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70年迈上新征程论文

回望70年 迈上新征程

本刊记者 张卫

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华诞。从1949年10月1日到201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祖国实现了70年的跨越式发展,之前食不果腹、缺衣少穿的生活早已离我们远去,现在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全中国14多亿人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7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从国人的餐桌上就能看出来——主食在食物消费支出和营养来源中的占比大幅下降,副食大幅上升;植物性食物占比大幅下降,动物性食物大幅上升;成品、半成品和在外消费快速增加。目前,城乡居民正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更安全、更营养、更健康迈进,膳食结构更趋科学,初步形成了以谷物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瓜果蔬菜为补充的中国特色东方膳食结构。到底这70年间我国的食品工业都取得了哪些发展,下面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去回顾这70年的变化。

(1)当现状滩顶高程低于10年一遇洪水设计水位时,护坡顶高程按照设计水位以上0.5m布置,岸顶宽度为生态格网笼护岸顶宽1.0m。

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农业正在实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不仅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人口,而且百姓餐桌越来越丰富,品质越来越优良。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全面铺开深化,为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现代农业发展擘画新蓝图。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压舱石作用日益稳固

(一)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粮食总产量为2000多亿斤,1952年为3000多亿斤,土地改革后粮食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未能突破4000亿斤,直到1966年达到4000亿斤,从3000多亿斤到4000多亿斤用了14年时间。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00多亿斤,从4000多亿斤到6000多亿斤用了12年时间。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农产品提价、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全国粮食总产量接连跨上新台阶,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吃不饱饭的问题彻底成为历史。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8000亿斤,6年间登上两个千亿斤台阶;到1993年,全国粮食产量突破9000亿斤,用了9年时间;此后14年间分别于1996年、1998年和1999年三次达到10000亿斤,之后粮食产量有所波动,到2007年又重新站上10000亿斤的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一再强调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前期连续多年增产、起点较高的情况下,再上新台阶。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2000亿斤大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突破13000亿斤,之后的几年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上。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

(二)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极大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畜产品供应总体不足。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5年国家放开猪肉、蛋、禽、牛奶等畜产品价格后,大牲畜、生猪等传统养殖业发展迅猛,家禽养殖加快发展,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稳居世界第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食品质量管理备受政府重视,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迅速。但由于质量监管标准体系不完善、监测和管理制度不到位,在对乳品的质量监管上一直存在缺失。

除了互联网外卖,爱大厨、回家吃饭等提供私人厨师到家服务的APP也层出不穷。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餐饮业运营效率,老百姓在消费过程中也得到了更好的服务和体验,可谓一举双得。

从禽蛋产量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禽蛋产业迅速发展,禽蛋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8年全国禽蛋产量达3128万吨,比1982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6.9%。从牛奶产量来看,改革开放后牛奶生产快速发展,牛奶产量稳步增长。1980年全国牛奶产量114万吨。新世纪以来,随着奶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奶业进入飞速发展期,牛奶产量从2000年的827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2945万吨。2008年后我国奶业进入产业调整期,牛奶生产平稳发展。2018年全国牛奶产量3075万吨,比1980年增长25.9倍,年均增长9.1%。

(三)渔业繁荣发展,水产品供应充裕。 我国渔业生产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实现了由总体匮乏向总体充足转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深化和渔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渔业“以养殖为主”发展方针的确立,我国渔业开始繁荣发展,水产品总产量自1989年起稳居世界首位,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我国渔业进入绿色发展期。2018年全国水产品产量6458万吨,比1949年增长143倍,年均增长7.5%。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协调性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从产值构成来看,1952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四业产值的比重为85.9%,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6%、11.2%和1.3%。改革开放后,林、牧、渔业开始全面发展,农林牧渔结构日益协调合理。2018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四业产值的比重为57.1%,比1952年下降28.8个百分点;林业占5.0%,提高3.4个百分点;畜牧业占26.6%,提高15.4个百分点;渔业占11.3%,提高10.0个百分点。

