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鸡翅进行“运动器官观察”的实验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鸡翅论文,器官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实验方法及具体操作
1.选择实验材料
选取完整的鸡翅(翅根、翅中、翅尖连在一起为一根完整的鸡翅),见图1(所有图片见下页)。
2.实验过程
①展开鸡翅观察鸡皮上的羽毛孔,确定上缘下缘(见图2)、内侧与外侧;找到肘关节,最后确定是左翅还是右翅。
②沿指示线剪开鸡皮(见图3)暴露内部结构(见图4)。观察骨骼周围一束束呈梭形的粉红色组织——肌肉;找到筋膜和肌腱,观察筋膜和肌腱的关系,观察肌腱与骨的附着位置。
③找到上臂的两组肌肉,按住肩膀部位,依次拉动每组肌肉,记录上肢骨与前臂骨之间夹角的变化;确定哪组为伸肌,哪组为屈肌(见图5、图6)。
④找到前臂的两组肌肉,按住肘部,依次拉动每组肌肉,记录前臂骨与手骨之间夹角的变化;确定哪组为伸肌,哪组为屈肌(见图7、图8)。
⑤找出肌腱,注意各组肌腱连接在骨骼的什么位置,确认肌腱将肌肉连接到骨上。
⑥去除肌腱和肌肉,观察韧带,确认韧带连接的是骨和骨(见图9)。
⑦剪开肘关节处关节囊及外侧韧带,注意不要完全断开,使关节能够连在一起,观察关节的组成;注意关节面(关节窝、关节头的形状);注意关节软骨的位置(见图10)。
⑧剔除所有肌肉,观察鸡前肢骨的所有结构(见图11)。
3.对实验观察的知识进行整理
在实验过程中对观察的知识进行整理如下,可以作为本实验课的板书。
4.实验注意事项
①教师准备实验阶段
本实验材料一般在超市不易购得,多在农贸市场容易选到合适材料。一般2元可以买到一根。
在农贸市场选择未被分割的整个鸡翅时,需注意挑选时活动一下材料,看看关节部位有无破损口、内部的骨有无在加工时被损伤断裂,若被损伤断裂则不能选为实验材料。
②实验观察操作过程
首先,基于“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观念,需要为学生准备一次性手套。
其次,实验的最后一步需要剔除肌肉露出整个前肢骨的形态。熟的鸡翅有利于快速剔干净,笔者也曾进行过这样操作尝试,但结果不佳。原因是这样做其实不利于对“肌肉附着于骨骼上”的知识形成深刻理解。越难剔除肌肉,越有助于学生对两者之间牢固依附关系的认知。因此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想到“熟的鸡翅剔骨较易,生鲜的鸡翅剔骨较难”,而后让学生自愿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操作,对比效果。出结果时会发现,熟的鸡翅骨是分散的、毫无生机的(见图12),而生鲜的鸡翅却是生机勃勃、关节完整、各部分连为一体的,并呈现自然伸展状态。
③实验教学设计环节
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验教学设计时,不应忽视生物学技能训练,观察要具有合理思路,比如由表及里、近端远端、上下位置关系等。也不应只考虑自己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之前学过什么,之后将要学习什么。实验中可以借用的教学情境其实很多,如之前在七年级下已经学习过人体的相关知识,呼吸运动、心肌搏动,以及借助学生对自己上肢与手指肌肉活动方式的观察。本实验可以借助这些已有经验,通过在解剖鸡翅时将生活中不易通过解剖可视化的内容可视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教学意义及价值
1.围绕课标要求,有助于落实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学内容达到的目标是:学生应能理解“动物运动所依赖的结构是骨骼和肌肉”。鉴于目前初中生物教材、教参中,对于“运动器官观察”实验所提供的参考建议,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偏重在“骨”与“骨骼”结构上,忽视“肌肉”与“骨”的关系,以及肌肉如何实现作用,本节实验可以一定程度改变这一现状。
2.由表及里的操作步骤,有助于实现知识的感受、理解和迁移
一般选择兔或羊的关节进行实验,解剖步骤是从剖开关节囊起始的,关节如何在肌肉的控制下活动,是通过学生双手扳动两侧骨头模拟感受的。这样实验的效果虽然也可间接感悟,就不如在鸡翅材料上通过拉动屈肌看到屈臂、拉动伸肌看到伸臂更能接近真实情景。
3.整合实验材料,有助于形成整体观
运动器官是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也是动物行为实现的基本保证。授课时按关节结构组成,拮抗肌运动方式,以及动物全身骨骼去学习,对分散知识点、化解知识的难点是有帮助的。进行运动器官观察的实验设计,如果思路还是建立在挂图、模型的基础上,那么实验的有效性就没有更好地发挥出来。利用鸡翅作为观察材料,有助于将关节结构、骨与肌肉之问的关系、肌肉动作的结果在同一材料上逐一展现,有助于学生理解骨和骨之间的关系、骨与肌肉之间的关系、肌肉与肌肉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运动实现的结构基础。
用鸡翅进行“运动器官观察”的实验方法,目的是促进生物学实验的有效性发挥,使学生在认同和感悟中形成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实施的最终效果关键还在于教师们自己的尝试和不断的调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