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粮北调和北粮南运——当代中国南北方两个区域之间粮食流向流量演变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向论文,当代中国论文,粮食论文,流量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49年以来的40余年间,我国南北方两个区域之间粮食流向流量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即由南粮北调演变为北粮南运。南北方之间粮食流动,对各自区域内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成为粮食供需区域平衡的重要课题。1970年8月2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说:“解放以后,统一了全国,出了个南粮北调、北煤南运的问题。解放以前,也存在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不知道。不晓得蒋介石统治的时候,煤要不要南运?粮呢,要不要北运?看来,要逐步解决这个问题。”〔1〕对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演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阐述和研究,是当代农业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所指的北方,系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南方,系指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
本文研究的起止时限是1949—1994年。
一、1949年以来南北方之间粮食流向流量演变的阶段划分
南北方之间粮食流向流量演变阶段,我们是根据南方粮食流向北方的量、北方粮食流向南方的量两者多少比较来划分的。同时,由于在本课题研究期内,南方粮食流向北方的量大于北方粮食流向南方的量,这发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通过计划调拨运作的,根据习惯称这一时期为南粮北调时期:北方粮食流向南方的量大于南方粮食流向北方的量,这发生在市场化改革时期,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实现的,为便于区别,本文称这一时期为北粮南运时期。
在原商业部对各省粮食年度调出调入量统计中,既包括区内的调运量(如南方的湖南大米流向广东,北方的河南小麦流向山西),还包括区间的调运量,而不是单独对南方各省粮食流向北方或北方各省粮食流向南方的量作统计。由于历史统计数据不足,我们参照根据原商业部对各省粮食年度调出调入量整理而成的南北方粮食年度调出调入量的统计情况(见表1),并结合全国粮食进出口情况和经验性判断综合分析,把1949年以来南北方之间粮食流向流量演变厉程大致划分为3个时期。即:一是南粮北调时期;二是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转变过渡时期;三是北粮南运时期。下面,对这3个时期作如下简要回顾:
(一)南粮北调时期
这一时期大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至70年代中期。南粮北调的数量,经历了由少到多的流变过程,50年代流量较小,60年代开始流量加大。
50年代,总体上看,南北方粮食均是净调出,南北方之间粮食流动量较小,南方有少量粮食流向北方。从1953年开始的南北方粮食年度调出调入统计数字看,50年代的7年中,北方粮食在1953—1955年间和1959年均是净调出,仅1956—1958年的3年为净调入;1953—1959年间,北方净调出粮食的总量为174万 吨,年均净调出24.9万吨。南方在1953—1959年7年间,粮食净调出总量为2330.8万吨,年均净调出333万吨。这一时期国家粮食是净出口,由1950年的净山口116万吨增加到1959年的净出口416万吨。这一时期出口的粮食品种主要是大米和大豆,进口的粮食品种有小麦等,但量较少,年进口总量为2—22万吨。南北方各省(区、市)粮食调出调入的具体情况是:南方14省中,净调出粮食的有12省,净调入的只有上海,西藏无统计,调出量最多的是四川、湖南、江西3省,浙江、安徽、贵州、广东、广西调出量也较多。北方15省中,净调出粮食的有晋 、蒙、吉、黑、鲁、豫、陕、甘、宁、新10个省区,其中调出大户依次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净调入粮食的省有5个,调入大户依次是辽宁、北京、河北、天津,青海有少量调入。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受“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在1959年开始下降,到1966年才恢复到1958年的水平,致使粮食供求关系紧张,从1961年开始我国由粮食净出口固转变为净进口国。1960—1969年间,北方粮食净调入的省由50年代的5个增加到10个,鲁、豫、某、晋、陕5省由净调出变为净调入,只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宁夏、新疆还是净调出省,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3省区的净调出量比50年代减少;这10年,北方粮食由50年代的净调出转变为净调入,共净调入2750万吨,年均净调入275万吨。南方60年代粮食净调出的省由50年代的12个减少为11个,其中福建省变为净调入;这10年南方粮食仍呈净调出,共净调 出1727.9万吨,年均净调出172.8万吨,但这比50年代1953—1959年年平均净调出少61.6%。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南方粮食年净调出量172.8万吨比北方粮食年净调入量275万吨少102.2万吨。南方不但向北方输出粮食,而且有少量大米出口,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北方除从南方调入粮食外,还吃大量进口粮。这一时期,北方净调入粮食的量较大,南* 北调的矛盾已凸显出来。
