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9春运哪些人在广东被拘留?(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提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陆露琳[2](2018)在《政务微博语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务微博语篇是政府机构用于实现政务公开、官民互动的一系列连续句子或语段所构成的语言整体。政务微博语篇研究应该是政务微博语言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目前学界对政务微博语篇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政务微博语篇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比较法、定量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对其特征与类型、衔接与连贯、言语行为加以分析。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概述了政务微博语篇相关研究现状,指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语料来源。正文部分是对政务微博语篇的研究过程,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在界定政务微博语篇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政务微博语篇与其他微博语篇的对比,探析其语言使用规范、语篇结构类型复杂多样、语篇内容政治化的特点;通过政务微博语篇与公文语篇的对比,探析其语篇口语化、语篇篇幅较短以及语篇交互性强的特点。最后我们从语篇模式类型和语篇功能两个角度对政务微博语篇进行分类。第二章综合分析了政务微博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用主位推进理论分析了政务微博语篇中的结构性衔接,从语篇语法学的角度归纳了政务微博语篇的非结构性衔接,而后探析了政务微博语篇的篇际衔接,最后从语篇语义学的角度总结了影响政务微博语篇连贯的因素。第三章从语篇语用学的角度对政务微博言语行为进行分析,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探究了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的主体以及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类型特征,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结语部分对本文探讨的内容进行总结,说明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不足之处。
王贝[3](2018)在《美国主流报纸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研究 ——以《纽约时报》为例》文中认为近些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全世界范围内的汉语学习也形成了居高不下的热潮。发展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对于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化传播与文化教学的发展应当基于现实状况,文化认同的现实情况可以指出当前我国文化传播和文化教学的不足之处,并指导文化传播和文化教学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调整并完善,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促进文化传播、增强文化教学的效果。因此,将文化认同理论融入到国际汉语教学领域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选取美国主流官方媒体中最具代表性的《纽约时报》作为研究对象,了解《纽约时报》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情况,这对于了解美国主流官方媒体的态度倾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针对部分美国人的访谈内容也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文章共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为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文化与文化认同的相关文献综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通过三个方面对本研究进行详尽的说明和介绍;第二章从“中国文化”关键词的角度,对《纽约时报》搜集到的相关语料进行分类阐述、评论以及总结,细化为教育、艺术、历史、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五个子分类,并综合整体认同情况进行认同特点的分析;第三章从“中国”和“中国人”两个关键词的角度,对《纽约时报》搜集到的相关语料进行分类阐述、评论和总结,其中“中国”部分的语料细化为经济、环境、政策和政治四个子分类,“中国人”部分的语料不再进行下级分类,并综合整体认同情况进行认同特点的分析;第四章基于前文的语料内容和态度倾向,探讨形成此认同结果的可能性因素,并结合对美国人的访谈结果,从政府、媒体、民众和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四个层面提出实际的建议和对策。第五章为结语,总结全文主要内容。最终关于《纽约时报》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情况的分析结果如下:1.对中国整体的文化认同情况以倾向于中立态度居多,倾向于认同最少。2.大部分新闻不论类别都被加上政治色彩而导致评论不够客观。3.倾向于中立态度的新闻评述较为表面和浅显,并未对相关新闻事件有深入认知。4.新闻类别和内容较为局限,负面导向性较强。本研究从美国官方媒体角度切入,但不局限于官方的角度,笔者亦会结合美国民众的访谈,使样本更加丰富,一对一的访谈形式使得到的调查结果更详细全面,同时从官方和民间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使其对中国的文化认同相关结论更加全面,因而更具说服力和研究价值,这是目前本学科前人研究尚未涉及的研究角度,因此较有研究价值。运用语料库分析法进行研究,语料详实丰富,方法较为科学合理,亦是本文的创新之一。
