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概论_单亲家庭论文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概论_单亲家庭论文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全攻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攻略论文,单亲家庭论文,子女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单亲家庭是指由父母的某一方与孩子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夫妻离异,也有少量是丧偶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本文所关注的是指由于夫妻离异造成的单亲家庭。据中国妇联最近的一次统计,中国67%的离婚家庭中有子女,目前全国已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而且还在以每年五六十万的速度递增。

由于单亲家庭的特殊性,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子女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源于父母,特别是父母的关系及教养方式。单亲家庭中的子女面临更多的家庭冲突,个性中有更多的冲动性、破坏性,因而其心理上的紧张、不安及其它心理缺陷较正常家庭子女要多。据来自重庆市少管所的一份资料显示,约占80%的未成年人犯罪来自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1.易形成消极性情感。

在正常的家庭中,双亲都在身边,这会给孩子带来更高的安全感和情感满足。而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庭的突然变故,孩子失去了父爱或者母爱,更有一部分离异的夫妻,将孩子交给隔代抚养,放弃了直接监护人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这种情感的缺失和教育功能的欠缺,使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自私、冷漠,忧郁多疑,缺乏热情和爱心,缺乏同情心;性格孤僻,自我中心,合作意识差,合作能力低等不良情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帮助,这些不良情感会逐步积累起来,导致心理上的障碍,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一般来讲,步入单亲家庭的孩子年龄越小,形成消极性情感的可能性越大,调整或诊治就越困难。

2.缺乏自信心。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一般缺少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加之,家庭破裂对他们的心理带来创伤,使他们容易丧失生活与学习的信心。

3.畸型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犯罪心理学家森武夫说:“家庭是人个性的塑造场。”父母是子女个性形成的首任和最重要的老师。无父的家庭,子女往往缺乏安全感,家庭活动空间较小,子女尤其是男孩子更易被社会不良诱因所吸引,染上恶习。无母的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如果一个人幼年就生活在无母的家庭,会造成情感能力退化。由于血缘关系和女性的本能,子女与母亲在出生、哺乳、抚养、教育等交流过程中极易产生情感依赖,并在此情感基础上,发展和完善情感能力。一个母亲的良好影响可以促使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可能造成孩子情感障碍,形成自我封闭,或产生其他负面的心理倾向。

怎样让单亲的子女拥有健康的心理

国外有心理专家向正处于婚姻危机阶段的已婚夫妇提出以下几点有效的建议,我们不妨听听。

1.永远不要用孩子做武器。

如果妻子威胁有婚外恋行为的丈夫说:“我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或者有些妻子在遭遇丈夫的婚外恋时,要求孩子支持自己,给丈夫以道德的评判,那么她就是在用孩子作武器。孩子对父亲和母亲都有依恋感。这样做分割了孩子对父母双方的忠诚,也会令稍大的孩子产生极度矛盾的痛苦心理。

2.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而不是被抛弃。

尽管你在发现爱人婚外恋之后很自然地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但是孩子在这一危机时刻能够感受到爱、受到呵护却非常重要。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况,他们总是依赖你。你持久的关爱会帮助孩子经历风雨,在他们长大之后感到自己有能力去爱别人。

3.孩子没有必要了解一切。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很少能够明白和接受父母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变故,因此他们仅仅需要知道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事情,而应把事件中孩子根本承受不了的细节藏在心里,以免给孩子徒增心理负担。

4.对孩子讲话要注意措辞。

当你的情绪非常激动时,你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来控制。因为孩子在接触到尖叫、孤僻、不可控制的愤怒等场面时,年幼的孩子会害怕,大一些的孩子会感到无助。同时,许多孩子会因为父母的问题而指责自己,这种自我谴责会使孩子的心灵遭受严重的创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愈合,甚至会导致孩子一生习惯性的自我谴责。

5.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攻击,揭短。

对父亲或母亲的批评会引起他们对自我认同的焦虑,引起他们对性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焦虑。结果,孩子将永远生活在家长离异的阴影中,并学会仇恨。

