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赫[1]2000年在《肉鸡血浆VLDL浓度双向选择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以血浆VLDL浓度双向选择的爱拔益加(AA)二世代、三世代和四世代肉鸡为实验材料,进一步研究了血浆VLDL浓度在肥度性状、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等方面的双向选择效应,并进行了AA公鸡和艾维茵母鸡所组建的杂交系的研究。其结果如下: 1.肉仔鸡血浆VLDL浓度和肥度性状的遗传力为中等,其估计值分别为0.2278和0.2418~0.40,二者呈现中等程度的表型相关(R_P=0.21~0.27)和高度的遗传相关(R_A=0.8427)。说明血浆VLDL浓度是进行肉鸡肥度选择的良好的遗传标记。 2.血浆VLDL浓度在三世代仔鸡的高、低脂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腹脂重在三世代和四世代、腹脂率在四世代仔鸡的高、低脂系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说明血浆VLDL浓度的双向选择已使高、低脂系间的肥度性状产生了分化。 3.三世代仔鸡高、低脂系间体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四世代差异虽不显著,但前者仍有高于后者的趋势;体重与血浆VLDL浓度呈中等程度的正表型相关和正遗传相关(R_P=0.2425;R_A=0.4645),与腹脂重呈较高程度的正表型相关和正遗传相关(R_P=0.6553;R_A=0.6156),与腹胀率呈中等程度的表型相关和低的遗传相关(R_P=0.4025和 R_A=0.0469)。说明血浆VLDL浓度的低向选择会引起体重的降低,其选择过程应结合着体重的高向选择。 4.三世代母鸡低脂系的 50周龄和 40~50周龄产蛋量均显著地高于高脂系,血浆VLDL浓度与40周龄、50周龄和40~50周龄产蛋量的表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224、-0.28和-0.24,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6861、-0.4368和-0.2304;血浆VLDL浓度与开产日龄间呈中等程度的表型相关和高度的遗传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和0.7627;三世代母鸡低脂系的受精率和入孵蛋孵化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高脂系,受精率与血浆VLDL浓度呈现中等强度的负遗传相关(R_A=-0,4564);两系间蛋重和受精蛋孵化率的差异不显著,然而血浆VLDL浓度与蛋重的表型相关极低(R_P=0.024),低脂系受精蛋的孵化率有优于高脂系的趋势。以上结果说明,血浆VLDL浓度的低向选择不仅不会降低肉鸡的繁殖性能,反而会使其有所升高。 5.杂交试验的结果,五个试验群体的肥度性状呈现出高脂自交系(HH)>高脂杂交系(HAV)>艾维茵自交系(AVAV)>低脂杂交系(LAV)>低脂自交系(LL)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说明对AA肉鸡高、低脂系的肥度性状经过选择后,已经达到可以稳定遗传的程度。而杂交系的体重有高于高、低脂自交系的趋势,说明杂交对体重产生了弥补作用。 6.三世代公、母仔鸡间血浆VLDL浓度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前者高于后者。说明AA肉鸡在脂肪代谢上很可能存在着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既是相对于品种的,又是相对于性别的。7.肥度性状的变异变异程度较大,变异系数为27.5~49.0,而且四世代仔鸡的变异系数比三世代略有升高;高脂杂交系的杂种优势为正值,低脂杂交系的杂种优势为负值。 本试验者在此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作出了控制肥度性状的基 因为微效多基因不完全显性遗传的假设。
龚道清, 李辉, 杨山, 张德祥, 王启贵[2]1999年在《肉鸡血浆VLDL浓度的选择效应——肉仔鸡体重和血浆VLDL》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父母代肉种鸡为材料,用比浊法测定血浆VLDL浓度,分别以16 周龄、6 周龄血浆VLDL 浓度为选择指标建立零世代、一世代肉鸡高脂系和低脂系,探讨了肉鸡体重和血浆VLDL浓度的选择反应。结果:1 .零世代、一世代肉鸡血浆VLDL浓度变异很大,变异系数分别为43 .6% ~74.6% 和38.7% ~79.9% ,二个世代选择后,血浆VLDL浓度变异系数在高、低脂系中分别为37% ~52% 和31% ~46% ,表明对血浆VLDL浓度的选择,降低了其变异程度;2 .经一个世代选择后,高、低脂系血浆VLDL浓度无显著差异,二个世代后,从绝对值上看,高脂系公、母鸡血浆VLDL 浓度分别高于低脂系公、母鸡,表明选择产生了效果,但选择反应很小;3.经一个世代选择后,高、低脂系体重差异不显著,二个世代选择后,高脂系体重大于低脂系,结果表明对血浆VLDL浓度的低向选择,其体重也下降。
