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政治学科学习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殊性论文,学科论文,政治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政治学科作为学校的一门教学科目,它的学习具有学校学科学习的一般性质;作为学校的一门德育科目,它的学习又具有不同于学校其他学科学习的特殊性。 一、中学政治学科学习特殊性的一般前提 作为一门教学科目,中学政治学科的学习首先是一种课程学习。尽管不同的教育理论对于“课程”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课程由“教学科目”、“课业结构”和“教学进程”等基本要素和内容组成还是被普遍认同的,课程学习就是围绕着这些基本要素展开的学习,因此,中学政治学科的学习表现出和其他学科学习相一致的一般特性。 第一,中学政治学科的学习具有学科性。这是对特定教学科目的学习,也就是学科课程的学习。“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学的课程。”[1]虽然中学政治学科比较复杂,不等同于某一门学术学科,但也是以特定学术学科为基础,从中选择内容所构成。它不同于活动课程中的学习,后者一般不以特定学科为依托,不直接指向特定学科。当然,“我国当前课程改革强调的活动课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活动课程”,而是“在设计中并不排斥以学科为依托”的“课外活动课程”。[1]因此,无论作为学科课程,还是课外活动课程,这种学习都离不开学科性。 第二,中学政治学科的学习具有系统性。这是一种系统的学习,是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展开的学习,是对特定教学科目所呈现的课业结构的全面掌握。进一步说,就是对学科所包含的、并且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要求重新整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完整而有序的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可以比较系统地把握社会事物的不同运动规律。它不同于专题讲座中的学习,后者一般不要求学科的完整性,不指向学科的宏观逻辑系统。 第三,中学政治学科的学习具有层次性。这是一种有层次的学习,是按部就班、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的学习,体现了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和教学进程。它不同于职业培训中的学习,后者往往倾向于“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要求和效果。 中学政治学科学习的一般特性还表现为这是一种课堂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堂教学相呼应,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课堂学习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这种学习形式是相对课外和校外学习形式而言的,虽然教育经历了多次的改革,但课堂学习仍然是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中学政治学科的学习也并不例外。这体现在: 第一,中学政治学科的学习具有专业性。这是一种专业学习,必须主要在课堂中进行,并且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专业教材的阅读、专门的教学设施和专业的学业测量诊断和评价。如果片面强调离开课堂进行学习,“专业性”就难以得到保证。它不同于课外活动的“半业余”学习和校外活动的业余学习,后者一般缺乏教师、教材、教学设施和测评的专业条件,往往使学习流于泛泛。 第二,中学政治学科的学习具有集中性。这是一种集中的学习。表现为:(1)集中的学习时间,有既定的课时;(2)集中的学习空间,有既定的教室;(3)集中的学习者,有既定的班级。这种集中性不仅为教学情境和教学互动的形成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有利条件,而且最终实现了学校教育的简约性——“人类以间接经验概括千百年文化精华、高效率地传递文化和引导创新文化的重要优势”,[1]克服了分散学习的零碎性、偶然性和繁杂性。 二、中学政治学科学习特殊性的学科前提 中学政治学科学习的特殊性受到学科、教学以及学习自身性质的诸多影响,这就形成了该学科学习特殊性的学科前提。 1.中学政治学科性质的基本讨论 中学政治学科学习的特殊性受到学科自身性质的直接影响,因此,了解学科性质对于准确把握学科学习的特性是十分重要的。从国内关于中学政治学科性质的研究看,尽管存在不同的说法,但大体上都承认中学政治学科是一门德育课程,是与智育相统一的德育学科。①上世纪九十年代有研究者就指出,“知识性与教育性结合,是政治学科最根本的特点……在知识性与教育性这对矛盾中,教育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政治学科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课程”。[2]新世纪以来,这一认识基本上成为共识,“思想政治(品德)课既有德育的性质,又有智育的性质,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坚持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并不是说,在政治课教学中二者具有同等的地位,可以等量齐观,而是说,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是其性质的主要方面,是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课程性质的集中表述”。[3]值得注意的是,在承认德育性为课程根本属性的前提下,近年来对中学政治学科特性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比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思想政治课不是单纯的德育课程,它是人文社会科学常识教育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兼容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不仅担负着提升中学生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素养的任务,而且其德育功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常识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学基础之上”。[4]第二种,认为“总体上说,德育课程的目标很清楚,就是要培养具有良好品质的人……从狭义和比较宽泛的视角来看,德育课程所要达到的要求,有五个方面”,即“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促进‘三观’教育”、“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劳动素质培养”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5]第三种,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德育为主要目标(任务)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并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德育课程”,表现为五个方面:“(1)专门形式的德育(显性德育),(2)理论形态的德育(理论性德育),(3)以课堂为主渠道的德育(课堂德育),(4)主要以‘认知’为开端和终结的德育(认知性德育),(5)大德育(品德教育)”。