陈慧玲[4](2018)在《腾讯社会新闻标题的语言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听见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网络新闻是以互联网为介质传播的新闻,是信息资讯和思想观念的源头。腾讯网作为国内目前浏览量最大的几大中文门户网站之一,其在新闻传播这一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方式。腾讯社会新闻是腾讯新闻网几大新闻版块之一,因而对于腾讯社会新闻标题的各种研究也应运而生。腾讯社会新闻标题融汇了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语用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本文通过腾讯社会新闻标题的语言进行分析,总结了腾讯社会新闻标题在语法、词汇、修辞方面的特点。在语法方面,重点分析其单行两段复句形式标题及其结构关系、句子成分和词类的省略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在词汇方面,大量使用具体数字、网络热词、新词、缩略语,极少使用具体人名来报道新闻。在修辞方面应用广泛,常使拟人、借代、仿拟、夸张、反问、设问等多种辞格。在关联理论这一视角下,腾讯社会新闻标题的作者和读者之间其实是一个单向交际过程,标题作者给出明示刺激,读者根据自身的认知语境作出推理,并取得好的语境效果,同时还指出标题创作的标准就是最佳关联。但当前腾讯社会新闻标题还存在缩略不当、各种标题语病、新闻内容重复、分类混杂以及语言晦涩难懂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从网络新闻编辑素养和保证标题内容的“真、善、美”这两个方面来提高腾讯社会新闻标题的质量。
李婉婷[5](2017)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医生形象研究 ——以新浪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医疗制度深化改革,医院逐步市场化,医生与患者的利益冲突逐渐凸显,医患纠纷事件频发,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张,医生成为群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尤其是现在受众获取新闻的方式由传统阅读报纸的方式转向通过网络新媒体来接收,因此研究网络媒体所呈现的医生形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新浪网2014年至2016年三年中696篇有关医生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分析新闻报道数量、报道来源、报道体裁、呈现形式、报道立场、角色定位、报道主题来探讨网络媒体如何构建医生形象,并总结出医生媒介形象的特征:医生媒介形象呈现中性偏正面、医生在新闻报道中呈现为“弱势”一方、医生群体现状形象报道更客观、医生群体媒介形象呈现方式多元化。为了考察网络媒体构建的医生形象的客观性,本文选取不同级别医院中不同科室的15名医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医生对自身职业的认知,即医生的现实形象;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法来了解非医生群体对医生形象的认知,通过对数据的量化分析,得出非医生群体所认知的医生现实形象,并使二者与网络媒体构建的医生形象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网络媒体在呈现医生形象时的倾向性与医生、民众所认知的倾向性存在偏差,同时,网络媒体设置的议题与民众所接受的议题呈现一致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网络媒体在构建医生形象时应该合理设置议题,并且加强对医疗专业知识的学习,多参与与医生的互动,用更加客观、科学的报道方式去消除受众对医生的刻板印象。
袁潇[6](2015)在《手机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性研究 ——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玉晶[7](2015)在《戏源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汉语随着它的产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戏源词汇。所谓“戏源词汇”,指汉语词汇中基于戏曲艺术本身的需要而产生,以及受戏曲艺术的影响而形成,与戏曲艺术具有一定渊源关系的词语。本文以戏源词语为研究对象,从共时和历史相结合的角度,采用语义、语用、形式、功能、认知、文化等多角度论证的方法,考察戏源词汇产生的路径、类别和原因,探讨戏源词汇的泛化情况以及戏源词汇蕴涵的文化信息。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引论,简述戏曲艺术的基本情况,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戏源词汇”进行界定,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探讨戏源词汇产生的路径。汉语戏源词汇的产生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就其产生的路径而言,主要源自戏曲艺术的三个方面:(1)戏曲创作。中国戏曲创作的历史悠久,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使戏曲创作的组织形式、创作主体、创作活动、创作地点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专业的创作者和研究戏曲创作的理论家,成立了创作的行会组织。剧作家们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剧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设计了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经典的人物台词。所有这些,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很多戏源词语的出现就与戏曲创作组织、创作活动以及剧本中的台词、人物、情节等有着密切关系。(2)戏曲表演。戏曲表演的牵涉面十分广泛,涉及表演场地、团体、成员、道具、服装、化妆等,还涉及脚色、程式、音乐、声腔等。戏曲中各行当之间有不同的分工,于是就有不同的脚色:戏曲表演的唱、念、做、打都有自己的程式;戏曲表演中的音乐、声腔是戏曲艺术的集中体现。戏曲表演所涉及的这些方面,促使汉语词汇中出现了不少相关戏源词语。(3)戏曲欣赏。