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课改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那么,我们怎样教学才能结合实际呢?怎样能更自然更有意地使学生可以活学活用呢?希望此文能引发启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 实际结合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精确计算、死记硬背公式,致使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严重分离。新教改提倡,我们转变数学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缺少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这里是我个人的一些实际做法。
一、寻找数学教育切入点的要领
1.要将数学教育联系生活,就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规律来施教。
小学时期正是儿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学策略应该需要学生心理的投入,寻找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活动,使他们讨论疑难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激发学生的兴趣。
2.要遵循学生心理的表现。
我们在教学中,用一些设计精巧、与重要概念相结合的活动去引导他们。对小学生而言,相对强烈、对比鲜明、不断变化或富有新异性的刺激往往易引起他们的直接兴趣,而对活动的目的与任务或活动结果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则往往能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
活动吸引学生进入数学知识的世界,而进入问题情境后能激发他们对目的和任务的有意性和自觉性,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这样,我们的生活切入点就找对了。
二、寻找切入点的策略
1.注意切入点的次数。
切入的情境在学生生活中出现的次数,要根据学校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分类》数学课中所涉及的情境都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房间整理、兴趣小组、娱乐场所都是和学生生活非常贴近,且出现频率很高的生活现象。而像那种什么建筑工人之类的情境就较之比较牵强。
一方面,将生活中常出现的数学现象引入课堂,学生熟悉且易于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记录生活现象,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频次高了,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购买商品,就会常常用到估算。因此,小学数学新大纲重视加强对各种估算的运用,在教学中贯穿一些估算的内容。
另一方面,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课堂生活情景中习得的知识,由于切入情景是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从而使学生真正将数学运用于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注意频次性策略,我们最终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所学的知识转变成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必要的解题技能,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以便于发现自己的知识缺陷,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会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不一样,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2.注重切入方式的创造性。
在问题不明显的地方、可从多种观点和方法中获得答案的地方、在需要结合很多数学概念的地方,我们可以举多个例子,使学生有可能去探究有趣的,且对个人来讲有意义的“切入点”。
(1)教师的再造性。
(2)学生的在创造。
(3)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
三、寻找切入点的要注意
小学数学教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教学中要合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情景适时适度地切入数学教育中,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最终应用于实际生活。
1.老师要能选择合理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师应该能够帮助学生选择合理的生活问题,题目蕴涵的数学问题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偏重于对学生数学整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的数学计算能力。
2.教师的角色的正确定位。
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上呢?我想应该是定位在学生的朋友或是合作者,只是给出建议,由学生决定是否接纳。因为,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生活情景的切入切忌留于形式。
我们应当量力而行真正将教学落到实处,着重注意学生问题解决、推理能力的训练,思考主动性的激发和团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
总之,我们的数学教育不是把“数学”赋予模式给孩子,而是要用孩子理解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孩子必须是自己知识的生成者。
论文作者:王云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切入点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论文; 目的论文; 情境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