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及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的灌溉农业_农业论文

亚洲及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的灌溉农业_农业论文

亚太发展中国家的灌溉农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亚太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灌溉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近30年来,和其经济一样,亚太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也有显著的进展。1965年,谷物生产总量3.5亿t,1990年猛增至8亿t,增长了1.28倍,年增长率为3.5%。此外,该地区的水果、蔬菜和甘蔗等主要农作物的年增长率,分别增加至4.1%,3.5%和2.8%,导致这些国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很多,但就技术而言,主要是:优良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化肥的广泛应用和灌溉设施的发展。据世界水稻委员会简报,1965—1980年亚洲孟加拉国等8个国家的水稻增产中,上述3个因素和其他因素的贡献率分别为23.3%、24.4%、28.8%和27.6%。可见,灌溉是增产成果中最大的促成因素。60年代中期以来的绿色革命和近期的多种经营革命在印度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灌溉设施的发展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近25年来,该地区发展中国家对灌溉设施进行了大量投资。在六七十年代,印度大多数邦将其公共开支中的24%—38%用于灌溉工程。斯里兰卡早在50年代就将其公共投资中的40%,在1982年约43%,1995年约12%左右投资于灌溉设施。1969—1984年,亚洲开发银行对其14个成员国的灌溉事业投入了22亿美元,加上他们为此而配套和政府的投资,总计达270亿美元。结果,灌溉面积从1965年的9800万hm[2]增加到1990年的1.42亿hm[2],增长了44.9%,占亚太地区耕地面积的31%,约占全球灌溉面积的60%。由于灌溉的作用,农业生产率大为提高。据FAO报道,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亚太地区的24个国家,由于灌溉设施的发展,谷物平均单产在1965—1990年间提高了1.35倍,即从1208kg/hm[2]增至2849kg/hm[2]。然而,随着亚太地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谷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1980—1990年间,该地区人口年增长率为1.9%,如按此计算,到2000年,人口将增至34亿。为此,谷物的单产应从1990年的2800kg/hm[2]增至3350kg/hm[2],总产达到9.5亿t,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显然,在这一增长过程中,灌溉系统和设施的发展仍将起着关键的作用。

发展灌溉农业中的问题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亚太发展中国家现有的灌溉面积、灌溉工程和设施是远不够用的。必须不断增建新的灌溉工程,改善现有的工程,增加灌溉面积。然而,下述一些困难,严重地影响亚太发展中国家灌溉面积的进一步扩大。

1.资金严重不足 近10年来,不但很少有新的灌溉工程开工建设,原有的工程设施由于年久失修,管理和维护落后而大大降低了灌溉效率。资金不足的原因很多,主要是:(1)90年代前,由于灌溉使农业取得重大进展,许多政府感到粮食和社会压力有所减轻,因而减少了对农业和水利的投入;(2)据“亚洲生产力组织”APO统计和FAO资料,80年代由于世界谷物价格趋于下跌和平稳,减弱了许多国家对谷物生产的积极性。1981—1990年间,水稻价格每吨达180美元的只有1981和1989两年,其他年份均未超过这一水平;(3)由于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对建筑材料和劳动力的需求增长,大大地提高了新建水利工程和对原有工程进行维护保养的成本。这一切,使政府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却步不前,因而也就难以扩大灌溉面积。1993年,尽管亚洲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7.35%,但除日本、韩国和中国外,其他发展中国家均低于平均水平。这无疑就制约了谷物总产量的进一步增加。

2.灌溉系统的维护和保养急待改进 亚太发展中国家的灌溉系统大都建于六七十年代,经过多年的运转,不少水库由于泥沙沉积而减少蓄水能力,输水的关键工程和包括农场渠道在内的灌溉体系,由于淤塞和渗漏,大大降低了水的利用和灌溉效率。例如,印度许多从主渠道的出水口,到农场灌溉农田的入水口之间的水量损失就达33%—60%。加之管理的不善和方法的落后,灌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不配套等,均导致渍涝、土壤盐碱化,从而降低了土壤质地。