看戏是中国传统的娱乐项目,也是中国人民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内容。人们观赏戏曲表演后自然会对其有一番评价。戏曲欣赏中所涉及到的一般观戏行为、对演出效果的评价等都成为戏源词汇产生的丰富源泉。第三章探讨戏源词汇的类别。对戏源词汇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从空间的维度划分,可以分为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通语词汇主要指用来指称戏曲界中一些基本的核心的、任何剧种都通用的概念。而有些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地方戏中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指称,还有些概念是某些地方戏中特有的,且在指称形式上打上了地方语言的烙印,由此形成的戏源词语属于方言词汇。从时间的维度划分,戏源词汇可以分为古代汉语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本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时间界限,在此之前出现的戏源词汇称为古代汉语词汇,在此之后出现的戏源词汇称为现代汉语词汇。根据戏源词语的语言形式,本文将其分为词和熟语两大类。根据熟语的结构特点,又将其分为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几类。戏源熟语中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划入成语的类别中;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划分到谚语类别中:由引子和注释两个部分组成的引述语划分到歇后语类别中;非二二相承的描述性语言单位划分到惯用语的类别中。第四章主要探讨戏源词汇的泛化问题。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在词汇系统自身的运动规律、联想思维和语用心理的共同作用下,戏源词汇在不断发展变化。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泛化。本章从戏源词汇泛化的方式、戏源词汇泛化的程度、戏源词汇泛化的类型、戏源词汇泛化的机制以及戏源词汇泛化的效应五个方面,探讨了戏源词汇的泛化问题。本文认为,戏源词语的泛化包括语用泛化和语义泛化两个方面;有些戏源词语在语用泛化的同时也伴随着语义泛化,而有些戏源词语仅发生了语用泛化,语义基本没变,这是戏源词汇泛化的特点;义素变化和跨域使用是戏源词语泛化的两个重要方式。本章根据泛化用法的使用情况,参考频率、形式的自由度、语义等因素,将戏源词汇的泛化程度区分为低、中、高三个层级;又通过考察戏源词汇泛化的过程,将其区分为辐射型泛化、连锁型泛化和复合型泛化三种类型。本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戏源词汇泛化现象进行了解释,认为泛化的内在机制主要是隐喻、转喻、类推和重新分析。戏源词语泛化后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不仅使词语自身的功能增值,增加了搭配功能和色彩意义,还丰富了语言表达,促进了新词新语的产生。第五章主要探讨戏源词语的文化内涵。通过考察分析,本章揭示了戏源词语所负载的一些文化信息:(1)戏曲艺术的生态环境。本章着重从戏源词语“戏子”、“对台戏”、“草台戏”等考察了戏曲艺术在近代的生存状况。(2)戏曲艺术自身的一些特点。通过考察一些戏源词汇,揭橥了戏曲艺术的虚拟性、程式化、教化性等基本特征。(3)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追求。透过一些戏源词语,可以看到中国戏曲艺术在审美艺术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往往追求“艺惊”、“传神”、“入情”等。(4)独特多样的风俗习惯。一些汉语戏源词语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独特多样的风俗习惯,特别是节日风俗习惯。最后是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研究的方向。
崔蓬克[8](2014)在《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政府微博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府微博是电子政务新的发展形式,近年来国内各级政府机构纷纷开设微博,政府微博成为网络上重要的政民沟通平台。学界对于政府微博的关注也在不断升温,但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以及新闻与传媒等学科,政府微博的语言问题还没有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新言语行为分析”(胡范铸2002)认为,所谓言语行为就是“某行为主体,在一定的人际构架和语境条件中,根据自己的意图和愿意投入的成本,借助一定的媒介,结构并发出一段话语,另外的言语主体接收到这一话语并作出有关联的反应这样一种游戏。”根据这一概念,言语行为的核心是“意图”问题,亦即一种意图是如何传达并有效实现的。我们以为,这为研究政府微博语言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模型。由此我们看到:——任何言语行为的意图都是在一定的“人际框架”中形成的。通常认为,政府微博的听话者就是普通网民,但是根据网络调查显示大多数网民对于政府微博缺乏关注热情。有研究者认为政府微博必须努力争取网民的理解和关注,但是一方面许多政府微博还没有意识到要去有效地争取网民的关注,另一方面政府微博不管使出多少解数,其粉丝数仍无法和网络上的大V相比,那么政府微博自身的价值何在?如何能实现其更广泛的影响力?言语行为不仅不只是“我说”,也不只是一般认为的“我说-你听”。因而,言语行为的角色就不仅仅是“我”,也不仅仅是“我-你”,而是同时包含了“我-你-他”三种角色,“说话者-听话者-监督者-驱动者”四种身份互动的过程。我们提出了更能够解释政府微博本质的“人际框架”模型,认为政府微博的受众应该分为“核心受众”与“泛受众”。泛受众是全社会的成员,这个受众群体只有在特别紧急重大事件时才会激活,在一般情况下,政府微博应该针对核心受众,核心受众是政府微博的“上下左右”,“上下”指的是该政府机构的上下级,“左右”指的是大众传媒和网络大V。政府微博唯有找对了听话者,才能实现最大影响力。——任何言语行为的意图都是在一定的“话语建构”中呈现的。政府微博话语是基于新型传播媒介的政府话语,我们发现政府微博的言说内容不仅包括机构职能工作方面的信息,而且涉及到和民众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政府微博的话语基调分为单声和双声,前者是政府机构话语,后者是代表政府机构的个人话语。