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焕[1]2005年在《抗脂肪肝1号方治疗脂肪肝30例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抗脂肪肝1号方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脂肪肝患者运用抗脂肪肝1号方(组成:茵陈、小蓟、枸杞子、决明子、山楂、瓜蒌、苍术、薏苡仁、橘皮、佩兰、熟大黄、生甘草等)治疗,主要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血脂指标的变化。结果:治愈8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而肝功能(ALT、AST、γ-GT)及血脂(TG、TC)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1)。治疗后B超复查肝脏脂肪性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抗脂肪肝1号方是治疗脂肪肝的有效方剂。
孙建光[2]2001年在《抗脂肪肝1号方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抗脂肪肝1号方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理论系统探讨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证治规律。方法:运用抗脂肪肝1号方治疗脂肪肝30例,通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观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转氨酶、甘油叁脂、胆固醇检测及B超检查,分析抗脂脂肪肝1号方的临床疗效。结果:抗脂肪1号方能显着改善患者的脂肪肝B超影像,减轻和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低血甘油叁酯、胆固醇含量,其总有效率为90%。结论:抗脂肪肝1号方是治疗脂肪肝的有效方剂。
刘莹[3]2013年在《茵陈蒿汤及其拆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动物实验研究两方面阐述了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认识、治疗及实验研究现状,探讨茵陈蒿汤治疗NASH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以探索古方新用,提升经方在该领域的研究价值和临床治疗水平。1文献综述通过近10年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探讨归纳了NASH现代医学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研究近况及中医学的NASH病因病机、体质学、证候学、治疗研究的进展情况。2茵陈蒿汤对MCD小鼠模型NASH的研究目的探讨茵陈蒿汤治疗MCD小鼠模型NASH的疗效。方法MCD饲料喂养雄性C56BL/6小鼠2周建立NASH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治疗组分别给予茵陈蒿汤高、中(临床常规剂量)、低剂量灌胃干预2周,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干预,治疗结束后处死各组小鼠,观察各组小鼠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肝功能、血脂、肝组织SOD、GSH-PX活性、MDA及肝脂含量。结果(1)一般情况及病理形态学:模型组小鼠较空白组NAS病理评分显着升高,体重降低、肝指数升高;茵陈蒿汤高、中剂量组能显着降低模型的肝指数,各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模型组脂肪变性、小叶内炎症、气球样变评分。(2)肝脏酶学:模型组小鼠肝酶学水平较空白组显着升高,茵陈蒿汤中剂量组能显着降低小鼠ALT水平,茵陈蒿汤高、低剂量组对肝酶学水平无显着影响。(3)血脂及肝脂:模型组血清TC、TG、HDL-C含量较窄白组降低,LDL-C、肝TG含量显着升高,茵陈蒿汤高、中剂量组能显着降低血清TC,TG, LDL-C、及肝TG含量;低剂量组能显着降低TC、LDL-C及肝TG含量,各剂量组对HDL-C水平无显着影响。(4)抗氧化及改善脂质过氧化:模型组肝组织GSH-PX、SOD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MDA升高;各剂量组均能降低模型肝内MDA含量,对肝内SOD、GSH-PX水平无显着影响。结论茵陈蒿汤配方颗粒剂型临床常规剂量能显着改善MCD小鼠NASH模型的肝组织病理、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通过促进小鼠模型的肝脂血脂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肝细胞损伤而降低ALT,对增强抗氧化能力作用不显着。茵陈蒿汤的临床常规剂量疗效优于高剂量,高剂量又优于低剂量。3茵陈蒿汤对HFD大鼠模型NASH的研究目的探讨茵陈蒿汤治疗HFD大鼠模型NASH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调控作用。方法高脂饲料喂养SD雄性大鼠8周建立NASH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治疗组分别给予茵陈蒿汤高、低剂量(临床常规剂量)及复方益肝灵灌胃治疗4周,自然恢复组予基础饲料。