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语文的现实存在与改革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与论文,语文论文,走向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为现实的语文教育描绘了一幅理想的蓝图。目前,说它代表了母语教育最为理想的价值取向,并不为过。它在现实中的震撼与冲击,首先是一场语文教育理念的革命。长期以来对语文课程的争鸣,纷纷聚焦《标准》的解读、建议与展望,但是,如果我们保持语文教育的理性批判精神,就不会笼罩在理想的光环中。笔者认为,任何理想的课程必须付诸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才能体现出存在的价值,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需要物化为教育的田野。在《标准》颁布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走出书斋理论的乌托邦,直面不能回避而且必须改革的现实——应试语文的现实存在及负面影响,为新课程的真正实施架桥铺路。
一、应试语文的现实存在
1.应试语文的性质
之所以在这里提出应试语文,是因为它不同于真正课程意义上的语文或语文教育,而是语文或语文教育的异化,真正课程意义上的语文是母语文化或母语文化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教育行为,而应试语文却是以谋取应试成绩为终极目标的功利性语文教育教学行为。在这一目标的主导下,应试语文就会呈现出鲜明的技术性和极端的工具性,完全悖离语文教育以人为本的规律。它否认体验,拒绝感悟,无视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及内在需求,是一种完完全全的研究考试规律和应试技巧、背离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这一根本宗旨的异化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之所以把有些素质不高却又工于应试之道的教师称为“教书匠”,意义就在这里。
2.应试语文存在的客观依据
黑格尔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就是说,凡是存在都有其必然性。每一个基层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现实的语文教育教学是虚实双轨运行,出于行政指令,一些基层教育教学部门大多把语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时髦的“标签”,当然,这句话并无否定语文教改的诸多成果之意,客观地说,在诸多课程改革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最具成果的还是语文,尽管如此,现实中应试语文的存在,仍是一种普通现象,而且相当严重。
(1)传统的惯性。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具有强大的惯性和简单易行的可操作性。今天的语文教学模式根源于两个历史因素,首先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信条,教师是知识、学问、权威的化身,凌驾于课堂之上是天经地义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其次是建国初期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在我国的全面推广,其教育过程的“三中心论”(教师、教科书、课堂教学)、“五环节说”(预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以及教学本质“特殊认识论”的哲学立场、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九大教学法”等,这种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教育文化和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文化的有机嫁接,愈加凸显出社会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对人统一标准的社会化要求。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操作起来程序一致、标准统一、简单易行,且具有“掠夺性”种植的“短平快”效应,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再加上必要的机械训练、强化记忆,尽管耗时费力,但却能给一线教师带来“理想”的教学成绩、经济效益和社会荣誉,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尽管我们提出更新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很多年了,但现实的语文教学依然沿袭了过去的传统,教师凌驾于课堂之上,学生唯教师的马首是瞻。
(2)教育教学的矛盾导向。这是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最为尴尬和滑稽的一面,只要留意于目前各类教育教学媒体就会明白,一方面,各类期刊杂志和网络媒体连篇累牍地登载着对《纲要》和《标准》的解读、建议和展望,并不断引介国外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另一方面,又迎合应试教育需要,用大量的版面和篇幅登载着中考、高考语文的命题趋向,应试策略和解题技巧,如模拟题库、中考指要、命题全解等。两项比较,还是后者实惠,什么这观念、那观念,能为一线教师带来实惠的还是应试技巧,针对性强,立竿见影,比起令人目眩的新课程理论对教师素质的种种要求容易多了。