在话语方式方面,政府微博不同于以往的政府话语,呈现出口语化电子书面语特征。政府微博对于新闻机构话语的借用,目的是帮助政府在新媒体之上实现议程设置、舆论引导以及形象塑造的言语意图,同时参与网络时代媒体话语秩序的重建。——任何言语行为的意图都是在一定的“语篇特征”中表现的。通过对大量政府微博语篇的分析,我们提取出政府微博语篇的结构潜势,发现在必须出现的正文部分之外,还有其他四个可选部分,分别为:标题、话题(信息分类)、补充信息、信息来源。以言语交际中的交流角色以及交流物为参量,可将政府微博语篇功能类型分为回应要求、社会动员、政治宣传、信息发布、回馈咨询以及征求民意等。我们认为,基层政府微博不应该仅仅作为政府行政和宣传的平台,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具备回应、回馈和征求功能的互动语篇以及多模式语篇来实现社会治理和服务职能。——任何言语行为的意图都是在一定的“行为类型”中实现的。言语行为类型通常可以分为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但是为了有效地揭示政府微博言语行为的特征和问题,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考察政府微博言语行为:第一,一般性意图的言语行为;第二,政府职能性意图言语行为。政府微博一般性意图的言语行为类型可分为:陈述行为、指令行为、承诺行为、提问行为。政府微博职能性意图的言语行为类型可分为:日常维护言语行为、危机管理言语行为、形象修复言语行为。通过研究发现:越是重大的问题,政府微博发布越是回应性的,很少主动发布。政府微博总是面对被动的、被怀疑的局面,难以有效地建构权威可信的形象。我们提出,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微博应该用第一时间主动式发布行为取代常用的回应式发布行为,充分体现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实现政府微博议程设置,引导舆论的功能。同时,发布方式的转变也将对政府治理能力地提升,治理体系的完善形成倒逼机制。政府微博中的政民话语冲突其根源是观念上的冲突,它是微民(使用微博的网民)情绪释放的一个出口,政府微博应该允许这种冲突话语的存在,并在话语权补偿机制的指导下采取回避冲突,有力疏导,权威回复的策略来化解话语冲突。政府微博进行的危机管理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动员,社会动员言语行为要求说话者遵循一定的语用规则:内容规则、善意规则、话语权规则等。除此之外,还要掌握相应的策略性规则:谁说、什么时候说、怎么说等。政府微博道歉言语行为通常是针对政府机构线上或者线下由于工作失误造成形象受损的修复,对于政府威信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政府微博言语行为主体的角色关系以及话语建构、语篇特征、行为类型等维度的分析,我们对政府微博言语行为的特点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针对政府微博言语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给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政府微博建设乃至中国政治语言现代性进程贡献语言学的一份力量。
王鑫[9](2014)在《人际交往诚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际交往诚信是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的诚实、信用与信任等关系的综合体。人际交往诚信不仅能够推动社会成员人际关系顺利开展,还能降低人们交往的成本,使交往双方免于复杂的信任机制的困扰,能够提升人际交往的效率,积累人际交往的社会资本,增强社会成员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国家形象。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人际交往诚信日渐成为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冲击着社会信任与交往模式。人际交往诚信已经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现实课题,这促使本论文从理论上去探讨如下问题: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人际交往诚信发生了哪些模式转变,如何看待当前人际交往诚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人际交往失信背后的根源是什么,以及怎样建设新的人际交往诚信模式。人际交往诚信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交往诚信的发生环节、发展演变环节和反馈环节等,是社会成员交往诚信由观念到思维,到情感,到信念,再到行为和习惯养成的过程。根据亲疏程度不同,人际交往诚信的主体可分为家人、熟人、半熟人、陌生人等类型,不同类型的交往主体有着不同的诚信行为促动力量。人际交往诚信行为的产生动力至少包括以利益原则为代表的工具理性因素,以道德原则为代表的价值理性因素,和以情感为代表的非理性因素。利益原则是人际交往诚信产生的基础动因,道德原则是人际交往诚信发生的内隐动力,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是人际交往诚信的稳定剂。首先,利益原则广泛存在于各类人际交往的群体中,家人之间的诚信交往能够使家庭成员获取真实的信息,降低家人之间交往的风险,实现家人共同的幸福;熟人和半熟人处于某种固定的“圈子”,诚信者能够赢得圈内稳定的地位,获得相应的利益;陌生人之间的诚信交往具有极强的利益计算特征,为了避免因失信受到制度惩罚而不得不选择诚信交往。其次,道德理性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中,家人之间拥有最为强烈的道德理性,欺骗家人被社会视作最令人不齿的行为,熟人、半熟人在做出诚信行为时往往将利益和道德同时考虑进来,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诚信则略带道德色彩,它们更多地考虑趋利避害的因素。最后,情感动因是人们做出诚信行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力,家人和熟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常作为彼此以诚相待的重要出发点,半熟人和陌生人之间则缺乏深厚感情,相应起到较弱的推动作用。在人际交往失信的根源问题上,人们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对自身是否选择诚信加以权衡,综合考虑制度环境、体制约束、良心等因素后,一旦失信能带来更大利益时,不少人选择了“主动欺骗”他人,于是,外在的利益权衡或成本计算成为人际交往失信的重要根源。