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年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
● 郑程月 王 帅
摘 要: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国以来我国一直秉持劳动教育的方针并将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70年来,我国劳动教育呈现出了阶段性发展样态,从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把劳动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之中,再到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体现了不断革新发展的演进脉络。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已成为全面育人之基、立德树人之魂、创新发展之源和人才评价之本。今后,为全面践行劳动教育,可从转变劳动教育观念、构建实用型劳动教育课程、夯实政策举措等方面入手,并将新时代的党建精神贯穿于劳动教育和立德树人全过程。
关键词: 劳动教育;时代内涵;实施途径
尊崇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重要育人理念。建国70年来,我国劳动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把劳动教育纳入到了人才培养的总要求与总目标中,历史性地把劳动教育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形式升华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突出了劳动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丰富了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为今后我国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指明了方向。
一、建国70年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
(一)劳动教育的确立与曲折发展(1949-197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百废待兴,为适应建国初期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满足农业、工业生产需求,这一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汲取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借助苏联经验和模式改变旧教育,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教育。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应提倡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2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规定》,提出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一切教学的原则,同时也指出了实施劳动教育教学的途径。
1954年,中央宣传部出台《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提纲》,指明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提出体力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1957年,毛泽东提出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在这一方针指引下,全国开展了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改革。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同时,还规定“在一切学校中,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每个学生必须依照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2]课程设置上,小学增设“手工劳动课”“生产劳动课”,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中学阶段增设教学工厂实习等实践课程,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注重与农业、工业生产技术相结合,推行勤工俭学与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1963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强调了全日制中学应该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并专列一章阐述生产劳动,指出了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重要性。[3]
这段时期,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问题。劳动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生产劳动的实用性,教学注重生产常识的培养与劳动技能的养成,劳动教育贯穿到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但“文革”时期,劳动的作用被盲目夸大,劳动教育被误读,甚至出现了“唯劳动是教学、读书无用唯劳动”的极端倾向,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线的劳动教育探索出现了一定偏差。
劳动教育从初步确立、快速发展到“文革”时的曲折探索,究其原因是我国当时处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初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在某些情况下误读了普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但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为后续劳动教育的发展树立了正确理念,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突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为工农大众服务的宗旨,具有划时代的奠基作用。
(二)劳动教育的重塑与探索革新(1978-2011):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兴起
新时代是改革创新的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劳动技术的提升。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重任,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劳动则是创新发展的源源泉、源动力。
不仅如此,农场还拓展营销渠道,推进“互联网红江橙”营销模式,建立天猫、京东等品牌旗舰网店,通过全国各大农产品展览会进行推广,提高红江橙品牌知名度。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提高劳动者素质、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为背景,劳动教育得以重塑与升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加注重劳动技术、劳动技能教育,以促进劳动者素质提升、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在国家颁发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得到了体现。
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注重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劳动精神和观念的培养,强调确立尊崇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只有确立劳动意识,认可劳动价值,通过劳动教育,才能真正以劳树德。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展开了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素质教育的提出不仅是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需要,它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的根本转变。80年代,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升学率偏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一度较为突出,劳动教育的实施受到了一定的干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与实践教育,同时积极提供条件,扭转应试教育,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现。
1.休闲载体“虚拟化”。传统休闲要凭借一定对象为载体,如文化、怡情、健身、旅游等休闲要依托景区、文化场所,茶馆、棋牌室、健身房等以实体休闲消费的环境载体。网络休闲是在虚拟空间环境下进行休闲消费,休闲载体是虚拟化,只要有电脑设备、能连接网络,“鼠标一点”就能突破现实因场地、交通、成本高等种种限制,在独立虚拟空间,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知觉感官,运用网络技能充分享受诸多体验。
这一时期,伴随着“三个面向”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与实施的时代背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并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中。一是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之成为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重要渠道。二是多元、分层实施劳动教育。根据1982年《教育部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等政策要求,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课程与教学逐步规范,根据学生成长特征设置了不同的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即小学阶段开设劳动教育课,初中、高中开设劳动课与劳动技术课,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是高校开始采取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按照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劳动教育必须与经济建设和科技密切结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姬皓婷的文章《那又怎么样》,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做人的好经验。为点小事争得面红脖子粗,甚至口出狂言,动手动脚,不值得。做事要把握底线,坚持原则,为真理而争气。让人一步自己宽。宽容、大度,能避免好多不必要的事端,使我们的社会变得和谐美好。
21世纪以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呈现出了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劳动教育实施的新转变,劳动技术教育更加受到重视,构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我国出台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都指向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于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劳动教育获得了更加丰富的新内涵。
