款5000亿美元重组银行业的方案,但仍无法拿出刺激经济复苏的有效措施,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将不利于亚洲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复苏。第四,亚洲普遍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严重影响企业收益和个人开支,并使银行惜贷,也是近期内这一地区经济复苏的一大障碍。第五,由于1999年美国和西欧等国家经济增长进一步放慢,外需必然减少,亚洲国家面临的出口贸易环境会比1998年更差,对这些急需通过出口扩大带动经济复苏的国家更为不利。此外,尽管国际社会就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监控短期投机活动及预防金融危机的呼声日高,但在短期内难以实施有效的步骤,以IMF模式来处理金融危机的做法还将继续下去,加上它目前资金严重匮乏,全球金融市场还将动荡不已。

亚洲金融危机虽未结束,但1999年也可能出现一定的转机。目前区内外存在一些有助于金融危机缓和的因素。首先,发生危机的亚洲国家经济初步好转。由于危机的根源已暴露无遗,特别是泰国和韩国对此已制定和开始实施结构性调整措施,股市和汇市已基本上稳定,通货膨胀下降,国际收支转亏为盈,外汇储备增加。印尼形势最近也出现一定的好转,货币汇率有所上升,在外援的配合下,开始清理公司和银行部门的内外债问题。虽然现在还难说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但可以说引起亚洲金融动荡的区内因素在减弱,如果国际金融和经济环境相对稳定,1999年亚洲地区经济衰退可能有所缓和。根据IMF最近的预测,发生危机的5国(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的经济增长将由1998年的-8.7%升到1999年的0.6%。IMF亚太区主任奈斯1998年10月中认为:亚洲经济衰退可望在1999年上半年走出谷底,下半年开始恢复增长。

其次,最近国际金融市场美元汇率回落,日元及其它亚洲国家货币升值,是亚洲金融危机缓和的重要迹象。据估计,今后一段时间美元汇率还可能有适度的下降和相对稳定,这是由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超过3%,市场规律将促使美元汇率下调;另外,美国金融资产的吸引力已相对减弱。美元汇率的适度回落和稳定将有助于新兴市场的货币稳定。

第三,美国政府对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将有助于亚洲及全球经济的增长。由于受危机的影响日渐明显,美国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政策已由初期的“隔岸观火”转变为目前的“关注”和“干预”。前不久克林顿总统称:当前的世界金融形势是近50年最严重的挑战;他提出了“稳定全球经济的六点计划”,并呼吁改革国际金融体制。美国联储最近连续两次调低短期利率。在美国的带动下,英国和西班牙等西欧央行也相继降息。

现在看来,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还不太大,因为美欧实体经济运转目前仍较正常。美国1998年上半年增长率为3.5%,失业率为4.5%,通胀率低于2%,本年度财政预算已扭亏为盈(约700亿美元)。尽管俄罗斯金融危机对西欧有一定影响,但欧盟国家经济状况比美稍好,经济运转仍处于周期扩张阶段,西欧股市的泡沫现象及其脆弱性均比美国轻,其受亚洲金融危机及衰退的影响也较小。最近美欧一些国家已采取降低短期利率措施,美还有可能采取扩大财政开支或减税等宽松性财政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美国经济经过结构性调整,以信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在经济中占主导,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产业目前仍保持较强劲的增长势头,美国经济的抗衰退能力比过去增强。还有国际市场油价和初级产品价格低,也有利于美欧经济持续增长。由于美欧占世界生产总值约60%,如果不出意外,它们的经济明年还不至于出现衰退,仍可拉动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可避免。然而,影响美国及世界经济前景的还有不少不确定因素,如美国公司为应付危机的裁员幅度,民众对股市及美国经济的信心,银行是否因在海外投资出问题而紧缩信贷,拉美地区的金融市场是否稳定等。如果这些方面的问题得不到合适的处理,或出现其它大的不测事件,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生衰退的可能性就难以排除。

综上所述,展望1999年,亚洲金融形势可能比1998年稍好,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起色,但形势仍十分严峻,全球金融动荡将难以避免。特别是在美国、西欧及拉美国家经济增长放慢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和出口贸易扩大将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压力可能更大。因此,我国仍应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前提下,主要通过企业改革、结构性调整、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市场多元化等措施,来扩大我国出口贸易,并继续采取适当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拉动内需来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高速发展。

1998年10月25日

标签:;  ;  ;  ;  ;  ;  ;  ;  ;  ;  ;  ;  ;  

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及其趋势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