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产业化与新闻资源市场建设_传媒产业论文

媒介产业化与新闻来源市场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媒介论文,新闻来源论文,化与论文,产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大众传媒的“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1987年国家科委编制的我国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将报刊事业和广播电视事业纳入“信息商品化产业”序列的动作,以及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报刊经营管理正式列入第三产业的做法,无疑加重了“媒介产业化”趋势的权重。当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国家今后对大多数事业单位将逐渐减少拨款的1/3,三年后这些单位要实行自收自支后,“媒介产业化”变成了一个旗帜鲜明的方向。

“媒介产业化,从宏观活动的空间角度来看,是市场化,媒介作为社会的一员,参与社会分工与交换;从微观活动的角度来看,是‘企业化’,以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与行为指针。”(注:黄升民、丁俊杰《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第1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就市场化而言,我国传播媒介已初步建立了广告市场。2001年电视、电台、报纸、有线广播等大众传媒的广告营业额达到783.03亿元。发行和节目经营推广市场也开始比较顺利地运转。报界成立了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全国城市报纸基本上确立了自办发行体制。电视业有了上海电视节、北京国际电视周等交流场所,全国涌现出了千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资本市场目前也已起步,多种经营、合作经营、子公司上市等互为补充,融合发展。目前依托传统媒体创立发展起来的上市公司有电广传媒(000917)、中视传媒(600088)、东方明珠(600832)、歌华有线(600037)等,另外还有赛迪传媒(000504)、博瑞传媒(600880)、强生控股(600662)、诚成文化(600681)、信联股份(600899)、聚友网络(000693)、中信国安(000839)等7家在传媒行业有较大规模投入的上市公司。这些媒介市场的建立和运转,使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度过了政府保障逐渐断绝所造成的“经济危机”,为传媒业赚取了丰厚的回报。我国新闻出版业总资产达到了1362.53亿元(2001年),广电业总资产达到了769亿元(1999年),并已有20~30亿元的业外资本进入传媒市场。低税率(目前我国传媒业增值税率为13%,广告等多种经营税率仅为5%)与高营业收入使中国传媒业呈现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有人将其称为20世纪最后一个“暴利”行业。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国传媒业现在就只须进一步完善这些子市场,然后静等赚得盆满钵满呢?笔者以为未必如此。因为如果细细斟酌目前我国传媒市场体系,我们会发现其中尚欠缺一个子市场。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将有可能影响我国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这个缺失的市场在哪儿,它因何有这样大的影响呢?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从媒介主业生产流程谈起。一般的媒介主业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生产流程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媒介广告市场和发行/节目推广是在这一流程中形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资源补偿和价值增值,为再生产服务。我国目前媒介资本市场多是在这两个市场基础上之形成的。它是传媒业界的一些媒体和其他产业界的一些企业利用衍生资源和积累资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保证自己作为一个经营单位的生存适应性和发展可能性的手段。媒介广告市场和发行/节目推广市场以采编业为基础,离开新闻信息采编,这些市场将成为“空中楼阁”。一般媒介的新闻信息采编呈现为下面这种模式:

(注:新闻源是指为新闻媒体提供新闻信息的自然人和法人)

我国目前的媒介市场主要集中于新闻媒介、广告主、受众之间,而在新闻媒体和新闻源之间尚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这样便使得我国媒介市场体系呈现一种不完备的样态。

上述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们对新闻源所从事的提供新闻线索和新闻材料的智力劳动成果的商品属性认识不足。

建国以后实行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极大调动了工农兵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热情,形成了党政工团、企事业单位的通讯员辅助专职记者的新闻采集模式。参与人民新闻事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是工农兵通讯员的主要“报酬”。他们在新闻采集活动过程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补偿是象征性的。1966年中共中央批转的《文化部党委关于进一步降低报刊图书稿酬的请示汇报》规定,对工人、农民、战士和学生的稿件,稿酬一般按最低标准(千字2元)发或不发稿酬。

