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转型期人的问题研究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我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65(2002)04-0053-07
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国际范围来看 ,二战以后,人们开始深刻反思这次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尽灾难,反思人的权利、人的 价值、人的尊严在战争中受到肆意剥夺和残酷践踏的沉痛教训,于是兴起了人的问题的 研究热潮。与此同时,现代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显著甚至威胁到人类自 身的生存,这也大大推动了理论界对于人的问题关注和研究。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现代 科学技术进一步得到了迅猛发展,它在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的同 时,也给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可以说,几乎每一个重大的科技发明 或发现,都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引起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重性效应:它一方面给我 们带来迷人的前景和无穷的希望,另一方面又带来可怕的梦魇——核战争威胁、智能机 器人统治等等难以想象的灾难。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当代世界的一体化、地球生 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各种各样的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大大加剧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面 对的难题。就连那些过去只发生在局部地区的贩毒、买卖人口、非法移民、走私等犯罪 活动,现在也借助于世界的一体化和高科技手段迅速变成了全球性的问题。
就国内理论界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的问题的研究也逐步形成了一股热 潮。这是主要因为,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 人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与此相应有关人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受到理论界、哲学界的关注 。围绕人的有关问题,先后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文章,并相继出版了一大批学术研究 专著,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人学理论。特别值得说明的 是,我国人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植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极大转折、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本质要求与内在矛盾。近20多年来我国人学 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具体来说,近些年来我国人学研究热潮的兴起 ,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开始,从根本上引起 了中国人对自身的历史命运的思考,导致了国内理论界对人的问题研究的重视。十年文 革期间,由于左的错误指导思想的严重影响,加之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的阴谋破 坏活动,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使人的尊严遭到亵渎,人的价值受到蔑视,人的 权利惨遭剥夺,极其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随着文革的结束,人们痛定思 痛,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真正维护和保障人的尊 严和权利?如何才能保证类似的悲剧不再上演?由此引发了关于人的问题的一系列深入思 考和广泛讨论。
其次,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使社会生活中的一 些新的矛盾逐渐突出出来,引起了学术界对这些矛盾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关于我国社会 生活中人的存在现实的一系列新问题的思考和探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和利益 关系发生了重大调整,于是便引发了种种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以后 ,说了算的是股东会、是“老板”,那么工人还是不是企业的主人?大批工人下岗,工 人阶级还是领导阶级吗?新的社会阶层迅速涌现,知识分子越来越吃香,工人、农民的 社会主人翁地位体现在哪里?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种 种关于人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作出理论上的阐释和回答。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伟大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并使之成为 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一次伟大的社会实践。它不仅使 原有的各种矛盾暴露得更加充分,而且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复杂矛盾,产生了中国人崭新 的存在内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它又的确内在地包含着由社会 主义和市场经济这两个方面的本质所形成的尖锐矛盾。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生产 经营主体在自由平等的竞争中获得发展。市场经济的主要主体是企业主体和个人主体, 而企业归根到底是由个人构成的。由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等必然要求每一 市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要求每一市场主体进行最充分的竞争和平等自 由地选择自己的投资、就业和生活和权利。因此,个体的平等自由的竞争发展是市场经 济本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又是人民群众在经济上当 家作主,是人民群众整体的共同而充分的发展。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是从根本上取消公有制,而是建立公有制的合理有效的实 现方式。公有制作为全体人民群众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尽管内在地包含了每一个体 的利益的实现,但从根本上要求把全体人民群众这一整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个体的 发展服从人民群众这个整体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个新的事物,包含 了由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两种规定性引起的特殊的矛盾即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 展之间的矛盾。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而个体发展和社 会整体发展互动的过程将是当代中国人存在最现实、最重要的内容,个体发展与社会整 体发展的矛盾是当代中国人存在的最尖锐、最深刻的矛盾。正是在当代中国社会这种复 杂多变的生存现实和矛盾中,蕴涵着我国人学理论研究的新问题、新内容。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关于人的问题研究 ,其内容十分广泛而丰富[1],但从我国社会生活目前表现出来的比较突出的情况来看 ,我认为主要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地位问题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社会转型过程中 ,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发生重大调整,于是便会引发 种种新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工人农民是否还是社会 的主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如何具体地体现和落实,对于这个人们普遍关注的现实 问题,我们必须作出理论上的回答。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改变我国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从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来看,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作了科学的分析,指出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 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2]。深刻 理解这一论断,对于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进一步发挥工人阶级的 作用,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看到,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确实同以往相比有了一些新特点。改革 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工人阶级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队伍迅速扩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二,岗位流动加快, 职工更加年轻化。第三,科学文化和技术素质明显提高。第四,整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收入差距有所拉大。第五,多数企业的职工依法享有各种实际权益,思想积极向上。