尚秀国, 朱晓萍, 李辉[3]2004年在《蛋鸡血浆VLDL浓度二世代双向选择对体脂沉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雅发褐壳蛋鸡为素材,在零世代和一世代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应用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浓度对体腹脂性状继续进行双向选择,比较了高低脂系间体组成的差异,并研究了中后期血浆VLDL浓度与上述性状的相关程度,进一步探讨了血浆VLDL浓度的选择效应。结果表明:二世代母鸡中后期高脂系体重较高(P<0.05),血浆VLDL浓度与体重呈极显著的表型相关(P<0.01)和中等程度的正遗传相关。62周龄高脂系的腹脂率显著高于低脂系(P<0.05),说明运用血浆VLDL浓度经过二个世代的双向选择,使产蛋鸡中后期体重降低,且对腹脂沉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晓萍, 尚秀国, 李辉[4]2004年在《血浆VLDL浓度双向选择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雅发褐壳蛋鸡为供试材料 ,在零世代和一世代双向选择的基础上 ,应用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浓度对体腹脂性状继续进行双向选择 ,比较了高低脂系的生产性能 ,并研究了二世代母鸡中后期血浆VLDL浓度与上述性状的相关程度 ,进一步探讨了血浆VLDL浓度的双向选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二世代前期(19~ 4 3周 )产蛋量高脂系较高 (P <0 .0 5 ) ,在中后期 (44~ 6 2周 )低脂系产蛋量较高 (P <0 .0 5 ) ,全期 (19~ 6 2周 )产蛋量高、低脂系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二世代母鸡血浆VLDL与前期 (19~ 4 3周 )产蛋量呈显著的正表型相关 (P <0 .0 5 )和中等程度的正遗传相关 ,与中后期 (44~ 6 2周 )产蛋量呈显著的负表型相关 (P <0 .0 5 )和中等程度的负遗传相关 ,与全期产蛋量呈极低的正表型相关 (P >0 .0 5 )和正遗传相关。二世代母鸡蛋重低脂系较高 ,但两系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血浆VLDL浓度与蛋重呈较低的负表型相关和中等程度的负遗传相关 ,表明对血浆VLDL浓度的低向选择有可能使中后期蛋重提高。
安光全[5]2010年在《鸡HMGCR基因多态性与血清VLDL浓度和繁殖性状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胆固醇是影响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的重要物质,VLDL是产蛋鸡胆固醇的主要载体,影响着卵母细胞和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而HMGCR(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 reducase)是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本试验以眉山温氏400只青脚麻肉种鸡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清VLDL浓度及HMGCR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及其对繁殖性状的影响,结果如下:试验检测了384份血清的VLDL浓度,按浓度大小由低到高分为1-4组(44-200、2002~400、400~600、600~720mg/ml血清),各组对应的产蛋量依次为:90.35、105.70、103.65、93.46。其中,第1组与第2组、第3组与第4组的产蛋量差异极显著(P<0.01),第1组与第4组、第2组与第3组差异不显著(P>0.05);1、2组血清VLDL浓度与产蛋量呈正相关(r=0.51,P<0.01),3、4组血清VLDL浓度与产蛋量呈负相关(r=-0.41,P<0.01)。而各组的受精蛋孵化率和受精蛋健雏率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中等血清VLDL浓度组(VLDL浓度200~600mg/ml血清)的产蛋量较高。试验设计了6对引物,采用PCR-SSCP方法,扩增了HMGCR基因的部分外显子和部分内含子序列,检测到3个多态位点。分别为内含子1处的SNP1(789bp, G/A)和SNP2 (937bp, C/G)、内含子4处的SNP3(2316bp, A/C)。3个位点均为中度多态(PIC值分别为0.3551、0.3204、0.3749)HMGCR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发现:各位点不同基因型在受精蛋孵化率、受精蛋健雏率性状中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产蛋量性状中:SNP2中的C、D型差异不显著(P>0.05); SNP1、SNP3的不同基因型差异极显著(P<0.01),B型比A型高11.95个蛋,E型比F型高4.95个蛋,表明B、E型为高产蛋量的优势基因型。