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澳门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门论文,香港论文,科技发展论文,其对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香港的科技实力迅速提高,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科技进步使得香港的整体竞争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澳门目前也正在致力于发展科技事业,期望通过科技带动现有产业的升级以及培育出经济的新增长点。由于港澳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制度等非常相似,因此,香港的经验对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澳门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1 香港科技发展现状
在过去数年,香港特区政府致力落实创新及科技计划,通过各项资助计划和加强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创新及科技发展。
1)研发开支及从事研发的人员数目快速增长
近年香港投放在研究及开发(R&D)的资源不断增加(见表1)。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的统计,2003年香港的研发开支总额(Gross Expenditure on R&D,GERD)为85亿港元,当中高等教育机构的投入约占64%,工商机构及政府机构则分别占33%及3%。研发开支总额占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则由1998年的0.44%增至2003年的0.70%;2003年的研发开支比2002年增长了13%,高于同期实际本地生产总值3.1%的增长率。2003年从事研发的人员总数为16864人(相当于全职人员计算),较1998年上升了87%,他们大部分均受聘于高等教育机构及工商机构,分别约占2003年总额的62%及35%[1]。可以看出,在香港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候,香港政府仍然不断增加对研发的投入,研发投入增长的速度总是大大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以及特区政府吸纳人才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到香港从事研发工作,使得研发人员数目大幅度增长。
2)产业界逐渐重视研发活动。
自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工业界把握内地生产成本低廉的优点,积极在珠三角地区设置生产设施,以低成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然而,面对不断转变的国际市场及其它低成本经济体系的竞争,香港业界已经认识到再单依靠低价格是难以参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因此,产业界也开始从事研发活动。
根据香港创新科技署的统计,2003年在香港估计约有2479家机构曾进行研发活动,与2002年的1223家比较,大幅增加103%;2003年香港企业的总研发开支达35.45亿港元。工商界的研发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有明显的增长,由1998年的0.12%增加至2003年的0.29%[1]。
根据香港工业总会委托香港经济研究中心进行的《珠三角制造—香港制造业的蜕变》研究报告,在2001年,香港有63000家制造商或出入口商在内地经商,占香港已登记的制造商及出入口商的52%。在受访的481家公司中,约67%有在香港开展研发活动;在广东省经营业务的公司中,78%有计划在未来开展研发工作;而现正进行研发工作的公司中,约56%有意增加研发开支[2]。
3)科技产出不断增加。①专利方面。获批专利的数目显示一个经济体系的创新能力,也是衡量研发投入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香港特别行政区设有两类专利:标准专利及短期专利。在符合缴付续期费的规定下,香港标准专利有效期最长达20年,短期专利有效期则最长达8年。1994~2004年间,专利申请(包括标准专利及短期专利)数目由1640项增加至10421项,平均年增长率为20%。2004年,在香港的标准专利申请中,超过一半来自美国(40%)和日本(19%)。
另一方面,在香港获批的专利(包括标准专利及短期专利)总数由1994年的1500项增加至2004年的4571项,平均年增长率为12%。2004年,按在香港获批予标准专利所有人的所在地分析,美国和日本分别占获批予标准专利的33%和22%[1]。美国是香港的一个主要市场,香港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个人等获美国批予专利的数目近年不断上升。过去5年间香港所得的专利总数约3000多项。②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从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8所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都超过了20000项,高等院校对自然科学、工程学、生物学及医学的研究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它们的数量已经超过人文科学方面的研究,由此也可以看到香港在科技方面的研究力量正在不断壮大。③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额。2003年,香港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货值为144亿元。