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默读训练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论文_任志颖

让默读训练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论文_任志颖

辽宁省凌源市大王杖子中心小学

摘要:默读减少了发声环节,经过训练,眼脑手配合,可以达到很高的效率。适时进行一些默读训练,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扩大知识面。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以朗读为主,默读训练宜穿插进行,重点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打好基础。

关键词:默读习惯 语文教学 阅读个性 默默读书

当下,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兴起,互联网的触角伸入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短信、微信、飞信,论坛、博客、“围脖”,体育、财经、时事,随时随地尽收眼底,阅读成为我们连接这个庞大而神秘的世界的桥梁。这里所说的阅读主要指无声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叫默读。

默读减少了发声环节,经过训练,眼脑手配合,可以达到很高的效率。二、三年级儿童的记忆力增强,且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具备了默读的基础,适时进行一些默读训练,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扩大知识面。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以朗读为主,默读训练宜穿插进行,重点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打好基础。

一、“动”与“静”巧妙组合,让课堂张弛有度

1.朗读前静思默读,为感情朗读奠定基础。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接触文本老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或者老师要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显然是不够妥当的。那种对任何课文都用一类“抑扬顿挫”的腔调去朗读,是没有真情实感的。朗读如果缺少了对文本最起码的理解和感悟,一味地去读和背,除了那慷慨激扬的固定腔调外,能解读出什么真情来,又能悟出什么意义来呢?那样做,课堂上的朗读、讲解、问答、讨论充其量不过是做作形式而已。没有潜心的默读,朗读也就不能有悟有得。因而,朗读前的默读是必需的,这是课堂上动静搭配的最有效组合。先静静读思;再书声琅琅,以至议论纷纷。这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做感情朗读才能成为可能。

2.疑难处静思默读,为深入感悟扬起风帆。“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要在疑难处多默读,这样一遍一遍地默读,疑难往往能迎刃而解。如,前几天,我听了我校的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做得非常好。他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个学生质疑:“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明明知道周瑜让他三天造十万支箭是存心陷害,为什么不揭穿呢?”这个问题确实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他没有大费口舌地讲解,而是让学生默读感悟、自主探究。先引导学生专心默读下文借箭的过程,一些学生甚至还拿出了少儿版的《三国演义》,说要看看草船借箭的背景,要对照课文来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默默研读的场面,学生们神情专注,自主探究。默读后,他引导学生对初读时的疑问进行了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说:“因为诸葛亮想到,和曹军交战确实需要箭。”;有的说“诸葛亮胸有成竹,有完成‘任务’的把握。”;有的说:“这是为了麻痹周瑜,以便顺利借箭。”还有的说:“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周瑜的面子,维护孙刘联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的感悟多么精彩!试想:如果没有经历一番默默地研读,学生怎能会有这样精彩的感悟?在疑难处不妨“放一手,退一步”,让学生安下心来静思默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搞懂了诸葛亮不揭穿周瑜诡计的原因,而且对他的神机妙算心悦诚服,对他顾全大局的胸怀顿生敬意,学生的理解感悟可谓水到渠成。

二、“无声”胜“有声”,彰显学生阅读个性

语文课堂固然需要活跃的气氛、热闹的场面,但是相机、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也是不可或缺的。“学而不思则罔”,离开了安安静静地思考、揣摩、品位的课堂又有什么生命力可言,探究其原因,我认为无外乎以下两点:

1.片面理解“以读为本”的内涵

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确实,“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现实生活中,“默读”算得上是人们终身学习的一种主要阅读方法,我们很难看到在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前读书查资料、读报纸、看信件时会有人在高声朗读。仅仅重视朗读而忽视默读,就曲解了“以读为本”的内涵。阅读教学追求的是全面而完整的“读”。

2.过分追求“动感课堂”的热烈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课堂氛围热烈是新课标下许多教师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教育学早就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

 三、默读,足以点亮我们的课堂

默读是枝叶,朗读是根本;只有学会朗读,才能学会默读。默读训练,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忽视了默读的语文教学,就犹如无根之枝。

1.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

默读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出声,省去了发音动作,不必兼顾发音器官的工作和听觉的感受,人的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给大脑进行译码,以较集中的注意力立即进行理解。小学生默读时平均每分钟阅读300~500字,最快一分钟可达700~800字,是有声朗读的8~10倍,大大提高了阅读的速度,提高了阅读效率。

2.默读能保持阅读情绪,有利于静心思考

默读由于不出声,不会互相干扰。安静的学习环境,更利于学生集中思考、理解所读的内容,而且不易疲劳。朗读时,人的视觉、听觉、发音系统都要高度集中,时间一久,自然就会疲劳;而默读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它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把通过眼睛获得的文字信息迅速处理并静心思考,能以个体为主,让学生真正做到独立感悟,且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在默读过程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几遍,还可以结合上下文多读几遍。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读到动情处还可细细咀嚼,品味再三。从而有效提高阅读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质量。

3.默读适用性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朗读为默读准备了条件。默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默读由于实用价值高、速度快且理解深、适用性广而被人们广泛采用。默读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阅读方式。在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同时,教师更应注重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默读,是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使心灵如雨后的青山般澄澈、清明和舒朗。释家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定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定能真正用心地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彰显课堂魅力。

论文作者:任志颖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  ;  ;  ;  ;  ;  ;  ;  

让默读训练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论文_任志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