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体性与社会主义本质_主体性论文

人的主体性与社会主义本质_主体性论文

人的主体性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人的主体性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理论界讨论的两个热点问题,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两个理论热点的产生都是对社会主义实践反思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新实践呼唤的产物。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又为提高人的主体性提出了内在要求。

〔关键词〕 主体性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社会价值

人的主体性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我国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表面看来,这两个问题似乎相距甚远,但实际上却紧密相关。本文认为,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 实践的呼唤:两大理论热点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任何理论热点的兴起,都不可能是无病呻吟,而是对问题的回答。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产生于实践,它是对以往实践的反思,又是对新的实践呼唤的应答。人的主体性和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热点问题,它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产物,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两大理论热点是人们对社会主义实践深刻反思的结果。马克思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1〕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是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开始的,而这种认识本身又是从人的现实问题入手的。如社会主义搞了几十年,人们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而“四人帮”却叫嚷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贫穷是社会主义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家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为了“公平”而牺牲了效率,平均主义是社会主义吗?文革中许多人被无辜批判、抄家,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没有民主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吗?等等。“文化大革命”的灾难迫使人们从自身的遭遇中推及社会,使人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对人的价值何在?为什么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得不快?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尊严和人格竟遭到粗暴践踏?社会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究竟有哪些作用?二是人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观念?社会主义的规律和发展模式到底是什么?贫穷是不是社会主义?等等。恩格斯说过,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学习中来得快。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却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邓小平同志十分深刻地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功劳”,就是促使我们反思,促使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对建国以来的道路进行认真地回顾。其结果使我们认识到,我们过去固守的某些原则并不都是社会主义的。“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2〕“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3〕

如果说面对50年代和60年代的失误和挫折毛泽东也积极探索过怎么搞社会主义的话,那么“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则使邓小平认识到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然后才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诚如邓小平所言:“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4〕什么是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它规定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和目标,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不弄清这一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了一句空话。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问题,是人的主体性问题,因为没有社会主义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无法实现。这样一来,对历史反思的焦点就聚集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人的主体性这样两个问题上。

其次,两大理论热点是改革开放新实践呼唤的产物。伟大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使我们的党不得不考虑走一条新路。这就是结合中国实际,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此就必须对原有的体制进行改革。正如邓小平所言:“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5〕。他还说:“我是主张改革的,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6〕“没有改革就没有希望”〔7〕。既然改革开放是我们新的出路, 那么新实践必然要向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改革中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怎样调动改革主体的积极性?邓小平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是上述问题的理论表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这是改革的理论前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要是如何发挥人的主体性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所规定的是方向和目标,但要实现出来,必须由人来做,由人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按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来实施。不难看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发挥人的主体性是改革开放新实践必须回答的问题。

如果说人的主体性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是根植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话,那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事实,使这两个理论热点问题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它从反面告诉我们:如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最终落实到人的发展上,不给人民群众带来真实的利益,人民就不会拥护这样的“社会主义”。反过来说,人们如果不以主体的姿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不发展生产力,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听任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不善于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善于利用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会在敌对势力的“和平”进攻下趋于瓦解,从而“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由于我们党初步正确地回答了这样两个问题,才使我国社会主义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16年来,我们所处理的最重要的关系就是社会主义主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任何关心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人,都应当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人的主体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问题。

二 关键在人: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对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作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界定,这一界定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的主体性内涵。

(一)从规律的视角看人的主体性的作用

本质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也可以说就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论述。其一,体现了列宁关于“两个归结”的思想,阐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基础。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8〕。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体现社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才能为社会主义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其二,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必然联系。从解放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性。资本主义也发展生产力,但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和达到共同富裕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内部矛盾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规律,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规律等等。可以说,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综合的范畴,是社会主义一系列发展规律的总概括。