不过,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并没有变。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 人翁地位。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的情况发生了上述一些新变化,因此有人提出“ 工人阶级是否还具有主人翁地位”的疑问,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只要我们综合 分析上述种种变化,便不难看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形成的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内 涵和实质并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某些外在的表现。我国的公有制主体地位没有变,工 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翁的经济基础没有变;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没有变,工人阶级及其 成员仍然依法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权利,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仍然在工人阶级的领 导之下。因此,我国的工人阶级仍然是领导阶级,具有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的国 家主人翁地位。虽然局部的变化和某些倾向值得注意和研究,但从总体上、主流上、本 质上说,工人阶级的社会作用是越来越重要,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
就农村而言,近些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实行的村民自治,由村民自己选举自己的当家 人,这集中地体现了农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以来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重大突破。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包括对村委会 的民主选举以及对村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种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村民自治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作用:第一,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以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逐步得到落实。第二,改善了 干群关系,从制度上遏制了农村基层干部的“腐败现象”,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战斗力。第三,增强了干部的民主意识,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村务管理水平。第四 ,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第五,农民的主体 意识得到确认,极大刺激了农村社会稳定。第五,农民的主体意识得到确认,极大刺激 了农民的平等意识、政治热情和参与精神。这些都表明农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不但没有 改变,而且还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还需要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我们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高度 集权化的管理模式转向调动一切生产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能 动作用。我们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充分 的民主权利,即享有广泛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人身自由权利,实现参政民众化、决策 民主化、监督公开化、民主法制化、管理科学化,从而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发挥工人阶级的作 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工阶级的作用。第二,必须深 入实际,真切地了解工人阶级的状况。第三,切实把职工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第四,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发挥其积极作用。第五,跟上时代步伐,自觉提高 工人阶级自身的整体素质。同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也必须明确和尊重农民的主体地 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我们:第一,明确农民在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地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第二,尊重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的主体地位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必然要求。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民的主体地位还很脆弱 ,缺乏有效的保障。第三,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计划 经济的影响还很大。因此,政府部门应特别注意克服“越位”和“缺位”现象,从法律 和制度方面对农民主体地位加以保障。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道德问题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构建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这是 因为,首先,社会主义道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 己的道德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活动,同时它也是以为人 民服务为中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理想追求。其次,社会道德体系以具 体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形式,为人们指明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与 义务,调节市场经济中的利益矛盾,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第三,在市场经 济运行中,道德建设是经济活动有效性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保障机制。诺贝尔经济 学奖获得者诺思曾经说过,自由市场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 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的配合之外,还需要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 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经济人”遵守共 同的道德规范为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个体都是集体的一分子,而集体又是个体活动和获 得利益的载体。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但是,在我国现阶段,两者之间 的矛盾性表现得比较突出:个体希望付出较少的劳动而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而集体( 或集体组织者)则更多关怀自己实体的利益和前途,因而总是想方设法激励人们积极劳 动,甚至克扣其劳动成果;个体总是希望自己的活动(包括意见和建议)都能得到社会( 首先是集体)的承认,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但集体从其整体利益和发展前途考虑,又 不可能完全按某个个体的意志行事,因而,它有时也会这样或那样地限制着个体的活动 ,使个体感到压抑。因此,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高度 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人道主义精神在今天也有了新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广大劳 动者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也有了较多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发展自己的 身心,发展自己科学、文化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才能。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的重 要性日益突出,人的个性有机会得到张扬,个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也逐步得到了社会 的普遍承认。人们也更重视现实生活的意义,大胆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当然,在 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弘扬人道主 义精神,这也是我们需要作出回答的一个新问题。