还有一些人缺乏诚信的道德观念,造成诚信交往的“内驱力”匮乏,甚至缺乏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并造成交往主体诚信道德底线屡屡遭到破坏。另外,一些人深受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影响,认为“老实人吃亏”,深受“权变”文化影响,将诚信交往视作可有可无的工具而己,在交往中肆意贬低诚信的固有价值。社会是否公正、制度是否合理、法律是否健全、教育是否到位、习俗是否向善,这些问题是人际交往失信根源的具体存在形式。人际交往诚信的“优序”是一种新型的交往诚信模式,这一模式包括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有着导向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和法律规范,有着全方位、深入开展的诚信道德教育体系,使得社会成员能够“内外兼修”,不仅受到外部规范的有效制约,更拥有鲜明的诚信道德品质及道德情感体验。在“优序”状态下,受到公正的社会制度环境和成功模式的影响,加之诚信的道德教化和情感促动,人们会“绝对地”做出诚信行为,这是重建人际交往诚信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提升人际交往失信的成本,同时降低人际交往守信的成本,要将诚信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优化政务及体制因素的引领功能,发挥诚信教育的作用。此外要对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资源予以有效梳理,强化人际交往诚信的行为习惯,注重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从而全面整合导向诚信的多方力量。
王立志[10](2013)在《低价网络代购实名制车票需要入罪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车票具有稀缺性,倒卖火车票扰乱了铁路客运车票之公平分配秩序。车票实名制并未能杜绝倒票行为,因此也不会必然导致倒卖车票罪之废止。倒卖实名制火车票仍具有刑事可罚性。高价转卖是倒卖车票罪之本质特征,也是实名制购票模式中区别合法民事委托与倒卖车票行为的唯一界限。低价有偿网络代购实名制火车票有利于实现火车票按需分配,使得大量廉价硬座票及硬卧票流向需求量最大的普通客运群体,从而达到铁路客运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将该行为入罪并不符合刑法之目的。刑法之治,不仅是制度规则之治,亦当是人性良知之治,而对于低价有偿网络代购火车票案件,适法者亦应据此做出相应之价值判断与道义担当。
二、'99春运哪些人在广东被拘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9春运哪些人在广东被拘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政务微博语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语篇研究现状 |
(二)政务微博研究现状 |
(三)政务微博语篇研究现状 |
三、创新之处 |
(一)研究语料新 |
(二)研究角度新 |
四、研究方法 |
(一)比较法 |
(二)定量分析法 |
(三)跨学科研究法 |
五、研究语料及来源 |
(一)语料的界定 |
(二)语料的来源 |
第一章 政务微博语篇的特征与类型 |
一、政务微博语篇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语篇 |
(二)政务微博 |
(三)政务微博语篇 |
二、政务微博语篇的特征 |
(一)政务微博语篇与其他微博语篇的区别 |
(二)政务微博语篇与公文语篇的区别 |
三、政务微博语篇的类型 |
(一)按语篇模式类型分 |
(二)按语篇功能类型分 |
小结 |
第二章 政务微博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
一、政务微博语篇的衔接 |
(一)政务微博语篇的篇内衔接 |
(二)政务微博语篇的篇际衔接 |
二、政务微博语篇的连贯 |
(一)政务微博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 |
(二)政务微博语篇衔接保证语篇的连贯 |
小结 |
第三章 政务微博语篇的言语行为分析 |
一、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
(一)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
(二)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
(三)存在的问题 |
二、政务微博言语行为主体 |
(一)政务微博的说话者 |
(二)政务微博的听话者 |
(三)政务微博的核查者 |
(四)政务微博的驱动者 |
三、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类型 |
(一)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类型概述 |
(二)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
(三)政务微博言语行为类型对比分析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美国主流报纸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研究 ——以《纽约时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二节 文化认同相关研究综述 |
一、文化研究综述 |
(一) 文化的界定 |
(二) 文化的分类 |
二、文化认同研究综述 |
(一) 认同的界定 |
(二) 文化认同的界定 |
三、不同学科视角的文化认同相关研究 |
(一) 学科背景相关研究 |
(二) 媒体视角的文化认同相关研究 |
(三) 国际汉语教学视角的文化认同相关研究 |
四、当前研究成果与不足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主要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访谈法 |
(三) 语料分析法 |
第二章 《纽约时报》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情况分析 |
第一节 《纽约时报》中国文化相关报道概述 |
一、《纽约时报》概述 |
(一) 简介 |
(二) 发行 |
(三) 版面 |
(四) 特点 |
(五) 获奖情况 |
(六) 电子版在中国的运营状况 |
二、语料基本情况概述 |
三、中国文化相关报道的数量和篇幅 |
第二节 《纽约时报》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情况分析 |
