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与世界可持续农业_农业论文

中国生态农业与世界可持续农业_农业论文

中国生态农业与世界可持续农业殊途同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殊途同归论文,生态农业论文,可持续论文,中国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1999)02—0081—04

西方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功过参半,已有诸多评述[1], 寻求替代农业类型已成为世界自70年代以来探究农业发展道路的热潮。70年代初第一代替代农业在发达国家出现,其模式有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动力学)农业、生态农业等等,其中心要旨可概括为:崇尚自然、低投入、不用或尽量少用现代化石能源,促进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我国于70年代末引进生态农业,经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有特色的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2],很多学者认为, 中国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佳模式,是中国农业的未来[3,4]。

进入90年代,作为发达国家第二代替代农业[5] 的可持续农业再度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普遍关注[6,9]。然而可持续农业毕竟刚刚起步, 学术界对可持续农业的概念与观点、内涵与外延、内容与范畴、技术与措施、方针与目标、问题与前景等诸方面尚无统一的认识[6,5], 各国仍在探讨之中。可持续农业的概念抽象,缺乏具体内容与技术的支持,并不象有的学者所断言的那样,可持续农业即可代替在中国实践多年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的中国生态农业,而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其次,可持续农业是方式还是目的?是单目标还是多维目标?可持续农业究竟能持续多久?何为持续?如何才能持续?再次,和生态农业一样,可持续农业也是在发达国家特定的农业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是否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或者如何改造以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都与在中国实践多年并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生态农业息息相关。本文从中国生态农业和世界可持农业的产生背景、概念、目标、技术等方面出发,探讨上述问题及二者的关系,为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参考。

1

中国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中国基本国情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建国40多年来,我国农业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下列问题的挑战:

(1)人与资源矛盾的日益尖锐。中国人多地少,耕地、森林、 草原面积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值。耕地质量差,且退化、沙化、碱化严重,加上城镇和开发区建设占地,耕地以每年40 —60 万hm[2]的速度在下降。

(2)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相对贫困。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国的农业经济效益低于同一地区其它产业,农村尚未完全摆脱贫困。

(3)生态系统脆弱,环境问题突出。80年代后, 随着中国农业集约化程度提高,机械、化肥、农药等现代化石能源的投入,虽然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因此,中国农业的复兴,不仅是一个生产问题,它涉及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各个层次、各个亚系统。只有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同时,保护日益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才能形成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都是在这个背景下引进的,可持续农业是中国生态农业的继承与发展,其共同目标是:为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 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词最初是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的,其内涵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0]。70年代末引入后,就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赋予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实质性内容[2]。生态农业在我国实施以来, 在全国广泛开展生态农业试点研究,据统计,1988年全国除西藏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的171个县、273个乡进行了生态农业和生态农场试点,总面积达250 万hm[2]。至1995年全国有生态农业县150个,生态农业乡(镇)800 多个,生态农业村(场)1000多个,还有20多个地区(市)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总数已超过2000个[11]。生态农业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①农业生产从“以粮为纲”中摆脱出来,立足各地的资源状况,调整生产结构,在稳粮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②对农业的投入产出进行系统的研究,提高农业的效率和效益;③评价各地违背生态学规律的生产行为,引起全民的高度重视;④进行多种农业生态工程设计和优化模式的研究与建设;⑤建立一批生态户、生态农场、生态村(乡、县)试点,为中国农村经济的腾飞和广大农民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⑥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入研究和总结,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生态农业理论和技术体系。

中国生态农业并不仅仅出于对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简单引入,而有其深厚的传统农业思想基础。在近20年来的实践中,立足国情,继承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农业的精华和西方现代农业的优势,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农业新模式。它已走出发达国家生态农业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摒除化石能源的投入以及研究范围仅限在种养业的微观硬技术上的框框,而紧紧围绕基本国情,在建设中强调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兼顾生态和社会效益,它主张化肥、农药等化石能源的适当投入和资源在时空上巧妙的配置,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把农业纳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因此可以说,真正的、完整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是在中国,而不是在西方发达国家。

据此,中国生态农业可以定义为: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农业体系[2]。

中国生态农业集中体现了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则[12],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对农业结构的优化,体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有利于生物种间互利作用的发挥及外部投入效率的提高。二是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及各种生物技术的使用,提高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机制。

3 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内涵及其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关系

