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文化:不可低估的青年亚文化_亚文化论文

动画文化:不可低估的青年亚文化_亚文化论文

动漫文化:不可小觑的青少年亚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亚文化论文,动漫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青少年中存在着规模巨大的漫画、动画、卡通消费群体,伴生这种消费而来的是发展迅速的动漫亚文化。如今灌篮高手、名侦探柯男、蜡笔小新、圣斗士星矢、机器猫等卡通人物不仅为儿童喜欢,在中学生、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中也很有市场。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台设立独立的动画频道,新浪、搜狐等大型网站辟有动漫专区,校园里以卡通创作、欣赏、交流为目的的动漫社团的火爆,动漫展在各地的频繁举办,种种事实昭示了动漫已经成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已成为青少年的又一文化选择。这一选择在充实青少年闲暇时间的同时是否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呢?本文希冀通过对我国卡通文化流行原因及特征的探究提出管窥之见。

一、动漫亚文化流行探源

(一)动漫亚文化迎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霍尔曾用“暴风骤雨”形容青少年的发展特点。身体的成熟带来接踵而至的新问题。成人感的产生要求与儿童期进行“断裂”,这种断裂通过渴望爱情、友情、对梦想的执著、挑战权威、无厘头的搞笑折射出来。青少年期开始产生对异性的恋慕,这通常是被师长禁止的。反映青少年爱情主题的卡通无疑能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映象,产生共鸣。灌篮高手中樱木花道为得到晴子的芳心而不顾一切加入篮球队,在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樱木花道似的人物。青少年期的社会化需要使友谊关系在他们的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朋友间的鼓励、慰藉,使青少年获得自我同一性。在与朋友的共处协作中度过欢乐时光,青少年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友好关系。圣斗士紫龙说“或许这世上真没可信的人,但我仍相信友情”。圣斗士星矢说“你抛弃了友谊和眼泪,就毫无胜利的希望了”。卡通片对友谊的诠释让青少年热血沸腾。青少年有反叛、追求独立挑战权威的个性。卡通英雄们向来都是不惧权威,勇敢挑战世俗追逐梦想的。并不英俊的怪物史莱克勇闯险关最终打败暴君尔奎德救出美丽公主菲奥娜。小蚂蚁飞力与他的昆虫马戏团伙伴合力将霸王率领的蚱蜢军团驱逐,保卫了蚂蚁王国。青少年通过这些卡通故事找到自己的“代言人”,卡通英雄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的知音。而蜡笔小新以儿童纯真眼光看世界时的调侃与无厘头的搞笑则成为青少年成长期的“减压阀”。

(二)快节奏的生活催热动漫亚文化

在一个吃方便食品,进行“八分钟约会”的快节奏社会,阅读方式在发生变化,“读图”代替了“读字”,因为读图的速度快、信息量大、有视觉冲击力、易理解。于是人们读电视,读电脑,读MP4,有了这些载体,卡通成了年轻人便捷的娱乐方式。工作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产生压抑感,卡通的幻想性与超现实题材,开启了暂时超脱现实的透气窗。憨傻的小熊维尼、精灵古怪的机器猫、爱幻想的史努比,带给人们的是快乐。一年级研究生小磊说看卡通片表达了一种对完美世界的向往。相比现实世界卡通世界是完美的,卡通世界让他在现实世界中还保留着对完美的憧憬。许多如小磊一样的年轻人,想借助卡通“永远沉浸在天下无贼的美好印象里”,尽管他们知道天下是有贼的。在当今社会,卡通似乎就是为忙碌、压抑,渴望快乐的人而生的,因此“卡通漫画不仅成为新生代的阅读首选,同时成为‘读图一代’的催生剂”。[1]

