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文献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学科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3)05-0055-008
文献作为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载体,是一个学科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文献建构则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之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中就明确地将“马克思主义文献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等的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容之一,并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普遍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一个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全面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文献,已成为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文献建构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整体性、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为党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等特点。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必须要着眼于悠久深厚的历史性、继往开来的发展性、指导实践的前瞻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点体现在学科文献的建构上,必然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
首先,文献建构要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特征。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整体性与分科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并“将理论研究同解析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①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突出特征。统领六个二级学科的文献,一方面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从分科性走向整体性;另一方面也要用分科性补充整体性,通过体现各二级学科的专业特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辐射范围更深、更广。只有在“分”与“合”的交互之中,才能真正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文献。
二是科学性与阶级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政治使命是高度统一的。它旨在探索并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争取无产阶级的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文献建构,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体现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既要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自然界、人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分析和揭示,也要反映科学理论在工人运动的实践、社会主义实践运用中所取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还要反映科学理论在指导实践并被实践检验的曲折过程中各类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献,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阶级色彩的本色。
三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历史学,它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它在中国发展创新的历史。可见,它关注的不仅是已经过去的历史,还有正在发生的未来的历史。历史总是现实的,总是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促使它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回应和解答时代变化所提出的各种课题,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创新。因此,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特点也就内在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文献建构的基本特点之一。
四是意识形态性与思想教育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是集阶级性、政治性、方向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具有意识形态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的传播、解读和普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人民大众、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文献建构,必然要把对阅读者实行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教育作为基本目的和要求,使他们通过文献的阅读和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
其次,文献建构要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类文本。文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的核心和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文献建构中所要反映的文本主要有:
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完成的论著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文献建构的基础内容,如《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其理论观点的全面、系统、理性的阐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依据。
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完成的手稿。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文献建构的重要补充内容,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等。带有草稿性质的手稿是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进程的真实记录,也是反映他们思想变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线索。
三是具有独立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的书信。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文献建构不能忽视的重要文本,如马克思给恩格斯、维·伊·查苏里奇、约·魏德迈、路·库格曼等的书信。这些书信包含着大量的思想理论、政治材料,包含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一些作家的评论,包含着他们当时所关注的重大思潮。这些细节性、阐释性的内容是深入理解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依据。
四是读书摘录、笔记、批注、记事笔记和谈话记录等其他形式的文献,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如“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等。它们是读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作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阅读的书的作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是我们探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理论开端,剖析其理论建构、思想发展的重要材料。
第三,文献建构要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的范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文献建构的基本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一代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丰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文献建构应以理论创始人、理论实践者、理论研究者为主体,拓宽文本作者,体现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性,虚怀若谷、包纳百川的开放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其理论文献是学科文献建构的核心。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斗争中,创立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马克思青年时代的博士论文,到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共产党宣言》,到马克思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资本论》,再到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撰写的著作和恩格斯的最后一篇重要著作《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理论著述都证明其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苏联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的积极实践者,是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其理论文献是学科文献建构的主干。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使命和社会功能的唯一途径。以列宁为代表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者和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者,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所形成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应该成为学科文献建构的重要组成内容。例如,列宁的《论粮食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都是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此外,斯大林具有一般科学价值的文本也应该包括在内。不论怎么样,“斯大林,他的一系列理论著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朽文献,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P59)
中外学者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力军,其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拓展研究生的理论视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也应成为文献建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以客观视角研究马克思生平事业、著作版本和思想理论的“马克思学”派的理论研究者,弗·梅林、戴维·麦克莱伦、吕贝尔、尼·拉宾、艾伦·伍德等的理论成果。在立场坚定性和视域开放性的结合中,兼容中外学者的理论观点,是学科文献建构应有的气节和风范。
第四,文献建构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的传播、解读和普及的过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的同一性,决定了研究生研读理论文献过程与对研究生进行理论教育过程的同步性。因此,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文献应以文献内容推进文献功能,在科学地建构文献的同时要注重发挥文献的教育功能。
(1)注重文献内容的基础性和重点性,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文献的理论教育功能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文献建构,应全面表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系统勾勒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完整呈现其专业理论体系,与此同时,要强化对重要理论、观点和争议性问题的阐释和论述。这是使研究生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辅助研究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学科文献的基础理论教育功能的前提条件。