在1993~2003年间,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货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在0.01~0.04之间波动,占同期本地出口总值的比例介乎11%~22%之间[1]。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安排》)带来的零关税优惠,以及部分内地税目涵盖的产品,以30%附加值规定作为《安排》的原产地规则,香港高增值及知识产权含量高的产品的出口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从以上数据可见,香港的研发实力日渐增强,而工商界亦增加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为香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香港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得益于特区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及推动。下面,笔者将对香港政府推动科技发展的科技政策进行回顾,分析香港科技政策的特点以及作用。
2 香港的科技政策
根据香港科技政策的特点以及讨论的方便,本文将香港的科技政策按照回归前、1997~2003、2004至今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1)香港在回归前的科技政策。
在回归前,香港政府在经济乃至科技发展政策上一直采取“积极不干预政策”。当时的港英政府坚信市场的作用,主张让市场需求决定香港科技发展的方向,尽量避免采取任何统一计划或管理性措施干预科技发展。在市场力量达不到的地方或者私人企业无法承担的事项,政府才主动提供一些发展条件和必要的服务。
“积极不干预政策”有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是对保持香港金融与贸易经济活力、吸引国外资金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作为新兴工业发展地区来讲,如何赶上世界最新一轮科技革命,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保持自身经济的长期繁荣,这一政策显然有其弊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加剧了回归以后的经济发展困境。
在这段时间,同为“亚洲四小龙”的南韩、新加坡和台湾则积极采取政策推动本地的科技发展,完善科技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支持本地的企业从事附加值高的活动;建立科研经费资助制度,鼓励本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从事研发活动。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这三个地区的科技实力、产业竞争力、经济实力等都有了长足的提高,与此相比,香港的经济活力以及竞争力与周边其它三小龙差距逐渐拉大。
2)1997~2003年间香港的科技政策。
①科技发展策略。回归以后,香港政府非常重视科技的发展,前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8年的施政报告中,明确地表达了他致力于使香港成为整个亚太区域其中一个产品发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宏伟决心[3]。科技委员会提出的策略。委员会建议政府可担当推动、促进和支持的角色,并提出促进香港创新及科技发展的建议: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促进科技创业;累积人力资本,配合以知识为本、瞬息万变的经济体系的需要;加强与内地科技合作;鼓励大学与产业建立伙伴关系;减少在信息、融资和规管方面的障碍;投资50亿设立创新科技基金。
②主要政策内容。在以上建议的推动下,特区政府自1999年起,制定创新及科技计划,完善科技创新链、落实上述策略。有关内容包括下述要点。制定“数码21”信息科技策略,设立创新及科技基金,成立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有限公司,重组香港科技园公司,实施数码港计划、完善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设计中心的职能、推行“设计智优计划”、出台“输入内地专业人才计划”,从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完善科技体系等多方面着手推动香港科技的发展。为了支持香港的研发活动,政府除了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外,还通过三个主要部门提供资助: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辖下的研究资助局、创新及科技基金以及应用研究基金。研究资助局主要支持由本地大学进行的基础学术研究(即上游研究),而应用研究基金则提供创业资本基金,藉以支持本地迅速发展的科技公司。至于创新及科技基金,则重点支持应用技术研究,通过其下四个资助计划进行资助:创新及科技支持计划、大学与产业合作计划、一般支持计划、小型企业研究资助计划,在一般支持计划之下设有专利申请资助计划和实习研究员计划。