一、教育方面 |
(一) 《纽约时报》涉及中国教育的主要内容 |
(二) 《纽约时报》对中国教育的认同情况分析 |
二、艺术方面 |
(一) 《纽约时报》涉及中国艺术的主要内容 |
(二) 《纽约时报》对中国艺术的认同情况分析 |
三、历史方面 |
(一) 《纽约时报》涉及中国历史的主要内容 |
(二) 《纽约时报》对中国历史的认同情况分析 |
四、价值观念方面 |
(一) 《纽约时报》涉及中国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 |
(二) 《纽约时报》对中国价值观念的认同情况分析 |
五、民族文化方面 |
(一) 《纽约时报》涉及中国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 |
(二) 《纽约时报》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情况分析 |
第三节 《纽约时报》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原因分析 |
一、《纽约时报》评论中国文化的特点分析 |
(一) 倾向于从负面角度切入 |
(二) 评论较多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 |
(三) 评论较多从西方价值观进行分析 |
(四) 部分评论较为浅显 |
二、《纽约时报》对中国文化认同原因分析 |
(一) 倾向于认同的原因 |
(二) 倾向于中立态度的原因 |
(三) 倾向于负面评价的原因 |
第三章 美国《纽约时报》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认同情况分析 |
第一节 《纽约时报》关于中国的相关报道及认同情况分析 |
一、中国相关报道的数量和篇幅 |
二、《纽约时报》对中国的认同情况分析 |
(一) 经济方面 |
(二) 环境方面 |
(三) 政策方面 |
(四) 政治方面 |
三、《纽约时报》对中国的认同原因分析 |
(一) 《纽约时报》对中国的评论特点分析 |
(二) 《纽约时报》对中国的认同原因分析 |
第二节 《纽约时报》对中国人的报道及认同情况分析 |
一、中国人相关报道的数量和篇幅 |
二、《纽约时报》涉及中国人的主要内容 |
(一) 以一些名人或典型人士为话题切入点,探索社会现象 |
(二) 以中国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现象 |
(三) 某些人士的政治命运 |
三、《纽约时报》对中国人认同情况分析 |
四、《纽约时报》对中国人认同原因分析 |
(一) 《纽约时报》评论中国人的特点分析 |
(二) 《纽约时报》评论中国人的认同原因分析 |
第四章 从《纽约时报》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情况分析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启示 |
第一节 《纽约时报》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总体分析 |
一、倾向于负面评价新闻数量较多,整体负面导向性较强 |
二、倾向于中立态度新闻数量最多 |
三、新闻类别和内容有一定局限性 |
第二节 从文化认同角度分析外媒论调的成因 |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 |
(一) 人道与天道 |
(二) 礼治与法治 |
(三) 群体与个体 |
二、从“文化认同”角度看《纽约时报》新闻语料的态度倾向 |
第三节 对中国政府层面文化传播的启示 |
一、中国文化宣传策略 |
(一) 保持文化宣传的纯粹性 |
(二) 赋予传统文化创新性、时代性 |
二、政府活动 |
(一) 在其他国家开展含有中国独特文化的演出活动 |
(二) 在中国传统佳节拍摄祝福短片 |
(三) 通过政府间合作促进文化宣传 |
(四) 利用国际大型活动进行文化宣传 |
第四节 对中国媒体层面文化传播的启示 |
一、加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
(一) 媒体需要道德责任感 |
(二) 媒体需要客观公允 |
(三) 媒体需要抓住符合潮流的传播亮点 |
二、加强与国外媒体的合作 |
第五节 对中国民众的启示 |
一、持有客观态度 |
二、改善中国人负面形象 |
第六节 对国际汉语教学层面文化传播的启示 |
一、面向汉语学习者的文化传播 |
(一) 避免形式化 |
(二) 避免保守化 |
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
(一) 教学方式 |
(二) 政策影响 |
(三) 其他目的 |
(四) 其他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腾讯社会新闻标题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对象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对于腾讯新闻的研究 |
二 对于社会新闻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腾讯社会新闻标题语言特色分析 |
第一节 腾讯社会新闻标题的词汇特色 |
一 惯用具体数字 |
二 频用网络热词 |
三 巧用缩略语、新词新语 |
四 多用模糊性语言 |
五 少用具体人名 |
第二节 腾讯社会新闻标题的语法特色 |
一 标题结构成分分析 |
二 句子成分和词类的省略 |
三 标点符号妙用 |
第三节 腾讯社会新闻标题的修辞特色 |
一 拟人 |
二 引用 |
三 仿拟 |
四 夸张 |
五 借代 |
六 反问 |
七 设问 |
八 比喻 |
九 双关 |
第三章 腾讯社会新闻标题关联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关联理论概述 |
一 关联理论的交际观 |
二 关联理论的语境观 |
三 关联理论的相关性原则 |
第二节 腾讯社会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 |
一 标题作者的明示刺激 |
二 读者的推理过程 |
第三节 腾讯社会新闻标题与语境效应 |
一 认知语境假设 |
二 语境效果 |
第四节 腾讯社会新闻标题与最佳关联 |
第四章 腾讯社会新闻标题语言规范化思考 |
第一节 腾讯社会新闻标题存在的问题 |
一 缩略不当 |
二 标题语病 |
三 内容重复 |
四 分类混杂 |
五 语言晦涩 |
第二节 对腾讯社会新闻标题制作的合理建议 |
一 提高网络新闻编辑专业素养 |
二 保证标题内容的“真善美”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网络新闻报道中医生形象研究 ——以新浪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理论与核心概念界定 |
一 研究理论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 媒介形象 |