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但人的主体性对规律的实现却具有重要作用。普列汉诺夫指出:“社会发展规律如果没有人的中介作用,很少能够实现。”〔9〕这种中介作用表现在:第一, 社会主义的规律通过主体有意识的活动形式体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各个主体以自己有目的活动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行为都是应当得到肯定的。这种三个有利于的行为就汇入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总的序列中,从而为达到共同富裕积累了条件。也就是说,从生产力的发展到共同富裕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是通过主体有意识的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存在于主体活动之中,并通过主体活动体现出来。第二,社会主义的规律通过主体的认识和利用得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一个基本规律,过去我们认为只要不断拔高生产关系的形式,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结果形成了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现在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这种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就成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这一规律实现的中介。另外,市场经济有自己固有的发展规律,但我们并不是只让那一只“看不见的手”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以宏观调控的形式,参与了市场的运行,利用市场规律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三,社会主义的规律通过主体的选择、设计改变其实现的方式。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到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来选择、设计达到共同富裕的具体道路。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选择的是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方式。但在某些生产力发达地区,从改革一开始就没有采用分田到户的政策,而是坚持集体生产,同样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规律实现的方式或模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把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转化为一种在任何条件下都起作用的抽象的体制模式,并把坚持和实行这种模式与否,看成是区别真假社会主义的标志,某些体制或模式明明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严重违背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却被当作是符合社会主义“规律”的东西而紧紧抱住不放。从表面上看,似乎固守某种模式就是“捍卫”了社会主义,实际上则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社会主义的一切矛盾和问题一旦被这种“合规律性”的外衣掩盖起来,就必然否认人的主体性的作用。社会主义的规律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实现形式,照抄照搬他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的主体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不是一种无主体的自发的活动,而是“人们自己社会活动的规律”〔10〕。

(二)从价值的视角看人的主体性的作用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是合规律性的,也是合目的性的。这里的合目的性,就是指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人民群众是有价值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意义是指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能够满足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全面发展的需要。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不仅重视对社会主义规律性的研究,也十分重视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并不是因为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作了种种价值批判,而是仅仅停留在这种批判上,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没有找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道路。但马克思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价值批判。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摧残人的个性,压抑人的创造,剥夺人的尊严,贬低人的价值,使人成为资本的奴隶和工具。而社会主义则能够消灭剥削,消灭压迫,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条件。社会主义的价值是以社会主义的规律为前提的,社会主义的合规律性必然表现在社会主义的价值性上。人民群众用极大的代价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其目的就在于社会主义能够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表现在社会主义对人民群众的价值上。没有价值的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得到群众拥护的。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都是从价值的意义上来界定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宣言。从价值原则到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导向都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有根本的区别。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阐明了社会主义对劳动人民的价值意义,而且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价值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出来的。社会主义对人民的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上,而必须把这种“应当”变为现实。这就必须发挥人的主体性的作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只有五句话,但每一句话都用了一个动词,如“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也就是说,谁来解放生产力?谁来发展生产力?谁来消灭剥削?谁为消除两极分化?谁来达到共同富裕?不是上帝,而是我们自己!这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有没有价值,能不能发挥价值,关键在于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人民群众。邓小平十分尊重群众的实践,珍惜群众的智慧,保护群众的热情,爱护群众的创造,从根本上说,就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最关心自己的利益,最关心社会主义的价值,也能够利用一切手段创造社会主义的价值。把社会主义的价值看作是外在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之外的东西,或看作是谁恩赐给人民的东西,是十分幼稚的想法。16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人民拥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一理论和路线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人民从自身所得到的好处中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正如邓小平所言:“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11〕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因为不发展就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不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提不高。“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12〕。老百姓的比较,说到底是一种价值比较,社会主义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它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表现在它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快地发展经济,使全体社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

(三)从过程论的视角看主体性的作用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目的性的表述,它强调的是社会主义要实现的目的,要达到的结果。因而他的社会主义本质就必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他连续使用了几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这些提法决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表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恩格斯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3〕社会主义的本质既然是目的范畴,就必然体现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

承认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也就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的作用。首先,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会自动在过程中实现出来,必须依靠人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横向联系来看,既要求发挥国家的主体性,也要求发挥企业的主体性和劳动者个人的主体性。从纵向联系来看,既需要发挥我们这一代人的主体性,也需要发挥下一代人的主体性。其次,从过程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来看,共同富裕是我们要追求的目的,怎样达到共同富裕则是手段。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把坚持某种手段看作是最重要的,认为坚持了某种体制模式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过程的思想,强调的是目的,是结果而不是手段。这就给人们在手段的选择上留有很大的余地,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我们不能预言,在达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应当采用什么手段和方式,但可以肯定地指出,不可能只有一种手段和方式。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过程,就是不断更换手段和方式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我们选择不同的手段,这就为充分展现人的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舞台。