3.农场灌溉系统的简陋难以与大型水利工程相适应以发挥灌溉之作用 亚太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大多为小农经济。印度不足1hm[2]耕地的农户约占农户总数一半以上,占地10hm[2]以上的农户只占2.15%。这些小农户的灌溉系统十分简陋和陈旧,大部分输水渠道都是土渠,配之以小型蓄水池塘。一遇严重干旱,就无法加以抵御。公共水渠的上游农户,不合理地堵截水流,严重地影响下游农户的灌溉用水,往往造成无水可灌。加之土地过于碎分,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灌溉效率。要改变这一局面,没有政府的干预和指导是不可能的。

解决问题的措施

针对发展灌溉农业中存在的问题,亚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也在不断地探索如何进一步发展灌溉农业。尤其在进入90年代后,世界谷物价格不断攀升,无疑对他们是一个重要的警示。

1.多方筹集资金和有效地使用资金 由于历史的原因,亚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伊始,百废待举,建设资金远不够用,不可能长时间地将大量资金用于农业。如菲律宾在1982年曾将其政府开支中的13.3%用于农业,10年后的1992年只有11.24%用于农业。因此,单纯依赖政府增加开支是难以为继的,必须鼓励和依靠社会力量来支持农业。印度在80年代中期以来,就发动合作企业、商业银行和地区性农村银行,大力增加农用信贷以帮助农户。1985/86年度农林信贷为700.5亿卢比,1989/90年度增至980亿卢比,1991/92年度进一步增至1112亿卢比。5年内增加了58%。然而,这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因为发展灌溉的投资成本在90年代远高于50年代。印度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1—1956年),每公顷灌溉设施成本为1800美元,而在1990年则超过3000美元,如按达到2000年谷物产量的需要,每年新建灌溉系统就需要80亿美元。其他国家情况大致雷同。因此,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较集中地用在耗资较少且回收期较短的中、小型灌溉工程和对现有设施的维护,不宜再搞规模很大的水利工程。

2.转换灌溉工程的管理和经营机制 亚太发展中国家现有的水利工程,多为国家所管理和经营。它们要为成千上万的小农户服务,其困难是不难想象的。如对上、下游用户用水的分配,如何能及时和足量地送到农户农田,分支渠道的管理维修费用来源如何解决,农户水费如何合理计算和征收等,这些问题,长期地困扰着灌溉系统部门。近年来,他们采用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即将灌溉受益者组织起来,使他们从单纯的用水者变为用水者与供水者的统一。政府只与这些农户组织联系和合作管理,并将大部分管理工作转给农户组织,政府只负责重大工程和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具体的水的分配、费用的征集等工作则由农户组织负责进行。几年来,这种方法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取得了成功,值得推广。

3.新建灌溉系统应多建在农业生产率较低和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以便取得更大的收益,并使全国农业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和农民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80年代以来,印度新建的水利工程逐步从由于灌溉而取得明显成就的旁遮普等3个邦转向较干旱的农业生产率较低的地区。与此同时,帮助农户发展农场内部的灌溉系统,对集约经营和节约用水有重要意义。除用水泥修建的干渠外,农场内一般宜用移动式的管道进行喷灌或滴灌。当然,初始费用是比较高的,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更多的信贷。

4.教育和培训农民使用和维护先进的灌溉设备,提高灌溉效率 随着农田进一步细分,农场内的灌溉只能由农户本身进行和操作。据APO估计,2000年印度农户中将有一半以上拥有农田不足0.4hm[2]。如此细小的农场更不可能依赖他人进行灌溉。1992年,巴基斯坦灌溉工程输出的水量,只有一半到达农户的农田。即使如此,也不能保证按时按量到达,对作物生长是事倍功半,无形中增加了单产的成本和浪费了资源。近年来,巴基斯坦、印度和泰国等政府,正通过定期地派遣技术人员到农技现场教育或指导农民,或在农闲时在农村举办灌溉训练班,培训农民如何使用灌溉和滴灌方法,如何修建和维护田间渠道等。只有农民懂得和掌握这种先进技术,再通过政府的投资、社会的支持和农民组织的协调,才能使亚太发展中国家的灌溉农业持续发展。

标签:;  ;  ;  ;  ;  

亚洲及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的灌溉农业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