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妇幼保健院 四川 巴中 636000
【摘要】目的 探究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对比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笔者选取了7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号末尾数奇偶排序法分为微创组(n=39)和开腹组(n=39),开腹组患者进行开腹手术,微创组则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各小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开腹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胃肠蠕动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较微创组多(P<0.05)。同时开腹组患者术后VAS评分相比微创组较高(P<0.05)。结论 针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手术,可促进胃肠蠕动,缩短住院时间,加速康复进程,推广应用价值极高。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手术;粘连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属于临床外科较多见的一类外科疾病,主要与腹腔炎症及术中损伤等因素相关,据研究记载显示,其发病率约占肠根阻总发病的20%-60%[1]。目前,发生肠梗阻疾病后,临床上给予保守药物治疗,其效果不佳,甚至会延误治疗时机,可能会使肠管高度扩张、细菌大量繁殖,甚至会引发结肠坏死以及血运障碍,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因此,在临床上对于该疾病,需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措施。本文主要针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实施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分别治疗效果进行探究,希望为临床提供借鉴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研究时间: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的7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号末尾数奇偶排序法分为微创组(n=39)和开腹组(n=39),开腹组患者男性:女性=22:17,平均年龄(45.5±8.8)岁;微创组患者男性:女性=21:18,平均年龄(46.5±8.5)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发病时间距上次手术时间均在3-6个月以内,且均表现为上腹甚至全腹部压痛、肛门停止排气等症状,同时伴有恶心及呕吐等[2]。排除标准:术前进行B超检查显示,排除腹腔其他疾病,无腹腔镜手术禁忌症。上述资料对比显示无差异(P>0.05),小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B超检查确诊。开腹组患者实施开腹手术治疗,具体步骤如下:先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并常规消毒腹部手术部位,并在正中腹部做切口,进行开腹探查粘连部位,并明确粘连情况,然后对粘连组织进行分离切除,并及时修补缝合破损的肠管全层,再应用0.9%的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微创组则给予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具体步骤如下:患者取平卧位,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根据患者上次手术切口部位情况,在原切口部位6-8cm处插入气腹针,并充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建立人工气腹,使腹压维持在12~14mmHg,然后再置入腹腔镜和1个10mmTrocar穿刺套管和,通过在腹腔镜的引导下,对于束带粘连的小梗阻,可应用超声电凝钩直接进行切除,小肠与腹壁粘连范围较大,可应用超声刀等进行锐性分离,肠与肠之间的粘连部位,可采用5mm超声刀进行分离,并及时对术中损伤的腹壁及肠管进行修补,然后给予常规的透明质酸钠等防粘连剂在切口或粘连部位[3]。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胃肠蠕动时间等,同时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VAS)进行统计,0~10分表示,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版进行计算处理,计量资料以标准差( )表示,对比数据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独立样本 检验,统计指标显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则以P<0.05纳入统计范畴。
2结果
2.1围术期各项临床指标统计
开腹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50.3±3.6)ml、肛门排气时间(2.6±0.5)d、胃肠蠕动时间(2.3±0.5)d以及下床活动时间(10.5±2.4)h,微创组各项指标分别为(65.8±5.6)ml、(4.1±0.7)d、(3.8±0.6)d、(25.6±3.4)h,与开腹组相比较微创组各项指标较好,数据统计结果显示,t1=14.539、t2=10.889、t3=11.993、t4=22.658,P<0.05。
2.2术后疼痛程度统计
开腹组患者术后VAS评分(3.45±1.23)相比微创组(5.23±1.25)较高,结果显示:t1=6.338,P<0.05。
3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主要是由于肠粘连后逐渐形成的纤维素提拉所致的肠管扭曲及压迫肠管的一类外科疾病。发生肠梗阻后,容易使患者结肠内压力增加,肠管扩张、肠壁发生血运障碍,从而极易引起肠管坏死或穿孔。鉴于此种情况,在临床上应积极应用手术治疗方法,来松解粘连,阻止粘连反复发作,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
传统开腹切除手术,该技术操作简单,但切口穿创伤大、出血量多,腹腔冲洗面积大,且对于严重腹胀、耐受性较差患者,不能进行开服探查,同时开服探查范围广,容易使肿瘤疾病发生腹腔转移。此外,应用开腹手术治疗后,其手术时间长、术后疼痛剧烈,影响患者切口愈合,延长康复进程,同时也进一步增加经济负。开腹手术不能满足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渐渐不被临床所应用。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较,腹腔镜治疗技术,主要通过应用腹腔镜冷光源照明与其他器械相连接后,可以将腹腔病变清晰的呈现为图像,建立气腹后视野清晰直观。可以对肠粘连部位进行准确判断,尽可能避免了对腹腔其他脏器的损伤和刺激,在分离粘连额的过程中,动作轻柔,尽量保持肠管的完整性,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尽早恢复。腹腔镜下手术具有出血少、切口小、恢复快等临床优势,得到了临床医生的青睐和患者的认可。
综上所述,针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手术,可促进胃肠蠕动,缩短住院时间,加速康复进程,推广应用价值极高。
参考文献
[1]陈军杰,刘卫怀.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4):36-38.
[2]王展福,胡勇坚,李健,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对比[J].广西医学,2016,38(6):873-874.
[3]蒋辉,顾颖浩,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6):141-142.
论文作者:谷正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1
标签:肠梗阻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肠管论文; 腹腔镜论文; 时间论文; 腹腔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