6.不要把孩子当做发泄的对象。

某少年管教所一在押少年犯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心情抑郁的父亲在酒后和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狠狠地揍他。当他长大后有能力打人时,就成了一方的霸王,后终因打架伤害他人而进了少管所。实际上,正是由于父亲经常打他,该少年才学会了打人,并把父亲对他的暴打“回馈”给社会,这是典型的单亲家庭危害子女身心发展的案例。

7.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血浓于水的亲情是难以割舍的,父爱和母爱都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应该努力去满足孩子对这两种爱的需求,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双方轮流抚养孩子。剥夺任何一方的爱都会给孩子造成永远的阴影,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应该成为孩子的支持者,给孩子以积极的感情。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和生活的精神支柱,千万不能嫌弃孩子。

最后奉劝那些正处于婚变时期的夫妻:无论你们在婚姻中遭遇并正经历着什么样的痛苦,作为父母必须能够及时敏锐地感知孩子的心理需要,并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你们的行为将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影响,有些甚至再也不能弥补。如果自己实在不能调整,可及时寻求其他亲人、朋友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单身母亲如何对儿子进行科学的性别角色教育

单身母亲家庭是指由于离婚、丧偶或其它原因造成的由母亲单独一人与儿子组成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缺少父亲的形象和来自父亲的教育,使得单身母亲对儿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颇为困难。在正常的父母双全的家庭中,儿子从小就有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对象,即男性家长,并在与异性家长的关系中打下未来人际关系的基础,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恰当的性别角色。如:怎样承担家庭的责任,怎样与同性和异性相处,怎样解决社会需要与家庭需要之间的冲突,等等。而在早年生活中缺乏父亲形象的儿子,如果母亲没有相应的关注,结果会使孩子在性别角色确认这一环节出现困难和混淆,表现出“男孩女性化”的倾向。在性格上会表现出敏感、多疑、自卑、胆小、心胸狭窄、依赖性强等,这会给他的人格塑造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为了让孩子的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单身母亲对男孩要在教育中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儿子男性角色性格的培养

一些母亲在教育儿子时,首先将他看作是自己的孩子,然后才将其当作独立的男子汉,甚至从未将其视为独立的男子汉。对孩子过分支配和保护,满足于儿子的顺从、依赖、怯懦、仔细,这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例如,男孩子总是十分淘气,天不怕地不怕的,但母亲要求他讲卫生,不要把衣服搞脏,不要乱跑,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结果孩子变得处处谨小慎微,缩手缩脚。成年后,母亲对儿子的这种性格当然是“恨铁不成钢”,殊不知,这正是母亲本人教育的结果。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和模仿的榜样,如果要培养孩子果断、自信、大胆、心胸坦荡等性格,就要有意识地对男孩子采取内细外粗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要符合男性性格特征,而不要培养出“脂粉气”。

②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当的交往环境

由于家庭中缺少父亲,儿子自然与母亲相处的时间大大增多。有的母亲认为,与女孩子一起玩安全、文明、卫生,而与男孩一起玩则容易出乱子。其实,这样会使孩子在成年之后产生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他们只对某些人有安全感,而对另一些人表现出胆小、退缩和敏感。因此,母亲应该多安排孩子与爷爷、舅舅、男性同事等交往,补偿父亲缺失而造成的同性交往上的空白。另外,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也不知不觉地模仿了其他男性的行为,这是母亲那里所得不到的。

③给孩子适度的母爱

单身母亲往往将儿子视为自己生活的唯一寄托,把全部的爱和感情都倾注到孩子身上。例如,有的母亲将喂奶的时间不恰当地延长;允许儿子一直与自己同床而眠;对儿子过多的关心和爱抚等等,结果孩子产生“恋母情结”,习惯于依赖母亲,而不愿意独立,更有甚者产生变态心理和行为。有这样一个病例:有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和孩子同床而眠直至孩子十多岁。从小孩子就喜欢让母亲搂着睡,自己也愿意抚摸母亲的身体,母亲一直放任孩子的行为。结果他到十几岁后养成一个怪毛病:特别渴望抚摸异性,后来将手伸向了年幼的表妹,虽然没有发生性关系,但给两人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一直被内疚、犯罪感和本能冲动困扰,不能自拔。成年后,他对异性的兴趣只停留在抚摸的欲望上,而无性交的冲动,并想通过自残解脱自己。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子最好在七岁以后就和父母分室休息,如果家庭条件不许可,至少也应分床。在国外,孩子一生下来就和家长分开休息。中国家庭因条件和传统等原因,没给孩子创造独自生活的环境。而单身母亲由于对孩子过分的爱,使得有些人在一定条件下分不清母爱和情爱的界限,也不了解这样做给孩子带来的恶果,造成儿子在心理上永远不能“断奶”。