[6]第四种,认为“德育学科在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上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以促进人类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为根本目的”,“在现代社会中,德育学科设置的实质是:以学科课程的形式体现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调节个体与社会、国家和其他个体的关系”。[7]这些观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对“德育性”的内涵都作了进一步发掘,力图更为明确德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特点,由此也表现出一定的共同倾向。首先,他们都认为中学政治学科是一门培养合格的社会人(“社会主义公民”、“良好品质的人”、“德育为主要任务”、“人类个体的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这也是其“德育性”的根本所在。其次,合格的社会人是具有一定意识形态倾向性的(“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三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马列主义为核心”、“主导意识形态”),这是一种导向明确的德育。最后,这种德育与知识教育融为一体(“不是单纯的德育课程”、“理论性德育和认知性德育”、“德育知识学习”、“社会规范知识”),是与智育相统一的德育。显然,中学政治学科的这些特性(“社会性”、“导向性”和“知识性”)必然会对其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2.中学政治学科教学和学习性质的基本讨论 中学政治学科的教学和学习的关系十分紧密,影响同样是明显的。国内对中学政治学科教学特性的研究往往是“教”和“学”合在一起讨论,不作明确区分,因此从中往往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学习特性的理解。关于中学政治学科教学的性质,基本一致的意见是,这是一个德育或教育过程,是教学和教育的统一过程。这一教学过程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教育者(代表社会)所提出的思想政治道德的要求(目标)同受教育者现有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具体说是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8](关于这一特殊矛盾有不同的表述,如“学生的发展需要与学习内容[社会发展]要求的矛盾”,“教师的引导、教育内容的影响与学生自我建构之间的矛盾”等)。“在思想政治课的三大基本任务中,‘提高思想觉悟’处于中心地位,‘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展开,并为这一中心任务服务。”[3]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而且在解决这对矛盾的同时,或者说在解决了这对矛盾以后,它还要面临另外两对需要特别对待和解决的矛盾”,即“信”与“不信”、“知”与“行”的矛盾。[9]研究者还进一步指出,这一教学过程具有特别复杂的性质,“是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教育效果的不确定性过程”,[6]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曲折性”,并且“是多种影响作用的结果”。[7] 在为数不多的关于中学政治学科学习性质和特点的专门讨论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铎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中学生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课学习内容的矛盾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具有……区别于中学其他课程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1)“信与不信的矛盾突出”,(2)需要广泛和深入地“联系社会的实际和思想的实际”,(3)强调“知行要转化,知行必须及时地转化”。[9]同时他还指出,以上特征并不是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全部特征,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特征是十分丰富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概括。 此外,关于中学政治学科“教”和“学”的特殊性,以下观点也是值得关注的:(1)“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知识教育’、‘信念教育’和‘情感教育’”,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具有“目标多元性”、“过程双重性”、“内容和方法社会性和综合性”以及“影响因素复杂性”的特点。[6](2)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培养学生特定学科能力的过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而不仅是使学生获得一些简单的道理。”[10](3)德育学科教学是以社会规范学习为核心的过程,“建立新的以社会规范学习为核心的德育学科教学体系,是德育学科走出困境,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7](4)社会学科的教学是以智慧技能学习为核心的过程,“作为智慧技能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规律等,是社会学科教学目标的核心成分。”[11] 三、中学政治学科学习特殊性的具体分析 上述关于中学政治学科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性质与特点的论述表明,国内研究者对这些研究对象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和拓展,尤其是对中学政治学科的学习特性,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思考。在吸取和综合这些研究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学政治学科学习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学政治学科的学习是一个知、信、行的矛盾运动过程,不仅每一对矛盾运动有其特殊性,而且矛盾运动之间又相互依赖、渗透和制约,表现出比其他学科学习更为复杂的运动态势 第一,“知和不知”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经历“不知——知——懂”三个环节,突出表现为“知之太易”和“知而不懂”的矛盾。政治课学习中“知和不知”矛盾的解决大多太容易,从不知到知的转化过于顺利,几乎没有困难。“知而不懂”的矛盾则被忽略,满足于“知”,不重视甚至不要求由知到懂的转化。这样一来,这两种矛盾都被消解了,似乎政治课学习不存在“知和不知”的矛盾了。但是,这两种情况恰恰暴露了当前应该重新加以审视的一种倾向,就是政治课的认知学习被轻视和淡化。 第二,“信和不信”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经历“知——懂——信”三个环节,突出表现为“知而不信”或“懂而不信”的矛盾。这是政治课学习中最为显著的矛盾。引起这一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看,这与课程性质密切相关。中学政治学科是一门德育学科,以态度学习(德育)为主要目的和任务。