③对本阶段政策的分析。由于第一次实施科技计划,香港政府对科技的发展方向并不明确,因此,这个阶段的创新及科技基金的资助方式大都以“由下而上”的方式进行,采用非主题导向的资助模式,使得应用研发工作分散零碎,欠缺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资源的投放过于分散,科技的作用难以显现。此外,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的研发项目由个别研究人员开展,各研究人员或小组之间的合作较少;此外,大部分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项目于两至三年内完成,而有关的研究人员在项目完成后还会进行其它研究,致令他们无法继续向业界提供支持,研究成果也无法商品化。由于缺乏研究人员的持续支持及承担,减弱了推动业界参与及投资研发的动力。“由下而上”的资助方式未能鼓励各研发机构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亦难以发挥协作效应,局限了研发的成效。香港工商事务委员会于2004年4月研究推动创新及科技发展新策略架构时,曾审视创新及科技基金的运作和表现。根据当时的评核结果,在获得基金资助的500个项目中,只有60%~70%获评为实用或能令相关产业受惠。该比率在生物技术项目中更低于50%。至于小型企业研究资助计划,在40个已完成的项目中,只有15个(占37.5%)因为能衍生收益、吸引跟进投资,或成功取得专利权,而获评为带来裨益或实用[4]。只有少数获资助的项目能在项目成果商品化及科技转移方面取得理想中的进展。
3)2004年至今香港的科技政策[4]。
①科技发展策略。经过上一阶段的摸索以及发展,香港的科技基础和研究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升、高科技产业逐渐发展起来、科学技术也更加普及。因此,香港于2004年6月推出创新及科技发展新策略架构,强调选取香港有竞争优势的科技范畴,集中资源作重点发展,务求令应用科技研究和发展能更切合产业界的需要,带动香港整体发展。新策略强调5个重点:a.确立香港拥有竞争优势的重点科技范畴,以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更大成效;b.以需求和场为导向的方针推动创新及科技项目,确保投资能符合业界及市场的需要;c.在确立重点科技范畴和推动创新及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与业界积极合作;d.把握《安排》带来的机遇,并充分利用大珠三角的生产基地,作为发展香港应用科研和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平台;e.加强不同科技机构及业界之间的合作,以增强凝聚力及更大成效。
②主要政策内容。经过广泛咨询业界和公众意见,并考虑到香港的研究能力、竞争优势、业界的需要和市场潜力、业界的承担与支持及研发中心是否具备清晰的目标等因素后,香港政府决定在汽车零部件、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纺织及成衣和纳米科技及先进材料四个重点科技范畴设立研发中心,为特定重点范畴提供进行应用研发工作的中心点,协助业界开发新技术,从而增强业界的竞争力,以及推动科技的长远发展,协助香港产业转型至高科技及高增值的产业。此外,香港亦计划将通信技术、电子消费品、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及中药5个科技范畴纳入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架构内进行重点研发。
在新策略架构之下,创新及科技基金主要资助重点范畴的发展,采用三层拨款机制。
第一层:研发中心。创新及科技基金为研发中心及应科院负责的九个科技范畴的研发工作,提供全面而持续的支持。创新及科技基金拨出款项,为这些研发中心提供初期运作的成本,并赞助中心的个别研发项目。研发中心会通过不同的模式,例如赞助、合作、合约研究或成立联盟,寻求业界支持及参与个别研究项目。
第二层:核心主题。透过创新及科技基金下设的创新及科技支持计划,每年向各界就有关范畴征求申请建议,藉以支持个别项目。鼓励各大学之间互相协调和合作,并与相关业界携手构思综合建议书。项目如获业界大力支持,并能成立一支由有关专家组成的优秀研究队伍,将会获得优先考虑。这些主题的例子包括机械表芯、医疗诊断及器材、显示技术及若干先进制造技术。
第三层:创新项目。由于一些具备优厚场潜力的崭新科技通常较具前瞻性,因此业界在初期给予的支持会较少。有鉴于此,创新及科技基金会继续采用“由下而上”的方式,由创新及科技支持计划拨款资助属这些科技范畴的研发项目。此外,为鼓励创新,并确保不会遗漏其它具备较长远场潜力的崭新科技,倘若有一些不属于选定重点范畴的研发项目条件突出,政府亦会考虑提供资助。
最后,新策略的其中一个重要元素是加强与内地合作,从而更好地把握《安排》带来的机遇。为此,香港已与内地从中央、广东省及泛珠三角三个层面开展了具体工作。
③对本阶段政策的分析。由于本阶段的科技政策正在实施和完善中,所以,目前还难以评价本阶段政策的效果。然而,与上阶段相比,现在香港的科技发展方向更加清楚,希望重点发展的科技和产业也更明确,资源的投入能够更集中,产学研的联系更加密切,可以预期,本阶段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3 香港科技发展对澳门的启示
目前,澳门也在努力探求科技发展之路,澳门与香港的情况具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澳门应该参考走在前面的香港的科技发展经验。香港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人才引进政策、集中资源开展应用科技研究、对科研的资助方式以及开展强调“顾客为本”的研发活动等措施都非常值得澳门学习。
1)坚定不移地发展科技事业。
香港的科技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在回归8年来,香港经历了东南亚经济危机、互联网泡沫破裂、SARS肆虐、经济不景气,香港的经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与此同时,由于对于自身能力认识的不足,出现了数码港、中药港等一系列决策的失误,动摇了市民对发展科技的信心。在这个时候,香港政府并没有动摇发展高科技的决心,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研发的投入始终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从香港的经验可以预计到,澳门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也将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件,澳门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决策失误,即使这样,澳门还是应该坚持对科技的投入,坚定不移地发展科技事业。