(三)电脑科技的应用及动漫产业化政策推动动漫亚文化

手绘在传统的卡通片制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这种方式,费时、费力,动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随着电脑技术在卡通制作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动画生产的效率,卡通片的画面、音效也日益精良。新技术在卡通制作中的介入,使卡通片批量化生产成为可能,同时推动动漫产业化的形成。动漫产业化的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大量输出影音、书刊、玩具、服装、日常用品等卡通产品,也刺激了我国卡通产品的消费。我国加紧推动动漫产业发展,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扶持。如鼓励省级电视台、省会城市电视台积极开办动画专栏、开辟动画时段,扩大动画片的播出数量。国家863计划也率先支持协同式动画制作、三维运动捕捉等动画制作技术的研发。互联网的普及与P2P软件的使用让人们从网络上下载卡通资源变得十分方便。这些都在客观上推动卡通文化的发展。

二、我国动漫亚文化特征解读

(一)以日、美卡通为主要内容的亚文化

国产卡通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发展中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多部动画片曾在国际上获奖。然而近年来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的中国动画学派在国际动漫界的声音渐微,我们当下的卡通文化也呈现新的特征。2003年,复旦大学动画课题组对京沪青少年的调查显示,京沪两地均有八成左右的青少年对美国、日本卡通片情有独钟,两地青少年对美、日卡通片的偏好明显高于对国产卡通片的偏好。在青少年(大学、高中、初中、小学不同年级组)最喜爱的十部卡通片中,国产卡通片除了《葫芦兄弟》与《我为歌狂》外均未入围。更令人尴尬的是,青少年最喜欢的十个动画角色中,日、美卡通人物特别是日本卡通人物取得压倒性优势,本土角色孙悟空入围,也只能屈居第三。日本、美国等国家动画产业化道路起步较早,动画制作已形成从创作到营销的一整套成熟体制,相比之下虽然我国本土卡通片出现时间不晚,但产业化起步较晚,卡通创作人才,技术水平相较落后,因此导致成长过程中的“营养不良”,致使在竞争激烈的动画市场上后劲不足。很显然,我国卡通市场的“日化”、“美化”是导致卡通文化“日化”、“美化”的直接原因。

绝大多数青少年已接受了日本、美国的卡通,他们认为日、美卡通的表现形式与风格才是可接受的。我们的民族卡通虽然很有特色,水墨动画片、剪纸片、拉毛动画片、贴纸动画片、木偶片、泥塑木偶片,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赞赏。但在卡通文化中却成了“弱势”文化。就拿在我国家喻户晓的本土人物孙悟空为例,青少年喜欢《七龙珠》(日本卡通片)里的孙悟空,却冷落了《大闹天宫》的美猴王。中国卡通片有取材传统神话故事的良好传统并讲究忠于原著,但卡通片毕竟有别于历史剧,一部短短的卡通片的承载如果过于沉重,观众就会敬而远之。国外的许多卡通角色“祖籍”是中国,但作者会给予“卡通化”的诠释以增加趣味性。迪斯尼制作的《花木兰》里木须龙与蟋蟀两个诙谐角色的加盟调和了木兰代父从军的严肃题材。影片的上映受到广泛的欢迎。“很多华裔电影评论家也认为,《花木兰》以美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了中国文化,获得了成功,受到普遍的欢迎,其介绍中国文化的方式值得借鉴”。[2] 本土卡通片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普世性的不兼容给了日、美等国的卡通片可乘之机。

(二)向大众文化过渡的亚文化

与我国动漫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不同,日本、美国的动漫文化呈现的是大众文化的姿态。动漫迷见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在我国,动漫文化的消费大军仍旧是青少年,是一种在青少年中存在的亚文化现象。但这种亚文化的弥散性使其具有向大众文化过渡的趋势。这种趋势在我国已日益显露。卡通形象在城市中的弥漫从侧面反映了大众对动漫文化的认同。早在2000年7月,北京就出现了有卡通警察图案的民警提示牌,卡通形象首次为严肃的公安机关服务。此后广州、福州、济南、包头等城市还推出了自己的卡通警察形象。2005年1月,真人般大小的“卡通民警”阿陵和金金也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上岗。敖幼祥、几米、朱德庸、蔡志忠的漫画作品在各年龄群中的风行也是动漫文化向大众传播的一个例子。另外我国对动漫产业化的扶持,也在客观上加速了卡通亚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过渡。