改革开放以后,自由撰稿人和企业公关人员的出现丰富了新闻源的构成,同时恢复了新闻稿稿酬制度。但这时执行的是一种非由价值规律支配的指令性付酬方式。这种指令性付酬方式的稿酬明显偏低。1990年到1999年间,我国稿酬标准一直执行着千字10~30元的标准,1999年国家出版局又一次提高了稿酬标准,规定著作稿按千字30~100元支付稿酬。然而诸多的新闻单位就低不就高,稿酬发放标准仍在千字30~40元左右徘徊。

对于信息劳动过低补偿,不但造成了部分为文者生活的窘迫和生计的艰难,而且也给新闻媒介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新闻媒介想要获取独家报道变得困难了。通讯员、自由撰稿人为了获得与自己劳动相适应的报酬,开始频频一稿多投。“一稿二投工本费,一稿四投保开支,一稿六投奔小康”的说法植入了不少人的心中。

再有,对信息劳动的过低价值补偿限制了我国新闻媒介报道覆盖面扩大的可能性。我国原有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多种经济成分在我国出现。1997年我国已有23.5万户“三资企业”,2851.1万户个体工商户,126万户私营企业。过于微薄的报酬不可能吸引这些新兴经济体从业者给新闻媒体提供新闻信息,这就使得新闻报道难以顾及到这些充满活力的新兴经济实体,新闻报道被限制在相对狭小的圈子中。

更值得关注的是,曾遍布我国城乡的新闻采集网络面临着萎缩的危险。湖北省的《天门日报》1988年复刊后曾依托通讯员获得了大量信息,到了上世纪末却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通讯员来稿就慢慢减少了,尤其是‘双抢’和春节期间,几乎没有一篇来稿。”(注:艾学用、景圣章《县市报通讯员的现状与思考》,载于《新闻前哨》2001年第10期。)《新闻爱好者》也曾载文指出,通讯员队伍已出现大滑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奔涌,人们都注重搞经济,寻求脱贫致富的捷径,写稿子的农民通讯员耐不得寂寞,甩下书本,或出门打工,或寻求其他的生财之路。”(注:王星超《农民通讯员缘何越来越少》,载于《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2期。)

要扭转这种状况,一般有两种途径。借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找市长”与“找市场”。所谓“找市长”,就是有关部门制定强制性政策,促使媒体提高对新闻源智力劳动的价值补偿;同时,党委宣传部门指令各类社会单位建立良好的基层通讯网络,来支援新闻事业发展。“找市场”就是使新闻媒体与新闻源之间的关系市场化。萨缪尔森在其名著《经济学》中曾指出:“正如一个经纪人帮助买卖双方达到一致一样,市场具有中间人的作用”(注: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4版)第146页,北京经济出版社,1996年。)。新闻源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市场化”,就是建立起一种新闻源和新闻媒体的常规性的中间机制。我们将其称为新闻来源市场。这个市场的市场主体是新闻源和新闻媒介,市场客体为新闻信息,价值规律在这个市场上将发挥作用,最终达到市场均衡。

从理论上来说,新闻来源市场是有能力保护新闻源和新闻媒介双方的利益的,只要市场运转正常,不会出现一方利益受到巨大损伤而另一方却能获取“暴利”的局面。马费成等学者在分析了信息市场的特征后指出:“信息商品的价格有一个波动的上下限,上限是‘信息商品的开发成本+该信息商品利用之后所获得的所有利润’,下限是‘信息商品的开发成本’。”(注: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第20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新闻来源市场的建立不但能够满足新闻源维持生存和合理发展的愿望,而且能给新闻媒介带来长远利益。在美国,因新闻来源市场构建比较完善,以致于有的出租车司机将录像机放在身边,平时载客,遇上新闻事件就立即拍摄下来,再卖给电视台。我国武汉、广州等地,许多报纸为新闻线索开出了每条30~200元的报酬,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为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的热情。新闻媒体无需借助任何行政手段,却可以拥有稳定的信息源并延伸信息网络,这正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魔力所在。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副所长刘夏阳在谈到媒介经营和操作要点时曾明确指出:“要维系一个第一流的信息源。信息源是媒体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一个实力媒体必须拥有信息专线和专家网络。”(注:《中国新闻年鉴》1999年第219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疾发展的今天,在信息社会已经扑面而来的今天,是我们给信息劳动的价值正名,给信息劳动者以合理报酬的时候了。

标签:;  

媒介产业化与新闻资源市场建设_传媒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