70年代伊始,1970年国务院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对“左”的错误作了一些纠正,并提出了尽快扭转南粮北调的战略目标,要求加快北方缺粮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还由于70年代在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农业发展方针过程中特别强调“突出粮食”,加上这一时期北方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以及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使得小麦、玉米单产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进而使北方粮食自给率有了一定的提高。1970—1975年间,北方净调出粮食的省仍然是5个,净调入的省也仍然是10个,但变化较大的是冀、鲁、像这3个农业大省由粮食净调入转变为净调出,而内蒙古、宁夏、新疆的粮食则由净调出变为净调入。这一变化使这期间北方净调入粮食的总量减少为1357.6万吨,年均净调入量减少到226.3万吨,比60年代的年均净调入量少17.7%。在这期间,南方粮食净调出的省进一步减少到10个,贵州由净调出变为净调入;南方净调出总量为1144.2万吨,年均净调出量为190.7万吨,比60年代的年均净调出量提高10.3%。这一时期南方粮食净调出量仍少于北方净调入量,不足部分仍由进口解决。
表1 1953—1992年南北方粮食净调入调出量和全国粮食净进出口量单位:万吨
年份南北方粮食净调入调出量 全国粮食净进出口量南方 北方 全国
1953257.3 43.2 300.5 182
1954165.9 106.5 272.4 168
1955265.3 54.7
320 205
1956345.1 -8.7 336.4 250
1957426.4-161.1 265.3 192
1958432.5 -12.1 420.4 266
1959438.3 151.5 589.8 416
1960308.3-138.8 169.5 265
1961 19.1-428.5-409.4 -445
1962 26.2-359.4-333.2 -389
1963130.3-428.1-297.8 -446
1964230.8-351.5-120.7 -475
1965263.1-446.1-182.9 -339
1966 201-179.6 21.4 -355
1967164.6 11.7 176.3 -171
1968197.5-173.524 -200
1969 187-256.3 -69.3 -145
1970191.7-198.7-7 -324
1971 239 -15089 -55
1972181.5 -392-210.5 -184
1973159.4-390.1-230.7 -424
1974227.5-281.5
-54 -448
1975145.1 54.7 199.8 -93
1976 70.8-125.5 -54.7 -60
1977 11.5 -406-394.5 -569
1978
-105.2-574.9-680.1 -695
1979 -87-507.5-594.5-1071
1980 -266-786.7
-1052.7-1181
1981
-301.7-793.2
-1094.9-1348
1982
-221.4
-1019.2
-1240.6-1534
1983
-302.4-807.4
-1109.8-1238
1984
-226.1-728.7-954.8 -722
1985382.5 277.7 660.2 332
1986
-182.5-572.7-755.2 169
1987
-606.7-897.9
-1504.6 -891
1988
-941.5-379.2
-1320.7 -816
1989
-582.7-986.3 -1569-1002
1990
-330.3 -503-833.3 -789
1991-12.8 16.1
3.3 -259
1992-57.7
9.8 -47.9 189
注:(1)资料来源,南北方粮食净调入调出量根据原国家商业部资料整理;全国粮食净进出口量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2)负值为调入、进口;正值为调出、出口。
(3)1981—1990年为平议价调入调出量合计,1991—1992年仅为平价调入调出量,未包括议价调入调出量。
简而言之,北方粮食由50年代初的净调出转变为50年代中期以后的净调入,且净调入量在60年代较大,70年代初净调入量比60年代减少,自给率提高;南方粮食一直是净调出,50年代年均净调出量较大,60年代减少,70年代初又有所增加,但仍未达到50年代的水平;1960—1975年南方粮食调出量不能满足北方需求,由挖国家库存和进口解决。南方的粮食调往北方,主要调往京津等大中城市、重工业基地、少数经济作物集中产区(主要在黄淮海棉区)、部分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主要用作口粮。虽然这一时期南方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比重小,但这一时期我国现代饲料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南北方饲料用粮基本上是本地生产。