从种植业内部来看,种植业生产由单一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向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转变。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近三年来累计调减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面积5000多万亩,调减低质低效区水稻面积800多万亩,增加大豆面积2000多万亩,粮改饲面积达到1400多万亩。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各类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生产发展迅速,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规模扩大,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正在加快形成。

(二)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不断优化,主产区优势日渐彰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持续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和优势农产品布局,支持优势产区发展,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日趋优化,主产区优势逐渐彰显。

从粮食生产来看,粮食主产区稳产增产能力增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增大。2018年主产区粮食产量合计10354亿斤,比1949年增长5.7倍;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78.7%,比1949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在主要粮食品种中,小麦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和江苏等省份,2018年5省小麦产量合计占全国小麦产量的79.3%,比1949年提高23.8个百分点。

从经济作物生产来看,棉花、糖料等也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棉花向优势产区新疆集中。随着国家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新疆棉花生产不断扩大。2018年新疆棉花产量5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比重达83.8%。糖料向广西、云南和广东3省(区)集中。2018年广西、云南和广东3省(区)糖料产量合计为10346万吨,占全国糖料产量的86.7%。另外,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烟叶、茶叶等产品生产也都形成了优势区域和地区品牌。

(三)农产品品种结构不断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快速发展。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8年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比为30%,节水小麦品种面积占比为2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持续稳定在96%以上。截至2018年底,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12.2万个。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成效明显。2018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653万吨,比2015年减少369万吨,下降6.1%。2018年全国农药使用量150万吨,比2015年减少28万吨,下降15.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农用地膜回收率达到60%。

T1时间点,2组患者PIP、Paw及Cdyn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4时间点,2组患者PIP、Paw均显著高于同组T1时点,Cdyn显著低于T1时点,且实验组Paw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5时间点与 T1时点2组 PIP、Paw、Cdy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长,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主要依靠人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转变。195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仅18.4万千瓦,拖拉机不到2000台,联合收获机仅284台。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加,农作物机械化率大幅提高。2018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0亿千瓦,拖拉机2240万台、联合收获机206万台。2018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机械拥有量较快增长,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逐步把农民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高强度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

三、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一)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 国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兴修农田水利,深化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据水利部统计,2018年我国耕地灌溉面积10.2亿亩,比1952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1.9%。深入开展“沃土工程”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亿亩,完成9.7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水利行业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水利新闻宣传工作成效突出,水情教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和机关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得到加强。

综上所述,台湾应用型本科大学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毕业生受到广泛的欢迎,对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科技驱动作用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不断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超级稻推广项目等持续推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据科技部资料,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比2005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467万人。

四、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

(一)农村土地流转深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 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三权分置”制度的确立,农村承包地更加有序流转。2004年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为0.58亿亩,到2018年,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超过了5.3亿亩。农村土地流转有力地推动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在规模、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引领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2016年耕地规模化(南方省份50亩以上、北方省份100亩以上)耕种面积占全部实际耕地耕种面积的比重为28.6%。

(二)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现代农业活力增强。 国家着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大量涌现。截至2018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数量217万个、家庭农场60万个。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大量农民工、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截至2018年,各类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人,为农业生产引入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完善,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要素,增添新活力和持久动力。

(三)新型生产模式快速发展,拓宽了农业生产时空分布。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的提升,设施农业、无土栽培、观光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快速发展。我国的设施农业在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品产业上取得明显突破,各类大棚、中小棚、温室等农业设施增长较快。2018年末全国农业设施数量3000多万个,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近4000万亩。同时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精准化发展,加快推动了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这时来了一位日本雕塑家,叫奥田杏花,他走进父亲的床前,伏身打开一只箱子,从瓶子里挖出黄色黏厚的凡士林油膏,涂在父亲面颊上,先从额头涂起,仔细地往下,慢慢擦匀,再用调好的白色石膏糊,用手指和刮刀一层层地搽匀,间或薄敷细纱布,直到呈平整的半圆形状。等待了半个钟头,奥田先生托着面具边缘,慢慢地向上提起,终于面具脱离了……奥田先生对面膜的胎具很满意,转头和内山完造先生说了几句话,就离开了。