三 人的塑造: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人的主体性建设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有赖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而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过程,也必然是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的过程。“达到共同富裕”不应当仅仅理解为经济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价值指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进步,伴随着人的全面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的主体性发挥的程度是衡量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尺度。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内在地包含着对人的主体性建设的要求。

(一)增强主体意识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两句话是有区别的。首先要解放生产力,解放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解放的结果。要解放生产力,首先要解放人的思想,人是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思想不解放,没有主体意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人的主体性建设首先应重视增强人的主体意识。

第一,自主意识。人的自主性不是否认人的依赖性,而是对依赖性的扬弃,即在自觉地意识到依赖性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掌握、支配外部世界。只有有了自主性,人才能够成为主体。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自主意识也就是主人意识,提高人的主体性就是要给人们以更大的独立性、自主性。邓小平说,农村的第一步改革,就是“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14〕企业改革,也是要落实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邓小平说:“权力不下放,企业没有自主权,也就没有责任,搞得好坏都是上面负责,全部由上面包起来,怎么能搞好工作,调动积极性”〔15〕。我们改革的成功,关键就是下放了权力,调动了基层、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把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自主意识调动起来,市场经济是一种主体性经济,它为每一个主体发挥自主意识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二,能动意识。人要达到掌握外部世界的目的,必须发挥能动性,克服达到目的的障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仅体现着自主性,而且也体现着能动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各种新情况层出不穷,各种事物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这就要求主体增强能动意识,主动地、积极地去掌握信息,选择实现目的的方式。被动性不仅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最终会被竞争的规律所淘汰。

第三,创新意识。人的主体性活动本质上是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代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实践,它不仅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会碰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必须有创新意识。邓小平说,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6〕。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和成功的大小,一定意义上说,都直接取决于社会主体的创新精神的发挥和发挥程度如何。

(二)提高主体素质

技术、设备、资金等都可以从国外引进,但人的素质的提高却不能引进。没有主体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17〕。社会主义本质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限于篇幅,这里只谈两个方面。

第一,提高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键是提高和增强主体的能力。而发展主体的能力则必须提高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未来的社会,是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的社会,国家之间的实力较量重要的是科技文化的实力较量。个人不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就不能成为主体。主体的确立需要各种条件,就主观而言,个人的能力就是重要的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言:“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18〕在当代社会,个人能力的发展,必须以掌握科学文化为前提。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

第二,提高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本质所规定的不仅仅是纯粹的经济行为,而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工作的相辅相成,这里既要有经济手段,也要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还要有思想道德建设的协调配合。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本质实现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方式,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有主体的道德品质作为基础。现在在一些人那里存在一种错觉,似乎市场经济就是坑蒙拐骗、假公济私、掺杂夹假、短尺少秤,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十分错误的看法。任何经济行为、经营行为中都存在着思想境界、道德境界问题。我们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具有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我们要努力做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同社会主义集体价值取向相结合,而不是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取向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所有制基础不同,而且与所有制基础相联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主体的价值观念也不同,这是十分重要的。现在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研究,仅仅重视市场运行机制,而忽视经济行为的主体性建设,这是有失偏颇的。市场经济固然有其运行的机制和规律,但人的主体性作用不能忽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必将对市场经济的培育起到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要求社会主体具有极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在经济行为中,而且在政治行为、社会交往行为中都要表现出较高的思想道德觉悟。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错误思想不消除,很难设想会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告诉我们,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邓小平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里“四有”指的就是社会主义主体所应有的素质。只要我们围绕“四有”这个主题,坚持不懈地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就一定会培养出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一代新人,一定会使社会主义本质真正变为活生生的现实。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第92页。

〔2〕〔3〕〔4〕〔5〕〔6〕〔7〕《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137、223、266、237、320页。

〔8〕《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页。

〔9〕《普列汉诺夫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4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3页。

〔11〕〔12〕〔14〕〔15〕〔16〕〔17〕《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375、160、372、12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0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第330页。

标签:;  ;  ;  ;  ;  ;  ;  ;  ;  ;  ;  ;  ;  

人的主体性与社会主义本质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