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深层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上海市政协召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近百名专家学者与会,就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研讨。
关于思想、道德、文化的理论方向
有学者认为,正确判断当前思想、道德、文化状况是确定理论方向的前提;现状估计,要符合我国实际,不能以偏概全。思想建设的中心任务是确定与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体系,它包括人生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政治价值取向、认知价值取向等方面。道德建设的中心任务是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为规范体系。道德体系包含公德与私德两大部分。在确立新的道德体系时,要处理好理与欲、义与利、一与多这三类关系,使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文化建设要以提高民族整体人文素质,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中心任务;着重处理好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本土性与世界性、教化性与商业性三方面的关系。
上海未来15年精神文明建设框架设想
一些学者认为,上海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着与现代化特大型城市相适应的一些优势,也存在着不相适应的一些不足和困难。上海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理应先走一步。这要求:(1)在思想观念上明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并与之相适应;(2)逐步引入反映市场经济特点的一系列机制,并切实抓好投入与操作、机构与载体、法制与监督等环节;(3)加强与全国各地区的联系,并有层次地构筑辐射网络。
一些学者提出,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需将文化教育科学的发展和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置于战略地位,而不仅仅局限于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具性的地位。整个城市的发展目标,要吸取世界各大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避免过分商业化、文化贫乏、社会风气奢糜等弊病。在文化上进一步实行对内、对外两个开放,使上海成为万士云集的大都会,优秀文化品的集散地,中西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形成社会主义性质的、与经济上实现两个转变相适应的精神氛围、道德观念、社会风尚,大力提高市民素质。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精神生产体制、精神文明建设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关系,以及如何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等问题。
有的学者强调,(1)对“两个文明”统一需再认识,把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只定位于为经济建设服务,有可能导致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样为“经济工作为唯一”。防止将城市的繁荣仅仅单一归结为经济,将市民多方面、多层次、不断完善的需要,简单地等同于物质享受。(2)实现经济增长和保证社会公平,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完成的双重历史任务。企业追求效益优先,无可置疑;对执政党和政府来说,必须既重效益又重公平,不能厚此薄彼。(3)自觉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不能在强调“第一生产力”时,忽视社会科学的作用;不能在弘扬科学精神时,怠慢了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两者的功能和价值互补。上海人不能学会了计算机,而对历史一无所知;掌握了现代技术,却失去了人情味;修造了豪华的剧场,却演不出艺术的精品,或者观众寥寥。
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体制和法制
一些学者认为,精神文明建设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就是机制、体制、法制“三位一体”,形成合力。(1)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使之变成可操作的实际运行;运用激励手段、精神和物质两种激励方式,鼓励和吸引人们积极参与;要有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2)要有健全、完善的领导体制,群众参与体制,调控体制。(3)发挥法制的教育作用、规范作用、制裁作用,运用多种法制手段,推动精神文明建设。(4)机制、体制、法制“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做到“五个结合”:即党的制度建设与精神文明的制度建设相结合,依靠群众与运用机制相结合,领导重视与完善体制相结合,加强教育与健全法制相结合,硬件与软件、治标与治本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