一时间,满街的红黄蓝三色骑手和手机APP里各种满减,占据了众多消费者的用餐时间。相关数据显示,在外卖“三国杀”最激烈的2016年,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2.09亿,年增长率为83.7%,占网民比例达到28.5%。到了2017年底,尽管市场规模再创新高达到2045.6亿元,但是增长放缓,增长率为23.1%。中国在线订餐行业已经进入稳定期。

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老百姓餐桌日益丰富且高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整体提升,我国餐饮行业也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之前的凭票供应到现在的全年餐饮收入42716亿元,我国餐饮业实现了从匮乏到富足的转变。

左归丸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血清性激素及IL-6、IL-17水平的影响 …………… 江二喜(8):909

从凭票购买到吃遍世界

民以食为天。新中国成立后,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是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当时物资匮乏、粮食短缺、农产品实行“定量供应”,老百姓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萝卜、大白菜、红薯,这“老三样”是当年餐桌上最常见的主菜,很多人都不知道肉是什么味。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拂来,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激发了农民积极性,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到1993年突破了9000亿斤。此后,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各种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餐饮市场上,私人餐馆也开始陆续出现,“下馆子”一时间成了时尚。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回忆道:那时的中国餐饮企业开始尝试着提出中国菜的标准化问题,提出中国服务的标准化程序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现在吃饱吃好已经不能满足一个家庭的需要,吃得健康成为人们的新追求。如今,颜阿姨家的餐桌上菜式多样、荤素均衡,各色乳制品、有机粮食蔬菜和时令瓜果成为全家人的日常饮食标配,吃少、吃好、吃得安全健康成为一家人的饮食理念。

据中国烹饪协会数据,2018年全年餐饮收入42716亿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700多倍。餐饮企业超过460万个,而门店数量更是超过800万个。在餐饮业网点中,以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经济的比例已占到95%以上,成为行业主体。

从填饱肚子到吃得健康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北京市政府推出红、黄、蓝三种取奶票,当时的鲜奶只保证三周岁以下婴儿和重病人、外宾及专业人员特需的供应。家里有婴儿的,可以获得婴儿专用的红票,每日供奶一斤半。曾经用过取奶票的颜阿姨回忆说,“孩子喝完的瓶子,我都要用白开水涮一下自己喝,一点都不能浪费。”

进入21世纪,川、徽、鲁、粤等各大菜系如雨后春笋般抢滩华夏大地,受到食客们的追捧。意大利披萨、日本料理、韩国烤肉等也都纷纷涉海而来,人们不出国门就能吃遍世界。

下面一组来自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调查也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人饮食观念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食品工业产值忽略不计,物资短缺是主要需求特征;改革开放20年后,食品工业总产值942亿美元,主要为主食加工与基础原料,解决温饱的国民更关注食品安全;2008年,食品工业总产值6500亿美元,副食与方便食品获得发展;到2017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16502亿美元,安全与健康的食品成为主要需求,食品安全与营养安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从吃大锅饭到送菜进门

1958年的人民公社时期,不准一家一户做饭,而是以队或大队为单位,吃集体伙食,俗称“吃大锅饭”。那会一日三餐有人轮流烧饭做菜,开饭时各自拿个瓷碗打,有时是糯米饭、炒大白菜,有时是窝窝头、炖萝卜。青壮劳动力只能勉强吃饱,但汤汤水水的饭菜根本不顶饿,不到饭点就已经饿了。

但现如今,送饭上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非常常见的现象。2009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在读学生张旭豪看中了餐饮外送行业,与校友康嘉、汪渊等人共同创办饿了么。“饿了么”团队刚开始时承包过一家餐饮店的外卖业务,用来熟悉“行情”。作为团队的领头人,张旭豪几乎连续几个月每天只睡四到五个小时,经常亲自“披挂上阵”送外卖,狂风暴雨也从不间断。

从最早的到店打包带走,到楼下饭店的电话订餐,再到如今的手机下单骑手配送。从2009年开始,餐饮行业的就餐模式和经营模式都在发生变化,点外卖已经成为到店堂食、在家做饭之后的新用餐方式,而外卖行业也经历了从群雄割据到三国争霸再到两强相争的局面。

