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_共同富裕论文

论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_共同富裕论文

论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富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学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本文分析了其科学的内涵;对社会上存在的某些错误观点作了批判;提出坚持共同富裕论必须采取有力对策,排除“左”右干扰,使共同富裕的大道越走越宽广。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 统一认识 对策研究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学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理论表现,其根本任务就是要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彻底摆脱资产阶级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思想奴役,成为国家的主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发展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集中表现,是判断我们的工作是非得失的实践标准的具体化,更是社会主义是否具有优越性的最好证明。正确地坚持共同富裕的大政策,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乎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务必要认真研究。

共同富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因而较易达成共识。但对于让部份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尚缺乏正确认识。为此必须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收入差距拉大是否就是两极分化的问题以及如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澄清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认识,克服个别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离心倾向,使共同富裕的大政策正确地贯彻实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首先要认真学习、全面准确地掌握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的学说;其次要针对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实际问题,用这一理论去引导人民群众从全局、长远、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去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批判错误观点,分清是非;第三,要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采取若干具体对策,排除“左”右干扰,不断总结经验,从物质利益的保障和思想觉悟的提高两方面激发群众的内在动力,深入改革开放,使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共同富裕”的理论是一个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追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后形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历史与逻辑高度完美的统一性。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劳动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较快地富起来。”1983年,他又强调:“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1984年又强调:“可以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1986年他又讲:“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我们讲共同富裕,但也要允许有差别。”1992年南巡讲话,他作了高度概括:“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思想及历年的论述形成了关于共同富裕的一整套学说。第一,共同富裕构想的前提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以工人农民为代表的全国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它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构想是建筑在对国情的分析和关心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发展还较低,经济基础较薄弱,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为达到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否则,共同富裕将是空谈。以工人农民为代表的全国老百姓的利益最根本的就是物质利益,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利益的实际内涵,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重视人民的物质利益。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第二,共同富裕的构想严格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认为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步富裕,而只能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允许有差别,而且共同富裕是一个“波浪式推进”的过程。这体现了共同富裕构想是建筑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摒弃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内在逻辑联系的客观过程,都必然表现为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整体质变的过程,因而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绝对的,而平衡则是相对的。这种客观性又必然使客观事物表现为一个分阶段的过程。因而共同富裕也必然要经历一个非同步性、非同时性,非同等性的历史发展长过程,“最终达到”就包含了鲜明的过程性,这个过程的发展形式并不是直线、单向的,也不是匀速加速上升的,只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推进的。邓小平同志论述中直接陈述的虽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从共同富裕与国民经济之间必然的因果联系,就不难得出,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波浪式推进的,那共同富裕也只可能波浪式地推进。第三、共同富裕的构想坚持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否定了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旧体制弊端,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构想是建筑在认真总结历史上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实行产品经济,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教训上的。历史经验证明,我们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不动摇。但从发展程度来说,我们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必然有先富后富的区别,不可能同步富裕。马克思主义认为按劳分配遵行的是“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原则,是“把同一标准应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是不公平的。“因为尽管每个人付出与别人同等的一份社会劳动,就能领取一份同等的社会产品”,“然而,各个人是不同等的,有的强些,有的弱些,有的结了婚,有的没有结婚,有的子女多些,有的子女少些,以及其他等等”,因而“在同等的劳动下,从而由社会消费品中分得同等份额的条件下,某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所以,社会主义的富裕程度的不同具有客观必然性。何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允许部分其他的分配存在,即允许某些剥削现象的存在,这当然也会造成国民富裕程度的不同。过去,由于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热衷追求“纯而又纯”的单一的生产关系,在分配形式上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无论工资的标准、工资级差、工资提升的时间和幅度都是全国统一的。职工的工资收入多少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严重脱节,企业盈利上交国家,亏损则靠国家补贴,企业和职工都完全躺在国家身上。工资和职工的劳动状况毫不相干,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必须打破“大锅饭”,批判平均主义,决不能为了制造虚假的公平去损害、牺牲效率,这就是邓小平为我们作出的共同富裕道路的正确决策。第四、共同富裕的构想要求“辛勤劳动”,提倡“勤劳致富”,鼓励先富帮后富,充分发挥先富的“示范”作用,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构想是建筑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逐步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遵循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的基础之上。按照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生产者“辛勤劳动”,增加了劳动的强度,因此在单位时间里付出的脑力、体力就多些,单位产品的劳动耗费当然会低于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他就能获得额外的利益,也就会“勤劳致富”。相反,偷懒使奸,在单位时间付出的脑力、体力少些,当然相对就要贫些。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也必须严格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先富帮后富时不可再犯历史上“刮共产风”,搞“一平二调”的错误。先富的地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向后富的地区传授技术,传授先进的经营、管理、生产经验,结对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在资金、物力、人力上提供有偿的或力所能及的、自愿无偿的帮助,有先有后地达到共同富裕。总之,我们只有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的大政策,才不会“左”右摇摆。各级领导必须认真严肃对待。