治疗结束后所有大鼠取材,观察各组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肝功能、血脂、肝脂、血糖、血清胰岛素含量及抗氧化指标,计算HOMA-IR,RT-PCR法检测肝组织DGAT-2、PKC-ε、IRS-1、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病理:茵陈蒿汤低剂量组和自然恢复组能显着、全面改善模型肝组织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及炎症的病理表现,茵陈蒿汤高剂量组、复方益肝灵组能显着改善炎症及气球样变,降低NAS评分,而对脂肪变性的评分降低不显着。(2)肝脏酶学:茵陈蒿汤高剂量组显着升高模型ALT、AST水平,复方益肝灵组显着升高AST水平,而茵陈蒿汤低剂量组能一定程度降低ALT、AST水平,自然恢复组对ALT、AST无显着调节作用。(3)血脂及肝脂:复方益肝灵组、茵陈蒿汤低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血清TC、TG. LDL-C水平,高剂量组能降低血清TG含量,自然恢复组能降低血清TG,LDL-C含量,但叁个药物治疗组对HDL-C的水平均无显着影响,自然恢复组对升高HDL-C水平具有显着调节。茵陈蒿汤低剂量组及自然恢复组能显着降低模型肝组织FFA、DAG、TG含量,茵陈蒿汤高剂量组、复方益肝灵组能显着减少肝组织FFA、DAG含量,对降低TG作用不显着。茵陈蒿汤低剂量在调节脂质代谢方面的疗效优于高剂量与复方益肝灵片,在调节血脂方面,复方益肝灵片优于高剂量,而在调节肝脂方面,两者作用相当。(4)血糖、胰岛素及外周胰岛素抵抗:茵陈蒿汤高、低剂量组及复方益肝灵组能显着降低FBG、FINS含量及HOMA-IR,各组间无显着差异。自然恢复组FINS水平及HOMA-IR有下调趋势,FBG水平升高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意义。(5)抗氧化及改善脂质过氧化:茵陈蒿汤低剂量组能显着降低血清、肝脏MDA含量,升高血清GSH-PX水平,高剂量组能显着降低血清MDA含量,升高血清GSH-PX水平,茵陈蒿汤两个剂量组对肝内GSH-PX含量无显着影响。复方益肝灵组能显着降低血清及肝内MDA含量,对血清及肝脏GSH-PX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差异。自然恢复组既能显着降低血清、肝内MDA含量,也能升高血清、肝内GSH-PX水平,各组对血清及肝内SOD水平均无显着影响。茵陈蒿汤低剂量对脂质过氧化的整体作用优于高剂量。在增强外周抗氧化能力方面,茵陈蒿汤优于复方益肝灵片,在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方面,复方益肝灵片对模型虽无显着改善,但其作用优于茵陈蒿汤。(6)肝脏胰岛素抵抗及炎症:茵陈蒿汤低剂量组能显着降低)GAT-2、PKC-ε、TNF-a mRNA表达水平,升高IRS-1mRNA表达水平,高剂量组及复方益肝灵组能显着降低PKC-ε、TNF-α mRNA表达水平,升高IRS-1mRNA表达水平,对DGAT-2表达有抑制作用,但无显着意义。结论(1)茵陈蒿汤能够针对NASH发病的“二次打击”机制起效。针对第一次打击的IR和脂质代谢紊乱环节,减少肝内积聚的过量脂质,促进血脂代谢,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状态,并调节血糖、胰岛素的分泌利用,改善外周IR。针对第二次打击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的环节,增强外周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代谢产物,抑制脂质过氧化和炎症反应,恢复氧化系统的失衡状态。茵陈蒿汤常规剂量的作用优于高剂量。在减轻肝脂积聚、增强外周抗氧化能力方面,常规剂量优于复方益肝灵片,复方益肝灵片在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方面优于茵陈蒿汤常规剂量。(2)茵陈蒿汤高剂量可能由于过量使用对模型肝脏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复方益肝灵片也对模型肝脏产生了一定的毒副作用,但其具体原因尚不能定论。高剂量与复方益肝灵片作用相当,复方益肝灵片在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方面优于茵陈蒿汤高剂量。(3)茵陈蒿汤调控NASH大鼠模型肝脏IR的作用机制,部分可能为通过作用于DAG-PKCε信号通路异常的相关因子和炎症因子起效。(4)模型大鼠在无药物干预的情况下,在血脂、肝脂代谢、脂质过氧化程度的改善和外周抗氧化能力增强方面恢复较好,而在肝细胞的修复、葡萄糖的摄取利用、胰岛素的分泌调节方面短期不能自行恢复而需药物干预。4茵陈蒿汤拆方对HFD大鼠模型的正交研究目的从拆方的角度出发研究茵陈蒿汤对NASH的作用机制,探讨方中各药物及组合对NASH的作用疗效差异,以认识各药物与NASH的相关性,明确药物间的组合是否具有交互作用。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对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进行3因素、2水平的交互研究,运用正交表L8(2’)将大鼠分为8组,高脂饲料喂养SD雄性大鼠8周建立NASH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治疗组分别给予茵陈、栀子、大黄、茵陈栀子、茵陈大黄、栀子大黄、茵陈蒿汤灌胃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所有大鼠取材,观察各组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肝功能、血脂、肝脂、血糖、血清胰岛素含量及抗氧化指标,RT-PCR法检测肝组织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一般情况及病理形态学:模型组NAS病理评分、体重、肝指数较空白组明显升高;栀黄组体重、茵陈蒿汤组肝指数有降低趋势,但无显着差异,其余各治疗组体重及肝指数均有显着降低;各治疗组脂肪变性、小叶内炎症、气球样变评分均显着下降,各治疗组之间无显着差异。