(二)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转变过渡时期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转变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南北方之间粮食流动开始进入数量较大的品种调剂阶段,即:南方大米继续流入北方,北方玉米流向南方的量逐渐增大。
到70年代中后期,南方粮食供需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1976、1977两年粮食净调出量减少,1978年则转变为净调入,净调入量达105.2万吨,以后一直是净调入。1976—1984年,南方净调出粮食的省减少为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广西7省区,且年净调出量减少;原来粮食流出量较多的江苏、湖南、江西净调出量都减少;而原来净调出粮食的四川、广东、云南3省则变成净调入粮食,特别是50、60年代粮食调出大户四川省在这一时期转变为粮食净调入,这对粮食南北方之间流向流量演变影响很大。南方净调入粮食的省增加到上海、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西藏7个省区市。1978一1984年间,南方粮食已是流入大于流出,呈净调入,7年总计净调入量为1509.8万吨,年平均净调入215.7万吨。
1976—1984年9年间,北方粮食仍是净调入,且量增大,总计净调入5749.1万吨,年均净调入量为638.8万吨.比60年代10年的年均净调入量多1.32倍,比1970—1975年5年间的年均净调入量多1.82倍。这一时期,北方从南方调入一部分大米,北方玉米流向南方。1976—1983年,北方玉米流向南方的量年均在100万吨以下。1983年,北方玉米主产区的辽、吉、冀、豫等省玉米流向南方68,56万吨,吉林省玉米流出量最大,其次是河南省。吉林省玉米流向从上海到广西沿海地区和西南的云、贵、川,以及长江中游的鄂、湘,共11省区市。河南省玉米流向除西藏以外南方的13个省区市。
这期间国家制定并实施了大量进口粮食的政策,其目的是减轻对国内粮食生产的压力,进而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必要的条件。1976—1984年间,全国粮食净进口量较大,年均935.3万吨。
(三)北粮南运时期
进入80年代中后期,南北方之间粮食流向流量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转折,逐步形成北方粮食流向南方的量比南方粮食流向北方的量多的新格局,进入北粮南运时期。
为什么南北方之间粮食流向流量转变的转折点时间是80年代中期呢?下面,通过对南北方之间粮食流动的主体大米、玉米流向流量的分析来作一判断。
随着北方水稻的发展,北方大米自给能力有所提高,尚有少量北方优质大米流向南方,而这一时期南方大米由于生产徘徊而流向北方的量减少,到90年代中期南方大米基本上没有能力流向北方了。北方玉米发展迅速,南方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比重不足20%,而南方饲料工业的大发展,促使北方玉米流向南方的量大为增加。我们再对南方大米流向北方的量和北方玉米流向南方的量做一具体分析。表2是南北方大米、玉米调出调入情况,从中可以分析推测出南方大米流向北方的量和北方玉米流向南方的量。
(1)南方大米流向北方的数量。由于我国大米是传统出口产品,就是在60、70年代粮食净进口时期,我国大米仍是出口。我国主要是由南方出口大米。南方大米流出有两方面,一是出口创汇,二是调往北方,北方大米基本上是从南方调入的,因此可以认为北方大米调入量与南方大米调往北方的数量接近。由此推测,南方大米流向北方的量,1975年是73.4万吨,1980年是80.6万吨,1985年是135.4万吨〔3〕,1990年是125万吨。
(2)北方玉米流向南方的数量。我国玉米1984年之前是净出口与净进口交替发生,但量较小。1984—1994年我国玉米一直是净出口,因此可以认为南方调入玉米的数量与北方玉米流向南方的数量接近。由此推测,北方玉米流向南方的量,1975年是48.5万吨,1980年是26.5万吨〔4〕,1985年是187.8万吨〔5〕,1990年是271.4万吨。当然,其他粮食品种也有南北方之间的流动,但其量相对大米和玉米而言少得多。
表2南北方大米、玉米净调出入变化单位:万吨
年份 大米 玉米南方大米流入北方量
南方净调 北方净调 南方流向 南方净调 北方净调 北方流入 减北方玉米流向南方量
出量 入量北方量入量 出量南方量
1975
224 73.4 73.4 48.5 96.9 48.5 24.9
1980 93.8 80.6 80.6154.3 26.5 26.5 54.1
1985 208.5 135.4135.4187.8583.2187.8-52.4
1990 200.5
125 125271.4319.5271.4
-146.4
注:(1)资料来源:根据原国家商业部资料整理。
(2)1975年调出入为平价大米、玉米,1980—1990年调出入为平议价大米、玉米。
(3)南方大米流向北方量、北方玉米流向南方量及南方大米流向北方量减北方玉米流向南方量为本文推算。