(3)考试的甄别选拔与评价功能带来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长期以来,考试作为甄别选拔的唯一依据,已深入人心,尽管《标准》的评价建议和相关的后现代课程评价理论逐渐走进语文教育的视野,但还仅存于理念的层面(就是这个层面也大多存在于课程专家和少数教师那里),而且远没有普及到每一个语文教师,更没有形成具体的实践策略、操作模式和行政指令。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发展的需要而言,《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到的整体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无疑是理想的课程评价,但由于课程目标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开放性而没有具体的参照系和精确的达成度,这种评价制度要想成为现实尚有一段距离。
正因为传统考试制度的现实存在及其长期性,贯穿《标准》始终的人本教育理念很难落到实处。新课程倡导的体验、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和语文素养形成中积累、浸染、熏陶的过程特点,其效能在于语文学习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及人格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中,不可能立竿见影地体现在现实语文教学中频繁的周考、期中考、期末考及乡、县、市各级统考或竞赛中,最要命的是这种考试成绩不但评价学生,也评价了教师,因此,本来是民主、多元、参与、对话的语文课堂就变成了语文教师们以短平快的机械训练来拔苗助长而进行操作竞赛的工艺车间。因此,语文教师们的专制、指令、强迫、灌输、技巧点拨就成了基层语文教学课堂模式的主要表征。
(4)基层教师的生存需要。素质教育的种种流行观念,如人本教育、生本教育、生命教育、体验教育、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等,的确是基于明智的历史前瞻而诞生的理想的教育理念,相当一批教改的先行者也在以自己的胆识、毅力和探索精神,在现实的语文课堂孜孜践行而日见成效,但就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课堂专制依然存在,这难道仅仅是他们的理念落后的问题吗?如果我们以《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孩子的率真和勇敢直面现实,就不难发现其中最大的隐性因素——生存。
我们有一百个一万个理由说,适应新时代的素质教育是人格教育、人文教育、个性教育、民主教育、创新教育。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品位的人文素养、形成创新品质和创新个性的人才是完美的现代人。可目前的现实是人口增加,失业率上升,没有高学历就难以就业,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教师,其目的就是通过重点高中考名牌,通过名牌考研,通过高学历而步入社会“精英”阶层,而这一人生捷径只有通过考试量分选拔才能实现,莘莘学子在应试的独木桥上展开生死竞争,这种就业期待就使升学率、高分率、名牌率成了社会和行政部门评价基层学校的根本依据而形成学校空前的生存压力,而这种压力最终转嫁到基层教师身上,工资奖金挂钩、职务竞聘上岗,就使一线教师一刻也不能放松地展开应试训练的竞争以追求“理想”的教学成绩,赢得社会、学校、家长的认可。随着生源减少、教师过剩、聘任危机,连残缺不全的工资都不敢高声抗议的教师们有多少人敢于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去进行教改的尝试呢?难怪有人说,现在能生存的教师有三种,第一种是讲课好有魅力的,第二种是讲课好有威力的,第三种是讲课不好而特严厉的,如果你水平不高无魅力、无威力,或者有魅力无威力,或无魅力无威力,那就只好等着下岗或转岗了。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这句流行的经典了。当然,“素质教育轰轰烈烈”也是基层教育的生存需要,不过,那是基于行政指令而采取的“标签”需要。
二、应试语文的具体表征
以上我们分析应试语文的性质及其存在的理由,意在表明,尽管它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历史的发展而注定消亡,但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它仍有长期存在的可能性。现实的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它的存在及其具体表征。
1.指令性(或强迫性)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调动学生的生命内驱力进行自主或自控、自调式学习,这对教师素质而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学生而言需要习惯的长期养成。对于基层语文教师来说,频繁的考试评价和艰苦的生存环境使他们似乎无暇顾及这些,他们往往需要一条非人性化的捷径,即应试之道。教师根据考试方向判定考试内容,根据考试内容来研究应试技巧,于是就有了现实的语文课堂中强迫性、指令性的课业训练,对学生限时、限量、限内容,进行技术性的反复训练,使其成为谋取分数的应试高手。这种课业训练对学生而言是无条件、被动接受、必须完成的,如反复背诵抄写、阅读技巧的演练,范文的背诵、嫁接、拼装技术等。
2.统一性