(2)肝脏酶学:大黄组、茵陈组、栀子组能显着降低ALT水平(P=0.043,0.047,0.042);大黄组能显着降低AST水平(P=0.039),茵陈组、栀子组作用不显着(P=0.054,0.088)。对叁种药物各自用药与不用药时的疗效差异进行比较,各因素对ALT的效应程度为栀子>大黄>茵陈,对AST为茵陈>大黄>栀子,且均以用药水平为优;茵黄组对ALT、AST存在交互作用(P=0.039,0.024),栀黄组、茵栀组对AST存在交互作用(P=0.021,0.046),对ALT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7,0.055)。(3)血糖、胰岛素:大黄组、茵陈组能显着降低FINS水平(P=0.032,0.049),栀子组作用不显着(P=0.213);大黄组、茵陈组能显着降低FBG水平(P=0.049,0.040),栀子组作用不显着(P=0.075)。各因素对FINS的效应程度为茵陈>栀子>大黄,对FBG为大黄>茵陈>栀子,均以用药水平为优;茵黄组、栀黄组对FINS(P=0.011,0.023)、FBG存在交互作用(P=0.018,0.046),茵栀组对FBG存在交互作用(P=0.031),对FINS不存在交互作用(P=0.134)。(4)血脂及肝脂:大黄组、茵陈组、栀子组能显着降低TC水平(P=0.020,0.022,0.020);大黄组、栀子组能显着降低血清TG(P=0.044,0.039)、LDL-C(P=0.042,0.013)、肝组织TG(P=0.012,0.035)含量,茵陈组作用不显着(P=0.288,0.156,0.110);大黄组能显着升高HDL-C水平(P=0.045),茵陈组、栀子组作用不显着(P=0.056,0.081);各因素对血清TG、TC、肝脏TG的效应程度均为大黄>栀子>茵陈,均以用药水平为优;对LDL-C为栀子>大黄=茵陈,栀子、大黄以用药水平为优,茵陈以不用药水平为优;对HDL-C为大黄=茵陈>栀子,大黄、茵陈以用药水平为优,栀子以不用药水平为优;茵黄组、栀黄组、茵栀组对血清TC(P=0.021,0.045,0.021)、TG(P=0.045,0.025,0.026)、LDL-C(P=0.002,0.003,0.002)、肝组织TG(P=0.016,0.027,0.037)存在交互作用,对HDL-C不存在交互作用(P=0.063,0.058,0.157)。(5)抗氧化及改善脂质过氧化:大黄组、茵陈组、栀子组能显着降低血清MDA(P=0.009,0.01,0.006)及肝组织MDA含量(P=0.008,0.009,0.013),各因素对血清MDA的效应程度为大黄>茵陈>栀子,对肝组织MDA为茵陈>大黄>栀子,均以用药水平为优,叁者以栀子对MDA含量影响效应程度最小;茵黄组、栀黄组、茵栀组对血清MDA(P=0.047,0.008,0.005)及肝组织MDA(P=0.016,0.006,0.047)存在交互作用;大黄组、茵陈组、栀子组能显着升高血清GSH-PX水平(P=0.017,0.014,0.009),茵陈组、栀子组能显着升高肝组织GSH-PX含量(P=0.034,0.014),大黄组作用不显着(P=0.052),各因素对血清GSH-PX的效应程度为栀子>大黄>茵陈,均以用药水平为优;对肝组织GSH-PX为栀子>茵陈>大黄,栀子、茵陈以用药水平为优,大黄以不用药水平为优,叁者中以栀子对GSH-PX含量的影响程度最大;茵黄组、茵栀组对血清GSH-PX存在交互作用(P=0.045,0.008),栀黄组不存在交互作用(P=0.101);茵黄组对肝组织GSH-PX存在交互作用(P=0.029),茵栀组、栀黄组不存在交互作用(P=0.063,0.072)。(6)炎症:大黄组、茵陈组、栀子组能显着降低血清TNF-α水平(P=0.021,0.048,0.014),大黄组、栀子组能显着降低肝组织TNF-α mRNA表达水平(P=0.049,0.036),茵陈组作用不显着(P=0.100),各因素对血清TNF-α的效应程度为栀子=大黄>茵陈,对TNF-α mRNA为栀子>大黄>茵陈,均以用药水平为优,叁者以栀子对TNF-α影响程度最大,茵陈最小;茵黄组、栀黄组、茵栀组对血清TNF-α存在交互作用(P=0.048,0.022,0.011),茵栀组对肝组织TNF-a mRNA表达具交互作用(P=0.040),茵黄组、栀黄组未见交互(P=0.066,0.322)。结论(1)大黄、茵陈、栀子单独使用时对大鼠NASH模型的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效应降低、脂质过氧化、炎症等方面即存在显着疗效,其作用多有相似又各有侧重,药物间的作用对治疗NASH具有互补性,大黄保肝降酶及调节血脂的作用最佳,茵陈与栀子对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的作用优于大黄,大黄、茵陈与栀子在调节模型血糖、胰岛素水平方面的作用具有互补性。大黄较茵陈、栀子对该模型可能具有更全面的治疗作用。(2)叁种药物的组合对NASH的多个方面具有协同交互作用,各组合间的作用对治疗NASH具有互补性,茵陈与大黄能协同增强模型的肝脏抗氧化能力,优于其他组合;茵陈与栀子能协同抑制模型肝脏炎症,优于其他组合;栀子与大黄在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方面无显着交互作用。(3)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综合分析,推测茵陈蒿汤全方对HFD大鼠NASH模型在降脂方面作用可能不及大黄,在保肝、抑炎、抑制脂质过氧化调节血糖与胰岛素的水平方面,可能较其他单药或组合更佳,对肝脏抗氧化能力的调节作用是否优于各组合尚需研究证实。(4)茵陈蒿汤在临床中使用的常规剂量可能较高、低剂量更为安全有效,本研究中,传统水煎剂较配方颗粒剂型表现出更佳的疗效趋势。
