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职校教育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设置研究-以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文

地方职校教育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设置研究
——以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 王益珊

摘要: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为培养和提高地方职校教育类学生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本文从课程设置上作了一些探讨。分析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地方职校教育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的课程设置从课程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课程体系上进行构想并提出课程实施建议。

关键词: 职校 教育类 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 课程设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在教育领域里,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早已正式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化、教学设备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变化等,而这一切变化能否使得教育变得更加有效取决于从事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师是否具备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如何,将影响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地方职校教育类专业的学生,以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专业的学生,他们毕业后将主要为本地区(包括乡、镇)和农村幼儿园、小学以及各类学习培训机构服务,他们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如何,决定他们的教育信息化能力。作为未来教师的职校教育类学生,如何更好地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本研究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提出一些探讨。

一、教育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设置现状与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类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其余知识与理论没有单独开课,而是零散地分布在各类教育教学类课程中,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开课情况并不一致,如表1所示。

表1

2.存在问题

为更好地了解教育类学生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的15级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毕业生作了现状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学校对教育类学生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应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较强,但学生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薄弱,限制了学生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目前学校的培养实际与学生的能力期望有一定差距,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方面的数据分析(最高值为5)

对学生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应用创新能力,采用里克特量表的形式进行调查,从表2—表4可以看出,教育类学生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应用创新能力从均值上分析,相较于最高值均处于中间水平。在表5的分析中,超过70%的学生希望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和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学生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总体水平一般,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普遍抱有较大期望,说明学校的培养实际与学生的能力期望有一定差距,导致这种情况有各方面的因素,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是其中一大原因,结合开课现状分析,教育类学生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

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需要明确学生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具体包括什么,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和自身特点,把培养目标定在什么层次,这些在已有的课程设置中没有看到明确的体现。

(2)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和合理,缺乏系统性。

课程需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合理设置。在已开设的课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主要是培养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主要涉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容,这些都属于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是最基础的应用能力,但学生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仅靠这3门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缺乏对职校学生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定位,导致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完善和合理,缺乏系统规划,具体表现为:

首先,课程目标由培养目标所决定,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什么是信息技术能力?什么是教育技术能力?两者关系如何?这是在制定课程目标时首先要明确的。所谓信息技术能力,是指应用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所谓教育技术能力,目前国内尚无对教育技术能力权威的定义。瞿堃(2008)提出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基础理论、技术操作、资源应用和课程整合。教育技术能力从本质上说是利用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能力。其中,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技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再次,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还需要考虑学生所处的学习层次。职校教育类学生属于职业教育的性质,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相较于高等院校学生,他们的基础水平薄弱,面向的是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是作为教学人员培养的,能力培养的重点是应用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即应用技术优化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实践的能力。对职校教育类学生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学生水平,在理论要求上虽应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但要弱化理论深度,在技能要求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并非成为专业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人员,在技能培养上不必追求专、精、深,而是具有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课程都是应用实践型课程,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强调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其学习层次特性,但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与提高都需要一定理论知识的支撑。现有的课程设置把相关理论知识融合进教育教学类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课程中,教学知识零散且在教学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授课是相分离,学生难于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统合起来,有必要单独开设一门与职校学生层次相符的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课。

②课程设置不同专业间存在非必要的差异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第二、三学期开设,《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在第四学期开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第八学期开设。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在第四学期学完《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后再无相关课程,小学教育专业在第三学期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后要等到第八学期才学习《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课程且是网络学习形式,学习的实际效果有限。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在时间上是间断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没有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学习生涯且开设的课程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需求,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有限,离实际工作需求有一定差距。

③课程开设间断不连贯

在具体专业开课上,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在3门课程的开设上并不一致,学前教育只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小学教育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课程,这样的区别并非由于专业性质不同,仅是由于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人员主观观念的差异。实际上这3门课程两个专业都有必要开设,只是在具体课程授课时可结合专业特性讲授与专业贴合的内容,体现专业差异,符合不同专业需求。

随着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日渐深入,其中翻转课堂掀起了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1]。

表3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方面的数据分析(最高值为5)

表4 “对教学设计过程中涉及的下列要素掌握程度”数据分析(最高值为3)

表5 您希望在哪些方面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

二、地方职校教育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设置构想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是新时代教育类学生必备的师范技能,为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针对目前的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本研究重新构想地方职校教育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建议方面。

2.2.3 非结构化数据给图书馆带来的优势。传统数据库是处理结构化数据的,而现在80%数据都是非结构化,恰恰大数据正好是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由于产生了NoSQL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支持Base特性,支持届量数据等特性[16]。

1.地方职校教育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目标构建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的目标取向是课程体系的灵魂,它体现特定的教育价值取向,对课程内容、结构的选择优化起着导向作用,对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评价与调控的功能。明确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首要问题。

