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200
摘要:针对沿海地区淤泥质地基的特性,通过防城港环岛东路扩建工程中CFG桩的施工,从施工工艺、成桩质量、扩孔系数、钻进和提钻的速度控制施工,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寻CFG桩在淤泥质土中地基处理的应用及工艺、质量控制的要点,为同类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CFG桩;淤泥;地基处理;质量控制;
1 引言
CFG桩(CementFlyashGravelPile)复合地基是20实际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地基处理新技术。CFG桩是采用少量的水泥加粉煤灰,石屑或砂及碎石,加水搅拌,用各种成桩机械施工的具有高粘结强度的桩,CFG桩与桩间土和桩顶与基底间的褥垫层共同组成复合地基。属刚性复合地基。
CFG桩是一种低噪声、无泥浆污染、成孔穿透能力强、施工效率高的施工工艺,目前已成为复合地基施工的首选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地基加固、软土处理、改善承载力等工程中。[1]CFG桩质量控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控制:一是成桩质量控制,即在施工过程中从混凝土拌和、运输、成孔、灌注等工序,找出施工生产中易产生Ⅱ、Ⅲ类桩的原因,分析原因并在施工中加以改进和克服;二是在施工工序、工艺上进行调整;三是控制钻进、提钻的速度,确保下料数量与提钻的协调性。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场淤泥质土的特性,对上述三个要点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从地质勘探、过程施工以及最终的试验检测,探寻CFG桩在淤泥质土中的适应性及工艺、质量控制要点,为同类工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 工程概况及地基条件
2.1 工程概况
环岛东路扩建工程位于西南沿海,地貌上属丘陵滨海地带,地质情况多为淤泥质土,由于地质情况较差,表层土质满足不了竖向承载力的要求,本着满足要求和经济的原则,设计在K4+400~K4+500段路基右侧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设计强度等级为C15,桩径为φ400mm,呈1450mm的等边三角形布置,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180kN,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60kpa。
2.2 场地地质条件
K4+400~K4+500段岩土层分布从上到下大致分为:杂填土、素填土、耕土、淤泥、细砂、黏土、强风化砂岩、中风化砂岩,各岩层土特征描述如下:
⑴ 杂填土:杂色,稍湿,松散状态,土质不均匀,以黏性土为主要成分,含块状风化砂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土质软弱,为新近回填土,属高压缩性土。场地内局部分布,层厚为0.40~5.40m。
⑵ 素填土:杂色,稍湿~湿,多呈松散状,以粘性土为主要成分,含少量砂岩碎屑、粉细砂,结构松散,堆填时间3~20年,属高压缩性土。局部为路基填土,呈中密状。场地内局部分布,层厚为0.40~8.40m。
⑶ 耕土:灰色、褐灰色,稍湿,松散状,以黏性土为主要成分,含少量有机质,可见植根系,局部含细砂较多,属高压缩性土。场地内局部分布,层厚为0.20~0.80m。
⑷ 淤泥:灰色、灰黑色,湿~饱和,松散。以粘性土为主要成分,局部含细砂较多,含少量腐值质、贝壳,具腥嗅味,属高压缩性土。场地内局部分布,层厚为0.30~10.90m。
⑸ 细砂:灰黄色、黄色、灰白色、灰黑色,湿~饱和,松散~稍密状,成分以石英为主,颗粒级配一般,局部地段含少量卵石、漂石,属高压缩性土。场地内局部分布,层厚为0.30~8.00m。
⑹ 黏土:黄色、褐黄色、棕红色,稍湿,硬塑状态为主,局部为坚硬状,切面较平整,无摇振反应,韧性一般,稍具砂感,干强度中等,该层取Ⅰ级土样19件,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压缩系数的平均值为0.19MPa-1,属中等偏低压缩性土。场地内局部分布,层厚为0.80~6.10m。
⑺ 强风化砂岩:灰黄色、褐黄色、棕红色,强风化状态,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钻探扰动后呈散砂状,岩芯采取率低,大部分随返水带出,深度较大时,岩芯呈碎块状,块径1~6cm,局部相变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岩芯采取率25~45%。该层取岩样172件,做岩石饱和抗压试验,抗压强度平均值=6.60MPa,属软岩,岩体极破碎~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场地内均有分布,未予揭穿,揭露最大层厚为0.70~27.90m。
⑻ 中风化砂岩:灰黄色、褐黄色、棕红色,中风化状态,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采取率较低,岩芯呈碎块、短柱状,局部相变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岩芯采取率60~80%。该层取岩样88件,做岩石饱和抗压试验,抗压强度平均值=18.1MPa,属较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该层场地内钻孔均有分布,未予揭穿,揭露层厚为1.80~29.50m。
2.3 场地水文条件
扩建道路K4+400~K4+500段临近海岸,在海水涨潮时,经常被海水淹没,低洼地段为常年积水。地表水体对道路施工的影响是重大的,地表水的存在将直接影响道路挖填及支护工程的施工。
地下水补给源主要来自地表水、河流侧向径流和大气降水,地下水位、水质、水量变化主要受潮水影响,动态相对稳定;场地地下水主要排泄方式为蒸发、下渗及侧向径流,与附近河流和海水呈互补关系。施工期间地下水初见水位与附近河流水位一致,稳定水位埋深为0.70 ~8.20 m,相应标高为-0.77~4.19m,年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为3~5m。