我们同时还必须注意的是,尽管人具有创造能力,这表明人可以创造客体价值,但是 人却未必能够同时实现自己的主体价值。人的活动对于自身来说,可能有两种完全不同 的效应:一种是主体活动的结果适合于主体和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主体合 理地占有和享受,因而对确立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就是主体性效应 。反之,如果主体活动的结果不适合于主体和整体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或不能为主体 合理地占有和享受,因而不但不能确立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甚至反而使人降低、丧失 自己的主体地位,那就是一种反主体效应,就是人的活动的异化。造成这两种不同的效 应,固然有认识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取决于主体活动的社会条件。这是因为,人都是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的。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的活动,也制约人的活动的效应。从历 史上看,在私有制条件下,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劳动者创造了物的价值却失去了自己的 人的价值,而且往往是他们创造的物的价值越多,自己的人的价值就越低,因为他们只 是创造了奴役自己的新的条件。异化劳动的效应,就是典型的反主体效应。不过,在我 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由于从根本上废除了剥削制度,劳动者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 成了自己活动的主人,因而能够占有和支配自己的活动成果。但在一定条件下仍然会发 生某些反主体效应。当前我们社会生活中存在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为人的实践活动结 果的异化。在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实践对象化后所造成的异己力量,已经 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甚至于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去我们对于现代人的实践 活动的这种两重性问题,特别是科技革命条件下实践活动可能发生的负面效应问题,重 视和研究较少。这在目前也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加以回答的问题。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权问题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决定了个人只能以自己的劳动从 社会中取得相应的报酬,劳动力不再是商品,这样,人也才可能真正获得自由,并成为 自己的劳动和整个社会的主人,人们之间也才有真正的平等关系。然而,这需要一定的 条件,其中经济的发展是最具有决定性的条件之一。如果社会主义的经济不发展,生产 力水平低下,人民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那么人权的状况也很难有多大的改善。
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人权状况,创造了有利 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也正是中国人权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人民 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改善上,而且表现在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和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的扩大与维护上。众所周知,中国人权进步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国 人民的生存状况在最近的20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从1978年到2000年的23 年期间,中国消除贫困人口约2.2亿人,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前 所未有的。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13亿中国人民生存状况的巨大改善,是中国人权发展 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中国 政府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中国 社会的全面进步,保障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并且,中国还积极参加国际人权领 域特别是联合国人权方面的活动,尊重《世界人权宣言》和联合国人权公约及其基本原 则。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批准加入18个国际人权公约,并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这些 公约规定的保护人权的原则和标准纳入到中国的法律当中。
当然,中国在人权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和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还有3000万贫困人口 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还有8507万15岁以上人口是文盲半文盲,医疗健康保障水平还比较 低,劳动者权益的保障面临不少挑战。另外,法制不够健全,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等侵 害公民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是,中国政府维护人权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对于 一切侵害人权的现象都坚决予以纠正。可见,中国的人权状况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但归 根到底还要取决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建设,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人民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 的层次上享受人权。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问题
所谓人的价值,即是人对人自身而言的有用性。人对人本身的意义,就在于人能够创 造物的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可见,人的价值就在于它创造价值。人的价值是一种 创造价值的价值,因此,它也就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
人的价值不同于物的价值,物只有相对于人的目的才具有意义或价值,因此,物的价 值是一种属于人的目的的工具性价值。人则不再以任何别的东西为目的,人本身就是目 的,因此,人的价值是一种主体性价值,即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价值。在这种价值关系 里,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也就是说,人既是目的又是工具。人的活动是为了 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这方面说,人是目的;但人的需要又只能靠自己的创造活动的成果 才能满足,就这方面来说,人又是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因此,人既是目的也是工具。 但人的价值的工具性不同于物的价值的工具性,它是同人的主体性不可分割的。人的价 值说到底就是一种主体性价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人的价值目标,也就是不断地增强 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旧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以及其他体制,存在着种 种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严格地束缚着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同我们过去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我们今天进行 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 个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富裕是人民的富裕,民主是人民的民主 ,文明是人民自己的发展。一切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都不是目的,人自 身才是目的,离开了这个目的,任何财富都会失去意义。