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湖南省常德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德市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湖南省论文,高度重视论文,新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我们根据湖南省常德市委的统一要求,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这一主题,采取走访、座谈、问卷等方式,就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全市9个区县(市)的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类型的20个村、 300多名干部群众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
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认识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和规律有一个基本认识和整体把握。在调研中我们形成了“七个最”的基本认识和看法: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是发展生产,夯实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突破经济瓶颈的制约,大力发展生产,努力提高经济水平,改善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哪里的经济发展陕,发展好,哪里的人气就旺、社会就稳,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就有条件、有基础。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核心的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理应唱主角。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紧迫的是要解决吃、住、行、教、医、娱、卫七个方面的具体问题。目前,全市还有10000公里公路没有硬化,有132万人不能安全饮水,有78%的宜建户没有建沼气池,有40%的人低于初中文化程度,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看不到有线电视、看不起病、读不起书、养不了老、就不了业。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难的是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大部分地区距离现代农业、现代农村和现代生活方式还很遥远。
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开拓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和良好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经济意识逐步形成。追求财富、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等市场经济的核心理念逐步成为新一代农民的价值取向。
2、民主法制观念大大增强。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法律知识的不断普及,特别是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直选”、“海选”等制度的推行,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大大增强,民主法律素质大大提高。据调查了解,全市所有行政村村委会都己实行了直选,实行了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抽样调查的200名普通农民中,100%都赞成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调查的20名村主任中,有15名赞成村民“海选”。大部分农民开始学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文化生活得到初步改善。近几年,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也得到初步改善。全市所有的行政村都接通了有线电视,35%的行政村能收到 30套左右电视节目,100%的行政村都建立了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52%的村拥有一支以上民间文艺团体。
三、对加强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应着重在“四个必须”上狠下功夫:
第一,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必须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一个重要目标,与物质文明和其他社会事业一道研究、一道部署、一道考核。
第二,必须深入加强对农民的“五项教育”。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赖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对农民的教育,要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成立长期不散的教育队伍,建立长效教育机制。根据农村工作的特点和农民认知的规律,可考虑在乡镇、村建立农民教育会所,通过专家辅导讲、干部带头讲、青年志愿者义务讲、青年农民自己讲、典型示范引导讲等途径,通过集中培训、分散讲课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村旁屋舍做好面对面、心贴心的宣讲,为农民留下一支不走的教育队伍和流动的课堂。
第三,必须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和阵地建设。
设施和阵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现在,文化设施和阵地拆除、损毁、挪用现象十分突出,必须大力做好兴建、保护和使用工作。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来看,应重点抓好“四个一”建设,即:一个广播电视网络、一个体育活动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公用阅报栏。广播电视是最受农民欢迎、最具有教育引导效果的文化设施,应当作为文化设施和阵地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
第四,必须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引导。
这些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不是农民不欢迎,而是在基层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许多民间文艺团体无人管、无人问,许多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无人策划、无经费投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引导要在“三有”上下功夫:即要有一个文化团体、有一个文化带头人、有一个主体活动。要把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组织起来,定期组织培训、定期发放资料、定期开展活动。要培育一个在农村中德高望重,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作为文化带头人,赋予其一定职责职权,让“带头人”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自发倡导、自我管理、自主活动的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