在经历了“千团大战”之后,2013年11月,美团外卖正式上线。据媒体2018年5月报道,美团外卖用户数达2.5亿,合作商户数超过200万家,活跃配送骑手超过50万名,覆盖城市超过1300个,日完成订单2100万单。

2.5 课后知识升华 课中知识内化不代表知识学习的结束,还需要升华。在此阶段,学生则是主动的应用实践者,同时也是创新者,教师则是帮助者又是评价者[10]。课后知识升华的效果与课中知识内化有很大关系,因此课后知识升华可以看作是课中知识内化的一个延续过程,是课中知识内化的一个补充和完善,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或辅导是影响课后知识升华的关键因素。

2014年5月,百度外卖上线。2015年7月,百度外卖完成2.5亿美元A轮融资;2016年7月,在百度一季度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李彦宏表示百度外卖完成B轮3亿美元融资,当时估值达到24亿美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发挥了战略后院和压舱石作用,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新局面。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发展中依然存在农产品供求结构不平衡、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农业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是需要着力加强的领域。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2018年,厨卫电器行业遭遇下滑,但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潜在的置换需求、消费升级带来的新需求(如嵌入式微蒸烤、洗碗机、集成灶、净水机等)以及四、五级市场的普及需求在不断提升,当吸油烟机、燃气灶这些传统品类因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波及而陷入负增长之时,嵌入式一体机、集成灶等高端新兴品类保持了良好的走势,对涉及到提升生活品质的净水机,也保持了很好的增长态势,为身处困境的厨卫行业提供了增长的动力。此外,电商渠道的下沉对家电销售的拉动作用也将会日益明显。

随着市场进入整合期,外卖平台也迎来新一轮整合期。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又进而并入阿里体系,与口碑一起合并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美团则于去年9月在经历了8轮融资后于香港上市。外卖市场的竞争也从早期的补贴大战,逐渐向多品类配送、完善物流体系、更多细分市场和领域延伸。

对于行业的未来,美团CEO王兴曾表示,“吃”仍是刚需,加上中产阶级规模扩大、收入增加,美团点评对餐饮市场长期看好。

在电商购物平台上有很大一部分不满意的评价是来自于物流配送过程中造成的快件丢失、快件破损以及快递慢递等原因,而导致这些原因的主要问题在于快递员的服务质量不过关,快递员的暴力丢件和私藏快件等都是导致快递丢件、破损的主要原因。圆通承接了电商平台很大一部分的订单,提高服务质量势在必行。

经过常规的治疗和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之后,对患者身体指标进行观察记录,主要包括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见表2。

乳业实现浴火重生朝着乳业强国目标迈进

“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作为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今天的乳制品行业已经是我国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纵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的乳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从起步晚、起点低的小产业,到今天市场和产量都增加了上百倍,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能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国际化征程提速……在过去的70年间,我国的乳制品行业经历了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虽然表1中列举的教育教学督导和评价机制的十种方式里,能够明确给出量化和确定评比结果的只有两项:教学技能大赛和学生评教。前者依赖于评委对参赛教师的评分,后者依赖于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分。但是,近年来越来越明显地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被学生评教落在最后的教师,以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教师为主。

产量:70年间增长185倍

回首过去的70年,既是一部我国乳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民族乳企的奋斗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当时的奶业基础十分薄弱,发展较为缓慢。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0)》资料显示,1949年,全国仅有4家乳品厂、12万头奶牛,年产奶量20万吨,乳制品产量仅有0.1万吨。

在随后的30年间,我国乳业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乳畜,恢复生产力发展,改造、扩建和新建加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增加生产能力。经过30年的曲折发展,到1978年,我国奶牛数量增长到48万头,年产奶量达到97万吨,乳制品产量达到4.7万吨,约为1949年的50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乳业也迎来了春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此乳畜饲养也采用了此种方式。为了实现多渠道经营,我国90%以上地区鼓励农户加大对乳制品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奶源存储基地,引导企业向加工领域方向发展,实现集约化经营,极大提升了乳制品的质量和产量。数据显示,1978-1998年,我国乳制品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每间隔3年产奶量和乳制品产量都会达到一个小高峰。总体来看,产奶量和乳制品产量都较以前增加了数百倍。