既然考试、评价只看分数,那么教师的授课风格、授课水平、授课艺术是否符合《标准》就退居为次要地位。因此,应试语文的另一个表征就是统一性,内容统一、标准统一、教材统一、方法统一,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别和多元需求,限制学生对语文材料的个性选择和思想自由。
3.掠夺性
这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教育行为,类似于农民为多打粮食不惜牺牲宝贵的土地资源而多施化肥、多喷农药、多洒催熟剂,为快速养殖致富而利用动物催化技术进行畜禽养殖而毫不顾及食用者的健康安全。应试语文重复性的机械训练、过量的课业负担、非自然养成语文素养而走捷径的应试技巧、不断加大的升学压力,对学生的身体是一种摧残,对学生的精神是一种戕害,是对教育资源的无情破坏。
4.技术性
这是最让教书匠们视为资本而乐此不疲地追求的看家本领,也是应试语文最具特色的表现,是与应试制度与生俱来的寄生物。目前的语文考试大致分为三大块,即积累、阅读、写作。这种试卷模式尽管比标准化命题多了一些弹性空间,但仍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且相应的应试技巧马上派生出来。你不是考积累吗?关于教材范围的生字多写几遍,有关生词解释并造句,有关名著篇目及典故耳熟能详,把关于生命、时间、挫折、意志、奋斗、修养的名人名言多背几条,再把爱国的、修养的、风花雪月及四季景色的名诗名句多背几首,学会广告文化的设计、分析及运用。你不是考阅读吗?先背过必要的文体常识、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谋篇技巧,再拿出若干篇范文进行训练。如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或曰过渡),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背景烘托,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首尾呼应……尽管形同八股,有悖于阅读披文人情的主观化、感性化、个性化、体验化的特点(据说有些作家的孩子把自己的文章阅读测试拿回家,令作家都感到瞠目),但通过反复训练、机械操作,准让你披文得分。你不是考写作吗?什么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话题作文展开的艺术、小标题的设置方法、加题记缀名言的包装艺术等等应有尽有。更令人叫绝的是范文的转换、嫁接与拼装技术。如让学生背一篇范文《感动》,稍加转换,便可对应十几个题目:如《学会感动》《感动是福》《感动是一种养分》《感动是一种责任》《感动是人生的境界》《世界因感动而美丽》《世界因感动而充满爱》《理解感动》《体验感动》《善待感动》……如此以来,背过10篇范文便可对应一百多个命题。还有二级、三级转换。如有篇范文《挫折》,如在考场碰上补题作文《承受___》,便是《承受挫折》,如碰上话题作文“责任”,就是《承受挫折是一种责任》,且立意新颖、命题不俗、个性鲜明,你说绝不绝?
这种应试语文,也可以称作技术语文,俗话说得好,“你有关门计,我有跳墙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应试体制,便有应试技巧。如此语文教育,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呢,后果不堪设想。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语文教学杂志和网络特别热衷于推介应试技巧来寻找现实的卖点,这种与素质教育滑稽的双轨运行竟然并行不悖,各得其所!
5.虚伪性
由于应试语文是以培养应试高手为主要目的,因此琢磨命题走向、揣摩命题意图、研究应试技术是其根本任务,这种教育教学便体现不出生命发展的真实需要,其阅读理解、写作表达令现实的语文教学笼罩着纯功利性的虚伪的阴影。
三、应试语文的影响
从本质上说,应试语文是语文教育的异化产物,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新课程走进现实的语文教学,它最终将会消亡,但现实中的长期存在,其巨大的负面影响又是不能低估的。
1.现实影响
这是一种显性影响。其一,由于应试语文是一种谋取应试成绩的教学行为,因此,带有强迫性、指令性和功利性。学生学习并非是出于自身的生命发展需要,而是出于一种外在压力,是被迫接受式学习,这就导致学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即使有一部分主动学习的学生,也是出于社会、家庭或道德的责任,因此,学生厌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便是影响基层教育的不安定因素。其二,人格分离。在应试语文中,阅读不是自主性的,写作也并非出自主体生命体验的表达,因此,学生真实的心态和课业表现绝不是一回事,统一的话语模式、假神圣、伪崇高的现象仍很普遍。其三,思想僵化、实践性差、缺少生命的活力与创造激情。沉重的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有些人把普通高中称作文明监狱),使学生除了鏖战题海,什么也不会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正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语文课程是实践的课程、体验的课程,我们的学生除了教材和作业,还体验了什么?生活实践和体验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财富,对于语文素养和人格的养成,功不可没。今天的中学生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吗?他们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了吗?