从这里可以看出,80年代中期开始,北方玉米流向南方的量已远大于南方大米流向北方的量,到1990年这一差额已接近150万吨。因此,我们可以说,8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北粮南运时期。进入90年代,北粮南运的数量比80年代增加较多,并成为南北方粮食区域平衡的突出矛盾,这对南北方各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已成为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平衡的重大课题。
二、南北方之间粮食流动的特点探析
1949年以来的40多年间,南北方两个区域之间粮食流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南方粮食流向北方的主体是大米,以用作口粮;北方粮食流向南方的主体是玉米,以作饲料用为主。
从北方净调入粮食的数量看,1953—1960年和1967、1968、1971、1975、1976、1985、1986、1988、1990年这17年是京、津两市净调入量大于北方其他一些省区净调入量。除这17年外,1961—1990年中的其他21年,北方其他省区净调入粮食的量大于京、津两市净调入粮食量合计。重工业基地辽宁省在50、60年代一直是北方粮食输入第一大户。从这里可以看出,北方粮食净调入主要是由于京、津两大城市和辽宁省净调入引起的;北方还有一些省区也吃外调粮,但相对这3省市而言少得多,主要是少数经济作物集中产区(主要在黄淮海棉区)及生产条件较差地区。现以1975年大米流向为例加以说明。1975年,南方净调出大米224万吨,其中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9省区是净调出,湖南净调出量最多,其次是江西,最小是福建;上海是南方大米净调入大户,而四川、贵州、西藏净调入大米的量较少。这一年,北方只有辽宁净调出少量大米,除宁夏外的13省区市均净调入大米,共净调入大米73.4万吨。总之,南粮北调主要是用于京津等大中城市、重工业基地、少数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及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
至于北粮南运,到1990年,南方地区净调入玉米的数量达到271.4万吨,净调入的省区市达13个,以上海、四川、广西、浙江的调入量较多;只有安徽净调出少量玉米。北粮南运主体是玉米,也有少量大豆,其实质是北饲南运。
南北方之间粮食流动的主体是大米和玉米,其他粮食品种在南北方之间的流动量相对少得多,这是由我国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区域结构两方面特点所决定的。从粮食品种结构分析,我国粮食作物的品种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及其他杂粮。其中,水稻、小麦、玉米是粮食的主要大宗作物。品种产量构成情况是,水稻、小麦、玉米这3种粮食作物的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63.2%上升到1994年的84.1%。从粮食生产区域结构分析,我国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15省中有14个省是以稻作为主;北方以旱作为主,主要生产小麦、玉米、大豆等,稻谷生产量不多。进一步就粮食分品种生产的区域格局分析,水稻主产区是南方,尽管北方水稻发展较快,但南方稻谷产量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比重一直在90%以上,1952年为95.9%,1965年为94.7%,1975年为93.3%,1984年为93%,1994年为90.3%;北方稻谷产量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比重长期在10%以下。尽管北方居民以面食为主,但大米消费仍占一定量并逐步增加,这就决定了在很长时期内南方大米流向北方。再说玉米,主产区在北方。北方玉米发展迅速,其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比重逐步提高,由50年代的接近70%提高到90年代的80%以上,1952年为69.1%,1965年为67.8%,1975年为78.2%,1984年为77.4%,1994年为81.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饲料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南方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致使北方玉米流向南方。至于小麦,我国一直不足,长期依靠进口,国内生产的小麦在南北方之间虽有流动,但量较少,南北方缺口主要是通过进口解决。薯类,除粮食供应特别紧张的60年代初等少数年份外,主要是产地消费,一般不发生南北方之间的流动;豆类及其他杂粮有南北方之间的流动,一般是北方大豆流向南方,但数量相对少于大米、玉米。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本文研究期内,大米、玉米是南北方之间粮食流动的主体,南粮北调主体是南方大米流向北方,北粮南运主体是北方玉米流向南方;当然,这不是说其他粮食品种就没有南北方之间的流动,也不是说北方大米不流向南方,只是说相对于南方大米流向北方和北方玉米流向南方这一主流而言则量不大,属次流。