实现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这 是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当然,人的价值是由人自己去实现的,是通过人改造世界又改造自身的实践活动去实 现的。实践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离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人的价值的 实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才能创造和实现中国人的主 体价值,同时也只有不断提高人的主体价值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就是实现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问题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充分展现,是现代化的最终指向。现代化的社会不仅为人 们提供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还必须提供其他各个领域发展的条件。与物质生活领 域的现代化一样,社会的现代化同样在政治、艺术、宗教、科学等各方面为人的充分发 展提供条件。现代化的社会推崇的是首创性、多样性、丰富性与独立性,这就为人们在 各种领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提供了以往社会无可比拟的广阔领域,从而使人民群众的创 造精神得以尽情地表现出来。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促进着个人独立性的发展。中国经济结 构由刚性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向着注重市场规律作用的转变,使得原先为各种条条框框所 抑制的个人才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发挥,而个人才能的展现必然会带来自我的肯定感。 尤为重要的是,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群众,在新的经济政策下,摆脱了多年来人 为的束缚,有了可能走发挥自身才能、发家致富的道路,这一点必然会对中国的政治走 向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农民,本来由于其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长久以来就 是绝对群体主义得以推行的社会基础。而今广大农民正在开始变更传统的生产方式,走 商品经济的道路,这就不能不从根本上影响中国人的心态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方式从人治型向法治型的 转化。人治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伦理与法理不分,对人的评价主要地取决于群体的接纳与 否。因而,人治的结果必然是一方面个人力求符合群体的规范,事事不出格,信奉“出 头的椽子先烂”的哲学;另方面,由于群体内他人评价的重要性,导致个人极为“爱面 子”,而并不看重内心的平衡,不看重自我良心。而在法治条件下,由于法律约束的范 围远比道德为宽,这便给个人的自我评价留下了较大的余地。在合乎法律的范围内,个 人的内心平衡问题须由个人自己解决,因而良心问题便突出了。从各个民族的现实历史 看,也颇能证明这一点。良心问题的突出,自我评价的必要,这必然会促使个体独立人 格的发展。同时,法制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以法律评判取代了道德评价,社会不再主 要依靠群体的评价来维持规范运行,从而使得对他人个性的尊重成为可能。
再次,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使整个社会由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 变,也为人的个性、人的才能的充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开放社会,一方面是向外 部开放,与世界各国进行各方面的交往、交流,另方面是向内部开放,在较高的水平上 给广大社会成员提供自由发展的可能。社会约束的宽松化,发展可能性的增大,自然会 引起个人自我实现的较强要求。说到底,前述各种条件只是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可能,而 要变这一可能为现实,最重要的还是个人对自我实现的强烈要求。在现实中国社会,人 们已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这种要求。这一点,不言而喻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重 要的现实基础。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自由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重视个人自由,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为我国历来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国家。至今,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还占有相 当的比重。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自然的社会依赖关系使个人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 物,消融于整体之中,因而没有独立的个性。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专制主义的社会制度 和观念,更进一步强化了整体意识,突出了个人对整体的绝对依赖和服从,也就进一步 贬低了普通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虽然情况有了根本的 转变,个人自由得到了承认,但是,由于封建专制主义和小生产观念积习甚深,因而在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依然存在着过分强调整体、强调社会而限制个人自由的 片面性。由于片面强调社会、集体对个人自由的制约,因而看不到个人自由对社会自由 的制约,以为只要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就可以不依赖个人自由而实现社会自由, 就完全可以驾驭社会关系,按一定计划保证社会向预定方向发展。然而实际上,一个社 会的自由程度是受该社会个人获得自由的程度制约的。在一个文盲充斥、个体素质普遍 不高、个人自由意识普遍淡漠的社会,是不可能有高度的社会自由的。这已被我国社会 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所证实。在过去很长时间,我们由于忽视个人自由,片面夸大社会 自由,往往在社会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也不去考虑个人的兴趣、特长和发展要求,甚至要 求个人的才能作无谓的牺牲,使个人本来有可能发展起来的潜能得不到发展,使个人已 有的才能得不到合理的运用,造成人才的匮乏或积压。这种无视乃至抹杀个人自由的做 法,既妨碍了个人自由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自由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以往的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它能够为个人 提供更好地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人们都首先是从个人的切身感受中体验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因此,注重个人能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自由的实现也还需要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条件。这 些条件必须通过对传统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社会的全面改革才能形成。改革开放 以来,我们通过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不仅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促使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丰富,这 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前提条件。人的自由的实现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而且需要 一定的政治条件提供保证。这种条件必须通过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才能创造和形成。通 过改革旧的政治体制,克服旧体制中的权力过分集中,政治生活缺乏民主等弊端,从制 度上确保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基本权利,也就确保了人自由地发展自身的基 本权利。同时,人的自由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精神文化条件。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全体社 会成员的基本素质,提高社会成员增强自身素质的自我意识,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思 想文化环境,从而才能达到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增 强人的主体地位的目的,使人发展为具有更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具有更高的自由度的社 会主义新人。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理想问题
