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监护病房 上海 200433)
【摘要】 目的:总结1例多次自杀未遂的抑郁症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加强评估,积极的心理干预包括倾听与沟通、安全管理、正念认知治疗,坚持服药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能力,治疗原发疾病,做好自我管理,坚持随访等来改善抑郁症状。结果:患者基础疾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抑郁控制良好。结论:对于有自杀史的患者要做好全面的评估工作,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多鼓励患者,给予患者康复的信心。
【关键词】 自杀未遂;抑郁症;支气管哮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267-02
抑郁症患者具有高自杀倾向,逐渐成为新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自杀死亡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1.4%[1],在抑郁症患者中,自杀现象屡见不鲜[2,3,4]。要求临床护士能够关注和重视这部分患者,及时干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2016年11月17日收治了1例多次自杀未遂的抑郁症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经积极的诊疗与护理干预,患者症状改善,抑郁控制良好,康复出院。现将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9岁,因“发热、右侧胸痛、咳嗽、咳痰1周余”于2016年11月17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8℃,心率8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80mmHg。精神软,双肺呼吸音粗,右侧可及少许湿罗音,咳嗽、咳痰、胸闷明显,一般情况差,入院初步诊断“抑郁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既往有哮喘病史20年余,高血压病史20年余,糖尿病史20年余,冠心病史20年余,慢性胃炎病史10余年,患者抑郁症20年,平时服用多塞片、舒乐安定,有3次自杀史。实验室检查:氧分压77mmHg,氧饱和度97.0%,白蛋白34g/L,血清钾3.0mmol/L,葡萄糖10.3 mmol/L,血红蛋白97g/L,胸部CT见左肺大片斑片影,心电图示心律失常。遵医嘱予以心电监护,告病危,予以抗炎、激素、解痉平喘扩张气道、止咳化痰、抗氧化、护胃、补钾及氧疗等治疗。
2.护理
2.1 加强评估
抑郁症患者从出现自杀观念到实施自杀行为前,心理状态是有差别的[5]。本例患者在家中出现3次自杀史,抑郁症状较为严重。责任制每天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睡眠情况、生命体征、食欲、出入量、症状改善情况、有无无助、无望、绝望等负性情绪等,及早识别患者的情绪变化或自杀征兆,予以干预性的护理指导。患者入院时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评分,为25分,严重抑郁。因此控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外出检查有医护人员陪同,及时查看和清除患者暗藏的危险物品,按时服用抗抑郁药物,防止意外发生。
2.2 心理干预
2.2.1倾听与沟通 心理干预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6],在护理患者过程中耐心、细致,取得患者信任与配合,听取患者的主诉,给患者倾诉的空间,让患者排遣心中苦恼。加强情感交流,适当的肢体接触,如:握着病人的手;病人情绪波动时,拍拍病人的胸口等看似轻微的动作却可以带给病人以安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采取结对的方法,站在老人的角度分析问题,让老人感觉被人理解,有所依靠,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认真解答。鼓励患者面对疾病、面对生活,唤起患者对子女情亲的渴望和信心,让患者慢慢感受到生的意义。
2.2.2安全管理 患者时常感觉孤独、不被理解,同时也不愿意把内心想法告知他人,与家人子女的关系疏远,积累的不良情绪到达情感极限,一旦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后便会产生极端想法甚至自杀的念头,该患者曾有自缢和服药自杀史,护理过程中我们加强巡视,经常检查患者床单位及衣物等是否有藏匿的药物或者自伤的物品,严密观察患者的情绪波动情况。
2.2.3正念认知治疗 正念认知疗法作为英国国家临床和护理优化研究所推荐用于治疗抑郁症的指南[7],其治疗有效且练习便捷。本例患者在住院期间通过心理专业小组指导老师给予正念认知疗法[8],即全身扫描、静坐冥想、行走冥想、3min呼吸空间4个步骤,每周1次,每次大约2小时,持续8周。考虑到该患者年纪较大,鼓励家属陪同患者一起练习。患者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正念训练,未发生抑郁复发的情况,缓解了抑郁的情绪,并改善了消极思维模式。
2.3 用药护理
本例患者因患有多种基础疾病,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每种药物用法不一,加上患者年纪大,很容易出现漏服、多服、错服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将患者所有需要服用的自备药物放在自备药盒,记录每一种药物的用法、用量,由护士按时发放并督促患者服用,避免了患者漏服、错服、多服等现象的发生,保证了治疗的效果。服用后检查患者口腔有无药物残留,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4 控制哮喘发作
患者主诉多,非常关心自己的治疗用药情况,对于自己使用激素来控制症状表现出不理解。医护人员一起向患者讲解哮喘的治疗方法以及使用激素的重要性,并介绍相同病情患者的治疗效果,家属参与鼓励患者,患者逐渐理解接受,哮喘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积极对症处理,给予补钾纠正电解质紊乱,增加营养,治疗原发病对于患者的抑郁症状非常重要。
2.5 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能力
患者对的疾病治疗表现出消极感,责任制护士每日与患者定时交谈,交谈内容以患者为主,给患者倾诉空间,可以闲话家常,可以谈谈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让患者宣泄情绪。出院后以电话会晤为主,1次/周,定时致电患者,连续8周,做好延续护理和随访工作。患者表现出期待每次的交谈时间,抑郁症状控制良好。
2.6 自我管理教育
抑郁症患者依从性较差且患者年迈,采取个性化的宣教方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给予患者鼓励,减少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其恢复信心。鼓励患者多听音乐,减少负面情绪,改善心理状态[9]。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疾病及用药的相关知识,减轻焦虑情绪,配合治疗。指导患者进行呼吸操锻炼,有助于锻炼肺功能和稳定情绪。指导患者做好自我监控,记录哮喘日记,自我观察有无哮喘的先驱症状。
2.7 随访指导
出院前做好宣教指导,鼓励患者坚持正念认知疗法练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告知患者家属家庭用药、疾病护理的相关注意事项。出院后采取电话、微信、或者预约视频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全方位的做好延续护理,指导患者定期门诊复诊,做好自我管理。
3.小结
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易复发,迁延不愈。通过加强评估,积极的心理干预包括倾听与沟通、安全管理、正念认知治疗,坚持服药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能力,治疗原发疾病,做好自我管理,坚持随访等来改善抑郁症状。患者基础疾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抑郁控制良好,未再次出现自杀现象。
【参考文献】
[1]陈晓霞,彭鹏.自杀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J].重庆医学,2010,39(1):115-117.
[2]王俊,张红梅,伊茂森等.自杀未遂者相关因素及其临床特点对照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4):257-258.
[3]王登勤,张敬悬.自杀未遂者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09-410.
[4] Valtonen H,Suominen K,Mantere O,et al.Suicidal idea-tion and attempts in bipolar I and II disorders[J]. J ClinPsychiatry,2005,66:1456-1462.
[5]李会.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与自我接纳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
[6]李会,穆喜术,李春素,等.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与自我接纳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9):1006-1009.
[7]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Depression: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 in adults (update)-final scope[R].Clinical Guideline 90,2015.
[8]石贞艳.正念训练对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影响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2):83-85.
[9]张萍,穴位按摩配合五音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抑郁病人疗效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8(29):2779-2780.
论文作者:孙慧娟,顾芬,程洁(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患者论文; 抑郁症论文; 症状论文; 抑郁论文; 疾病论文; 药物论文; 认知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