二 医生的媒介形象 |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样本选取与类目建构 |
第一节 选取新浪网作为样本分析的理由 |
第二节 样本抽取方法 |
第三节 类目建构说明 |
第二章 新浪网新闻报道中医生群体形象分析 |
第一节 新浪网对医生新闻报道样本的基本情况 |
一 报道数量 |
二 报道来源 |
三 新闻报道体裁 |
四 新闻呈现形式 |
五 新闻报道立场 |
六 医生在新闻报道中角色的定位 |
七 新闻报道主题 |
第二节 新浪网新闻报道中医生形象的特点 |
一 医生媒介形象呈现中性偏正面 |
二 医生在新闻报道中呈现为“弱势”一方 |
三 医生群体现状形象报道更客观 |
四 医生群体媒介形象呈现方式多元化 |
第三章 新浪网构建的医生形象与现实形象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医生的自我认知 |
一 工作忙碌,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
二 工作态度自我认知良好 |
三 认为媒体在报道医生群体时的倾向性有所转变 |
第二节 非医生群体对医生形象的认知 |
一 医生群体工作忙碌,收入较高 |
二 医生群体总体责任心较强,态度良好,但存在害群之马 |
三 对医患关系报道印象最深,网络媒体呈现的医生形象负面居多 |
第三节 网络新闻报道中呈现的医生形象与医生现实形象之对比 |
一 网络新闻报道中的倾向性与医生、民众所认知的倾向性存在偏差 |
二 网络媒体设置的议题与民众所接受的议题呈现一致性 |
第四章 网络媒体应如何构建医生形象 |
第一节 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
一 合理设置议题,平衡报道主题 |
二 客观、理智、平衡地报道,不偏不倚 |
三 加强医疗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医生多互动 |
第二节 担任好“把关人”角色,提升新闻质量,正确引导舆论 |
一 缩短受众认知时间鸿沟,消除受众刻板印象 |
二 注重消息来源多样化,过滤“无效”新闻 |
三 不跟风,避免“井喷式”报道 |
第三节 肩负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 |
一 弘扬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 |
二 杜绝炒作渲染,警惕效仿效应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戏源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中国戏曲艺术简述 |
第二节 “戏源词汇”界说 |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 |
一、戏曲文本的词汇研究 |
二、戏曲行业语研究 |
三、存在的不足 |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五节 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戏源词汇产生的路径 |
第一节 源于戏曲创作 |
一、源于创作组织、活动 |
二、源于戏曲名目 |
三、源于戏曲人物 |
四、源于剧本台词 |
五、源于戏曲情节 |
第二节 源于戏曲表演 |
一、源于演出场所、团体、成员及其它 |
二、源于表演脚色 |
三、源于表演程式 |
四、源于音乐、声腔 |
五、源于戏曲演出活动 |
第三节 源于戏曲欣赏 |
一、源于一般观戏行为 |
二、源于演出效果评价 |
第三章 戏源词汇的类别 |
第一节 从空间维度划分 |
一、通语词汇 |
二、方言词汇 |
第二节 从时间维度划分 |
一、古代汉语词汇 |
二、现代汉语词汇 |
第三节 从语言形式划分 |
一、词 |
二、熟语 |
第四章 戏源词汇的泛化 |
第一节 戏源词汇发展的原因 |
一、戏曲艺术的发展 |
二、词汇系统自身的运动规律 |
三、思维联想规律的作用 |
四、人们的语用心理 |
第二节 戏源词汇的泛化及其方式 |
一、泛化的界定 |
二、泛化的内容 |
三、泛化的方式 |
第三节 戏源词汇泛化的程度 |
一、高度泛化 |
二、中度泛化 |
三、低度泛化 |
第四节 戏源词汇泛化的类型 |
一、辐射型泛化 |
二、连锁型泛化 |
三、复合型泛化 |
第五节 戏源词汇泛化的机制 |
一、隐喻 |
二、转喻 |
三、类推 |
四、重新分析 |
第六节 戏源词汇泛化的效应 |
一、词语功能增值 |
二、丰富语言表达 |
第五章 戏源词汇的文化内涵 |
第一节 戏曲艺术的生态环境 |
一、艺人的生存环境 |
二、戏班的生存状态 |
第二节 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 |
一、虚拟性 |
二、程式化 |
三、教化性 |
第三节 戏曲艺术的审美追求 |
一、“艺惊”的审美追求 |
二、“传神”、“入情”的审美追求 |
第四节 独特多样的风俗习惯 |
一、节日习俗 |
二、其他习俗 |
结语 |
一、本文的基本结论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
词条索引 (按音序排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政府微博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和回顾 |
1.2.1 政府微博研究回顾 |
1.2.2 政治语言研究回顾 |
1.3 政治言语行为及分类 |
1.4 政治语言艺术研究和技术研究的分野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政府微博言语行为主体分析 |
2.1 政府微博的言说者 |
2.1.1 行政级别分布 |
2.1.2 机构部门分布 |
2.2 政府微博的听话者 |
2.3 政府微博的核查者 |
2.3.1 政府以外的政府微博关注者 |
2.3.2 政府内部其他机构微博 |
2.3.3 政府机构微博自身 |
2.4 政府微博的驱动者 |
2.5 政府微博“言语角色”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政府微博言语行为的话语建构 |
3.1 话语的社会属性 |
3.2 话语的建构功能 |
3.2.1 建构任务 |
3.2.2 建构手段 |
3.3 政府微博的语境重构 |
3.3.1 话语内容 |
3.3.2 话语基调 |
3.3.3 话语方式 |
3.4 政府微博机构话语的借用 |
3.4.1 政府微博话语和新闻话语 |
3.4.2 政府微博话语和媒体话语秩序 |
3.5 小结 |
第四章 政府微博言语行为的语篇特征 |
4.1 政府微博的写作类型 |
4.1.1 原发微博 |
4.1.2 转发微博 |
4.1.3 回复微博 |
4.2 政府微博语篇结构类型 |
4.2.1 单独语篇 |
4.2.2 组合语篇 |
4.3 政府微博语篇模式类型 |
4.3.1 单模式语篇 |
4.3.2 多模式语篇 |
4.4 政府微博语篇功能类型 |
4.4.1 基于给予行为的政府微博 |