④母亲要有自己的生活安排和独立支配的时间

孩子一生下来本能地具有占有欲,他们吮吸母亲的乳汁,占有母亲的怀抱和目光,成为母亲生活的中心。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亲应该慢慢将注意力离开孩子。但是,许多单身母亲将全部时间都给了孩子,没有自己的私生活,这其实对儿子性心理的发展是无益的。母亲应该定期给自己安排时间,用来处理私人事情,包括同异性的交往,使孩子明白,母亲是爱他的,但他不能占有母亲所有的感情空间。否则孩子会变得放荡不羁,不服管教,或向母亲滥施命令,自私地反对母亲再婚等等。母亲给自己时间的同时,也就给了孩子成熟的机会。

⑤让孩子接受健全的婚姻观和性态度

有些单身母亲在以往的婚姻生活或性经历中受到的创伤使她们对婚姻、异性都持有一定的偏见,并且将这种偏见灌输给孩子。例如,告诉孩子是爸爸不要他们了,男人都很坏,自己是如何不幸,等等,使孩子对人产生敌意、不信任感,同时也有不安全感和被抛弃感。还有的母亲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对孩子说:“我这么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你,如果没有你,我就好过多了。”她们以为这样说,孩子就不会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实际上却造成了孩子忧郁、多愁善感、自卑、自责的心理,给未来的生活投下了沉重的阴影。

⑥单身母亲再婚有利于儿子的性教育

在很多情况下,单身母亲是为了孩子不受苦才选择了不再婚,这对孩子的性心理发育是不利的。由于家庭中缺乏男性形象,使得性教育中许多细节的具体实施受到限制,即使有其他男性亲属帮助,也很难弥补父爱缺失对于孩子的影响。而孩子与继父关系的处理,以及母亲在生活中的处理技巧,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而且,再婚对于单身母亲本人的情感和生理需要也是有益的。如果母亲的情感和欲求受到压抑,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个性发展。当然,母亲是否再婚是其个人的选择,但是,如果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考虑,则要改变传统的观念。

相关链接

离异家庭的子女易离婚

美国社会学家一项新的研究认为,离异家庭的的孩子长大后,婚姻生活可能也不会顺利,甚至也会离婚。这也许是因为父母的离异在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中埋下了伏笔,使之对婚姻的永久性产生怀疑。

美国宾州大学阿马托博士和来自内布拉斯加州杜尼大学他的合作者德博厄博士,为了调查不稳定的婚姻对后代的影响,对2152位已婚者和其335名子女进行了17年的跟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离异的子女比父母不离异的更易离婚,这同以前的研究结论一致。

阿马托及德博厄研究还发现,父母离异或不离异但关系相当不协调的子女很容易想到离婚,他们极易放弃本可挽救的婚姻关系。离异家庭的子女,今后离婚的可能性比其父母关系稍有不协调而保持婚姻者大两倍。但另一方面,父母关系稍有不协调但仍离婚者,其子女今后离婚的危险明显高于父母关系中度或高度不协调而离异者。

阿玛托博士指出,如果家长是因长期关系不调和才离异,子女会认为这是不幸福婚姻一个合理的结束方式。但家长稍有冲突即分手,孩子会认为婚姻关系不太可靠,今天的爱情和承诺明天就可能结束。另外,子女离婚的危险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父母受良好教育的子女较少想到离婚。而子女自身生活幸福与自身不幸福相比,也不大可能离婚,这与其父母是否离婚无关。(田莉)

标签:;  ;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概论_单亲家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