茅忠鸣, 陈华英[4]2005年在《中草药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中草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0 0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成 2组各 5 0例 ,治疗组用中草药自拟方治疗 ;对照组单用胆宁片治疗。观察 2组治疗前及治疗 3个月后B超检查、谷丙转氨酶 (GPT)、胆固醇 (TG)、叁酰甘油 (TC)、血糖等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4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5 4 % ,2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 ;在降低GPT、TG、TC、血糖方面 2组比较亦有显着性差异。结论 中草药能消除或减轻脂肪在肝脏中的浸润 ,保护肝功能。
李英, 王晓素[5]2006年在《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现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以期为今后治疗该病提供研究方向。方法:回顾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脂肪肝中医药治疗的成果,从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结论:中医药在治疗脂肪肝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脂肪肝的病因病机,探索有效确切的组方,规范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程瑞娟[6]2013年在《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文中提出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甘油叁酯(TG)蓄积过多的病理改变,临床上患者除了有基础疾病及诱因相关表现外,绝大多数患者并无任何明显的症状,因此往往需藉由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方可确诊。现代医学对于治疗脂肪肝的降脂药物,由于具有一定的肝损作用,所以相对而言,中医药对于脂肪肝的发病机理研究及辨证分型治疗则明显呈现其优越性。本病产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叁脏,其形成与痰、湿、瘀、积等有关,所以提出补肾化痰活血法为治疗脂肪肝之大法。目的: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观察补肾化痰活血法对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结合肝功、肾功、脂质代谢、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以台湾地区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患者80例进行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80例合格对象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进行组间及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治疗组的中药组方拟如:生黄耆20g、丹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0g、淮山药10g、广郁金10g、陈皮l0g、垂盆草10g、柴胡10g、赤芍10g、泽泻10g、菟丝子10g、桑寄生15g、山茱萸10g、生山楂10g。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并配服叁七粉1.5g/次/天,叁个月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服用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10mg/d,连续叁个月。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肝功、肾功、脂质代谢、血常规、B超及临床症状积分等方面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较性。结果:1.治疗组40例(基本治愈13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40例(基本治愈7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本研究中药组方对脾虚痰湿瘀阻型脂肪肝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前后自身B超值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有19例脂肪肝转为正常,对照组有12例脂肪肝转为正常。提示中药治疗与瑞舒伐他汀有明显改善B超程度的效果。3.