(2)注重文献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开放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文献的理论教育功能的重要环节。理论接受的过程,是一个从认知走向认同,最后发展到践行的过程。理论灌输只是实现学科文献理论教育功能的起点,注重文献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开放性,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现实、关注前沿、借鉴自省的秉性,以鲜活的姿态使研究生认同并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科文献的理论教育功能。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文献建构,一方面要根据时代发展变化,跟随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随时更新研究成果、研究动向、研究趋势,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和发展性;另一方面要树立世界性的研究视域,以开放的胸怀、发展的眼光,积极吸纳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3)注重文献内容的方法性和指导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文献的方法教育功能的体现。毋庸置疑,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实现理论教育功能是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文献的目的之一。但是,理论研究以方法为前提。研究路径的选择、研究思维的转换、研究范式的确立是能否取得理论成果的关键。从方法角度,指导、启发研究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文献建构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一级学科层面的文献建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一级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科学体系、实际运用的研究和教学,因而这个层面的文献建构必须反映该学科理论的基础性,以及各二级学科专业发展的方向性。
首先,要反映各二级学科在文献建构上的共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的“一以贯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理论体系。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出特征,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基础。因此,从内容上看,一级学科文献建构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整体性角度反映各二级学科在文献建构上的共性要求。
(1)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反映是一级学科文献建构的基点。马克思主义是最革命、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正是在唯物史观创立的基础上,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剖析,发现了剩余价值,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和运用,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科文献的建构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文献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理论、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方法,将世界观、方法论及其运用贯穿其中。
(2)以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一以贯之”的理论内容作为一级学科文献建构的基础。从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开始,到列宁完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以及后来中外学者的相关文献,前者为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奠定了基础,后者则为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提供了借鉴。当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文献建构中,应该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理论的相互联系性,特别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逻辑关联,从而表明它们是反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文献。
(3)对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思想宗旨与逻辑探求相统一的映现是一级学科文献建构的核心。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他在完成了思想和行动上的“两大转变”以后,就把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研究的思想宗旨,而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则成为他实现这一思想宗旨的逻辑探求。因此,一级学科层面的文献建构应该体现思想宗旨与逻辑探求的统一,实现从整体上建构一级学科的文献。
反映各二级学科在文献建构上具有共性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文献,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资本论》。《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马克思在吸收前人优秀成果、掌握最新理论知识和实际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典范。在这一伟大文献中,马克思成功地实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在理论逻辑上的融会对接,并以其严密的辩证逻辑思维,展现了他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资本论》无疑是能够反映各二级学科在文献建构上共性要求的一级学科层面的文献。
其次,文献建构要涉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包含了六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六个二级学科在研究内涵、研究范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差别中也蕴含着一定的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文献建构,应该从六个二级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着手。
从学科的研究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文献建构无疑处于基础性地位。应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主要著作作为文献建构的主干,例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恩格斯晚年的著作和通信等。这些文献涵盖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文献建构的基础地位,为其他五个二级学科在文献建构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历史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明确了建构的方向。当然,由于前四个二级学科与后两个二级学科之间存在着理论研究和理论运用的关系,因而为反映这一逻辑关系,一级学科层面的文献建构还应该突出理论与现实、历史的结合,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论粮食税》,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邓小平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等,都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运用和实际中的运用,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从学科的研究分类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逻辑体系大致可分为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学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三类。理论学科以经典作家创立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国际上的分化、演变为主线,系统全面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状况,即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到国外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中,以民族化的方式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科是理论学科的重要补充,是为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而从历史延承的角度进行针对性探讨的学科领域。教育学科是运用理论学科内容、发挥理论学科功能的重要体现,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们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探讨人民群众、青年学生如何接受、认同这一理论的研究领域。因此,一级学科的文献建构既要考虑各个二级学科的内在关系构成的一级学科逻辑体系的要求,也要充分观照到一级学科范围内各类二级学科发展的要求。当然,在一级学科范围内无论是理论学科还是历史学科或教育学科,研究生不仅需要研读反映基础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而且也要精读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还要通读马克思主义学者和资产阶级学者的文献,在比较和辨析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此外,一级学科文献建构还应该涉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的这一特点是紧密相关的。文献建构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必须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产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回应。
第三,文献建构要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一门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2](P67)决定了它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学科,就我国马克思主义学科系统而言,它无疑是基础性和指导性学科,“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生命工程学科”。[3]这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定位,实际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方向。一级学科层面的文献建构要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方向,必须要明确学科的性质和定位,把握学科的内涵和特点,遵照学科的内在要求。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应处理好学科性质和研究特色的关系,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要求设置研究方向;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充分体现二者的紧密结合;处理好理论学习和理论运用的关系,着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关系,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显然,处理好学科性质和研究特色的关系、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理论学习和理论运用的关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专业人才的发展方向。能否处理好这几大关系,实际上也是给一级学科层面的文献建构如何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的标尺。
因此,一级学科文献建构中要注意的是:(1)必须充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特性,避免过分突出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特色,忽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文献建构的统领。(2)必须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要求,以“主流、经典、前沿”为原则,文献建构的内容既要体现学科发展的主流内容,跟上学科专业的发展要求,观照学科发展的前沿,又要从整体上反映学科中代表主流研究领域、经典理论、研究方法和前沿动态的文献。(3)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人们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既要体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的坚持,又要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4)必须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立场,提高党和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在学科文献建构上,反对采取所谓的“价值中立”立场,反对“去意识形态化”或“泛意识形态化”的做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层面的文献建构,做到了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方向,就能够起着引领研究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作用,就能够为培养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人才,造就一支宏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的学术队伍作出贡献。
三、各二级学科的文献建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文献建构的基础上,建构各二级学科的文献,反映的是各二级学科培养具有自身专业要求的专门人才的需要。不同的二级学科在文献建构上有不同的要求,下面我们分别从六个二级学科来阐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文献建构主要表现在:
第一,勾勒、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到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及对规律客观性的尊重和认识,再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文献的建构,勾勒一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主线,以及不断发展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主张。
第二,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受怀疑、诋毁、封锁和打击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敌人的“缄默抵制”,到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遇到的“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极端严重的内部危机”,[2](P161)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马克思的“复活”,以及新的世纪之交以来马克思主义所遇到的新的挑战,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文献的建构,勾勒一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曲折线路,使研究生通过阅读文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过程。
第三,国外学者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和未来的看法。建构国外学者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文献,一方面可以通过他们的思想言论,让研究生客观地认识和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了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状况和我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研读这些文献,使他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它通过侧重于思想史、学说史的研究视角,而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学科相区别。基于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文献建构应该囊括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整体概貌,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性、开创性、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文献建构,在表现方式上可采用多主体、多角度的呈现方式。既可以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系统勾勒,也可以用列宁的文献表达,还可以用后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的文献反映,通过多主体、多角度,呈现出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表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的文献评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文献阐发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主线。通过全方位、多元化阐释研究对象的表现方式,使研究生能够在文献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分析和思考,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脉络。
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是单纯地为了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目的在于透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过程的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规律,从而在了解和把握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面对新世纪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探讨马克思主义仍然能够继往开来地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文献还应该编入一些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相关文献。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文献建构,应充分体现内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土性和外来性、探索性和试错性相统一的特点。
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中国的作风和气派,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一个理论探讨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创新,从而逐步形成理论,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的发展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文献建构中,要充分利用中外文献,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基本要素、基本理念、基本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在形式上,甚至可以利用一组论战性文献进行集中阐发。这样,一方面可以从不同学者具有不同视角的文献上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百家争鸣的氛围,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文献的主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为重点,总结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完善的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系统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在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文献,还应该有意识地收列国外学者的相关著述,以开放的心态、批判的眼光、发展的视野引导研究生加强研读。
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进行研究的学科。基于此,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文献建构,应该遵循敞开胸怀、全面介绍,坚定立场、客观评析,借鉴吸收、深化发展的原则。
从内容上来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文献应该聚焦于四个方面:一是外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变化和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中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产党的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二是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三是既批判资本主义又批评现实社会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研究;四是由马克思主义文本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等。
因此,在上述内容的安排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文献可以采用对比映照的方式,通过用外文和中文两种语言风格,用国外学者和中国学者的两种不同立场,交相辉映地详尽介绍和评价国外马克思主义各主要流派的观点。采用国内相关的经典文献,从总体上评述国外一些主要流派的观点和思想,再辅之以国外各流派代表人物的英文文献,将原版文献与中文评述相互对照,在观点与评述的对应中,可以强化研究生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在系统介绍和评价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同时,反映国内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文献建构的重要组成内容。一是反映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基础性、热点性、前沿性问题。例如,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合理定位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研究这类关键性、前提性问题的文献,是研究生确立研究专业基点的基本条件。二是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文献。通过对研究路径、研究范式、理论思维方式等内容的文献的介绍和讨论,可以说明思维方式在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可以启迪研究生对自身研究范式、思维方式的思考。
5.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文献建构应该循着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路进行,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得以深入、细致发展,从而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命线”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文献建构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角度入手,收列有关回顾该学科创立与发展的历程,探讨该学科的内涵、学科的性质、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人才的培养、学科体系的建构、学科内在制度的建立等事关学科发展的前沿性问题的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精神世界成长进步发展的学说,但同时也是一项实践活动,其文献建构应该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深层价值和本质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范畴和功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述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等,还应该包括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目的、内容、对象、主体等构成要素,探讨教育方法的概念、范式、形态等的发展变化过程,探讨影响教育过程的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在社会的动态发展中,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新的契合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和条件,探讨科学化、民主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从活动实效的角度,客观评析这一活动的地位、作用等的文献。
6.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专门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文献建构,应该始终围绕“中国”这个历史主体,体现中国社会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和前进性。
阐明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文献建构的主题。在把握这一主题的基础上,文献建构中所要把握的内容主要有: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例如,马克思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恩格斯的《波斯和中国》,论述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二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成果。例如,邓小平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江泽民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三是敢于直面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经历种种历史挫折的文献。例如,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
此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文献建构,还应该考虑以怎样的视角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一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整体性研究视角的文献开阔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和思路。二是建构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不同角度和方法的文献,描绘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范式、方法和路径。三是建构强调史料重要性及探讨史料路径的文献。史料收集方法、如何有效利用数据库进行观念史研究、学科发展概况等,都应该在文献建构中有所考虑。
注释:
①参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8]15号),附录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简介》。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文献论文; 研究生方向论文; 共产党宣言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资本论论文; 科学论文; 研究生论文; 恩格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