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_李恒芳

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_李恒芳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论文摘要: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是被动学习的,但是,新课改实施后,教学的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现代教育中,推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应该将学生看作重点,在课堂上多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精神,这样才能使教学真正得到改革,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关键词:

新课程、语文教学

新课程期待着教师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从“神坛”上走下来,能与生为善;从“经验”中走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教师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教师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一线教师要大胆地去实践,勇敢地去探索。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首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等等,并且要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当前值得反思的是,由“教师为中心”滑向“对学生放任自流”。关键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的质量。教师加强指导,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那些重要的、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指出来,去引导学生把握理解。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头脑中的理念不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教师的教育观念始终没有发生改变。而要想使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发生改变,教师应该彻底摒弃那些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现代化的语文教育观念。只有教师的观念改变了,讲授给学生的知识才不会是沉寂的,才能够加速教育模式的改变,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青少年。

 二、课本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它课程资源的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把课本奉为经典,教师只需照本宣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材内容不能增删,教材顺序不能调整。以“课本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与教学内容不合的课文可以调整,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如:有关“奥运”的、新农村建设的等等。但是,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当前值得反思的是,出现了甩开教科书,过多、过早补充其它教学内容的倾向。如,字还没有好好认、好好写,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就大量引进其它文字或音像资料。与此相关的,如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比较好的做法是老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文字、声像资料,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三、 课堂仍是教学的主阵地,正确处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四、 既要打好基础,又要注重开发创造潜能,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像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像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像作文的练习。

在当代教育中,语文是小学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培养了学生的母语基础,学生的语文水平往往体现了该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在新课改不断普及的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势必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只有跟随课程改革的脚步,才能使语文教学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论文作者:李恒芳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9

标签:;  ;  ;  ;  ;  ;  ;  ;  

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_李恒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