两组患者治疗后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胸闷心悸、舌质及舌下青筋症状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在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胸闷心悸、舌质及舌下青筋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症状积分均数0.91>对照组症状积分均数0.64,治疗组在食少纳呆、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便溏、面色晦暗、睡眠状况、便秘硬结、胸闷心悸、小便尿频、怕冷情况、舌质及舌下青筋、白腻苔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肝功能指标差均数10.18>对照组肝功能指标差均数5.41,治疗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后脂质代谢指标(TC、TG、HDL-C、LDL-C)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TC、TG、HDL-C、LDL-C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脂质代谢指标差均数1.20>对照组脂质代谢指标差均数1.08,治疗组TC、TG、HDL-C、LDL-C疗效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治疗后BUN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BUN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Creatinine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Creatinine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肾功能指标差均数3.43>对照组肾功能指标差均数1.29,治疗组BUN、Creatinine疗效优于对照组。7.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WBC、RBC、PLT)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WBC、 RBC、PLT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常规指标差均数6.74>对照组血常规指标差均数1.93,治疗组WBC、RBC、PLT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治疗组中药组方对于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瑞舒伐他汀。
王亚茹[7]2016年在《活血祛湿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活血祛湿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以及肝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药物疗效及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通过高脂饲料喂养诱导大鼠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模拟了临床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过程。实验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50只和空白组(A组)10只,给予高脂饲料喂养模型组大鼠,空白组则给予普通饲料,从第4周开始,每周末在模型组中随机抽取1只大鼠,做肝脏HE染色切片,在第8周末提示模型组大鼠造模成功。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活血祛湿方低剂量组(C组)、中剂量组(D组)、高剂量组(E组)和阳性药物水飞蓟宾组(F组),每组各9只。从第9周开始各组分别给药干预,模型组改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2周末,大鼠禁食12小时称重取材后处死,称肝脏湿重,并检测大鼠血清中血清ALT、AST、TG、LDL含量,采用RT-PCR法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ICAM-1、IL-1β表达的变化。结果:1.一般情况:模型组大鼠较空白组形体明显肥胖,活动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经4周灌胃给药治疗后,各药物组大鼠上述情况明显好转。2.HE染色观察:模型组出现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细胞周围出现大小不等脂滴,存在炎症细胞浸润,提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造模成功;各药物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症细胞浸润较模型组均有改善。3.模型组血清中ALT、AST、TG、LDL含量均较空白组升高(p<0.05或p<0.01);活血祛湿方各剂量组血清中ALT、AST、TG、LDL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所降低(p<0.05),其中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明显。4.模型组ICAM-1、IL-1β的表达水平均较空白组升高(p<0.05或p<0.01),活血祛湿方高剂量组ICAM-1、IL-1β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同时发现脂肪肝大鼠肝组织ICAM-1、IL-1β表达增强与其病理学的改变呈正相关性。