2000年后,乳制品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在经历了一段产能过剩的结构性改革后,市场整体运营状况有了巨大的好转,人们对于乳制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其中,占据主要市场的液体乳以年均60%的速度快速增长。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奶牛饲养和原料奶的质量水平、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检验手段得到大幅提升,中国乳业在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后,体量增长突飞猛进。

记者查询近年来的数据发现,2016年,我国奶类总产量高达3712万吨,与1949年的20万吨相比增长了185倍。截至2018年11月,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共有589家,与1949年的4家相比足足增长了147倍。从企业单日供应液体奶体量的增长情况看,1978年,北京、上海生产的消毒牛奶(鲜奶、低温奶)分别大约在80吨、130吨左右。到了2016年,以北京三元等几个生产低温奶的企业估算,北京市场每天的液体奶供应达到250吨,上海大约在540吨左右,均翻了几番。

在回忆过去十年间的乳企发展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认为,“数量减少、规模增大”是一大特点。他感慨道,“乳品行业的这些企业一批批地没了,又一批批地新建起来,这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2007年,中国的乳制品企业近1600家,是目前企业总量的近三倍。由于以前的企业规模很小,技术装备水平差,所以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被自然淘汰,而保留下来的企业和新企业都在向大规模企业发展,这就导致了我国乳企数量在减少。

而企业数量的减少,意味着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市场份额开始转向品牌知名度高、实力强、规模效益显著的大企业。尤其部分大型乳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了规模,加强了对奶源以及销售渠道的控制。业内人士认为,未来这种集中趋势将更加明显。全国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一线品牌,区域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强势品牌。而对于在产品和渠道层面均无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来说,或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有趣的是,回看70年前会发现,过去乳品“走进来”的多,而如今,借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东风,伊利、蒙牛、光明、君乐宝、飞鹤等一批中国乳企正在不断加快国际化的步伐,扬帆出海,积极“走出去”。农业农村部乳业专家陈渝认为,今天的乳企“走出去”已经不只是基于品牌、原料等因素的考量,“想要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真正的跨国企业,必须要积极‘走出去’,搭建新的竞争生态圈,积极步入国际竞争2.0时代。”从长远来看,全球乳业将面临大融合的趋势,中国乳企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质量:完成脱胎换骨的改造

从猪牛羊肉总产量来看,1952年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仅有339万吨,2018年增加到6523万吨,增长18.3倍,年均增长4.6%。在主要肉类品种中,1980年猪肉产量1134万吨,2018年增加到5404万吨,增长3.8倍,年均增长4.2%。1980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27万吨和44万吨,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牛羊肉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推动牛羊生产快速发展。2018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644万吨和475万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23.0倍和9.7倍,年均分别增长8.7%和6.4%。

2008年,对于所有乳业人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三聚氰胺事件”之痛,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事件不仅暴露出三鹿等乳品生产和收购原奶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还反映出国家在乳品行业的产品标准、行业监管、产品检测、追溯体系等方面的问题。一时之间,消费者对于国产乳制品的信心陷入低谷。

在此之后,乳业人卧薪尝胆、痛定思痛,加工企业纷纷进行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抓紧提升生产管理水平,《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生产许可证、婴幼儿配方奶粉配方的注册等相关管理法规标准也不断出台。宋昆冈表示,2008年后,国家针对乳制品行业进行了三次大的政策调整,对乳制品行业的提档升级奠定了政策性和法制性的基础。虽然仍有继续修改的余地,但中国现在对乳制品的管理法规标准是完善的。同时,我国对乳制品生产销售的管理也非常严,例如售卖乳制品,尤其婴配奶粉必须要取得工商部门核发的经销许可证。更值得一提的是追溯制度,我国要求所有的乳制品必须建立追溯体系,做到原料来源可追溯、产品质量问题可追责、销售去向可溯源。