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随着全球一 体化的浪潮,西方发达国家也趁机通过各种渠道向我国输入其文化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了对我们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渗透。在国内,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 中,我国社会生活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利益主体多元化,收入差距进一步拉 大,贪污腐败现象还在滋生蔓延。社会生活领域的这一系列深刻变化必然反映到思想文 化领域中来,我国社会原有的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相当一部 分社会成员中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理想平庸、信念动摇,甚至发生了信仰危机。这种信仰 危机实际上是指信仰结构的失衡,即只信物质价值不信精神价值,只信个人价值不信群 体价值,只信当时价值不信远大价值。信仰危机的核心是人的存在方式变迁而引发的人 的存在意义的危机,所以说信仰危机是一种根本性的精神危机。
人不能没有理想和信仰。理想、信念、信仰,是人的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人最高的终 极的精神追求。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业,需要经历无数的艰难险阻,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努力。如 果缺乏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缺乏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因此,我们必须从当代社会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重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相适应的理想信仰体系。同时,还应当看到,我国社会当前存在的信仰危机不同于一般 的信仰危机,而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特有的信仰危机。这种信仰危机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 性,它不仅仅是对传统价值观念体系发生的疑惑和动摇,同时又是社会精神发展中的否 定性环节,因此,这种危机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契机。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现代化问题
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条件。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人在社会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明显。如果说20世纪仍属于“财富源于物质资源” 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为迎接21世纪的严峻挑战,世 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政府首脑们相继把人才开发、人才争夺和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在未来 的竞争中争取有利位势的最根本的对策。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前主席佩奇、日本著名学者 池田大作先后发表了《人的素质》、《21世纪的警钟》等重要著作,把人的思想、观念 、道德素质的改善与变革,称为不同于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人的革命”。对于正在 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而言,人的现代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条件性和手段 性,而且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它同时还具有目的性。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们认为,封建主义的原则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资本主义的 原则是使人变成异化的人,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使人成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我 们之所以实行改革开放,建议社会主义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广大劳动 群众的权利,提升他们的价值,体现他们的利益,也就是使他们从物质上、政治上、精 神上生活得更加美好。因此,把人作为本身的目的,追求人的解放、发展和完善,这正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
加强人的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必将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的形成。一些发展中国 家的深刻教训表明,整个国家在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如果一 个国家从国外引进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高效率的管理方法,而这个国家的人民在思想 观念、心理素质、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等等方面不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即传统人 没有转变成现代人,那末再完善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工艺技术,也难以 发挥它的作用。因此,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我国是社会主 义国家,搞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更应把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人放在首位。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重视的是物的现代化。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放在首位, 这当然是对的,否则就会失去人的现代化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但对人自身的现代化及其 对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在行动中重视和 落实不够。这种近代以来形成的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目标 ,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商品生产丰富,其他问题就会自然得到解决,而经济增长又主 是以经济手段来实现的。这种发展观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结果在实践中由这种发展 观所引导的社会发展导致了严重的人的失落。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发展目标设定上的失落。传统发展模式只是把经济增长设定为发展目标,而有 关人的发展的其他方面则被看成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被排除在目标设定之外,社会的 一切活动都围绕着经济增长而展开,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其结 果是发展的目的和手段的倒置,发生了物质价值放在人的价值之上的现象,也就是说本 来作人的发展手段的经济增长,反过来变成目的本身,而人则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 ,成为商业社会中纯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失去了人的价值。对此,舒尔曼指出:一旦 经济主义主宰了技术,利润取得了核心的地位,商品的生产就不再受到消费者当前需要 的支配,相反,需要是为了满足商业性的原因而通过广告创造出来的,技术的产品甚至 未经人们的追求而强加于人们。”[4]
其次,发展目标设定上人的失落必然导致人的存在的丧失。在传统模式支配下的经济 增长是人类的一种“自杀式”的经济增长,即以对人自身的生存条件的毁灭为代价的增 长。在这种经济活动中,人们关心的只是经济效益,并不关心资源的利用效益,不关心 环境的质量,自然资源被看成是可以无偿获得的天赐之物,自然空间被看作是可以任意 排放污染、堆放垃圾的场所,一句话,把自然看作完全外在于人、只是作为资源与垃圾 的存在。结果导致人类生存条件的日益恶化,甚至于直接威胁的人的生存与发展。自然 作为人的生存条件,马克思把其视为“人的无机身体”,对自然的无限破坏,并不意味 着多么伟大,恰恰相反,它是人的存在的丧失,是人自身的价值的失落。
上述情况表明,社会现代化虽然一方面可以为人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但另一方面 也会带来人的价值失落、人的片面化等一系列问题。由此看来,社会现代化本身并不能 自动导致人的全面发展,还必须从现代人们的社会关系来考察人的存在状况和发展前途 问题。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实现物质文明现代化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 建设,关注人自身的现代化,培育全面的人性,努力达到人性的真善美和知意情的和谐 统一,这才是我们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收稿日期:2002-03-12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个人价值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