3 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施工工艺
施工前先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根据现场地质条件选用KLB-75型步履式长螺旋孔-管内泵压混凝土灌注成桩的方法施工。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黏性土、粉土、素填土、中等密实以上的砂土地基。[2]
3.1 试桩方案
试桩桩径400mm,桩长以实际钻进桩长为准,成孔工艺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本次试桩共12根,分两次进行,从施工工艺、配合比、后期检测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最合适的工艺参数。试桩桩位布置平面图见图1。
⑵ 场地平整:清除场地内的障碍物,采用砂性土填筑0.5m厚施工平台,以便后续施工时调整钻机的水平,控制成桩的垂直度。
⑶ 测量放线,用白灰线标出试桩桩位的网格线,用钢筋头打入土中作为桩位点。
3.3 试桩施工
3.3.1 第一次试桩
⑴ 钻机就位
开钻前对主机上附带的垂直度刻度盘进行效验,将主机移到指定桩位,对中。当地面起伏不平时,应调整支腿或平台基座,使桩机底座保持水平、钻杆保持垂直。桩位误差不宜超过20mm,钻杆垂直度偏差不超过1.0%。
⑵ 成孔顺序
如图1,第一次试桩顺序为:1#→2#→5#→6#→9#→10# ,即按顺序依次成孔。
⑶ 钻进成孔控制
钻孔开始时,关闭钻头阀门,启动卷扬机下放钻杆至钻头触及地面时,启动钻机锤头,将钻杆旋转下沉至桩底设计标高,并做好记录。桩长设计平均12m,桩尖要求进入黏土深度≥2m,且桩长不小于4m。施工中应检查桩身混合料的配合比、坍落度和提拔钻杆速度(或提拔套管速度)、成孔深度、混合料灌入量等。[3]
在成孔过程中,发现钻杆上下浮动时,放慢进尺,防止桩位偏斜、位移或钻杆、钻具损坏。进尺速率根据地层而定,一般淤泥质地层钻进速率控制为2~6m/min。同时根据钻塔上的标记控制钻进深度,钻穿淤泥层时记录钻进深度,确保钻进黏土层深度≥2m。在淤泥层钻进时,分别按照2m/min、4m/min、6m/min三种速率进行钻进施工。
⑷ 灌注及提钻
CFG桩所用混凝土采用拌合站集中搅拌。当钻机钻至桩持力层时,开动混凝土输送泵灌料,当输送管及钻杆芯管内充满混凝土后开始启动卷扬机匀速提升钻杆,边灌料、边提升,提升速度分别控制在2m/min、2.5m/min、3m/min。泵送和提钻过程相互配合,每根桩必须一次性灌注完毕,严禁先拔管后灌注,掌握好灌注与提钻的时间差,尽量避免提升灌注过程中停机待料现象。快到施工设计桩顶标高时,适当减慢提钻和泵送速度,比设计桩顶标高高出50cm后,同时停止提钻和泵送,然后移至下一个桩位。
3.3.2 第二次试桩
第二次试桩编号及顺序为:3#→8#→11#→4#→7#→12#。
第二次试桩与第一次试桩相比,主要区别有两方面:
⑴ 施工顺序:施工顺序由第一次的顺序依次成孔施工,改为间隔跳打的顺序施工。
⑵ 混凝土坍落度:混凝土坍落度由第一次的180~200mm,调整为160~180mm。
3.4 试桩分析
3.4.1 施工过程分析
⑴ 扩孔系数大
在提钻过程中,当钻头提至淤泥层时,会存在很明显的扩孔,扩孔系数最大的达到1.45。分析主要原因为,施工区域临近海边,地下水位很高,长时间的渗透使得原先淤泥层由原来的软塑变成流塑状,流塑状淤泥无法承受混凝土的侧压力,导致孔径扩大。
⑵ 两种不同的施工顺序(顺序依次成孔,间隔跳打),对扩孔系数影响较大。由于地下水影响,部分淤泥层由原来的软塑状变成流塑状,顺序依次成孔时灌注过程中容易出现串孔现象,导致扩孔系数变大。
⑶ 提钻速度和坍落度之间的平衡。防止混凝土坍落度过大,提钻速度过慢会造成混凝土石料下沉而堵管。
3.4.2 检测报告分析
⑴ 复合地基承载力
抽取1#、6#、8#、11#桩位,做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检测结果如表2。
表2 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
各试验检测点的荷载-沉降(Q-S)见图6、图7、图8、图9。
Q-s曲线均未出现明显陡降起始点(即第二拐点),各试桩的曲线属于缓变型曲线。经综合分析,本次检测的3#、5#、9#、12#桩的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均为360kN。满足设计要求。
⑶ 低应变法检测
低应变检测抽查2#、4#、7#、10#桩,根据“反射波”法采集的反射波形分析,桩身完整性均评定为Ⅰ类桩。
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实测信号曲线见表4。
表4 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实测信号曲线
4 结束语
通过对试桩进行各项性能检测,总结施工中发生的问题,对CFG桩在淤泥层采用长螺旋孔-管内泵压混凝土灌注成桩的方法施工各项施工工艺参数总结如下。
⑴ 坍落度控制在160~180mm是比较合理的,即可减少扩孔率,又可提高桩身成孔质量。
⑵ 钻进速率:在淤泥地层,钻进速度不能随机器自由进尺,一般宜控制在6m/min左右。进尺过快容易造成斜孔,甚至对周围桩体产生不利影响。
⑶ 提钻速率。在淤泥质地层,拔管速度应适当快些,控制在3m/min左右。
⑷ 施工顺序。长螺旋钻施工一般成孔顺序为依次顺序成孔,遇到淤泥层成流塑状时,为避免串孔,宜采用间隔跳打的顺序施工。
参考文献
[1]曹瑞娟.CFG桩施工及质量控制探讨[J].山西建筑,2012(12):232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65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15
论文作者:高永展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淤泥论文; 地基论文; 钻杆论文; 砂岩论文; 顺序论文; 局部论文; 场地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