结论:1.高脂饮食是导致NAFLD发生的主要病因,血祛湿方可以明显降低NAFLD大鼠的体重及肝指数,可以减少肝脏的脂质沉积,具有一定的减肥效果。2.活血祛湿方能够有效的降低NAFLD大鼠血清中ALT、AST、TG和LDL,保护肝脏细胞,使肝脏脂质沉积减少,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其中高剂量组治疗效果优于低、中剂量组。3.肝组织ICAM-1和IL-1β高表达可能参与并促进了脂肪性肝损害,活血祛湿方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肝组织ICAM-1、IL-1β的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肝细胞损伤,从而达到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治疗NAFLD的功效。
张岩[8]2013年在《益气化痰解毒中药对脂肪肝大鼠脂联素及肝脏瘦素受体mRNA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益气化痰解毒中药复方治疗脂肪性肝损伤的药效学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配合白酒灌胃的方法,复制与人类脂肪肝极为相似的肝损伤动物模型。以东宝肝泰为对照药,观察益气化痰解毒中药对脂肪性肝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观测:(1)血清脂联素(APN)、瘦素(Leptin);(2)肝脏瘦素受体(OB-R)mRNA;(3)核因子-κB(NF-κB);(4)肿瘤坏死因子(TNFa);(5)肝组织病理。结果:1采用高脂饮食配合白酒灌胃法造模,成功复制病理表现为慢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为特征的大鼠肝损伤模型。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气化痰解毒中药能明显上调肝OB-RmRNA的表达,调节leptin水平;抑制NF-κB活化;降低TNFa含量;提高血清APN水平,与东宝肝泰比较差异显着(P<0.01),说明益气化痰解毒中药复方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东宝肝泰组。同时肝脏病理观察结果显示,益气化痰解毒中药具有良好的抗脂肪肝、治疗脂肪性肝炎作用。结论:益气化痰解毒中药复方治疗脂肪性肝炎的药效学机制为:1提高血清APN水平;2上调肝脏OB-RmRNA的表达,调节瘦素水平;3抑制NF-κB活化,降低TNFa含量。
刘君颖[9]2009年在《1163例成人脂肪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分析成人脂肪肝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临床特点。方法:①对象:我院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普通人群4361人,其中男2742例,女1619例,男女比例为1.69:1。②方法:抽晨起空腹静脉血,测肝肾功、血糖、血脂、乙肝五项,常规测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制定中医体质调查表,由专业人员询问被调查对象并逐项填写。结果:①脂肪肝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和痰湿质最多,分别为401例、371例,所占比例均在30%以上,经χ~2检验两者无显着统计学差异(χ~2=1.745,p=0.187,p>0.05),其他体质类型所占比例均未超过10%,未见特禀质患者。②4361例体检者中,共检出脂肪肝患者1163例,平均患病率为26.67%,年龄最大者86岁,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49.7岁,男879例,女284例,男女比例为3.09:1。③1163例脂肪肝患者中,轻度脂肪肝占35.86%,中度占61.74%,重度占2.41%,中度脂肪肝所占比例显着高于轻度和重度(χ~2=155.9,p=0.000,p<0.01);体型正常者547例,体型异常者616例,其中超重者507例,肥胖者109例,体型异常者所占比例显着高于体型正常者(χ~2=155.9,p=0.004,p<0.01);血脂异常者757例,有TG升高者605例;出现血清酶学异常者471例,有GGT升高者337例;合并糖尿病者1 70例,合并胆囊炎者52例,合并胆结石者45例,合并乙肝者27例,合并丙肝者3例,合并肝囊肿者74例,合并肾囊肿者41例,合并房颤者7例,合并冠心病者193例。结论:①脂肪肝的发病与中医体质存在相关性,脂肪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和痰湿质居多,气虚质、痰湿质是引起脂肪肝的主要病理体质。②脂肪肝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脂肪肝性肝炎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男性患病率显着高于女性,50岁以后男女患病率相当。③脂肪肝患者以中度脂肪肝为主。④高血脂是形成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之一,脂肪肝患者血脂异常以TG增高及TG合并LDL增高所占比例较大。⑤脂肪肝患者常合并糖尿病、心肌缺血等疾病。