对于现阶段的电网调度问题而言,通常国内会使用SCADA系统,其是由计算机技术自动化运行机制的演变而生成,通过对有关联的电力系统生产情况、调度工作分析,进而实现实时监控电力系统运行的目的,以此就可有效完成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设施管理、参数调整、信号报警等工作。现阶段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呈现自动化、智能化趋势,实现电网的有效调度、满足公民对于电能的使用需求已经逐步成为当前电气行业的首要解决问题。对于此,最优的解决方案为:增强对SCADA系统的合理使用,在实现增强电网自动化调度的基准上合理降低电力领域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量,并减少工作期间的难度,同时还可以做到增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基于以上依据,对职校教育类学生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本研究确定为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体系的学习,具备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应用的意识和态度,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技能,具有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创新教学的基本能力,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应用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在培养内容上,借鉴瞿堃提出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包含的四个方面,把它归纳为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方面和教育技术方面,其中信息技术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涉及技术操作和资源应用;教育技术方面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涉及基础理论和课程整合,如下图所示:

①课程设置偏向应用性,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次,课程的培养目标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职校教育类学生主要包括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他们今后将成为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对职校教育类学生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由于其专业的师范性,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重点。在目标的确定中,主要参照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提出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要求。尽管《标准》只针对中小学教师,对职前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没有相应的标准,但对正在接受教育且今后走向教师岗位的教育类学生来说可作为借鉴和参考,因而《标准》是笔者制定教育类学生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2.地方职校教育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设置构想

依据对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的分析与构建,为培养教育类学生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把地方职校教育类专业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综合应用课程,具体如表6所示:

表6 地方职校教育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体系

其中基础课程完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综合课程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3门,这3门课程不单独训练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而是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教学能力培养的一部分融合进课程中,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在整体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发挥。通过教学综合技能的训练与实践,学生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得到综合的应用和创新实践。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各基础课程具体说明如表7所示。

一杭狠狠地吐了一口血,摇头笑着说:“告诉你也无所谓,放在床下的统靴里,哈哈哈,没想到吧?不过,雪萤可能已经把它交给警方了。我猜,警察该在路上了吧。你蹦达不了多长时间了。”

表7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基础课程说明

课程设置的构想是围绕地方职校教育类学生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所确定的,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程,培养具有较好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的新时代教师。

3.地方职校教育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实施建议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辅助课堂教学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不同,学生间起点水平和学习掌握程度的差异,为缩小学生差异,促进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可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和通信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利用微信、微博等现代通信手段课前发布知识点、课后布置作业等,制作微课讲解教学知识重难点等,使学生可反复观看且不限于课堂教学时间。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既有技能操作课程,也有理论课程。无论是技能课还是理论课都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懂教育教学理论,根据教育教学理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用型人才。例如,《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时需要使学生懂得从教学的角度开发适用的课件,在讲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课时,结合所学理论开展相关实践,如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服务器:云服务器,Windows2008Server 服务器系统和Apache为平台,MYSQL数据库系统。

(3)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授课时特别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与时俱进,淘汰过于陈旧、落后的内容,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

实践民俗学需要关注个人叙事,这不仅是深入了解当地人的要求,而且是创新民俗志书写和研究范式的要求。我们有必要从实证的民俗志书写理念转到对话与交流的民俗志书写理念上来。

综上可知,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村公共服务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存在各种弊端和不足,因此不断探讨新的供给模式。从供给主体来看,多主张由单一模式转向多中心模式,包括以政府为主导,多方进行合作和参与。在选择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容时,应有先后次序,比如有人提出教育优先。在运作过程中,有人主张进行市场化运作。在供给导向上,多主张以农民需求和农民满意度为导向。

我的教学设计借鉴了曹老师的许多理念,努力创造“智趣”课堂,从导入到识字教学,再到阅读理解、写字指导,都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情境,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让静态的语言文字跳动起来。通过听声音、看字形、看图片等方法猜字识字是《咕咚》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如“拔腿就跑”等词语是难点。我运用传统的随文识字方法进行教学,学生能够猜出一些生字的读音,再让他们在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培养识字能力。

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差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掌握与提高,把课程平时学习与期末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更公平、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5)开展丰富多样的课余竞赛与社团活动

课堂学习之余,组织和开展丰富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如多媒体课件比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信息化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参与社团活动策划和日常工作。在参与竞赛和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得到实践锻炼,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时代教育类学生必备的教学技能,对其能力的培养本文从课程设置上作了一些探讨,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教学实践检验,所构想的课程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切实提高教育类学生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

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丰富凝聚人才、激励人才的胜利特色人才文化,倡导“共创百年胜利,共建和谐油田,共享美好生活”的共建共享理念,坚持“油田与心田共建、文化与文明共创”,把“胜利心田”工程的内容贯穿到人才培养中,以文化凝心、以文化聚力。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先后选树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国梁,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李科,全国大学生毕业建功立业标兵高波等一大批新时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典型,并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广大青年人才比学有榜样、赶超有目标。

参考文献:

[1]李 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12

[2]彭敏军,王 龚,严丽军,李顺宝,张 超.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施主体及其职责划分[J].教育参考,2017.03

[3]唐加军,舒 波,雷代勇,徐晓东.高等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与实施策略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

[4]马池珠,魏拥军,吴 迪,徐亭婷.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5

[5]徐敬标,顾富民.小学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6]李学峰.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培养现状与改进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09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9-05-0034

标签:;  ;  ;  ;  ;  ;  

地方职校教育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类课程设置研究-以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