二是,南粮北调时期和北粮南运时期有显著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主要表现在:(1)经济体制不同。南粮北调时期,南方粮食流向北方,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为了满足北方大中城市、重工业基地、少数经济作物集中产区(主要在黄淮海棉区)、部分生产条件较差地区的口粮需要而依靠行政手段实现的。北粮南运时期,北方粮食流向南方,是在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粮食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由余粮地区向缺粮地区、低价位向高价位流动。(2)居民消费结构不同。南粮北调时期,南方粮食流向北方的品种主要是大米,即这种粮食的计划调拨是为了保障缺粮地区居民的口粮需求,反映出粮食生产水平低下和消费水平低下的背景。北粮南运时期,北方粮食流向南方的主体是玉米,其目的是适应畜牧业发展对饲料用粮的需求,这反映了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的明显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3)粮食商品生产发展水平不同。南粮北调时期,南方粮食流向北方的量少,反映该时期我国粮食商品率较低;北粮南运时期,北方粮食流向南方的量较大,反映我国粮食商品生产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是,大多数省区由于粮食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适应的矛盾,需要品种调剂,有的品种需要调入,也有的品种需要调出,粮食的调入调出同时并存。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是粮食输出大省,由于粮食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适应,仍有品种调剂性调入。例如,江西、湖南等省是大米调出大省,仍需从北方调入玉米以满足本地饲料用粮的需要。再如,吉林省1995年人均粮食产量781.1公斤,居全国第一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93.9公斤)的近1倍,是玉米输出大省,但每年需从外地调进和进口小麦。
四是,多数省区粮食净调出、净调入是变化的。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和西藏、海南一直是净调入粮食,除此之外。其余省区都经历了由净调出变为净调入,或由净调入变为净调出,或净调入与净调出在年际之间、一个时期内交替发生。
五是,进入90年代,南方饲料用粮短缺矛盾突出,东南沿海粮食自给率下降较多。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粮食逐步向商品化、经营市场化迈进,粮食流向变得错综复杂。就主要矛盾而言,南方饲料用粮短缺矛盾突出,北饲南运,东南沿海粮食自给率下降较多。玉米从分区域的供需状况看,北方剩余,南方短缺。近年来,玉米剩余较多的集中在三大片:第一片是东北3省及内蒙古玉米产区,一般年剩余量在2000万吨左右;第二片是黄淮海地区的山东、河南和河北,年剩余量在500—1000万吨;第三片是西北地区的陕西和新疆,正常年景下年剩余200万吨左右。1994年这三大片9省区的玉米产量达到7369万吨,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74%,共余玉米4227万吨,占全国玉米剩余区剩余总量的90%。缺玉米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其中缺口在100万吨以上的有广东、湖南、四川、江西、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广西、上海11省区市。〔6〕南方饲料粮源紧张已成为粮食供需的主要矛盾之一。针对南方饲用玉米紧缺及由此引起养猪业波动的矛盾,1994年底和1995年期间。国务院还从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调动国家专储玉米200万吨分两批紧急调运南方。
大米产需矛盾已显,尤其是东南沿海已有缺口。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江苏5省是我国稻谷主产区,1994年比1990年稻谷面积减少2165.5万亩,总产减少604.5万吨;华南稻区的粤、闽、桂、琼4省区1994年比1990年稻谷面积减少1145.7万亩,产量减少566.5万吨,仅次于长江中下游稻区。这使得稻谷供应紧张。分地区看,稻谷可调出数量减少,需要调入省增加,而且调入量增多。南方的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7省区市,1984年可调出稻谷1509万吨,到1994年需要净调入148万吨。〔7〕
三、关于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演变的几点启示
40多年来南北方之间粮食流向流量演变中,有许多经验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农业综台生产能力,是南北方粮食生产发展的基础