(三)教育性与腐蚀性并存的亚文化

题材健康的卡通片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是勿庸置疑的。动漫这种形式可以让人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动漫大师宫崎峻导演的《风之谷》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发青少年思考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萤火虫之墓》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呼吁人们热爱和平。蔡志忠的古籍漫画系列则让青少年轻松地领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正如法国思想界的先锋人物罗兰巴特说过的那样,作者对业已完成的文本再也无力加以控制,相反读者可以自行决定如何解读。青少年可以对卡通片自行解读。他可以把蜡笔小新的好色、使坏解读为可爱并模仿,可以欣赏《猫和老鼠》里老鼠对猫的捉弄,并在现实生活中解读为学生对老师的捉弄。市面上的卡通片又是良莠不齐的,一些内容涉及暴力、色情、血腥的卡通片腐蚀青少年的思想。下文将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民族精神的养成,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对卡通亚文化的负功能即其腐蚀性做专门探讨。总之,动漫亚文化也可以用“双刃剑”这个词来形容,如何趋利避害,营造健康的卡通文化,是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的问题。

三、动漫亚文化热流行的冷思考

(一)卡通性格与青少年人格的形成

卡通片塑造的人物有鲜明的性格特征。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与卡通人物的长期接触,对人物的态度、话语、行为,甚至穿戴的模仿,易使青少年产生对角色的认同,模糊现实世界与动漫世界的界限,影响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中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取决于其背后存在着的一定文化的‘习惯’或‘常规’(代码)这些‘代码’制约着各种情况下的行为方式”。[3] 我们可以说卡通是制约青少年行为方式的文化“习惯”或“代码”。或许时下在“漫迷”中流行的COSPLAY(角色扮演)最能说明青少年的性格卡通化。“漫迷”们利用服装、道具把自己化妆成喜爱的动漫人物,频频亮相于动漫展、COSPLAY大赛,只为得到化身时的满足感。如果认为角色扮演者们只是在追求“形似”那就大错特错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去扮演角色的内心。一位迷恋COSPLAY的中学生说,他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都要对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彻底地揣摩,惟妙惟肖的外表加上到位的性格演绎才会让人觉得你就是现实中的相良宗介(日本动画片《全金属狂潮》中的男主角)。部分青少年说他们在COSPLAY的角色转换中缓解了繁重的学业压力,甚至在角色扮演中找到自信。这与心理治疗中的角色扮演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心理治疗中医生让患者扮演某个角色,来宣泄情感,排除心理障碍。然而与心理治疗中的角色扮演是被积极引导的不同,COSPLAY的角色扮演是随性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超人”,他或许是惩恶扬善的蜘蛛侠,或许是无恶不作的绿魔。在以“象”而非美善为准则的COSPLAY中,令人恐惧的不仅是绿魔的外形而是经历角色扮演悄悄变化的内心。我们不能对青少年因COSPLAY而形成的性格一概而论。毕竟这种替代性参与包含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成分。偶尔角色暂时越界,可以弥补现实生活的缺憾,宽慰心灵。而过分沉溺,助长“伪个性”则会成为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桎梏,对此我们恐怕就不能听之任之了。

(二)外来卡通与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养成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制作的卡通漫画借助强大的资金、媒介力量大量涌入我国,成为我国卡通文化的引领者。我国卡通制作从故事构思到人物形象无不受这些国家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国产卡通只是美日卡通的简单复制。这些国家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通过卡通传递给我国的青少年,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如何解读唐老鸭:迪斯尼卡通片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作者多夫曼就认为迪斯尼卡通文化向不同的国家传播着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观念。隐含着西方价值观念的舶来卡通在我国的流行,让广大青少年感觉到:“美国的生活方式正是他们所要的,美国人的优越性是自然而然的,符合每一个人的最佳利益。”[4] 当青少年受众在观看动漫娱乐的同时,其思想观念,文化认同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改变。当米老鼠、圣斗士、灌篮高手左右着青少年的视线,当青少年沉迷于舶来动漫乐不思蜀时我们不应有危机感吗?“这种来自民众的心理愿望在被输入国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特别是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必然会产生自下而上的冲击力,乃至于造成该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危机。”[5] 由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发起,文化部、教育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共同支持,旨在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汉语学习的华文教育卡通工程正是对这种文化入侵的积极回应。我们不能完全排斥外来动漫,把美日动漫当成文化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不可取的。但以美日等国动漫为主导的动漫文化确实限制了本土文化的创新以及民族精神的传递。面对这种文化的入侵,我们一方面要发掘民族资源,从我国丰富的英雄圣哲故事、民间传奇取材。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关注时代发展,让我们的卡通片更具时代特征。同时我们也要借鉴西方动漫行业的成功运作经验。我们期待着更多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气息,既有娱乐性能吸引青少年,又有教育功能并传递健康文明的卡通片。