二、“共同富裕”的理论是走致富路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联系实际,针对社会上存在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去划清若干思想认识界限,把全国人民的意志都统一到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的大道上来,一心一意奔小康。任何正确的思想、理论总是在不断地同错误的思想作斗争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分配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有人认为现在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并把不同的意见视为“不实事求是”,故讨论收入差距拉大是否等同于两极分化的问题极为重要。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区别决定于其质的规定性。认识两极分化的问题也必须抓住实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两极分化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条件下,“使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同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能力始终保持平衡的规律”,“始终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两极分化是不可能避免的;两极分化的阶级基础是,靠掌握生产资料而占有剩余价值的资产者和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剩余劳动时间被无偿占有者两个阶级,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对立,是以一部分人的过度劳动造成另一部分人的失业,把国内群众的消费限制到需要忍饥挨饿这样一个最低水平为代价的;两极分化的发展走向是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的对立;两极分化的人数构成是少数人的富建立在多数人的贫困的基础上的,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因此,两极分化绝不是收入有高有低的差距问题,更不是在广大群众生活普遍有提高的基础上,收入有差距的问题,而是一个与私有制、阶级剥削、阶级分化,多数人贫困,少数人通过剥削发财致富联系在一起的阶级分化问题。这样的两极分化是共产党人坚决反对的,邓小平同志在讲防止两极分化时,就特别强调绝不容许产生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他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正走上邪路了。”“假如产生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不能产生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其深刻的含义也就在于揭示了两极分化的本质在于搞私有制,在于出现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统治。对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其一,我们正视现在社会上的确有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据统计,我国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有430万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100 万人,1991年占人口总数2 %的个人高收入者的储蓄额占城乡居民个人储蓄总额的26%,1993年又上升到30%。而1995年全国还有65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对这些问题,只要不执迷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而从总体和全局的眼光来看问题,就应实事求是地承认,这些差异同广大老百姓在生活上普遍提高的全局、整体相比较,又只是一个局部、部分问题。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始终是沿着共同富裕道路前进的。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90%以上的人的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截止1993年,我国的人均收入增长6倍, 其中农村人均收入已从1978年的133元增至1993年的922元,增长5.9倍, 城市居民从人均316元增至2337元,增长6。4倍;人均的居住面积,农村由8.1平方米增至19.5平方米,城市居民由3.6平方米增至7.5平方米,都翻了一番。1994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比上年增长5%,城镇居民收入达到317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8%,1994 年居民的储蓄存款新增6300多亿元。而且我们党和国家着力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成效显著,原来8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到1995年已有1500万人口得到解决;到2000年,在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 我们国家将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我国强调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打击不正当竞争,还计划通过完善税制、税种的办法调节过高收入,运用法律手段和分配政策协调各种分配关系,逐步解决社会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绝不会让穷的越来越穷,形成两极分化。其二,当前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并非社会主义的本质表现,而是新旧体制转换的产物,因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暂时性。既然共同富裕是一个波浪式的、渐进的发展长过程,在其发展总趋势的每一具体时间和范围内当然不可能是单向、直线、不断加速上升的。有些人在收入上盲目攀比,对共同富裕在时间、空间、速度、程度高低上的必然差异缺乏必要认识,因此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堕入了“排成横队齐步走向富裕”的空想。其三,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绝不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造成的什么恶果。相反,由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坚持按劳分配,冲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坚持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坚持辛勤劳动的人能得到物质利益的原则,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至于一些以非法手段暴富的畸形先富,既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也违背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在拉大收入差距中起着极坏的影响,不可忽视。众所周知,商品的基本属性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有人置商品的使用价值于不顾,大肆制造假冒伪劣商品,通过不等价交换的非法手段来掠夺社会财富;有人把商品交换原则纳入政治生活,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也变成交换价值,搞权钱交易,把自己的富裕、发财建筑在别人的贫困上,是共同富裕的障碍,是两极分化的潜在可能性和危险,必须排除。据统计,1985年到1991年六年间,我国预算内的国有资产流失达到2200亿元,现在国有资产还以每天1个亿的速度继续流失,若任其发 展下去,公有经济就有被吞食的危险,社会主义的墙脚就要被挖空,共同富裕还有什么经济基础可言。因此,必须坚决打击依法严惩,以保卫、壮大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三、贯彻落实共同富裕的大政策要有综合治理的办法和有力措施。一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共同富裕的大政策,提高广大群众对共同富裕问题的认识,形成鼓励劳动致富,先富帮后富的社会风尚,加强对非法暴富的打击力度,批判打击依靠制销假冒伪劣产品、走私贩私、欺行霸市、权钱交易等违法乱纪行为而发家致富的人,稳定安定团结的大局。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提高市场在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改革分配制度,坚持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原则。效率的创造者是劳动者,劳动者的收入是脱离违背效率原则,还是与效率原则相适应或一致,其获得的内在驱动力是不一样的,这种内在驱动力的大小外化为劳动者体力和脑力支付的凝结量的多少。如果有效率收入少,无效率收入高;低效率收入高,高效率收入低;对社会产生负效益、造成亏损的收入依然,而对社会产生正效益,盈利倍增的收入如故,势必造成分配不公,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这种“大锅饭”的分配办法是同共同富裕的政策相背离的。三是完善财税体制,加强税收征管。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95年,国家财政预算的收入80%以上来自各项税收。要按照中央和地方预算安排的原则,完善财税改革,整顿财经纪律,强化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广泛深入地开展依法纳税的教育,加强审计监督和税务稽查,建立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加强对行业的个人收入监管,改进个体工商户纳税办法,运用税收手段,对个人收入进行有效的调节,解决个人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的问题,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整顿财税秩序,逐步缓解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四是要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扶贫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地区的生产建设都有较大发展,由于发展快慢不同,地区间差距有所扩大,全省600多万贫困人口还未解决温饱问题, 要着力扶持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强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发挥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安排一批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骨干企业,改善投资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开展科技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水平。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提高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多渠道筹集扶贫资金,增加各级地方财政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建立各级领导的扶贫责任制,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加强同先进地区的经济技术联合和协作,加快人才培训和交流。这些政策和措施的逐步落实,必将有力地加快后进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缩小同先进地区的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标签:;  ;  ;  ;  ;  ;  ;  ;  ;  

论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