1.2.3 效果评价 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内通过来院诊查形式对患者疼痛和椎动脉供血情况进行比较。
(4)子代数目:在涂有大肠杆菌OP50的NGM培养基上挑1只待测的线虫,放置在20 ℃的培养箱内培养。在产卵期内每天将线虫转移到新的NGM培养基内,含有虫卵的旧平板继续放置在 20 ℃的培养箱内培养24 h,然后对每个平板内的线虫的数目进行统计、相加。等到线虫的排卵期结束后,计算每条线虫总的子代数目。
对于我国社会发展而言,其拥有全球最广阔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并且随着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人口红利的退减,导致的中国机器人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并且可以预见在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范围和使用将会呈现出柔性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200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2002年,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7]尊重劳动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反映出了劳动的价值、意义和重要性在时代发展中越来越被认可。十七大报告重申了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建立健全劳动者就业体系,为劳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新时代,在全面育人理念下,应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特点,辩证分析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推动劳动教育符合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实际,科学规划劳动教育,制定实施劳动教育的可行策略,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三)劳动教育体系的全新构建(2012-至今):彰显新时代的全面育人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教育改革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断深化对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性认识,特别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进劳动教育实施方面提出了新理念、新观点。
在十八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还提出,要使绝大多数的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大大深化和升华了劳动与育人的关系内涵,从全面育人和促进教育公平出发,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8]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全面而深刻的阐释,意味着我国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得到全新的构建,彰显了新时代的“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理念。劳动教育不仅是传授学生劳动的知识与技能,而更关涉到价值观的培养问题,是要在整个育人过程中,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培养劳动意识,以及基本生存能力、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劳动教育契合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
回溯建国70年来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历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语境下劳动教育内涵与实施举措各不相同,其背后所体现和隐含的教育价值观念、国家发展阶段特征也各不相同。新时代,劳动教育有了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构建了从观念、实施到制度保障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发展方向。
(一)全面育人之基
劳动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化,一方面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同时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推动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过程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劳动教育注重和尊重个人成长的全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70年劳动教育的演进呈现出了鲜明的社会发展特色和时代特征,其围绕的主线是育人,全面育人逐渐凸显。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劳动知识、劳动技术素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明确的“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以及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今后我国在人才培养中实施劳动教育的行动指南。
劳动教育对人的发展极其重要,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的培养,也要以劳动教育为基础。具体而言,劳动精神、劳动素养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创造性劳动,有利于促进智育的培养;践行工匠精神,在钻研和奉献中进行劳动锻炼,也有利于促进身体美、情操美的体育、美育。所以说,劳动教育有利于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是全面育人的重要基础,是对德、智、体、美各项教育的有力支撑,体现了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二)立德树人之魂
198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提出了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意义和原则,指出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4]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就是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并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1986年,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彭珮云明确提出“把德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五育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形成了“五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5]
还有他的弟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先生,他的古彩在继承了段茂发先生的技法上再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戴荣华先生以隽秀温婉的古装仕女瓷画著称,创作题材与他的老师一样,多取自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他的填色以单线平涂为主,线条古拙遒劲,色彩鲜明洗练,装饰意蕴隽永,格调高贵清雅。在人物头像的线条和填色处理上,借鉴了粉彩的特点,一改古彩人物画风的简拙,变得更加柔美,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其作品表现生动,真切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每每画作一出,画外之音就娓娓道来,极具故事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戴荣华老师优秀的创作思路和技法,至今仍影响着本人的创作。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等特征,从根本上符合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重塑劳动教育理念,找准劳动和现代教育的结合点,引领劳动价值回归。让学生切实提升劳动技能,养成高尚的劳动情感,形成端正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对于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可以说,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之魂。必须立崇尚劳动之德,才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创新发展之源
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与人才培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养殖密度要根据池塘条件、养殖品种等情况灵活掌握,一般鲢鱼、鳙鱼、草鱼等品种鱼苗的水花放养密度为10~20万尾/亩,鲫鱼、鳊鱼等品种的水花放养密度为20~30万尾/亩。同时,在生产中考虑拿苗时间因素的影响,如果拿苗时间比较早,那么苗种相对市场需求比较旺盛,苗种供应比较紧张,生产厂家在供苗的时候,所给的苗种数量会相对不足,这样就要适当的增加采购量,保证投放的足额的苗种投放量。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新时代人才最鲜明的技能禀赋。人才既是创新的根基,也是创新的主体,劳动既是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创新的源泉。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源于辛勤劳动,新时代须秉持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新思维、劳动促进人类进步的理念,将劳动教育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个人的生存技能,而且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劳动中激发创新精神,夯实创新能力。
(四)人才评价之本
所以,在校长和家长的认识中,不排除“踢好足球,上名大学”的动机,但是就校长而言,他们更多的想法是响应国家号召,执行国家政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校知名度。就家长而言,他们更多的想法是让孩子参与校园足球,促进孩子身心健康,让孩子有一项体育特长,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而家长的这一认识恰好契合了校园足球改革的本初含义。
一方面,劳动教育成为了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素质教育不但要坚持实施,更要全面深化拓展。劳动教育由于自身的重要价值,成为了人才培养与选拔的构成指标之一。当前,各地纷纷出台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文件,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实施举措,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因此教育评价必须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引导学生成长的评价标准不能狭隘。[10]因而,劳动教育的重新提出并大力弘扬,是构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成为了引领新时代人才评价与选拔的新标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和敬畏劳动的时代理念,从根本上否定了与劳动相脱离的、片面的应试教育观念,促进劳动教育回归教育场域,促进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劳动教育嵌入人才评价体系中,以劳动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培养,回归人才评价之本。