别的学科学习为“知”而知,知(懂)了也就信了,而德育学科为“信”而知,知(懂)了不一定就信,因为政治课涉及的不仅是事实判断,而且是价值判断,知的是事实,信的却是价值,不仅有真假问题,更有是非善恶问题,“知”和“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要使“知”“信”统一,就需要把知识认知转化为价值评价,这要比其他学科复杂得多。 第三,“行和不行”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经历“知——信——行”三个环节,突出表现为“知、信而不行”和“行而不信”的矛盾。前者是一个意志的问题,因为把理解和相信的道理转化为自己的行动需要克服主客观两方面的各种干扰,比其他学科类似的转化更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当然,政治课所学的内容并不是都要立即转化为实践、落实到行动,对于有些内容(如政治常识),“知、信而不行”是可以接受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政治课的学习结果都以实践结果来呈现。比较起来,后者的问题更值得关注。“行而不信”其实是第二对矛盾没有解决的后遗症,仍然是“信和不信”的问题。但这种状态比“知或懂而不信”有了变化,不仅虚假,具有欺骗性,而且还会异化人性,造成双重人格,使矛盾更趋复杂。由此也可以发现,片面强调“行动”往往适得其反。 2.中学政治学科的学习是一个认知学习和情感学习的矛盾运动过程,不仅两种学习的自身运动有其特殊性,而且二者的相互作用和制约也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政治课的学习首先是一种认知学习,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进而也是对社会规律和社会规范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政治课的学习又是一种情感学习,是对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立场、观点、方法等的态度体验,是对认知学习中必然产生和伴随的情感倾向性的体验和内化过程。 政治课的认知学习是情感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认知学习也就没有情感学习。一方面,情感学习只有在认知学习过程中才能进行,如果认知学习不发生,情感学习也就难以发生(当然,也可能发生“纯粹”的“情感学习”,但那是类似于宗教活动的“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学习必须在认知学习的结果上才能展开,如果没有认知学习产生的一系列结果,情感学习就失去了对象和目标,成为完全空洞的“体验”。正因为如此,认知学习是政治课学习的起点,是一种基础性学习。但是,它并不是政治课的主要学习,因为政治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主要和最终目标,认知学习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准备,只是一种辅助学习。很明显,政治课的主要学习是情感学习,但情感学习并不是基础性学习,而是建立在基础性学习之上的发展性学习(认知基础上的情感升华)。 这就与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在其他学科学习中,认知学习属于基础性学习和主要学习,而情感学习则属于发展性学习和辅助学习。这就使两种学习各得其所,在学科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相称,能够比较恰当地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而政治课学习中,两种学习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称,往往很难恰如其分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认知学习在政治课学习中往往处境尴尬的重要原因。 3.中学政治学科的学习是一个一般认知和社会认知的矛盾运动过程,既遵循一般认知的规律,更表现出社会认知的特点 “认知是人类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认知分为广义认知和狭义认知,广义的认知包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和对社会世界的认知两个方面,而狭义的认知则专指非社会认知或物理认知。”[12]一般认知就是指广义的认知。政治课的学习首先是一个一般认知过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由个别而一般等认知规律,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认知方法,表现出与其他学科认知活动相一致的一般特点。 但是,政治课的学习更是一个社会认知过程。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人对社会客体的感知和认识过程,与对自然客体的感知和认识过程相对应。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和对群体的知觉”。[13]社会认知要比自然认知复杂得多,至少有以下特点:[10]第一,社会认知的主体同时也是认知的客体,二者集于一身。第二,社会互动和环境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三,社会认知能力和智力的相关程度不高,智力因素不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决定因素。第四,情感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政治课的认知不能等同于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学科的认知,它虽然遵循认知活动的一般规律,运用认知活动的一般方法,但又不限于此,有着社会认知的特殊规律和方法。这种一般认知和社会认知交织在一起的矛盾运动使政治课的学习远比其他学科更为复杂和独特。 通过以上分析,中学政治学科学习的特殊性已经基本呈现出来。不仅它的知、信、行的矛盾运动过程、认知和情感学习的矛盾运动过程表现得特别复杂,而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学科学习并不是一般认知和社会认知的矛盾运动过程,而仅仅是非社会认知的矛盾运动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认知是中学政治学科学习最突出的特征。换言之,中学政治学科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社会认知活动,它的基本特点就是社会认知性。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中学政治学科的学习:第一,是一种特别需要认知理解的学习,也就是不仅需要“知”,而且特别需要“懂”的学习。因为社会认知的对象是社会世界(包括学习者自身),比物理世界难懂而又特别需要懂。第二,是一种特别需要情感渗透的学习,也就是不仅需要“认知”,而且特别需要与认知融为一体的“情感”的学习。因为社会认知不仅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包含着强烈情感的信念和价值观,没有情感,认知会变得无所适从。第三,是一种特别需要意志行动的学习,也就是不仅需要认知,而且特别需要自觉实践的学习。因为社会认知始终与社会环境、社会互动紧密相联,尤其在道德认知等方面更需要及时转化、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基于以上认识,中学政治学科的学习虽然具有学校学习的一般特性,却不能轻易与中学其他学科学习混为一谈。在教学上,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和尊重它的特殊性,努力探寻其特殊的学习规律。 ①这里的“德育”是广义的,包括心理、道德、政治、法制、思想等教育。论中学政治学习的特殊性_政治论文
论中学政治学习的特殊性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