节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中国海油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及集团公司战略布局、产业规模、能源结构的变化,努力探索节能管理新思路、创新节能管理新模式,实现了节能管理的精细化、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对完成节能约束性指标、降本增效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为集团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低碳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以后,我们深刻吸取教训,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乳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北京)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加启表示,目前我国对奶制品的检测共包括营养指标、卫生指标、健康指标、污染物残留指标等四大指标,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奶制品质量动态,有效预警防范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重拳治理之下,成绩斐然。根据原国家食药总局公布的食品监督抽查的结果,乳制品在34类大食品的抽检结果中合格率在99.5%以上,高于所有其他食品合格率。据抽检结果来看,2017年婴配奶粉整体合格率达到99.7%,其中连续5、6个月达到100%。

“经过十年的努力,中国奶业已经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高鸿宾这样表示。

品类:不断更新迭代

“小的时候,谁能喝上一杯奶,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海回忆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奶制品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并非寻常老百姓可以消费得起。资料显示,在解放前的上海,一杯奶的价格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天的收入之和,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奢侈品”。经过70年的快速发展,当初的“奢侈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饮奶量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公斤提升至超过36公斤,40年间翻了5倍。

“中国的乳制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王景海说。的确,从鲜乳、发酵乳、奶粉、儿童奶,到乳酸饮料、植物蛋白饮料……随着乳品工业化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大众消费的持续升级,我国的乳制品也在更新迭代,日益丰富着老百姓的餐桌。“和国际市场相比,我国乳制品的品种也是最丰富的,名列前茅。”王景海这样评价道。

在琳琅满目的乳制品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被誉为“我国最成功的乳制产品”的发酵乳。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就出现了我们现在能喝到的酸奶,因为生产量很小而无法普及。此外,牧区也有一些家庭自制的酸奶。70年代起,我国酸奶的生产开始起步。到了1985年之后,内蒙古轻工业研究所成功研制了冷冻干燥菌种粉,把酸奶成功从大中城市运输到了小城市。2010年后,我国开始开发常温酸奶,从此酸奶成功流通到了更远的农村和山区。

“过去农村的消费者只能喝奶粉,因为巴氏杀菌奶运输过不去。”宋昆冈这样回忆道。与过去相比,今天先进的技术不止把发酵乳带到了农村,还把巴氏杀菌奶送到了更多远离城市的消费者手里。根据中国市场调查CRR数据显示,四五线城市对于乳品的消费潜力正在逐步挖掘,农村地区的喝奶习惯也在逐渐培育中。三四线城市消费从普通白奶向高端白奶、常温酸奶发展,消费习惯向一二线城市逐渐接轨,有望成为乳品新的消费核心市场。

随着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不断跃升,越来越多消费者对营养、健康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食品安全也日益重视,有机、纯天然等概念已成为他们挑选产品的重要标准。尼尔森调查发现,75%的中国消费者愿意溢价购买健康属性食品。有机、健康的高端乳制品日益成为消费者的首要选择。于是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伊利、蒙牛等行业龙头先后推出安慕希、纯甄等明星单品,产品高端化趋势增强,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比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常翠青指出,目前,中国乳制品消费结构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奶粉消费,液态奶消费也只是局限于大中城市,而在发达国家,除牛奶外,酸奶、奶酪、乳清蛋白等的消费量都很大。“未来,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个性化产品的诉求会越来越强烈。”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春喜表示,近几年中,乳企对市场和消费人群加强了细化,推出针对不同人群的产品,以满足不同需求。王景海也认为,在未来高档次消费和大众式消费并行的过程当中,企业的产品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新时代应该解决满足新时代消费者需求的问题,这就是供给的主要方向。”

1.2.1 一般的护理措施 患者接受治疗后,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了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患者接受治疗的初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控,提供特护护理,让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70年的时间很长,长到它足以演绎我们的一生;但对于我们的国家而言,70年的时间又很短,它只是中国发展过程中一个小小的阶段,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70年。经历过第一个70年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从一个贫穷国家发展成中等发展水平国家,这中间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举世的。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党和中央的领导有方。在新的历史征程,让我们继续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共同创造下一个辉煌70年。

(本刊综合整理)

标签:;  ;  ;  

回望70年迈上新征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