三、全面育人理念下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进一步强调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进行了更加深化的阐述,并融入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思想。这一时期营造了推进劳动教育顺利实施的教育与社会环境,劳动教育进一步从理念转变为具体行动。
(一)厚植劳动教育观念,贯穿全面育人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厚植劳动观念、重塑劳动精神是推进劳动教育实施的根本。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是建立在70年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教育观、价值观的一种集中体现与升华。这种劳动精神在内在认知与在外在行为上,都充分反映了对劳动与社会发展、劳动与历史演进的理性认知。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必须认识到劳动教育既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只有从这一高度理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并根植于个体与社会观念,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才能从实际行动上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贯穿在全面育人的整个过程中。
(二)构建系统性、实用型的劳动教育课程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程应更加丰富、多元和立体,课程内容要对受教育者更具吸引性,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
肝硬化患者的饮食十分重要,护士应指导患者注意合理饮食,以易于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为主[3] ,减少脂肪、盐的摄入,适当补充微量元素、矿物质等,注意控制每日的饮水量,避免过多。告知患者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少食多餐、不暴饮暴食等,注意忌食辛辣、生冷、油腻性食物,忌烟忌酒等。
劳动课程应体现时代性,在继承优秀劳动传统的同时加强对新时代劳动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劳动意识和劳动行为同社会发展相匹配,劳动成果可以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定基础。要加强系统规划,既要体现各学段的渐进性,又要体现不同层面和类别对劳动素养的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用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学校的创新实践。[11]
具体而言,一方面,在各级各类劳动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构建系统性课程体系。在学前教育及中小学阶段丰富校本劳动课程,推动落实劳动课程实践,增加劳动技术课程,从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习惯和技能入手,启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高校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加强劳动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以及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12]
另一方面,多学科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如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等实践活动,并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高校开展职业和劳动技能实践课程,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13]激发劳动创新意识,多科学融入实用型课程,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内涵,形成大、中、小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夯实政策举措,确保劳动教育有效、深入实施
系统性、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支撑,是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和深入实施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发展仍面临着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少、实施劳动的资源不均衡等问题。新时代,我国应持续推进教育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加强政策支持,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指引。如进一步健全劳动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出台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方案、学校劳动教育工作计划及劳动教育指导大纲等。[14]同时,还应探索建立劳动教育督导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性评价指标,并将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与科学选才的考评指标依据,从根本上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劳动教育要全面体现新时代的党建精神
70年的经验表明,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既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更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劳动教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内容经历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党的教育方针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外延和价值意义的认识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党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指导思想。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要牢牢把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用党的理论与新时代劳动精神武装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阐释,提升劳动教育的科学育人功能,增强劳动创新能力。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决破除形式主义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做实、做细,加强监督并形成常态,切实发挥监督规范的作用,加大劳动教育的实施力度。各级各类学校党委要强化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领导,夯实基层党建基础,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的全面落地,努力建构劳动教育的新形态。
新时代,我们要立足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深化全面育人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改革实践,把握新时代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规律,切实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施自觉,引领人才全面成长与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EB/OL].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09/10/content_26746856.htm.
[3]中共中央.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EB/OL].http://edu6.teacher.com.cn/tln009a/doc/d000108030208.htm.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EB/OL].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36776.shtml.
[5]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5).
[6]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http://www.moe.edu.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4.html.
[7]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EB/OL].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7683/733922.html.
[8]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10/c_1123406247.htm.
[9]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
[10]鞠光宇.坚决克服教育评价“五唯”顽瘴痼疾[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zt19/zt1819_gd/wywy/201809/t20180928_350312.html.
[11]张景华,董城,等.劳动教育事关全面发展的大计[EB/OL].http://news.gmw.cn/2019-01/18/content_32370660.htm.
[1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10/18/content_5332026.htm.
[13]教育部.教育部 2019年工作要点[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2/t20190222_370722.html.
[14]刘博智,柯进.攻坚克难下好教育改革“先手棋”——2019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施工图”[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01/t20190121_367520.html.
郑程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当代教育史
王 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基础教育
(责任编辑:冯永刚)
标签:劳动教育论文; 时代内涵论文; 实施途径论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