冯玉娥[10]2016年在《缪氏资生丸汤剂对脾虚湿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甘油叁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资生丸汤剂健脾助运化湿法治疗脾虚湿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重点观察资生丸汤剂对该类人群血清甘油叁酯的影响,同时验证NAFLD脾虚湿阻的中医病机认识,为临床上探索新的有效的中医治疗NAFLD手段打下基础。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基础疗法(①每天至少持续半小时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不宜高强度的大量运动。②调整饮食结构,均衡营养,限制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过度摄入。③适度并且持续、渐进的控制体重,以减轻基础体重的5%10%作为前3月的减重目标,使得每周体重下降不宜超过1.6kg),并在治疗期间禁止服用其他任何降脂药物;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予以资生丸汤剂,200ml/次,每日2次,总疗程12个周,结束后观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肝功能、中医证候积分及单项临床症状积分等相关指标并予以比较分析。研究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60.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②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66.7%,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③单项症状方面,两组症状积分治疗后均有降低,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胁肋部不适、头身困重、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等方面疗效更为显着,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治疗后肝功能(ALI、AST)较治疗前均降低,治疗组总有效率84.62%,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1.54%,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治疗后血脂(TG、TC、LDL-C)较治疗前均降低,HDL-C较治疗前有所升高: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60.00%,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用药安全性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课题中药是安全的。结论:1.资生丸汤剂对于脾虚湿阻型N4FLD并存的SHTG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缓解头身困重、胁部不适、纳差、腹胀、头晕、大便溏薄等不适,同时可以降血脂、保护肝功能:但在改善神疲乏力、形体肥胖方面,疗效与对照组相当。2.资生丸汤剂临床用药安全,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病程中可以长期服用。3.资生丸是一个适应现代疾病谱良好的方子,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抗脂肪肝1号方治疗脂肪肝30例疗效观察[J]. 周焕. 新中医. 2005
[2]. 抗脂肪肝1号方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孙建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1
[3]. 茵陈蒿汤及其拆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D]. 刘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4]. 中草药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J]. 茅忠鸣, 陈华英.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5]. 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 李英, 王晓素. 甘肃中医. 2006
[6]. 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D]. 程瑞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7]. 活血祛湿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王亚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
[8]. 益气化痰解毒中药对脂肪肝大鼠脂联素及肝脏瘦素受体mRNA的影响[D]. 张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
[9]. 1163例成人脂肪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临床特点分析[D]. 刘君颖. 河南中医学院. 2009
[10]. 缪氏资生丸汤剂对脾虚湿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甘油叁酯的影响[D]. 冯玉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