1949年以来,南北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是我国粮食生产连上新台阶的物质基础,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增加到1996年的49000万吨。北方农业生产条件比南方差,40余年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粮食逐步实现自给并呈相对剩余,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北方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主要得益于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经历了50年代的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针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196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了北方8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小组,周恩来总理亲自任组长,1970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加强了对北方地区农业工作的领导,并提出了扭转南粮北调的战略目标;60、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背景下,再次掀起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并且在平整土地、坡地改梯田、改良治理盐碱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这些对改善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起了重要作用。其二是,随着化肥、农机等农用工业的发展,化肥、农机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显著增加,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玉米、小麦品种不断优化,栽培技术不断改进,在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的条件下,单产水平提高较快。1994年与1952年相比,北方粮食亩产增长2.66倍、年均增长3.1%,比同期南方的粮食单产年递增率2.4%高出0.7个百分点。其四是,北方玉米带的形成,促进了北方玉米的快速增长和商品率的提高。1985—1994年间,北方玉米播种面积增加3211万亩,占同期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增加总量5147.4万亩的61.9%;北方玉米产量增加3214.4万吨,占同期全国玉米增加总量3542.1万吨的90.7%;这使得北方玉米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76.1%上升到81.3%。北方玉米商品率较高,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山西大部以及河北、陕西、甘肃的一部分地区,是我国春玉米的集中产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玉米产区,1994年国家对这8省区收购玉米1675万吨,占全国玉米收购总量的76.7%。其中玉米定购712.5万吨,占全国玉米定购量的82.8%。这些玉米,主要是出口创汇和流向南方。北方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是扭转南粮北调局面,并成为北粮南运的重要原因。
(二)合理调整区域内粮食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以缓解南北方之间粮食大量流动的矛盾
在上述对南北方之间粮食流动特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北粮南运的主体是北饲南运,且其量比南粮北调大,暴露出南北方各自区域内粮食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适应的问题。粮食在南北方之间流动,其量在一定范围内应是允许、且是必须的,但量过大则弊大于利。缓解南北方之间粮食大量流动的突出矛盾,要从调整区域内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着手,以促进粮食品种结构的合理形成和粮食的合理流动。为此,北方既要继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发挥玉米带的优势,同时对玉米比重过高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适当调整区域内粮食生产结构,适当发展小麦和水稻等生产,以改变玉米多年连作不利于地力提高的状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居民对不同粮食品种的需求,同时要加大粮食就地加工转化力度;南方要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发展玉米、早稻、大麦等饲料用粮生产,在确保口粮自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饲料用粮生产,提高饲料用粮的自给率。
(三)在政策上扶持粮食生产并使之在区域经济中具有一定发展优势是粮食生产发展的动力机制