3.1

从世界可持续农业概念与内涵看其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关系

西方石油农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各国都在寻求替代农业类型,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未取得共识。所以,美国首先提出可持续农业模式[13],按其构想,可持续农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解决人类日益增长的环境需要与高效农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但可持续农业毕竟刚刚起步,对“持续”的理解,不同学者不尽相同,如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的技术咨询委员会定义是:“成功的管理各种农业资源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人类需求,而同时保持环境质量和保护自然资源”;美国Nabraska州合作推广则认为:“可持续农业系统是一种经营战略的结果,它帮助生产者选择杂交种与品种、土壤肥力对策、轮作、病虫害防治、耕作法和作物顺序。其目的在于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以及生产与盈利的持续发展”;刘巽浩等从中国国情出发,主张称可持续农业为集约持续农业[6], 他认为:“持续”是指资源上、生态上、环境上是可持续利用、经久不衰,甚至可以提高的;“集约”是指经济上、生产上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的。

尽管对可持续农业的概念理解各异,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为创造一个“既可满足当代人类需要又不致于破坏后代的生存环境”[14]的“可持续发展社会”[15]。其内涵可概括为:通过重视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更多的依赖生物措施减少化石能的投入,在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和提高食物质量,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和内涵看出,可持续农业把生产、资源、环境三者结合,通盘考虑人类的当前和长远利益,从而把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统一起来。这和中国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本质是一样的,换句话说,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生态农业的目的,讲究“生态效益”仅仅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3]。1990年9月美国持续农业代表团在中国考察时也承认, 中国生态农业基本上等同于西方的可持续农业。如果说二者之间存在不同的话,就在于中国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达到生态的协调,而可持持续农业则是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中国生态农业为世界可持续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

从研究深度和广度看,中国生态农业以生态学普遍原理为依据,在全国各地的实践中也证明适合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有关可持续农业取代中国生态农业在“科学园的典范”位置的论断[7]尚要商榷。 且从理论基础角度看,可持续农业和现代生态学的理论是分不开的[16],因而与中国生态农业也是分不开的[17]。

3.2 从世界可持续农业的目标看其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关系

尽管最初可持续农业是围绕环境问题提出来的,但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强调环境而忽视经济的、社会的因素对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显然是有所偏颇的。Stenholm(1989)认为:农业的可持续应包括农学的、环境的、社会的、经济的及政策的多维目标;Brown(1989)也指出, 农业的可持续必须实现三种平衡:一是经济平衡——生产力与收入;二是环境平衡——资源利用与保护;三是社会平衡——农民家庭富裕生活与农村社会文化进步。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了可持续农业的三大目标:积极增加粮食产量,消除饥荒;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消除贫困;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利益。总之,对可持续农业的目标虽众人表达不一,但其多维目标已经确定,且与中国生态农业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消除饥饿,促进农民致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标也相一致。但可持续农业尚缺乏中国生态农业所具有的一套评价指标。因此,可持续农业要形成一个农业体系,也必须与中国生态农业相结合。

3.3

从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具体技术看其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关系

国外对可持续农业具体技术的研究仍停留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如在种植业上提倡轮作、秸秆覆盖、生物防治等等。然而,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维目标,缺乏一套新型技术体系是远远办不到的。因此,有人认为可持续农业的提法过于理想化[6], 每个国家的农业都想“持续”,关键是如何实现“持续”。与之相比,中国生态农业有一整套技术做保证,例如,种、养、加、工、商之间的生产流通一体化技术、生物物质与能量的多级利用和有机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废物转化技术、立体生产技术、生物能及其它可再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和自净生产技术等等[10]。柯建国等(1995)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农业的技术如立体种养技术、食物链“加环”[18]等,基本是中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变换。因此,从技术角度看,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对可持续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

4

中国生态农业与世界可持续农业殊途同归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由来已久[3,19-24], 现在基本有了立论,即中国农业应当具备生物良种化、耕作机械化、管理信息化、技术科学化、生态合理化、环境美化、资源利用持续化,集中表现为高产、高效、优质,即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力以及土地的持续利用作为衡量现代化的标志和核心内容[21,25]。 中国生态农业包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涵[3],且在中国实践多年, 取得发展农村经济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积极成果,不失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最佳模式,世界可持续农业作为全球农业发展的一个宏观战略思考,具有其合理性,它使中国生态农业具有明确方向,二者相互借鉴和促进是实现以高产、高效、优质为实质内容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有效途径。中国生态农业和世界可持续农业殊途同归于中国农业现代化。

收稿日期:1998—08—04

标签:;  ;  ;  ;  ;  ;  ;  ;  ;  ;  

中国生态农业与世界可持续农业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