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是家庭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是要经过一个错中复杂的从认识、感知、实践、反思、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他贯穿在未成年人生长环境中的方方面面。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充满着变化和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把教育理解为单一的学校教育,应该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就是这个整体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发挥教育体系中每一个组成部分的作用。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机整合,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使教育达到理想的顶点。
一、互动机制设定
学校教育充分依靠家庭教育,达到“家校协作”。“家校协作”是让家长树立起参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育孩子成为好少年、好公民、好学生是一种责任。家长要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的要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进行有效的要求,并且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开展对子女实施一定的有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与学校、社会教育形成同向。
二、建立长效家访制度
班主任如果不习惯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只是在学生出了问题时才会想到家长,长此以往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一,可能会导致一些家长一接到班主任电话或是约见通知,就会本能地担心,以为孩子一定在学校闯了祸,见面时,心理上总是忐忑不安,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家长,很难与班主任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其二,联系沟通的范围只限于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的家长,这种联系随意性大,家长大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常常情绪激动,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我建议的做法是利用寒暑假与周末时间,一学期至少到每个学生家中家访一次。与家长交流的话题很多,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与人相处、思想动向等。家访,不仅仅是与家长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沟通,平日班主任与学生都是在学校里接触,突然改变了环境,学生的心理感觉与在校时完全不同。班主任也可以换一种身份、换一种语气与学生交流,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访活动的效果,可能比找学生谈话要好很多倍。
班主任还要建立一本家校联系通讯录,以备不时之需。现代社会,大多数家长事物繁忙,如果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必须保持电话联系。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与自己的孩子见面接触机会很少。所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有些家长无从知晓。而班主任与家长的电话联系是家长掌握自己孩子的一个重要纽带。
三、充分利用家长会与家长接待日
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必不可少,家长会上,班主任除了告诉家长成绩之外,还可以总结学生一学期的德育情况。家长会虽好,但间隔时间较长,所以可设立若干家长接待日。具体操作是: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以周为单位,确定家长接待日的具体时间、地点;要求家长按时间表到学校与班主任见面,交流孩子的情况。在家长接待日那天,班主任要认真备好和家长交流的内容,一定要让每个家都能有所收获,只有这样,家长才会坚持到会,并认真对待与班主任的沟通交流。
四、让家长参与主题班会课
虽然每个家长都觉得对自己的孩子比较熟悉,但有时并未真正了解他。有时候想去了解,孩子又不一定愿意开口。我们可以邀请一些家长参加班会课,在课堂上听听自己孩子的心声。
五、家长参与记录学生成长手册
每学期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填写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一个学期下来编辑成册,期末总结,根据学生的成长轨迹分析优缺点并做出评价。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把自己每一次的阶段反思和总结完整地记录下来,然后寄给家长或在家长会上交与家长。
总之,在家校联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行为表现,思想动态等等,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刻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同时,教师通过家校联系能及时掌握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要求与建议,全面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积极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自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家校联系工作,是全面提高教学成绩和班级工作的重要手段。
论文作者:王明武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7
标签:家长论文; 学生论文; 班主任论文; 孩子论文; 学校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接待日论文; 《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1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