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扩散加权成像在腹部淋巴结的临床应用论文_刘儒军

MR扩散加权成像在腹部淋巴结的临床应用论文_刘儒军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珠海 519000)

【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腹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患者腹腔淋巴结MRI资料,比较良、恶性淋巴结相对信号强度(RS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结果:40例共计139枚淋巴结,良性81枚,恶性58枚。139枚淋巴结全部为DWI高信号,128枚呈ADC低信号,11枚呈等高信号;良、恶性淋巴结平均ADC值分别(1.359±0.212)×10-3mm2/s和(0.960±0.261)×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I分别为(3.144±1.587)和(5.603±1.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成像可作为腹部淋巴结检查及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腹部;淋巴结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9-0169-01

淋巴结是人体一种极为重要的器官,在人体正常的运行和工作过程中,淋巴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淋巴结病变较为常见,由于机体淋巴结病变可相互影响,日久不愈还会出现诸多的并发症,也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变,对其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均会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通过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诊断方法非常重要[1]。笔者所在医院分析了常规MRI和DWI诊断腹部淋巴结病变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2012年12月至2014年11年,我院行MRI扫描发现有腹部淋巴结发生病变的患者。排除标准:无术后病理结果且无随访者;有术后病理,但对淋巴结无描述并失访者;有术后病理,但淋巴结部位与MRI显示部位不一致者;ADC图不能显示淋巴结病灶者。最终纳人研究对象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24~76岁,平均56岁。恶性肿瘤18例(含58个恶性淋巴结,24个良性淋巴结),胆道炎症15例(39个良性淋巴结),肝硬化7例(18个良性淋巴结)。

1.2方法

1.2.采用GE1.5T超导磁共振和8通道腹部体表线圈,DWI扫描序列为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imaging,EPI),TR1900ms,TE 75ms,层厚5mm,层间距1.2mm,视野350mm×350mm,矩阵192×192,扫描时间15s。信噪比为1.0。采用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技术,并在扫描野上下各加1个预饱和带。扫描范围同常规T1WI和T2WI。扫描时受检者平静呼吸。b值分别为50和700s/mm2,扩散方向为3,获得两组弥散图像及拟合出ADC图像。

1.2.2图像分析与测量 由1位副主任医师采用单盲法(不知道病理结果)在阅片终端上分析MRI图像,测量淋巴结及同层图像竖脊肌DWI信号强度和淋巴结表观扩散系数,比较良恶性淋巴结相对信号强度和ADC值。RSI及ADC测量标准:在同一层面DWI图像上测量淋巴结及肌肉信号强度RSI=SI淋巴结/SI肌肉;结合常规序列及DWI,在ADC图上确定合适层面,测量淋巴结ADC值。ROI大小约为病灶面积2/3,如果病灶较大坏死液化,ROI需避开液化坏死区,且采用多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定量资料用()表示,良、恶性淋巴结ADC值及RSI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0例患者的139枚淋巴结,良性81枚,恶性58枚,短径5~18mm,平均约11.2mm。DWI显示139枚淋巴结全部为高信号,ADC显示128枚呈低信号,11枚呈等高信号。两组淋巴结RSI及ADC测量值比较。

3.讨论

腹部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的病变类型,该部位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腹膜后间隙和腹腔,收集腹盆腔淋巴结外器官的淋巴引流[2]。当器官出现炎变或恶性肿瘤等异常,毒素、细菌、癌细胞等可经毛细淋巴管流入相应淋巴结,并引起腹腔淋巴结肿大。常规影像学诊断腹部淋巴结病变是不够的,诸如细微淋巴结的病变,其内部可能出现病灶转移。虽然针对DMI诊断腹腔淋巴结良、恶性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常规MRI联合DWI诊断腹腔淋巴结病变的研究甚少。

由于腹部淋巴结病变时,其症状并不明显,而且腹腔内部组织结构差异性不强,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观察,很难确诊患者病情,甚至无法较好地对患者起到相应的诊断效果。部分患者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出现了腹部淋巴结病变、恶变的情况。这对患者的正常治疗以及患者的恢复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甚至极有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采用一种及时有效的方法,对于腹部淋巴结诊断的方法极为重要。相对于常规CT来说,MRI可以更准确地辨别腹腔软组织、血管流空效应以及脂肪抑制技术,特别是DWI的黑血效应。

MRI和DWI诊断是目前对腹部淋巴结病变患者实施诊断过程中的常见手段。若仅使用单一并且常规的诊断方法,检出率以及准确率实际上并不高,尤其是针对一些较小的淋巴结病变,其诊断效果更是不佳。另外由于淋巴结病变内部会出现微小转移灶的情况,因此极有可能会导致误诊以及漏诊的情况,无法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诊断,也无法对患者进行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不佳[3]。基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对腹部淋巴结病变患者实施MRI和DWI诊断。

本次研究发现大部分小淋巴结由于ADC图不能辨别而排出,纳入的139个淋巴结在DWI上均显示为高信号,边界清楚,淋巴结短径约5~18mm。良、恶性淋巴结与同层肌肉信号强度比分别为(3.144±1.587)和(5.603±1.53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DWI成像能敏感地发现淋巴结,且良性淋巴结ADC值高于恶性淋巴结,良性淋巴结DWI相对信号强度高于恶性淋巴结。DWI可作为鉴别腹部淋巴结良、恶性的一种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妍,黄永波,王星,等.全身MR扩散加权成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5,47(7):622-628.

[2]周俊,詹松华,龚志刚,等.MR背景抑制DWI与CT对结直肠癌术前淋巴结分期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6,19(3):246-250.

[3]刘冬,沈海林,付芳芳,等.3.0T磁共振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和表观弥散系数在颈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7,23(2):373-376.

论文作者:刘儒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  ;  ;  ;  ;  ;  ;  ;  

MR扩散加权成像在腹部淋巴结的临床应用论文_刘儒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