(三)色情动漫与青春期教育

青少年伴随性生理的发育成熟,产生了对性的兴趣及对性知识的渴求。由于我国学校青春期教育的相对薄弱,青少年会转向其他渠道主动寻求性知识。而动漫就是他们“自学”性知识的渠道之一。美日等动漫中有为数不少的色情主题,但色情动漫中的性刻画往往是扭曲的,青少年只知生吞活剥。不少青少年因此受误导,身心健康遭危害。当代生活报曾对部分女中学生沉迷同性恋漫画的现象做过报道。专门描写同性之爱题材的漫画被称为耽美漫画或者BL(boy' s love)漫画。如今日本的漫画界有专门的BL漫画派。精神分析学派埃克里森的同一性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同一性获得是青少年时期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如果这一时期青少年未能完成生理、心理性别角色的同一会制约性心理的成熟进而影响常态性行为。自我分辨能力较弱的中学生长期接触未被社会完全接受的同性恋现象,性取向有可能因此而出现偏差。

然而青少年借助卡通获取性知识宜疏不宜堵,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引导,让青少年得到科学性知识,培养良好性道德。美国的小孩很容易在书店买到适合他们的性教育卡通画,日本小学也借用卡通的形式进行性教育。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有益做法,用卡通给青少年以正面教育,积极抵制黄色卡通的低级粗俗反面教唆。深圳多所中学早在2003年就引入FLASH动画教材教授青春期性知识,以及我国从韩国引进的卡通漫画式青少年性教育科普丛书《我想知道我自己》,都为利用卡通进行性教育做了有益尝试。

(四)动漫产业化与健康动漫亚文化的培育

国外卡通的大量进入与国产卡通的发育不良,制约了相应的文化与经济价值作用发挥。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制定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决定大力支持发展动漫产业,“建立制作动漫和生产动漫相关产品的企业集群,形成由动漫作品制作,到动漫作品出版播出,到动漫音像制品销售,再到动漫衍生产品开发销售的这样一条产业链”。[6]《意见》的出台势必推进动漫产业化的步伐,使国产卡通在数量与质量上有新的提高。

但把国产动漫做大做强的同时,我们不该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健康动漫文化的培育。只有健康的动漫文化才与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一致,才能为青少年提供“绿色”精神食粮。我们不妨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动漫文化的健康。

首先,净化创作源头。在题材的选择上注重趣味性与教育性,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要积极培养思想健康,业务娴熟的优秀动画创作人才,这是生产精品动漫的重要保证。

其次,规范交易市场。要建立国产动画片的发行许可制度,杜绝劣质卡通片流入市场。健全法律法规,打击盗版、侵权,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对境外引进卡通片监管,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

再次,维护健康环境。社会、学校、家庭需形成合力,为青少年成长创造健康文化环境。社会整体的文化氛围如果是积极向上的,青少年在消费卡通产品时就会更理性,会自觉远离与主流社会文化相悖的色情、暴力。学校是青少年习得规范,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重要场所。教师如能对青少年的卡通消费进行正确引导,将有助卡通片正向功能教益作用的发挥。家长也要改变对青少年看卡通片的一味反对态度,如能试着去理解青少年的这一亚文化,不但能发展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更能协助子女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标签:;  ;  ;  ;  ;  ;  

动画文化:不可低估的青年亚文化_亚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