4.4.2 基于给予信息的政府微博 |
4.4.3 基于求取行为的政府微博 |
4.4.4 基于求取信息的政府微博 |
4.5 小结 |
第五章 政府微博言语行为类型分析 |
5.1 政府微博言语行为分类 |
5.1.1 言语行为分类 |
5.1.2 本章分类标准 |
5.2 基于一般性意图的政府微博言语行为 |
5.2.1 陈述类言语行为 |
5.2.2 承诺类言语行为 |
5.2.3 指令类言语行为 |
5.2.4 提问类言语行为 |
5.3 基于职能性意图的政府微博言语行为 |
5.3.1 日常维护言语行为 |
5.3.2 危机管理言语行为 |
5.3.3 形象修复言语行为 |
5.4 小结 |
第六章 余论和结论 |
6.1 新媒体话语和政府微博 |
6.1.1 个人话语权力再分配 |
6.1.2 微博对修辞权威的解构 |
6.2 本文的总结 |
6.3 本文创新点 |
6.4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影响力排行榜 |
附录2:文中语料出处 |
后记 |
(9)人际交往诚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
一、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路 |
一、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多学科的视角 |
二、在研究目标上突出对现实问题的求解 |
三、在研究内容上突出问题分析的逻辑性 |
四、在创新点上突出多维视角和规律的发掘 |
第三节 诚信概念的基本内涵 |
第四节 诚信概念的基本外延 |
一、诚实:一种真实的道德信念 |
二、信用:一种互动性的履约 |
三、信任:一种基于认同的期望 |
第一章 人际交往诚信及其价值 |
第一节 人际交往与诚信 |
一、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与诚信 |
二、人际交往关系的维系与诚信 |
三、人际交往矛盾的化解与诚信 |
第二节 人际交往诚信的主要价值 |
一、社会功能:简化人际交往的复杂性 |
二、经济功能:积累人际交往的社会资本 |
三、伦理功能:构建人际交往的稳定秩序 |
第二章 人际交往诚信的主体目的性考察 |
第一节 人际交往诚信的主体目的性 |
一、人际交往诚信的产生动机 |
二、人际交往诚信主体动机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
三、人际交往诚信主体动机中的理性因素 |
第二节 人际交往诚信的利益原则 |
一、作为人际交往诚信依据的利益原则 |
二、人际交往诚信的发生与利益原则 |
第三节 人际交往诚信的道德原则 |
一、人际交往诚信中的道德理性 |
二、作为人际交往诚信内隐动力的道德原则 |
三、人际交往诚信的发生与道德原则 |
第四节 人际交往诚信的情感动因 |
一、人际交往诚信中的情感 |
二、作为人际交往诚信稳定剂的情感 |
三、人际交往诚信的发生与情感 |
四、人际交往诚信三大发生动因的整合 |
第三章 人际交往失信问题及其根源 |
第一节 人际交往失信问题及其形态变迁 |
一、人际交往失信问题的提出 |
二、变迁中的人际交往失信问题 |
第二节 人际交往失信的“成本——收益”解析 |
一、外部约束力下降造成诚信成本的高企 |
二、经济理性和高效益的生活方式抬高了诚信成本 |
第三节 人际交往失信与内驱力的缺乏 |
一、社会转型使人际交往诚信的内部约束力下降 |
二、政治运动及体制因素对传统价值理性的负面影响 |
三、教育因素对诚信价值理性的损伤 |
第四节 人际交往失信与传统文化因素 |
一、传统忠义文化的局限性 |
二、“关系至上”和“注重防备”等文化局限性 |
第四章 人际交往诚信的重建 |
第一节 重建人际交往诚信的目标 |
一、人际交往诚信的优序状态 |
二、人际交往诚信的良序状态 |
第二节 从“成本——收益”角度加强外部引导 |
一、提升人际交往失信成本 |
二、降低人际交往守信成本 |
第三节 从道德理性角度增强内驱力 |
一、提升人际交往诚信的内驱力 |
二、优化政务及体制因素的引领功能 |
三、推进教育因素的自我优化 |
第四节 从非理性因素的角度增强潜在推力 |
一、对传统诚信文化习俗的梳理与强化 |
二、强化诚信交往的行为习惯 |
三、发挥情感的潜在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低价网络代购实名制车票需要入罪吗?(论文提纲范文)
一、低价有偿网络代购实名制火车票之相关案例及其疑问 |
二、倒卖实名制火车票之行为是否具有刑事可罚性? |
三、倒卖车票罪中的倒卖意味着高价售卖 |
1. 即便以日常意思而言,也不应将“高价”简单地理解为高于原价。 |
2.“高价转售”对倒卖车票罪法益造成实质性侵害。 |
3.“高价转售”说和相关司法解释契合一致。 |
4. 是否“高价”应当是倒卖车票与合法民事委托的唯一区别。 |
5. 将倒卖理解为“高价转售”可能引发的疑问是何为“高价”。 |
6. 本文所提倡之“高价转售说”可能还会引发如下疑问,即将倒卖理解为“高价转售”和刑法体系解释颇有抵牾。 |
四、将低价有偿网络代购火车票行为认定为倒卖车票罪违背刑法目的 |
五、结语:刑法之治不仅是制度规则之治更应是人性良知之治 |
四、'99春运哪些人在广东被拘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政务微博语篇研究[D]. 陆露琳.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2)
- [3]美国主流报纸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研究 ——以《纽约时报》为例[D]. 王贝.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2)
- [4]腾讯社会新闻标题的语言学研究[D]. 陈慧玲.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5]网络新闻报道中医生形象研究 ——以新浪网为例[D]. 李婉婷. 郑州大学, 2017(02)
- [6]手机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性研究 ——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D]. 袁潇. 南京大学, 2015
- [7]戏源词汇研究[D]. 李玉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8]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政府微博语言研究[D]. 崔蓬克.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9]人际交往诚信问题研究[D]. 王鑫.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10]低价网络代购实名制车票需要入罪吗?[J]. 王立志. 法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