2)科技政策的适时调整。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2004年,香港的科技政策出现了一次较大的变化,香港比以前更明确要发展应用技术的研究,要把研究重点放在研发链的后端,注重技术的商品化,而且更定出9个重点发展领域。这样的改变使得原来粗放式的资源投放方式变成把资源集中投放到若干个重点领域,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改变,香港有望在这些重点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
澳门先后制定了《科学技术纲要法》、设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并在2004年底成立了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支持机构和个人在澳门开展研发活动,现在澳门的情况与香港1999年时的情况非常相似,也是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的领域也不清晰,资源也是被分散地投入到不同的领域中。根据香港的经验,澳门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粗放式投入,才有可能逐渐确定重点发展方向。但是,澳门政府应该加强重点发展方向的探索,尽快确定重点发展领域。
3)多层次人才的引进。
香港的人才政策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精英人士主要是为香港的科技发展的定位、策略和措施出谋划策,这部分人士都在国际科技界享有盛誉、在某一科技领域具有崇高地位、有较多社会关系、与香港有一定渊源,而且,到港后大部分都留在香港,如:田长霖、高锟、吴家玮等科学家对香港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香港科技发展方向的确定、科技体系的建立、创新及科技计划的形成、科研人才的引进等都得益于这些精英人士的意见及影响力,他们主要从战略的层次指导香港的科技发展。无独有偶,在内地和台湾地区高科技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有相同的经验,内地的钱学森、王淦昌、王大珩等科学家对我国科技发展策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台湾地区的李国鼎、李远哲等科学家在台湾地区的科技界和经济界都享有很高的威望。
第二层次的人才主要是通过上述科技精英的国际声望、社会关系,香港政府再辅以经费和良好基础设施吸引而来的,这批高层次的科研人员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他们对自己所专注领域的前沿技术非常了解,能够结合香港的需要,提出一些前沿的研究项目,此外,他们还能够推进香港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科建设力度,使得香港能够从无到有,迅速建设起某一学科。
第三层次的人才主要负责项目中的具体研究工作,大多来自内地。这些内地科研人员的参与主要是看中香港科研环境良好、有学术能力较强的学术带头人,还有政府的“输入内地专业人才计划”。这些人才是香港科研工作的主力,他们醉心于研究,是研究项目的主要操作者。
第四层次的人才则主要是参与项目的研究生及本科生,通过顶尖科学家的指导以及前沿项目的锻炼,这些学生都能够迅速成长,本地的学术氛围得以形成,本地人才可以不断涌现。
这样的四层次人才结构和人才政策是非常值得澳门借鉴的,澳门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人才,虽然当前澳门科技委员会的顾问中也有一些科技界的精英,然而,这批顾问并没有一个曾在澳门有较长时间的逗留,难以对澳门的科技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因此,澳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能起引领作用的科学家。
4)以顾客为导向的研究方式。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采取完全“顾客导向”的研发模式,应科院所开展的项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顾客委托,按照顾客的需要开展;另一种项目是由研究人员根据某一产业未来5年内技术的发展趋势展开研究,在研究中期说服一些相关企业加入,在企业加入后,便完全按照企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研发,最终得到具有一定超前性又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研究成果。
这种模式非常值得澳门的研究单位学习,在澳门提倡这种研究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优秀的科研不会自动变成优秀的成果,研究的成果必须要移转给产业界的顾客,而且要有效的商业化之后才能算是成功,这样才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二是澳门的企业中只有极少数开展研发活动,而且这些企业对科技能为自己带来的好处并不是太清楚。因此,在澳门很需要像应科院这类的机构站在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立项目,进行研发,然后吸引企业一起参与研发,并将成果转移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