单倍型分析发现,各单倍型在受精蛋孵化率、受精蛋健雏率性状中的差异仍然不显著(P>0.05),在产蛋量性状中的差异极显著(P<0.01),最好单倍型为BCE(106.11),最差单倍型为ACE(84.90),相差21.21枚蛋,大于单个位点变异的差异。HMGCR基因多态性与血清VLDL浓度的关联分析发现:各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B_、C_、E_型为低血清VLDL浓度,A_、D_、F_型为高血清VLDL浓度,A_比B_、D-比C_、F_比E_分别高214.07、228.99、73.57(mg/ml血清)。表明3个SNP位点的变异极显著地影响血清VLDL浓度。进行单倍型分析后发现,各单倍型的差异仍然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最高单倍型为ADE(502.12),最低单倍型为ACE(184.40),相差317.72(mg/ml血清),大于单个位点变异的差异。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单倍型在选择产蛋量、高低血清VLDL浓度方面比单个SNP的效率更高。ACE单倍型的产蛋量和血清VLDL浓度都最低,进一步表明过低的血清VLDL浓度明显降低了产蛋量,所以在肉种鸡的肥度性状中不宜过度追求低胆固醇。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析中:SNP1的变异(G→A)造成了一个Oct-1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增加,同时也使CdxA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分值增加;其他两个SNP没有查到有意义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变化。综上所诉,中等VLDL浓度(200~600mg/ml血清)可作为提高产蛋量的候选指标。HMGCR基因的内含子SNPs可作为提高产蛋量的分子标记,而且单倍型效率比单个SNP更高,以BCE单倍型最佳。对于HMGCR基因多态性、血清VLDL浓度水平和繁殖性状三者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王启贵, 史树军, 孟和, 顾志良, 赵建国[6]2002年在《肉鸡血浆VLDL双向选择对腹脂和体重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经过血浆VLDL浓度双向选择组建的高、低脂系AA肉鸡为试验材料,分析4世代和5世代肉仔鸡体重、腹脂重和腹脂率在两系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腹脂重和腹脂率在两系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体重在两系间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因此,通过对血浆VLDL浓度的直接选择可以改变肉鸡的肥度性状,而不影响肉仔鸡的体重。
李辉, 龚道清, 杨山, 张德祥, 王继华[7]1997年在《肉鸡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与屠体肥度性状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白羽肉仔鸡为研究材料,49日龄采血,用比浊法测定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浓度。试验结果表明,血浆VLDL浓度的变异系数为55%,其与腹脂重、腹脂率呈显著的正表型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36)。体重和屠体重与腹脂重呈极显著的正表型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57),对血浆VLDL浓度的低向选择将间接降低体重。为防止肉仔鸡上市体重的下降,应该同时考虑对血浆VLDL浓度和体重的选择。对血浆VLDL浓度的低向选择将降低腹脂重、腹脂率、肝脂含量和肝脂重而对胸肌脂肪含量没有影响。
龚道清, 张军, 李辉[8]2007年在《肉种鸡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质量浓度双向选择的效应》文中提出以父母代肉种鸡为材料,以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质量浓度为选择指标建立肉鸡高脂系和低脂系,个体测定一世代高、低脂系母鸡产蛋性能、种蛋受精率、孵化率、二世代6周龄体质量,观察血浆VLDL质量浓度选择效应。结果显示,一世代低脂系比高脂系早开产6.7d,低脂系40周龄和54周龄产蛋量显著高于高脂系零世代,一世代低脂系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入孵蛋孵化率均优于高脂系;二世代高、低脂系6周龄体质量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对血浆VLDL质量浓度的低向选择使种鸡产蛋性能、种蛋受精率、孵化率产生了有益的间接反应,但对早期体质量没有影响。