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粮食生产在南北方各自区域各产业中发展优势的差异,最终形成北方粮食生产持续增长而南方粮食生产徘徊,粮食增长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粮食经营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对粮食这一弱质产业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使粮食生产在区域经济中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就显得更为重要。具有了这一优势,粮食生产者通过增产可以增收,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发展粮食生产才有动力。提高种粮比较效益,有多方面途径:一是,要在价格、投入等政策上扶持粮食生产,通过增产提高种粮收益。二是,要使粮食走上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道路,通过构建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系,农户通过企业等中介组织与市场对接,农户与企业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提高种粮效益,这既可以促进北方粮食加工转化,也可以带动南方饲料用粮生产的发展。三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来提高种粮收益。
(四)构建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是确保南北方之间粮食有序流动、供需平衡的重要举措
从1985年开始,国家对粮食取消统购统销,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允许多渠道经营,这对缓解卖粮难、搞活粮食流通起了很好的作用。现在,粮食产销区也正在建立长期产销合作关系。尽管如此,由于我国粮食市场发育滞后,粮食有序流动运作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是近年来粮食价格波动和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之一。国家宏观调控在促进粮食南北方之间合理流动是不可缺少的,1995年国家紧急调用专储粮对市场进行调节,对稳定饲料用粮市场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国家在粮食进出口政策上,也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国内粮食丰收呈相对剩余而进口、国内不足时而出口的逆向调节现象的发生。总之,要真正形成南北方之间粮食的合理流动和区域供需平衡,必须构建全国统一有序的粮食市场,并辅以国家宏观调控及进出口调节余缺。
(五)合理布局粮食储备是保证粮食区域供需平衡的必要措施
我国地域之间,气候差异大,粮食丰歉受自然因索影响较大。根据近十几年的情况看,粮食生产一般是5年一个小周期,这期间2年增产、1年平产、2年减产。这是从总量看。还应该关注的是,粮食分品种的丰歉,尤其是现在南北方各自区域内粮食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适应的矛盾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激化全国粮食总量供求矛盾。再者,南北方相距遥远,运输困难,解决粮食因区域性严重自然灾害而减产,特别是粮食市场波动等问题的难度大,这就要求南北方粮食储备在总量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品种的合理搭配。现正在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同时对国有粮食部门实行粮食经营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开的两条线运行,这对保证足够的储奋是有利的。
80年代以来时有发生的粮食卖难、储难,对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不利。粮食卖难和储难的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滞后,这种状况必须加以改变。
注释:
〔1〕汪东兴:《忆庐山九届二中全会》,《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3期,第11页。
〔2〕海南省是1988年从广东省划出单独建省,这之前南方为14省区市。
〔3〕据我国大米流出的主源头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6省粮食局统计,这6省稻谷流向北方的量,1983年是293.3万吨,1984年是258.5万吨,1985年是215万吨,折换成大米后,与本文推算1985年南方大米流向北方的量为135.4万吨基本吻合.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南方大米流向北方的量逐年减少。
〔4〕因这一年南方玉米调入量大于北方调出量,故此值取北方玉米调出量。
〔5〕据我国玉米流出的主源头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黄淮海的河北、山东、河南5省粮食局统计,这5省玉米流向南方的量,1983年是68.56万吨,1984年是142.21万吨,1985年是133.81万吨,这与本文推算1985年北方玉米流向南方的量为187.8万吨基本吻合。
〔6〕〔7〕国家计委农经司、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中国粮食供需平衡问题研究》,载《中国农村观察》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