2.发展性影响
这是一种有一定潜伏期而且将来必然显现的负面影响。其一,人格的矮化。应试语文是一种功利性极强的“实用”语文,长期的应试训练,使学生变得虚伪,媚俗,投机取巧,丧失了做人的真诚与坦然,淡化了人生的责任意识,泯灭了民族文化大气。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人格的“种”的教育,试问历代民族精英和乡间的村夫野老们,屈原献身真理、岳飞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包拯大义灭亲,以至于苏武牧羊、秦琼卖马、关羽的忠义、张飞的豪放,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再看我们今天的应试语文,究竟让学生传承了什么?其二,思想的僵化与创造力的泯灭。重复的机械训练、沉重的心理压力、对成绩的恐惧,面对家长、老师的惶然,多少鲜活的生命力就在这应试的压抑氛围中泯灭了、消亡了。看看我们学生的熊猫眼、近视眼、沮丧的神情、灰暗的气色,就知道目前的应试语文(当然不仅仅是语文)究竟在干了些什么。其三,人格异化。笔者曾不止一次地想,现实的应试教育(自然包括应试语文)最大的负面效应就是造就了三种人:第一种是教师眼中的“精英”,即应试高手;第二种庸人,由于长期的应试成绩平平而造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怕见老师,回避家长,没有朋友,夹着尾巴做人;第三种是社会怪胎,长期应试失败的无奈,对家长的责骂和老师的批评(或体罚)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对前途的绝望使他们自甘堕落,玩世不恭,流落街头,扰乱治安,甚至杀师弑母,走向犯罪,校园惨案时有发生。其四,激素效应。应试语文重技巧轻感悟,重强迫轻主动,重灌输轻内化,重复制轻超越,重统一轻多元,追求“掠夺性种植”的短平快效应,是对主体性教育资源的严重破坏,使学生身上“注满”了拔苗助长的“应试激素”,成为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严重隐患。
现实的应试语文近期内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过去比升学率,后来比本科率,现在比名牌率,于是社会把压力推向学校,学校把压力推向教师,教师把压力推向学生,应试教育(自然包括应试语文)将把我们的孩子逼向何处去?!
四、语文教育走出瓶颈,路在何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批判和语文教育自身的反思,强烈的社会舆论和明智的历史前瞻,使语文教育首先进行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伴随着理论界的先行革命,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觉悟者也进行了勇敢的实践探索,并由此出现了一批语文教育教学的名师,如辽宁的魏书生,河南的甘其勋,北京的宁鸿彬,上海的于漪、钱梦龙等,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的文化含量、民主的教学风格为语文教育展开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影响并带起了李镇西、程翔、程红兵、韩军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但是,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年的语文教师,笔者敏感地意识到,这些改革者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就在于他们大胆改革的同时,也绝不放弃对应试成绩的重视,媒体报道语文教改的成功者时,不都是把应试成绩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吗?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明白,教改成果和应试成绩并不完全是正相关关系!毋庸讳言,很多语文教改的探索者,往往在糟糕的应试成绩面前不能生存而失败。由此而论,教改必须以不败的应试成绩为前提吗?倘若如此,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把握有多大?语文教改的出路在哪里?新课程如何由理想变为现实呢?
1.继续宣传、倡导新课程思想,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使新课程理念充分占领基础教育的思想阵地,以改变语文教育教学的价值观。必须让应试教育思想从教育思想领域彻底消灭,使每个语文教师与时俱进,积极参与课改大潮。
2.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让一线教师明确在现实语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有蓬勃的时代活力。这就需要课程专家走出书斋理论的乌托邦,关注教育的“田野”,在教育的现实中寻找并构建新课程实施的切实可行的策略,用平实易懂的课改原理武装一线语文教师。
3.改革语文教育的环境系统,尤其是评价系统,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事关新课程实施的成败。让《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成为现实,以避免新课程实施中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对学生的评价关系到社会对课改的态度,对教师的评价关系到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真情参与。笔者认为,传统的评价机制对教师带来的生存压力是影响课改最关键的因素。
4.建议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媒体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不要搞短期行为,为追求现实的卖点大肆宣传非人性化的应试技巧,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5.新课程理论必须立足于民族教育文化,有继承,有否定,有超越,更要有对外来教育文化兼容并蓄的胸怀和气度。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起最完美、最可行的母语课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