李冬立[9]2007年在《鸡IMF双向选择效果及相关基因遗传分析》文中提出本试验以北京油鸡肌内脂肪(IMF)双向选育系为材料,研究IMF的双向选择对生长和胴体性能、IMF含量等肉质性状、脂肪性状主效基因突变基因型频率以及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经过5个世代的IMF双向选择,两系之间肌肉IMF含量发生显著分化。120日龄胸肌和腿肌IMF含量在双选系之间差异显著(P<0.05)。2、取得IMF正向遗传选择进展的同时,体重和胴体性能也得到提高。120日龄上选系活重、屠体重、净膛重、胸肌重和腿肌重分别比下选系提高10.70%、10.70%、12.40%、12.90%和14.20%(P<0.05)。相应率性状在双选系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IMF的正向选择使部分肉品质性状得到明显改善。上选系肌肉pHu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下选系(P<0.05),肉色L*值显著高于下选系(P<0.05)。4、IMF双向选择使A-FABP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上选系BB型频率比下选系高18.75%,但三种基因型在各系内及系间分布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选择使脂肪候选基因mRNA表达在双选系之间产生差异,上选系120日龄胸肌H-FABP表达低于下选系、腹脂LPL表达高于下选系(P<0.05)。综上所述,北京油鸡IMF双选系经过5个世代的双向选择,两系之间肌肉IMF含量发生显著分化,体重和胴体性能也得到提高;IMF的正向选择使部分肉品质性状得到明显改善;IMF双向选择使A-FABP基因型发生改变,使脂肪候选基因mRNA表达产生差异。总之,利用全同胞家系法进行鸡IMF常规数量遗传选择的方法是有效的。
陈金文, 杨山, 莫棣华, 文伯珍, 赵河山[10]1998年在《日粮能量和蛋白水平对肉鸡腹脂和血脂的影响》文中认为对708只(公、母各半)5~9周龄黄羽肉鸡进行3个代谢能水平(13.4,12.5,11.6MJ/kg)和3个粗蛋白水平(22.4%,19.4%,16.4%)交叉的饲养试验,以探讨日粮代谢能和粗蛋白水平时黄羽肉鸡腹脂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日粮代谢能和粗蛋白水平对腹脂有明显影响,腹脂随日粮代谢能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1)。随粗蛋白水平的升高而降低(P<0.05)。日粮能量和蛋白水平对板油的影响与腹脂相似。日粮代谢能水平对肌胃脂无明显影响;日粮粗蛋白水平对肌胃脂重无明显影响,但对肌胃脂率有一定影响(P=0.07)。日粮粗蛋白和代谢能水平对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甘油三酯、胆固醇及总脂浓度均有显著影响(P<8.05),8周龄血浆VLDL浓度随日粮代谢能的升高而降低(P<0.0001);血浆总脂和胆固醇浓度均随日粮代谢能、粗蛋白水平的升高而降低(P≤0.001)。肉鸡8周龄血浆VLDL水平明显存在日粮能量和蛋白的互作效应(P<0.01),而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和总脂水平不存在明显的能量和蛋白的互作(P>0.05)。
参考文献:
[1]. 肉鸡血浆VLDL浓度双向选择效应的研究[D]. 于赫. 东北农业大学. 2000
[2]. 肉鸡血浆VLDL浓度的选择效应——肉仔鸡体重和血浆VLDL[J]. 龚道清, 李辉, 杨山, 张德祥, 王启贵. 黑龙江畜牧兽医. 1999
[3]. 蛋鸡血浆VLDL浓度二世代双向选择对体脂沉积的影响[J]. 尚秀国, 朱晓萍, 李辉. 中国家禽. 2004
[4]. 血浆VLDL浓度双向选择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J]. 朱晓萍, 尚秀国, 李辉.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5]. 鸡HMGCR基因多态性与血清VLDL浓度和繁殖性状的关联研究[D]. 安光全. 四川农业大学. 2010
[6]. 肉鸡血浆VLDL双向选择对腹脂和体重影响的研究[J]. 王启贵, 史树军, 孟和, 顾志良, 赵建国. 中国家禽. 2002
[7]. 肉鸡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与屠体肥度性状的相关研究[J]. 李辉, 龚道清, 杨山, 张德祥, 王继华. 黑龙江畜牧兽医. 1997
[8]. 肉种鸡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质量浓度双向选择的效应[J]. 龚道清, 张军, 李辉. 中国兽医学报. 2007
[9]. 鸡IMF双向选择效果及相关基因遗传分析[D]. 李冬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10]. 日粮能量和蛋白水平对肉鸡腹脂和血脂的影响[J]. 陈金文, 杨山, 莫棣华, 文伯珍, 赵河山. 动物营养学报.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